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鄭貴妃求援於太子
太子這時的心理很複雜,一方面因為鄭貴妃親來乞憐求援,不無受寵若驚之感;另一方面由於案情牽連甚廣,頗有懼意,也希望風波能平伏,所以表現得非常合作。
有個為太子「伴讀」的太監叫王安,是明朝末葉極少數的好宦官之一,他是雄縣人,在太子身邊已經二十年,鄭貴妃一再在神宗面前讒害太子,多虧王安多方保護,此時為太子結好於鄭貴妃,代草「令旨」頒示群臣,為「梃擊」一案替貴妃「闢謠」,神宗及貴妃對此都深為滿意。
為了「釋疑」,神宗又採取了一個不平常的行動,《明史紀事本末》載:
癸酉(按:為五月二十八日)駕幸慈寧宮,召見百官……輔臣方從哲、吳道南暨文武諸臣先後至。內侍引至聖母靈次(按:神宗生母李太后崩於前一年的二月,這亦是「梃擊案」所以發生的原因之一,如李后在,鄭貴妃不敢如此膽大妄為),行一拜三叩頭禮時,上西向,倚左門柱,設低座,俯石欄。百官復至御前叩頭,上連呼曰:「前來。」群臣稍膝而前,在御座不數武。上練冠、練袍,皇太子冠翼善元冠、素袍侍御座右,三皇孫雁行立左階下。上宣諭曰:「朕自聖母升遐,哀痛無已。今春以來,足膝無力;然每遇節次朔望忌辰,必身到慈寧宮聖母座前行禮,不敢懈怠。昨忽有瘋癲張差,闖入東宮傷人,外廷有許多閑說。爾等誰無父子?乃欲離間我耶?適見刑部郎中趙會楨所問招情,止將本內有名人犯張差、龐保、劉成即時凌遲處死。其餘不許波及無辜一人,以傷天和,以驚聖母神靈。」
接著,神宗執著太子的手,又對群臣表示他這個兒子很孝順,他極愛惜;又說,從小養到大,如果有別意,當時何不另立太子,到現在大家還有什麼可懷疑的,而且福王在數千裡外,倘非宣召,他不能忽然飛了來。這些話是一再強調他本人並無廢立之意,並且極愛長子;對於鄭貴妃隻字不提。用這樣的手法開脫鄭貴妃,近於掩耳盜鈴,至多只能證明神宗對「梃擊」之謀事前毫無所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