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破滅之路
1
梁氏一族被誅滅后,外戚在東漢就再難成氣候。取而代之的自然是宦官勢力。昏君桓帝在誅滅梁氏后,在位八年有餘,於三十六歲時死去。據說洛陽的宮殿里有五六千宮女,所以不得不說這和東漢的國力不相稱。
桓帝之所以即位是因為質帝之死。如前所述,東漢在更換皇帝的時候會調查戶口和人口。質帝死去的本初元年(146),全國戶數934萬餘,人口4756萬餘。自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已過120餘年,但這甚至還未恢復到西漢末元始二年(2)的水平。戶數少了390萬,人口少了1200萬。在人類勞動力數量決定生產力的年代里,東漢的生產水平可能仍不及西漢。
所謂與國力不相稱就是這個意思。即便是朝廷,也不得不儉約。然而,桓帝卻熱衷於增加宮女的數量。
邊境也變得不太平。根據《後漢書》對「羌族之亂」的記載,均為「已擊破」,「已平定」,「全部投降並被解散」。然而,同一塊地方上立刻又有羌族動亂髮生。敵人不是被擊破或者平定,而是在移動吧。刻薄地加以揣測,可能是地方政府在躲避敵人。遼東的鮮卑族屢屢侵犯,四川的夷人也起了叛亂。
朝廷由宦官把持以後,不難想見地方上的「骨氣之士」會進行抵抗。不僅是地方,自光武帝以來,硬派的儒學受到鼓勵,三萬書生在國都洛陽的太學中學習。書生是地方豪強的子弟,他們一開始就是中央政府的人才供給來源。
儘管如此,東漢朝廷還是宦官的天下。人員任職由宦官推薦。起初任命的是縣級官員,漸漸地,開始推薦高官。要受到宦官的推薦,就必須付出金錢。宦官不是士大夫階層,雖然允許他們認養子,但如果沒有錢,要做他們的養子連門都沒有。拜金主義必然會在宦官社會中蔓延。
宦官黨佔據了朝廷。所謂宦官黨指的就是宦官以及他們推薦的官員們。骨氣之士對這種花錢求宦官推薦的做法嗤之以鼻,他們譴責陷入拜金主義的宦官黨。洛陽三萬太學生成了反宦官的急先鋒,揭發宦官的罪行。
朝廷中當然也有非宦官黨的清廉官員。他們以書生們的輿論為後台,在朝廷和宦官黨作鬥爭。宦官黨設計陷害,使他們失勢。然而失勢的清廉派官吏們卻博得了以書生為首的天下人的同情,甚至被奉為英雄。
宦官團體覺得事情不能放任不管,彈劾了清廉派的李膺。理由是
——養太學游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
點名批判並彈劾他們是黨人,於是桓帝下令逮捕黨人。其中包括陳寔,一個鄉政府的小官。在被逮捕作調查的時候,由他所作供述,宦官們各種各樣的罪行紛紛暴露。所謂「藪蛇」指的就是這件事情,宦官派進退兩難。正好竇皇后的父親竇武在為黨人進行斡旋,釋放被逮捕的黨人,並宣布將他們「終身禁錮」在出身地。
這是第一次「黨錮之禍」,時間是延熹九年(166)。士人中甚至有人以被捕者名單中沒有自己為恥,因只要有被捕的資格就能揚名。雖然說是「終身禁錮」,但意思是政府不加錄用,而行動是有自由的。
釋放黨人之後,桓帝死去,十二歲的解瀆侯劉宏即位。桓帝也沒有親生兒子。解瀆侯被稱為靈帝。桓帝的皇后竇氏成了皇太后,她的父親竇武做了大將軍。
大將軍竇武計劃誅滅宦官。當然他也是士人,對沒品的宦官壟斷政界應該心懷憤恨,或許他也想再現當年梁翼全盛時代的情形。士人的自負使他自恃大將軍的有利地位,心理上的優勢終於驅使他動手。和他志同道合的是太傅陳蕃,《後漢書》傾向於認定首謀是陳蕃。只是這兩人的計劃不夠嚴密。相應地,宦官們在輿論和學生高調的批判合唱中變得神經過敏,有很強的危機感。諜報專家們籌劃情報網,在宮廷周圍活動。宦官知曉了竇武和陳蕃的計劃,於是先發制人,控制了軍權,陳蕃被殺,竇武自殺。
黨人和各地豪強同氣連枝,而宦官的立足點只有宮廷。正因如此,後者才會有更強的危機感。宦官們分析得出結論,認定因為第一次黨錮處理過輕,而且老百姓又大聲叫好,所以才有了這樣的剿滅宦官計劃。而這一次就要用毫不留情的鎮壓來解決。於是黨人被殺的有李膺及其以下一百多人,被禁錮的達到六七百人,逮捕投獄的太學書生則超過了一千人。黨人五等親以內,因門第獲官職者一律免職,並處以禁錮。此即第二次黨錮之獄,發生在靈帝建寧二年(169)。
骨氣之士遍布全國,因此那些壯烈的故事才能廣泛流傳。但我們更關心的是,骨氣之士為何不能對東漢政治發揮較大影響呢?《後漢書》引用了《論語·憲問》中的話來做解答
——道將廢也與,命也。
這正是命運論。
黨人的潰滅標誌了宦官全盛時代的來臨。從第二次黨錮案到黃巾之亂的這十五年,我稱之為銅臭時代。選拔官吏的標準應該是道德——孝廉,卻變成了金錢。各官職都有各自相應的價格。
靈帝任解瀆侯的時候曾經非常窮困,所以在做了皇帝后凈想著賺錢,但府庫中卻沒多少,因此在宮中西園開了府院,把那裡當作一個官職賣場。郡守等有實際利益的職位值兩千萬錢,而有名無實的中央官職就沒那麼貴了,據說太尉值一千萬。不過,宦官曹騰為自己的養子曹嵩花了一億錢買下了太尉之職,是定價的十倍。錢的氣味無所不在,真的是銅臭時代,只能說走上了一條破滅之路。
2
靈帝中平元年(184)爆發了黃巾之亂。朝廷充滿了銅臭,沒有絲毫理想和目標。此前皇后至少還出自豪門,而靈帝的皇后何氏卻是個南陽(河南省)屠夫的女兒,並非士大夫出身。靈帝周圍是張讓、趙忠、夏惲等十個親信宦官。世人稱他們為「十常侍」。他們不像以前的鄭眾、蔡倫那麼優秀,而是把和自己有關係的人派到地方上,專門壓榨農民,中飽私囊。
不堪忍受壓榨而逃亡的農民接連不斷。和王莽晚期一樣,造反集團成了逃亡農民的收容所。這一次,河北鉅鹿有個叫張角的人創建了叫做「太平道」的信仰團體。因是道教的一派,故以老莊思想為根底,不過,或許也受到了一些佛教的影響。
太平道號稱可以通過讓病人懺悔並飲用符水治病,召集信徒。教祖張角自號大賢良師,自稱是「黃天」神的使者。他宣稱肉體和精神上的病痛都是黃天降罰,所以病人必須認罪。就這樣,痛苦的人們集結在張角腳下。「太平道」眼看著壯大起來。
在所有的痛苦中,貧困無疑是佔了壓倒性的多數,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打倒腐敗的政權。當時宦官手下的壓榨十分兇狠。當然士人—地方豪強也是壓榨階級。本是信仰團體的太平道,於是改組為造反集團。此時不知是從哪裡傳開的,到處都在講咒語一樣的句子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如果蒼天是指東漢王朝,那麼這就是對它的死亡宣告。因張角是黃天的使者,這也是他將建立新政權的預言。而誓師就在甲子年,即中平元年(184),意思是革命將會成功。
張角把十餘年間聚集起來的數十萬信徒按三十六個「方」進行組織。方有大小之分,從一萬多人到六七千人不等,指揮者被稱為「渠帥」。方既是信仰單位,同時又是軍隊組織。被稱為大賢良師的張角必定已經看透了東漢正加速走向滅亡的事實,所以他又冠名為「天公將軍」,還分別授予兩個弟弟張寶、張梁「地公將軍」、「人公將軍」的稱號,目標顯然就是造反了。前面提到的咒語一樣的句子,也是太平道因期望起義時能有廣泛響應而宣傳的意識形態口號。
太平道的信徒中還有中常侍徐奉這樣的高級宦官。因此,張角對宮廷內的狀況也是非常了解。另一方面,大量信徒中也可能混進了政府的密探。在預定起義之前,因密告者走漏風聲,太平道決定提前發動。
太平道叛亂集團為了區分自己人和敵人,頭上裹著黃巾,故被稱為「黃巾軍」。他們燒毀地方政府駐所,劫掠各地。地方官員早就逃走了。「黨錮」以來,有骨氣的士人就不做官了,所以擔任官職的凈是些膽小鬼,所以黃巾軍很快從河北擴張到河南,甚至到了山東。朝廷受到的震撼可想而知。
朝廷中的宦官並非全都是奸惡之徒。因黨錮受罰的許多人都對朝廷非常不滿,如果不加以赦免,他們可能就會加入黃巾軍。於是宦官呂強進言:「今請先誅左右貪濁者,大赦黨人,料簡刺史、二千石能否,則盜無不平矣。」左右貪濁者指的正是趙忠等十常侍。而呂強卻因同為宦官的十常侍的進讒,被逼自殺。此外士人官僚中的郎中張鈞毅然上書
——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民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宜斬十常侍,縣頭南郊,以謝百姓。
他也被投獄而死。兩個發表正論的人雖被逼死,但呂強進言中提到的黨人禁錮還是被取消了。這是因為事實證明抵擋叛軍的官員都是膽小鬼,東漢朝廷不得不面對這個現實。
黃巾軍在存在密告且準備不足的條件下起兵,因此和各地的聯繫不是很順暢,而且黨人禁錮被取消,已經不能把地方豪強吸引到自己一方了。
朝廷派出的將軍有北中郎將盧植、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朱儁在交趾(越南)發生叛亂時率兵平定,立有功勞。皇甫嵩在長社(河南省)被黃巾軍包圍的時候,率援軍趕來的是都騎尉曹操。《三國志》的英雄從這次黃巾之亂起開始登場。曹操這回是初次登台。
負責征討的將軍是士人,而作為直屬皇帝的監軍,宦官也被配屬軍中。他們如果得不到賄賂,就不會為主帥作有利的報告。盧植因未向宦官左豐行賄,被報告「廣宗城(河北省)的敵人明明很快就能擊破,但他偃旗息鼓,坐等敵人被老天爺消滅」,震怒的皇帝命令將盧植用囚人的檻車押運送回。
被派去廣宗替代盧植的司令官是東中郎將董卓。他是曾以西域戊己校尉的身份出征西域的猛將。以董卓之力也未能攻破這座理應很快就能拿下的廣宗城。
中平元年(184)三月,征討軍整編完畢,到了十月,終於攻破了張梁守衛的廣宗。另外,天公將軍張角此時已經病死。張角之死是黃巾軍勢力一蹶不振的原因之一。十一月,皇甫嵩在下曲陽(河北省)進攻張寶,並斬了他。表面上黃巾之亂被平定。之所以稱為表面上,是因為各地響應的叛亂紛起,連甘肅、山西、湖北都發生了叛亂,所以不一定就能說是平定。他們採用黑山、白波等各種各樣的名字,廣義上也可以稱作黃巾系。可能是通過《三國志》,據守山西的造反軍的大名「白波」甚至傳到了日本,日本人稱盜賊為「白波」便由來於此。
說黃巾軍已被平定不一定確切。比如,黑山賊的頭目褚飛燕等人被朝廷任命為兩千石的中郎將;白波軍也在後來獻帝從長安返回洛陽時負責聖駕的守衛;青州三十萬精銳黃巾軍和曹操軍合併了。曹操能夠把持朝政,是因為他有雄厚的勢力,而曹操之所以一下子變得強大,是因為吸收了青州的黃巾軍。這樣看來,還是可以把東漢王朝的覆滅原因歸結於黃巾軍。
3
《三國演義》大體上從黃巾之亂開始,而其後的情節中有很多地方為讀者所熟悉。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黃巾之亂后的論功行賞。包括中常侍張讓在內的十二個宦官成了列侯。他們並未上戰場,功勞全來自於在皇帝身邊參與制定作戰計劃。黨錮之禁雖然解除,但東漢朝廷依然是宦官的天下。
說宦官壞話的人受到了處罰。皇甫嵩曾斬了黃巾軍的地公將軍張寶,立有這般功勞的他因拒絕了張讓借錢五千萬的要求,被以「過度使用軍費」的理由撤了車騎將軍的職,食邑被削去六千戶。更有甚者,曾上言「天下大亂是宦官之罪」的諫議大夫劉陶死在獄中,這在人們意料之中。劉陶曾是洛陽太學的學生運動首領。
中平五年(188),朝廷設置西園八校尉。黃巾餘黨仍在各地活動,西北羌族的動向也不讓人放心。地方官擔心自己失職,於是瞞報造反,這種情形並不少見。在東北,烏桓族的首領聯繫了心懷不滿的漢人,從遼西肆虐到北京一帶。前往征伐的是騎都尉公孫瓚。不管怎樣,東漢意識到增強軍備的必要性,設置了相當於近衛軍的西園八校尉。漢朝校尉是指揮軍隊的兩千石武官。同時出現了八個軍隊司令官。其中有一個宦官蹇碩,除了擔任上軍校尉,指揮其中一個軍團外,還監督著其他七個軍團。
在設立西園八校尉的第二年——中平六年(189)四月,三十四歲的靈帝死去。不知是不是宿命,東漢皇帝即便生了兒子也很難養大。因此,何皇后所生的劉辯被寄養在民間一個姓史的道士那裡。後來,後宮王氏生下一個叫劉協的兒子。嫉妒心很強的何皇后殺了王氏,但這個孩子被靈帝的母親董太后收留,所以沒事。靈帝死時劉辯十四歲,劉協九歲。實際上這兩個同父異母兄弟中,弟弟遠比哥哥優秀。或者可以說是哥哥實在上不了檯面。靈帝在死前沒有立皇太子,生病後就把次子劉協託付給西園上軍校尉,也就是掌握最大兵力的宦官蹇碩。
為了讓劉協即位,就必須誅殺劉辯的舅舅、大將軍何進。於是宦官設局請何沖前來,但何沖在途中有所覺察,又逃回去了。靈帝死去兩天後,劉辯登基,改元「光熹」,表面上看是何太后的哥哥何沖掌握了政權。只不過,只要宦官勢力仍然強盛,就不能說他真正地掌握了政權。這個時候,八校尉之一的袁紹勸何沖「把宦官全殺了」。袁紹是豪強中的豪強,是每四代人就必出三公的名門之後。正因如此,他既對宦官有很強的敵愾之心,也有名門出身的死心眼。何進首先捕殺了蹇碩。蹇碩既是宦官又掌控軍隊,是被先帝託付次子劉協的人物,所以何進必然會先用他來祭旗。接下來何進包圍了養育劉協的董太后的哥哥驃騎將軍董承的府邸,並殺了董承,董太后因此暴卒。《三國演義》中說是被何進毒殺,《九州春秋》說是自殺。董承雖不是宦官,卻站在何進外甥的對手一方,於是何進就早早消滅了他。因此,何進對誅滅宦官反倒不是意志很堅定。妹妹何太后說如果沒了宦官,就沒有可以說話的人了。可見何太后對政治也是有野心的。此外,何進的母親舞陽君和弟弟何苗等人受了宦官的賄賂,也在遊說他不要廢止宦官。
這一次,可以想見宦官也要拚命了。不管怎樣,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於是,他們借何太后之名召何進進宮,在嘉德殿前斬了他並棄屍。這是陷入絕境的宦官豁出性命的反擊。在斬了何進之後,他們緊閉宮門,擁戴皇帝劉辯,擺出固守的架勢。
袁紹和堂弟袁術為了誅滅宦官,不停地召集四方猛將豪傑。曹操也收到邀請,但他笑著說「宦官自古就有,不給他們權寵就行了。要誅滅元兇,派一獄吏就已足夠,這樣集結兵力過於小題大做」,不怎麼熱心。如果考慮到曹操的父親是宦官的養子,就能理解他為何對誅滅宦官如此不積極。
何進不擇手段,甚至曾召喚以凶暴而著稱的董卓前來。狡猾的董卓在河東按兵不動,隔岸觀火。就這樣,何進把事情鬧得太大而成為宦官關注的對象,繼而被誘殺。
袁紹、袁術以及何進的部將們破宮門闖入,抓住了趙忠等十常侍,並斬了他們。去勢了的宦官沒有鬍子,長著單調的臉,所以不少沒鬍子、發福的普通人也被誤殺。這天袁紹等人在宮中殺了兩千餘人。
十常侍中只有張讓和段珪兩人帶著皇帝和皇弟,幾十個人艱難逃出,卻在一個叫小平津(河南省)的地方被盧植等人追上。盧植被監軍宦官進讒,受過囚車送歸的屈辱,因此對宦官之恨可謂深入骨髓。事已至此,兩個宦官不得不投河了斷。
皇帝兄弟在由盧植等人護衛回宮的途中,總算遇到了剛動身的董卓軍。在董卓詢問事情經過時,皇帝劉辯簡直就是答非所問,而皇弟劉協則是應答如流。可以說真的是選錯了皇帝。
董卓在前往洛陽的途中撿到了皇帝兄弟,所以就有了擁戴的有利地位。進入洛陽后,改元「昭寧」,接著廢了皇帝劉辯,立其弟劉協,改元「永漢」。劉協正是東漢的末代皇帝獻帝。
通過廢立皇帝,董卓展示了自己的實力。他以何太后侍奉婆婆時無禮為由將之毒殺,還殺了她母親舞陽君,甚至把自己廢掉的劉辯也毒殺了。
接著董卓獲得相國之位。西漢的建國元勛蕭何擔任了這個職位之後,誰都有所顧忌,雖有呂后時代的呂產等例外,近四百年來這個職位一直空缺。毫無顧忌地登上相國位置的事實表明,接下來董卓有篡奪帝位的想法。年號被恢復成原先的中平六年(189)。
中平六年頻改年號,中平、光熹、昭寧、永漢,既而又是中平,讓人眼花繚亂。
袁紹、袁術、曹操等人反對董卓的獨斷專行,尤其是廢立皇帝,全部離開了洛陽。不言自明,他們試圖在不久之後結成反董卓聯合軍,再次攻打洛陽。
次年——初平元年(190)正月,反董卓聯合軍起兵,袁紹自稱車騎將軍。因皇帝在董卓手裡,官職是不得已自稱的。
針對於此,董卓強行遷都長安。出身隴西(甘肅省)的董卓認為,把皇帝移至自己的地盤是上策。他擔心留在洛陽就會陷入孤立。為了斷絕人們的戀鄉情緒,別說是洛陽的宮殿,就連民宅也悉數焚毀,據說是一場二百里以內雞犬不留的大破壞。居民也被強制移居到長安,途中死了很多人。
反董卓聯合軍中第一個到達洛陽的是出身富春(浙江省)的孫堅。他自稱是《孫子》作者孫武的子孫。不過孫堅只是個小縣吏出身,不是所謂豪強家門。他在平定黃巾之亂中立了功,終於做了兩千石的司令官,此時仍歸袁術管轄。他進入洛陽已經是在董卓的大破壞之後了,不過傳說他在一口井中發現了傳國玉璽。三國時代和蜀、魏三分天下的吳,是由孫堅之子孫策、孫權構築基礎的。
這樣說來,就不能不提到蜀漢之主劉備了。他也參加了黃巾之亂的平定。然而,其餘諸將,不用說曹操本來就是兩千石的司令官,就連孫權都做了兩千石的司令官,而劉備不過是個縣尉,四百石到兩百石的樣子。與其說是論功行賞不公平,不如認為劉備在當時也就這點實力更為恰當。
劉備自稱和漢王室有關係,但當時這樣的人數以萬計。劉備善於結交豪俠,他的出生地盛產名馬,商人張世平、蘇雙在此地販馬,給了劉備一大筆錢。一般認為關羽和張飛是從這個時代起就做了他的手下。至於關羽,《三國志》稱他是解縣(山西省)人,因故亡命,曾寄身於劉備門下。究竟是什麼原委則沒有註明。解縣是產鹽之地,可能是關羽走私了屬於政府專賣的鹽,因行動暴露,不得不出逃。
劉備帶著少數幾個一手培養的武將,橫行於亂世中,最終成為蜀漢之主。曹操在董卓入長安的次年——初平三年(192),如前所述,收編了30萬青州黃巾降卒,一躍成為強大勢力。同年四月,長安的董卓死在被王允挑撥的部下呂布手中。
董卓死後,長安陷入他的部將們——李催、郭汜、樊稠、張濟的混戰中。長安曾被更始、赤眉等軍隊變成廢墟,在總算迎來重建的時候,又重新變回以前的荒野。
董卓一死,在長安無法抑制對洛陽思鄉之情的人們就沒有必要繼續留在這片持續荒廢的土地上。獻帝一行逃出了長安,時間是建安元年(196)。長安的軍閥們尋思不能放過這枚玉將1,開始追蹤,不過前面也提到過,在黃巾系白波軍的幫助下,獻帝他們終於回到了東都。然而,洛陽已經是一片廢墟。曹操將獻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據地許(河南省許昌)。這段時期,洛陽也開展起重建工作。
通過董卓的事例可以發現,擁戴皇帝的人佔據著絕對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