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後記

我們是兩個孤兒

組成了家庭

會留下另一個孤兒

在那長長的

影子蒼白的孤兒的行列中

所有喧囂的花

都會結果

這個世界不得安寧

大地的羽翼紛紛脫落

孤兒們飛向天空——

北島《孤兒》

今年三月,深夜京城,雍和宮西五道營衚衕,友人賜我一本張承志的《心靈史》。觸摸此書,滿心歡悅,翻開的第一頁,讀到的第一行字,就令我心跳加快,眼眶幾乎濕潤——

我站在人生的分水嶺上。

而我想,從《謀殺似水年華》開始,我已站在這條山脊上很久了。但是,任何人想要越過這條分水嶺,卻如渡過生死河般艱難困苦。

因此,這篇《生死河》的後記,應當從我眺望這座山脊開始。

正如「司望」這個名字,除了一眼可知的諧音,也是因為這樣遠遠的眺望。

1985年,我剛讀小學一年級,在上海的北蘇州路小學,位於閘北區蘇州河邊的弄堂里,靠近老閘橋(福建路橋)。記憶中有個老洋房的校舍,媽媽給我報了個美術班,也在這所小學,叫菲菲藝術學校。幾年前,北蘇州路小學連同我住過的外婆家的老房子,全被拆遷光了。

三年級時,我因為搬家而轉學,轉到普陀區的長壽路第一小學。這所學校的背後就是蘇州河,至今還有留有一座行人的小橋。童年時看什麼都覺得很高大,長大后回來看看又覺得很小。在我們小學的圖書館里,我讀了第一本長篇小說是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雖然是縮寫的繪圖本。學校深處曲徑通幽,轉過一條暗道,可以進入一片小院子,隱藏著一棟三層的教學樓。我的四五年級都在那裡度過。教學樓旁邊就是民房,記得民房窗外栽種著許多竹子與無花果樹,隔壁還有一個幼兒園。

1990年,我進入普陀區的五一中學讀預備班。

蘇州河就在學校後面,進門是個不大的操場,右邊和正前方是教學樓,左邊則是一條煤渣跑道,還有一排兩層樓的低矮房子。那裡就像一條長長的孤島,遠離教學樓和所有人。醫務室在那排房子一樓,每次面對視力表,我總對自己沒多少信心,因為整個假期都把眼睛奉獻給了各種小說。還有體育老師的辦公室,男生們總喜歡上體育課,有的人和老師關係不錯,在旁邊的沙坑練習跳遠。音樂教室也在那,牆是隔音的,門窗對著大操場,可以眺望淺綠色的教學樓。教室里有具很老的鋼琴,木頭感覺頗像風琴。初一,新來了一位年輕漂亮的音樂老師,剛從師範畢業分配進來。她姓祝,我還記得那個好聽的名字。每個音樂老師都會彈琴,祝老師當然也彈得一手好鋼琴。那時學校不重視音樂美術這些課,到了初三很少再上了,我對音樂課的印象,只剩隱藏在後排,聽著她彈鋼琴的時光。那時我在家學吹笛子,兩次在學校表演過,但祝老師沒注意到我這個特長,靦腆的我也從不拿出笛子。初中音樂課本已有五線譜了,我很長時間拿這些譜來練笛子。最後一次音樂課考試,是每人在祝老師鋼琴伴奏下唱一首歌。照理說應該唱課本上的歌,有幾個男生唱當時的流行歌曲,比如《新鴛鴦蝴蝶夢》,比如四大天王,而祝老師坦然地伴奏鋼琴。我選了一首課本里的《我的祖國》,雖然顯得很老土,但我覺得那首歌旋律極優美。可惜,我唱到一半就不好意思繼續了,但祝老師覺得我開頭唱得還不錯,好像給了我一個中等的分數。

畢業以後,我再沒見過祝老師。

音樂教室的樓上,是學校的圖書館。經常出入一個年輕的女教職工,不知是老師還是圖書管理員?她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在冬天很冷時,還穿著一條超短裙,露著修長雪白的大腿,惹得周圍高年級的男生尖叫。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即便最熱的夏天,馬路上穿超短裙的女孩也不多。初一那年,我悄悄走上二樓台階,鑽進小小的圖書館,總共也只有三四排書架,但對我來說已足夠。我興奮地看著那些發黃的書脊,挑選了一本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集》。我如獲至寶般地摸著書,在借書卡中記寫下名字,小心翼翼地走下了樓。結果在樓梯口被兩個高年級男生攔住,他們看了看我的書說:「這本書我看過,很好看的!」於是,我更加開心地捧著書回了教室。

在我畢業后不久,五一中學就被拆掉,門外變成了夜總會,現在是上海有名的聲色場所。

而我的初中音樂老師,因為學校拆遷被分配到了附近的其他中學。後來,祝老師帶過的一個學生,成為有名的歌星,就是尚雯婕。

再後來,我去了很遠的地方讀書,當時還是荒涼的工廠區,隔壁有一家鼓風機廠,我們經常在學校里踢足球,有時把球踢過圍牆就要去撿。聽說那家工廠曾經是著名的墓地,一代名伶阮玲玉就被埋葬其中。

再再後來,我就上班了。

從2002年到2007年初,我的上班地點在蘇州河邊,四川路橋北側的郵政大樓,一棟1924年竣工有著科林斯式巨柱與巴洛克式穹頂的折衷主義風格建築。

再再再後來,就是你們看到的我了。

巧合的是,從生下來,到現在,我也一直住在蘇州河邊。

這是我的生死河。

2012年,六月,某個夜晚,我陪家人去家樂福購物,坐在永和大王吃飯時,忽然思維一跳——孩子的心底究竟在想什麼?埋藏成年人無法想象的秘密?遠遠超出孩子的生活體驗,抑或來自另一時空——當孩子們沉默不語,就是在回憶上輩子的前塵往事。

我轉而想象: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走來的,即便在忘川水邊奈河橋下喝了孟婆湯,但在出生時仍然保有上輩子的記憶,只是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受到所謂「教育」的侵入與污染,才逐漸遺忘了前世的一切,從悲歡離合到生老病死……

由此,便開始了《生死河》。

半年之後,當這本書已經完工80%,並已在《懸疑世界》雜誌連載過六萬字之後,我卻突然想到了一個更好的方案——現在你們都沒有看到過的一個人,他叫於雷,顧名思義就是《紅與黑》里的於連,我這才發現真正的主人公應該是他啊,為何他不能渡過生死河?

於是,我面臨一個極度艱難與殘酷的抉擇——要麼按照原定的寫作大綱,順利完成最後的結尾;要麼把主人公改成另一個人,並將絕大部分敘述視角,由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結果就是全書要幾乎重寫一遍,我將要再付出數十個不眠之夜的代價。

這是我從未遭遇過的困境,就像站在一座小型的分水嶺上,往後走是條平坦大道,但只能通往來時的埃及;往前去卻是登山險徑,卻有可能進入造物主應許的迦南地。

然而,我相信一個寫作者,如果能遭遇這樣的十字路口,不管他怎樣地選擇,都是一種莫大的幸運。

我選擇了最難的那條路。

那是在2013年的春節,我放棄了所有的休息,埋頭於《生死河》的第二遍創作,也就是從頭到尾重寫一遍。

於是,這就是你們看到的這個故事。

三月末,終於完成《生死河》的初稿,激動之下,我竟把完稿日期誤寫作2014年,似乎自己的生活,已隨著司望穿越到了一年之後。

那一晚,我發了條微博——

《生死河》大功告成,真想要放聲大哭一場!彷彿把自己的心揉碎了,再粘合在一起再揉碎一遍,最後一針一線地縫合。酸甜苦辣,冷暖自知。耳邊聽著游鴻明的《孟婆湯》。小說的最後一句,請允許我引用顧城的詩。今晚,我想,生命不息,小說不止,永不封筆。

這裡所說的顧城的詩,你們在本書的結尾,都已經看到了。

感謝本書的出版商磨鐵圖書,感謝出版人沈浩波先生,感謝策劃編輯柳易與布狄,感謝看到這行字的你。

也感謝書中出現的每一位人物,你們都是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在我的心裡經歷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當黃海警官殉職之時,我也是一邊敲打鍵盤,一邊跟著司望在哭泣,彷彿冰冷的雨點都砸落到我眼裡。

昨夜,賜我《心靈史》的朋友從北京來看我。興之所至,我帶著他走過我的母校,也是《生死河》中寫到的小學門口,一轉身就到了蘇州河邊——司望發現河邊藏著屍體的吉普車的位置。

這裡有一座步行的橋,我們踏上台階,俯視蘇州河水。子夜時節,春風習習,幽暗中看不清水波,惟想象橋下靜水深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蔡駿

2013年5月1日星期三於上海蘇州河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生死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生死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