崩潰:金錢社會小人物的必然命運

崩潰:金錢社會小人物的必然命運

——代序

常青

金錢主宰一切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標誌。人與人之間不再有關懷,除了「金錢」之外,什麼都不存在,什麼都沒有意義。美國當代作家羅伯特·利伯爾曼的長篇小說《崩潰》鮮明地揭示了這一觀點。

《崩潰》一書中主人翁努德爾曼在以號稱世界最富有的美國為背景的社會裡,歷經掙扎之後最終發出了絕望的吶喊:「我需要的不過是小小的幫助,是一句鼓勵的話……可是他們究竟在哪裡?」努德爾曼是一個典型的金錢社會的悲劇縮影,他走向崩潰的歷程,充分展現了以金錢為中心的社會的種種弊端。

小說卷首引用約翰·肯尼斯·戈爾布利斯《富有社會》中的一段話:「不能說財富不能帶來好處,也不能說財富不能帶來壞處。雖然人們經常這麼說,但卻從來沒有拿出過有普遍說服力的證據來證明這一說法的正確性。」他對富有社會裡「金錢」的意義提出了質疑。如果一個社會統治人們思想與行為的只有一個絕對權威,無論這個絕對權威是金錢還是權力,這個絕對權威達到登峰造極的時刻,也就是它開始走向墮落和崩潰的時刻。

努德爾曼之所以從一位有名望的教授一步步滑向社會的最底層,就是因為他失去了賺取財富的能力。他的悲慘命運始於失業,三年的失業把他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窮苦人。經濟地位的巨大落差導致他社會地位和聲望的急劇下降。當他還是一位自食其力的教授時,他吃穿不愁,身心健康,受人尊敬;一旦他失去了教授的職位,則缺衣少食,身心俱損,受人鄙視。沒有人來關心他,也沒有人來幫助他。他以「救救努德爾曼基金會」的名義向社會發出了求救的呼聲,卻沒收到任何回應。「他不買值錢貨,不買新衣服,不添新傢具、家庭用具和玩具」,並把這種說「不」的經濟政策看成是一根既省錢又能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卻仍然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活。為了生存,他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尊嚴,受雇於過去的同事馬丁·根茨,忍受他們一家對他的侮辱。

生活上既遭遇這樣的不幸,精神也必然陷於同樣的境地。沒有分文收入的三年,使努德爾曼開始嫉妒那些好歹能掙到些錢的人,甚至做出欺騙和投機取巧的事情。他名聲掃地,人見人嫌。在以金錢作為衡量個人價值標準的社會裡,他產生了深深的焦慮和恐懼。

發財的美夢無法實現,努德爾曼常常會產生被小偷、同性戀者、搶劫犯、殺人兇手突然襲擊的幻覺,因為貧富不均的社會裡充滿了這些東西。幻覺,無論是美好的還是恐怖的,都是社會現實在人的精神上的反應。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的夢幻名作《戰爭的預告》預示了戰爭即將爆發的恐怖,而努德爾曼的幻覺也預示了精神上的極度恐怖。這樣的社會,緊張、壓抑使得人人自危;心中繃緊了弦,不知什麼時候,這根弦就會被扯斷。阿諾德的自殺,伯尼·考夫曼的死亡,努德爾曼的美夢破天都表明了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給人的精神帶來的無比巨大的壓力。

從周圍的人與社會中,他也尋不到一點兒溫暖,看到的只有被金錢所統治的冷漠。從過去的老同事馬丁·根茨眼中,他感到了深深的鄙夷;與鄰居索斯基家的交往充滿了緊張的戰爭氣氛;就連他自己的母親也不願意讓他借住其居所。治安維持會作為社會的代表,除了對他進行監視與跟蹤外,從沒有真正地關心過他。身心的雙重壓力使他感到了絕望。

努德爾曼所遭遇的這一切,都基於他不再被財富所恩寵了。曾經聲名顯赫,而今一貧如洗的他,更清醒地認識到所謂富有社會的本質——「金錢是萬事萬物的主宰」。正如他自己以非常調侃的口吻深刻地指出:「作為美國人,我朦朧地意識到,除了淋病,沒有不花錢便可得到的東西。」

清醒之後或是反抗,或是麻木得以苟存。身體虛弱意志堅強的努德爾曼,時而讓他的精神與思想遊離於自身之外,去嘲弄去抨擊與他格格不入的社會,時而又讓他的精神與思想同周圍的人及社會融為一體,共同去製造富有社會的夢幻。

無力反抗金錢社會的努德爾曼,不得不麻木自己,與伯尼·考夫曼、利奧等和他一樣的富有社會的小人物們一起去製造美國式的夢幻。努德爾曼把伯尼·考夫曼當作富有社會的真正英雄頂禮膜拜,而當努德爾曼走投無路,把人生最後一點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時,伯尼·考夫曼突然破產並死於貧困。實際上自稱出版了《我是怎樣成為百萬富翁的》伯尼·考夫曼從來不曾富有過,他在夢幻中欺騙了自己,也粉碎了努德爾曼的美夢。

在生活的煎熬中,努德爾曼無奈地選擇了向這個社會妥協的道路。他「想過真正的日子,想順其自然不再拚命,不再自暴自棄一事無成,不再等候別人的挽救,不再期望奇迹發生」。因為他模糊地認識到:小人物不可能讓社會來遷就自己,社會永遠按照自己的發展軌跡運行,個人是非常微不足道的;無論你活著還是死去,都無聲無息,無礙大局。你自己想要免遭滅頂之災就得順應這個社會。他這樣想並這樣做了,可是他又得到了什麼呢?他所需要的不過是小小的幫助,一句鼓勵的話而已,卻都無法得到。他憤怒而絕望地向周圍的人和治安維持會提出了質問:「在我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究竟在哪裡?難道他們永遠離我而去了嗎?難道我真的醫治好了,成為我本該成為的人了?」在這控訴中,我們深深感到了富有社會中一個小人物的悲哀。

這部小說突破了以往國外流行小說的文體。作者採用意識流的敘述方式,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順延關係,精彩的細節描寫與對話融入了作家獨具匠心的幽默,讀來令人回味無窮。大量隱喻手法的運用,喚起了讀者深深的思考。古伯斯威爾作為一個美麗的小鎮是富有社會的一塊凈土,每當努德爾曼在外面遇到了挫折,他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回到這裡。然而逃避畢竟是暫時的,作為富有社會一部分的古伯斯威爾,也無法挽救努德爾曼的悲劇命運。伯尼·考夫曼把富有社會的所有美夢幻化成現實,表演得惟妙惟肖,最終只是一場空。治安維持會是社會的一個面具,冠冕堂皇地顛倒黑白,除了執行跟蹤、監視、審訊的任務,從來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關心。治安維持會的報告中記錄了努德爾曼的所謂反社會思想。努德爾曼看清了金錢社會給自己帶來的災難,認清了社會所關注的不是人而是金錢。當他的言行流露出這一思想時,作為金錢社會代表的治安維持會則聲稱:「努德爾曼精神失常,所作所為脫離現實。他反覆強調的『經濟崩潰』、『教育制度崩潰』和『社會崩潰』,不過是他拙劣的伎倆,企圖迴避承認一個事實,是他而不是『社會』,正在土崩瓦解。只有在他清醒的時候,才承認自己是『社會的不適應者』,在他絕望不成形的幻影中出現的『腐朽社會的結構』從來都是不正確的。」治安維持會的報告認為努德爾曼已經徹底沒有完全恢復正常的希望。他寫的古怪文章,他的自我檢測和自我治療只能使本已惡化的狀況更加無藥可救。努德爾曼的現狀與他自身的身體和思想無關,與他周圍的人與社會無關,僅僅是因為「他連工作都保不住,在鬧飢荒時連賣麵包的活都找不到」。他們對努德爾曼本身的遭遇及思想狀況漠不關心,卻堅持讓他為自己的過失認罪,跟蹤並監視他,嚴禁他繼續寫抨擊他的熟人、經濟制度及社會制度或者美國生活方式的評論文章,並強迫努德爾曼按照治安維持會的要求與方式,回到正常的社會中來。

努德爾曼經歷了掙扎之後的無奈,清醒之後的痛苦,反抗之後的悲哀,卻依然沒有找到自己的出路,對這個社會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到底是誰正在走向崩潰呢?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崩潰呢?努德爾曼是千千萬萬個小人物的縮影與象徵,他的悲劇也是成千上萬個富有社會中小人物的悲劇。

《崩潰》具有深刻的社會學意義。它告訴人們,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個人當然需要奉獻出全部的智慧和才能,而當個人遇到困難時,社會應當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努德爾曼的悲劇主要是由社會造成的,在他最需要社會幫助的時候,社會卻遠離了他,導致了個人與社會的對立。這正是努德爾曼的悲劇產生的真正原因,也是這部小說所顯示出的廣泛的現實意義。

------------------

豆豆書庫收集整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崩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外國文學 崩潰
上一章下一章

崩潰:金錢社會小人物的必然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