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第11節

(11)

可能凡是當領導的,主要業務就是開會、會客。在這一段時間內,除了經常接待與疊鎮有關的縣直各部門的人員外,還召開了一系列會議。這些會議,就一個中心議題,搞錢。因為思想上早就有很明確的概念:「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無工不富」,搞現錢來得快的當然還是鄉鎮企業,所以,就首先開了鄉鎮企業的工作會。疊鎮的企業底子還真不薄,大大小小三十五、六個廠,細算一下,就是各廠不盈利,只要滿負荷生產,僅納稅這一條,就能夠上交國庫、填滿鎮庫。因此,大家都知道,新任黨委書記肯定會把鄉鎮企業工作當做重頭戲來唱,這會就開得有勁兒了。這一道工作會,各企業經理、廠長參加,一口氣開了數天,開成了一個馬拉松會議。在開法上也非常靈活,用一句流行的行話說:現場辦公。就是帶著鎮長、抓企業的副職、企業辦、金融、財稅等部門的有關人員,深入到鎮辦和村辦的滑金粉廠、汽配廠、銅球閥廠、機床廠等,一個一個的聽彙報,一個一個的作決策,一個一個的抓落實。開會時做出了不少決策,捏著人家營業所、信用社的頭皮往企業注入流資,一時間,廠長經理們信心大增,各個廠都想方設法開工,生產一度紅火了起來。

會議開得雖然成功,卻根本沒有多大成效。此時,美國次貸危機已經席捲全球,國內出口大幅度下滑,加工業迅速簫條,鄉鎮企業急劇萎縮。作為一個小小的漁區鄉鎮黨委書記,遠遠沒有預料到美國次貸危機會那麼快就對全鎮的鄉鎮企業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更不可能通過國際形勢透視和預測本鎮鄉鎮企業的近況和將來。勝利地召開了本鎮的鄉鎮企業工作會後,沒想到兩三個月的光景就面臨著慘痛的失敗,全鎮的企業全部垮塌下來。

這一天,縣委老喬書記專程來到疊鎮,一見面就說:「我今天是來看看你這一路諸侯幹得到底咋樣。」紀載舟拉開架勢準備彙報,他說,「算了,還是出去看看吧。」紀載舟問他看什麼,他說,「聽說你這裡群眾的香菇生產不錯,就去看看吧。」於是,他們就去橫坑村看看香菇生產。路上,他說,「當年在研究你下鄉當鎮長的時候,曾經有過一番爭議,一些常委有所擔心,怕秀才難當帥才。我是力排眾議的,我相信你能幹好。這一段已經聽到反映說你點子多,乾的還可以。」紀載舟知道他說的是實話。在紀載舟當上這個鄉鎮黨委書記之後,其他常委們從語言間或多或少向紀載舟表功時,紀載舟表示感謝,反而有點不相信,天知道他們為了紀載舟當這個書記是不是都用了那麼大勁兒?但紀載舟對老喬書記對他的幫助和支持從來沒有低估過,所以紀載舟就一直對這位書記心存感激。

過了橫坑村民小組再往前走了一里多路出了點小事兒。由於前幾天下了一場春雨,這一小段山路特別泥濘,正巧前邊有一台收花生的三輪車迎面駛來,為了躲路,車就靠右邊走,一晃一晃,車就歪出了轍子,出溜在路邊的斜坡上,輪胎打滑,機器干哼哼,使不上勁兒,再也沒有辦法上來。司機小勇急了一頭汗,一邊罵車的娘,一邊罵路的娘,邊罵邊馬上去橫坑村裡找人。沒有多大一會兒,一大群老百姓背鎬拿杴的湧來,有的修路,有的抬車,把路邊群眾的玉米桔用了幾大梱墊在車底下防滑。到底人多力量大,車很快就解救出險。在抬車的過程中,一個村幹部模樣的去喊那一台不知從哪個村來的收花生車,要他趕緊走,那人卻說,我們得給書記的車抬上來再走。老喬書記聽了十分感慨:「山裡的群眾真是好哇,又實在,又厚道。這要在平原,別說喊不來人給你抬車,就是有人,也肯定站在一旁看笑話!」

到了香菇養殖戶王必定家,看了他的兩間香菇棚,讓紀載舟感到很驚奇,沒有想到他種的這麼多,長的這麼好,收益這麼高。王必定是一個老複員退伍軍人,曾經擔任過橫坑村的支部書記。由於村裡的事情越來越不好管,他就乾脆辭了職,到這山溝裡邊劈一面小山坡蓋了房子。這一年秋天,正好有一個姓苗的縉雲縣人來這裡推銷香菇菌種,當時,疊鎮還沒有人敢幹這種冒險事情。因為疊鎮的群眾都知道,東邊的蘆浦鄉黨委、政府前年急於出政績,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強逼著老百姓種香菇,千軍萬馬齊上陣。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家家戶戶落下了一垛劈柴,基本上沒有收入,反而欠人家縉雲縣香菇菌種廠一百多萬元的菌種錢。老百姓死活不還這些菌種錢,還整天罵娘地抱怨鄉幹部:「要想哭,種香菇,一年賠了倆大豬!」於是,蘆浦人就傳染給了疊鎮人「種香菇恐懼症」。這個姓苗的縉雲人跑了幾座山幾個村,一瓶菌種也沒有賣出去。這一天連飯都沒有混到嘴裡,正在沒有辦法之時,王必定熱情地接待了他,兩人談到了一塊兒,那人就住下來,教他技術。他一次種植成功,當年收回投資並賺了一筆。有了錢,扒了瓦房蓋起樓,引得橫坑村的群眾眼熱,有人就起來仿效,但效益一直不如他,王必定從此遠近出了名。看著王必定春季的最後一茬香菇,個大、勻實,成的花菇多,長相特別好,估計能夠賣上好價錢。老喬書記就此談興大發,習慣性地立刻發表高談闊論,滔滔不絕,從「農村、農業和農民」這「三農」問題講到深化農村第二步改革,講到農業產業化,講到食用菌生產對於富縣富民的偉大意義。最後對紀載舟強調指出,你們疊鎮一定要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產。其實,原來紀載舟只把心操在鄉鎮企業上,沒有騰出功夫來看食用菌生產,這一看,心裡還真有所觸動,不由得點頭稱是。

再往裡走,就是看山景了。老喬書記興緻勃勃,非常高興,說你到這兒當個書記比在平原鄉鎮干要好得多。你想,那些平原鄉鎮,一片農田林網,有啥看頭!這山裡卻是七步一景,一坡一畫。暮春時節,山上的樹木、青草都處在返青期,一片帶著黃梢的嫩綠,在陽光的照耀下,被縷縷春風吹得婆婆娑娑。環顧四周,山青水秀,如詩如畫,叫人心曠神怡。幾個人都興緻勃勃地邊走邊看。到了幾個散落的農戶旁邊,老喬書記要進去看看,正興奮的臉上馬上準備了一套訪貧問苦的表情。這些農戶屋裡陳設簡陋,煙薰火燎,男男女女衣著破爛,不成樣子。對於老喬書記和紀載舟的到來,表現出足夠的驚異和好奇。老喬書記說上幾句好聽話,他們就千恩萬謝,可也說不出個啥道道。出來后,老喬書記說,「都說疊鎮的群眾富,看來不盡然嘛。」紀載舟也很有同感。

送走老喬書記,紀載舟安排黨委辦公室的人員到橫坑種香菇的農戶家裡搞一個詳細的調查研究,提供一些比較翔實的一手材料給紀載舟看,為決策提供依據。然後就去忙別的事情。

有了這種認識,紀載舟就有了明確的思路,新一屆班子已經不能沿著老路再走下去,必須干出自己的特色。經過一段觀察與思考,又與副手們一個一個的找機會徹夜暢談,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穩住鄉鎮企業這一塊,逐步降溫,壓減數字,再不能背那麼沉重的數字包袱,慢慢地從老書記的「鄉鎮企業書記」稱號中退出來;其次是著眼於全鎮人民,選准一個或幾個好的項目,循序漸進,逐步推廣,讓千家萬戶都有一個非農項目。當前,首選的應當是老喬書記反覆強調的食用菌這一具有潛力的產業;其三,辦學、修路、治山、治水,儘力而為辦實事,量力而行辦好事,其四,在經濟緊張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疊鎮礦產業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當作財源建設的重頭戲,「瞎子打娃子——抓住不丟」,儘可能獲得更多的收益,填實財政收入,確保吃飯與辦公。有了上述思路,工作運轉就開始有了頭緒。紀載舟安排抓農業的副鎮長林同秋牽頭,成立了食用菌辦公室,作為全鎮發展這一產業的行政指揮系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滄桑正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滄桑正道
上一章下一章

第11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