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記
「驚心動魄、蕩氣迴腸」八個字是我對陳玉福這部力作的核心感想。作品自始至終「火藥味」濃烈。看過書稿的人都會說它「過癮!」因為展現於讀者眼前的,既有黨內反腐鬥爭(以新城市委書記于波為代表的忠誠於黨的事業、堅持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一大批先鋒分子為一方,以市委副書記祁貴為代表的一小撮腐敗分子為另一方),還有不畏犧牲,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公安幹警(以獨臂英雄、公安局長汪吉湟為代表)與黑社會頭子呂黃秋進行的殊死搏鬥。
這八個字也將原先隱隱壓在我心頭的無形巨石掀去了。陳玉福於九月中旬從蘭州打來電話,毛遂自薦這部作品,說是比他的《1號會議室》寫得更好,更精彩更有深度。《1號會議室》我至今未讀過,只聽說去年很是火了一把,在全國暢銷書榜上多次名列前茅,再版達六次之多。儘管如此,當時我心裡沒底,怕在寫「官場」內容方面把握不準。又想,既然火得起來,肯定有它的道理吧。抱著這種矛盾心理,我請他將書稿寄來。沒想到,書稿收到后,我是在(國慶前)三天里一口氣將它讀完。我覺得無論是小說的主題、情節還是人物都那麼鮮活,那麼扣人心弦,我同時覺得,原先的擔心是多餘的。
首先,這是一曲正義戰勝邪惡的讚歌,是黨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真實寫照。小說謳歌新城市幾屆領導班子堅持為人民謀福利,最終勝利在戈壁沙灘上完成「引黃入新」的水利工程的偉大業績。伴隨這項工程進展的是新城市委在省委的領導下如何排除來自黨內蛻化變質分子和社會惡勢力的干擾和破壞。作品涉及的這些是重大歷史課題。毋庸諱言,有一段時期似乎有一個無形禁區———「官場小說」,甚至連提起「官場」二字猶如談虎色變。其實,「官場」是一個非常寬泛而不科學的概念。從哪一級起算官?幾個當了官的人在一起是否便成了「官場」,如同俗話說的,「三個女人一個墟」,這麼容易地就搭了起來?的確,在小說中,黨內的蛻化分子除了祁貴,還有市委副書記兼區委書記蘭強、檢察院佘副院長以及刑警支隊長辛銀,但他們代表不了黨,在六千多萬黨員中腐敗分子只是極小極小的一撮。小說成功之處在於讀者在閱讀時完全不會將他們與黨划等號,不會將他們視作黨的代表,而恰恰是代表黨和政府的于波、程忠和汪吉湟等人與人民群眾一道戰勝了他們。《1號考查組》說明,發生在黨內的腐敗不是體制方面的;它還證明,最先將某些小說冠以「官場」之名不過是一些人為了牟取經濟利益而使用的噱頭,企圖將我們黨內存在的必然表現在個別人身上的一些問題羅列起來,以迎合部分讀者的口味。問題的關鍵在於作者的立場和態度。我覺得,陳玉福的態度是客觀的、積極的和科學的。他不但滿腔熱情謳歌黨和人民的事業,而且提出了如何對待和解決犯錯誤的幹部的問題。這與黨的十六大有關搞好黨的組織建設及反腐的精神相吻合。「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即使是一名共產黨員,甚至手握一定權力的黨的幹部都在所難免。書中的爭議人物鍾祥以及祁貴的演變給我們留下了可資深刻思索的典型。
《1號考查組》的藝術也是可圈可點。設置跌宕起伏的情節和感人的故事是陳玉福的強項,讀者一開篇就遇上了「烈士包二奶」,隨後又是「市委書記受賄一百萬」等令人窒息的懸念;他還讓讀者如同搭乘時空穿梭機來回於兩個世紀之交,對事件和人物產生一種立體感,這也許是得益於陳玉福曾經有過創作電視劇本的經驗;人物形象鮮明、豐滿。書中的省委書記、市委書記和市長既是黨的高級幹部又是普通凡人,他們的工作態度和生活觀真實可信。于波、汪吉湟、鍾祥和祁貴都是新時期頗有代表性的人物,把他們寫活了,整部作品都活了,就贏得讀者。
這些年,我們常碰到的一個詞是「浮躁」。正是這兩個字扼殺了許許多多作品的生命力。我們不敢妄下定論,陳玉福是否浮躁或者將來會不會浮躁。至少從《1號考查組》中尚看不到這一點。這兩個多月里與他通過多次電話,我深感他對自己的作品是負責的。每次通話,他總是在深入生活的途中———為了寫好下一部「1號」系列作品———《1號「病毒」》。陳玉福熱愛生活、關心社會,《1號考查組》寫了反腐和打黑,《1號「病毒」》關心的是國企改革和艾滋病。他著眼的都是重大的題材,其態度嚴肅認真,讓人直覺得似乎有一種使命感在驅使他、支持他。我想這也是他的作品為什麼受到廣大讀者歡迎的原因吧。
我們不希望(事實上也不可能)所有作家都來寫重大社會題材。但是,我們卻希冀更多與時俱進、跳躍著時代之魄和民族之魂的極富生命力的好作品,並願將此希望寄予陳玉福,祝他的作品一部勝過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