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殺人
在明朝,殺一個人很難嗎?
答案是不難,拍黑磚、打悶棍、路上遇到劫道的,手腳利落的,也就一根煙功夫。
但要合法地殺掉一個人,很難。
因為大明是法制社會,徹頭徹尾的法制社會。
這絕不是開玩笑,只要熟讀以下攻略,就算你在明朝犯了死罪,要想不死,也是可能的。
比如你在明朝犯了法(殺了人),就要定罪,運氣要是不好,定了個死罪,就要殺頭。
但暫時別慌,只要你沒幹造反之類的特種行當,不會馬上被推出去殺掉,一般都是秋後處決。
有人會問,秋後處決不一樣是處決嗎?不過是多活兩天而已。
確實是多活了,但只要你方式得當,就不只是多活兩天,事實上,據記載,最高記錄是二十多年。
之所以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是因為要處決一個人,必須經過複核,而在明朝,複核的人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最高法院大理寺,甚至不是刑部部長。
唯一擁有複核權的人,是皇帝。
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你在哪裡犯罪,市區、縣城乃至邊遠山區,無論你犯的是什麼罪,殺人、放火或是砸人家窗戶,且無論你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還是王侯將相,只要你犯了死罪,除特殊情況外,都得層層報批,縣城報省城,省城報刑部,刑部報皇帝,皇帝批准,才能把你幹掉。
自古以來,人命關天。
批准的方式是打勾,每年刑部的官員,會把判刑定罪的人寫成名單,讓皇帝去勾,勾一個殺一個。
但問題是,如果你的名字在名單上,無非也就讓皇帝大人受累勾一筆,秋後就拉出去砍了,怎麼可能活二十多年不死呢?
不死攻略一:
死緩二十多年的奇迹,起源於皇帝大人的某種獨特習慣,要知道,皇帝大人在勾人的時候,並不是全勾,每張紙上,他只勾一部分,經常會留幾個。
此即所謂君臨天下,慈悲為懷,皇帝大人是神龍轉世,犯不著跟你們平頭百姓計較,少殺幾個沒關係。
但要把你的性命寄托在皇帝大人打勾上,實在太懸,萬一那天他心情欠佳,全勾了,你也沒轍。
所以要保證活下來,我們必須另想辦法。
不死攻略二:
相對而言,攻略二的生存機率要高得多,當然,成本也高得多。
攻略二同樣起源於皇帝大人的某種習慣——日理萬機。
要打通攻略二,靠運氣是沒戲的,你必須買通一個人,但這個人不是地方官員(能買通早就買了),也不是刑部(人太多,你買不起),更加不是皇帝(你試試看)。
而是太監。
皇帝大人從來不清理辦公桌,也不整理公文的,每次死刑名單送上來,都是往桌上一放,打完勾再換一張,畢竟我國幅員遼闊,犯罪分子一點不缺,動不動幾十張勾決名單,今天勾不完,放在桌上等著明天批。
但是皇帝們絕不會想到,明天勾的那張名單,並不是今天眼前的這張。
玄機就在這裡,既然皇帝只管打勾,名字太多,又記不住,索性就把下面名單挪到上面去,讓沒出錢的難兄難弟們先死,等過段時間,看著關係戶的那張名單又上來了,就再往下放,周而復始,皇帝不批,就不能殺,就在牢里住著,反正管吃管住,每年全家人進牢過個年,吃頓團圓飯,不亦樂乎。
而能幹這件事的,只有皇帝身邊的太監,而且這事沒啥風險,也就是把公文換個位置,又沒拿走,皇帝發現也沒話說。
但這件事也不容易,因為能翻皇帝公文的,大都是司禮監,能混到司禮監的,都不是凡人,很難攀上關係,且收費也很貴,就算買通了,萬一哪天他忘了,或是下去了,該殺還是得殺。
無論費多大功夫,能保住命,還是值得的。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攻略不適用於某些特殊人物,比如崇禎,工作幹勁極大,喜歡打勾,一勾全勾完,且記性極好,又比較討厭太監,遇到這種皇帝,就別再指望了。
綜上所述,在明代,要幹掉一個人,是很難的。
之所以說這麼多,得出這個結論,只是要告訴你,袁崇煥的行為,有多麼嚴重。
殺個老百姓,都要皇帝複核,握有重兵,關係國家安危的一品武官毛文龍,就這麼被袁崇煥殺了,連個報告都沒有。
僅此一條,即可處死袁崇煥。
更重要的是,此時已有傳言,說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是與皇太極配合投敵,因為他做了皇太極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這種說法是比較扯的,整個遼東都在袁崇煥的手中,他要投敵,打開關寧防線就行,毛文龍只能在島上看著。
事情鬧到這步,只能說他實在太有個性了。
在朝廷里,太有個性的人註定是混不長的。
但袁崇煥做夢也沒想到,他等來的,卻是一份嘉獎。
崇禎二年(1629)六月十八日,崇禎下令,痛斥毛文龍專橫跋扈,目無軍法,稱讚袁崇煥處理及時,沒有防衛過當,加以獎勵。
這份旨意說明了崇禎對袁崇煥的完全推崇和信任,以及對毛文龍的完全唾棄。
他是這樣說的,不是這樣想的。
按照史料的說法,聽說此事後,崇禎「驚惶不已」。
驚惶是肯定的,好不容易找了個人收拾殘局,結果這人一上來,啥都沒整,就先幹掉了幫自己撐了八年的毛總兵,腦袋進水了不成?
但崇禎同志不愧為政治家,關鍵時刻義無反顧地裝了孫子:人你殺了,就是罵你,他也活不了,索性罵他幾句,說他死得該再吐上幾口唾沫,沒問題。
袁崇煥非常高興,殺人還殺出好了,很是歡欣鼓舞了幾天,但他並不清楚,他可以越權,可以妄為,卻必須滿足一個條件。
這個條件的名字,叫做辦事。
要當督師,可以,要取消巡撫,可以,遼東你說了算,可以,殺掉毛文龍,也可以,但前提條件是,你得辦事,五年平遼,只要平了,什麼都好辦,平不了嘛,就辦你。
袁崇煥很清楚這點,但畢竟還有五年,鬼知道五年後什麼樣,慢慢來。
但兩個月後,一個人的一次舉動,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順便說一句,這人不是故意的。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準備進攻。
雖然之前曾被袁崇煥暴打一頓,狼狽而歸,但現實是嚴峻的,上次搶回來的東西,都用得差不多,又沒有再生產能力,不搶不行啊。
可問題是,關寧防線實在太硬,連他爹算在內,都去了兩次了,連塊磚頭都沒能敲回來。
皇太極進攻的消息,袁崇煥聽到過風聲,一點不慌。
北京,背靠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通往遼東的唯一大道就是山海關,把這道口子一堵,鬼都進不來,所以袁崇煥很安心。
關卡是死的,人是活的。
冥思苦想的皇太極終於想出了通過關寧防線的唯一方法——不通過關寧防線。
中國這麼大,不一定非要從遼東去,飛不了,卻可以繞路。
遼東沒法走,那就繞吧,繞到蒙古,從那兒進去,沒轍了吧。
就這樣,皇太極率十萬軍隊(包括蒙古部落),發動了這次決定袁崇煥命運的進攻。
這是一次載入軍事史冊的突襲,皇太極充分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華,率軍以不怕跑路的精神,跑了半個多月,從遼東跑到遼西,再到蒙古。
蒙古邊界沒有堅城,沒有大炮,皇太極十分輕鬆地跨過長城,在地圖上畫個半圓后,於十月底到達明朝重鎮遵化。
遵化位於北京西北面,距離僅兩百多公里,一旦失守,北京將無險可守。
袁崇煥終於清醒了,但大錯已經釀成,當務之急,是派人擋住皇太極。
估計是欺負皇太極上了癮,袁崇煥沒有親自上陣,他把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了趙率教。
皇太極同志帶了十萬人,全部家當,以極為認真的態度來搶東西,竟然只派個手下,率這麼點人(估計不到一萬)來擋,太瞧不起人了。
趙率教不愧名將之名,得令后率軍連趕三天三夜,於十一月三日到達遵化,很不容易。
十一月四日,出去打了一仗,死了。
對於趙率教的死,許多史料上說,他是被冷箭射死,部下由於失去指揮,導致崩潰,全軍覆沒。
但我認為趙率教死不死,不是概率問題,是個時間問題,就那麼點人,要對抗十萬大軍,就算手下全變成趙率教,估計也擋不住。
趙率教陣亡,十一月五日,遵化失陷。
佔領遵化后,后金軍按照慣例,火光衝天,鬼哭狼嚎,再講一下,不知是為了留個紀念,還是覺得風水好,清軍入關后,把遵化當成了清朝皇帝的墳地,包括所謂「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這裡。
幾具有名的屍體躺在無數具無名的屍體上,所謂之霸業,如此而已。
最後說幾句,到了民國時期,土匪出身的孫殿英又跑到遵化,挖了清朝的祖墳,據說把乾隆、慈禧等一干偉大人物的屍體亂踩一通,著實是死不瞑目。當然,由於此事幹得不地道,除個別人(馮玉祥)說他是革命行為外,大家都罵,又當然,罵歸罵,從墳里掏出來的寶貝,什麼乾隆的寶劍,慈禧的玉枕頭(據說是蔣介石拿了),還是收歸收。
幾百年折騰來,折騰去,也就那麼回事。
但遵化怎麼樣,對當時的袁崇煥而言,已經不重要了。
十一月五日,得知消息的袁督師明白,必須出馬了。隨即親率大軍,前去迎戰皇太極。
十一月十日,當他到達京城近郊,剛鬆口氣的時候,卻得知了一個意外的消息。
原任兵部尚書王洽被捕了,而接替的他的人,是孫承宗。
王洽剛上任不久就下台,實在是運氣太差,突然遇上這麼一出,打也打不過,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職,一般說來,老闆開除員工,也就罷了,但崇禎老闆比較牛,撤職之後又把他給砍了。
關鍵時刻,崇禎決定,請孫承宗出馬,任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
在這場史稱「己巳之變」的戰爭中,這是崇禎做出的最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決定。
此時的袁崇煥已經到達遵化附近的薊州,等待著皇太極的到來,因為根據后金軍之前的動向看,這裡將是他的下一個目標。
這是個錯誤的判斷。
皇太極繞開薊州,繼續朝京城挺進。
情況萬分緊急,因為從種種跡象看,他的最終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煥不這麼看,他始終認為,皇太極就是個搶劫的,兜圈子也好,繞路也罷,搶一把就走,京城並無危險。
其實孫承宗也這樣認為,但畢竟是十萬人的搶劫團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煥應立即率部,趕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帶布防,阻擊皇太極。
到此為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煥知道了孫承宗的部署,卻並未執行,當年的學生,今天的袁督師,已無需服從老師的意見。
他召集軍隊,開始了一種極為詭異的行動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煥率軍對皇太極發動追擊,說錯了,是只追不擊。
皇太極繞過薊州,開始北京近郊旅遊,三河、香河、順義一路過去,所到之處都搶劫留念。袁崇煥一直跟著他,搶到哪裡就跟到哪裡。
就這樣,袁崇煥幾萬人,皇太極十萬人,共十多萬人在北京周圍轉悠,從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沒打。
袁崇煥在這五天里的表現,是有爭議的,爭議了幾百年,到今天都沒消停。
爭議的核心只有一個:他到底想幹什麼?
大敵當前,既不全力進攻,也不部署防守,為什麼?
當時人民群眾的看法比較一致:袁崇煥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著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麼?
更重要的是,皇太極在這五天里沒閑著,四處搶劫,搶了又沒人做主,郊區居民異常憤怒,都罵袁崇煥。
朝廷的許多高級官員也很憤怒,也罵袁崇煥,因為他們也被搶了(北京城市土地緊張,園林別墅都在郊區)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頭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當翻閱這段史料時,我總會尋找一樣東西——動機。
叛徒是不對的,要叛變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關寧軍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將領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學習吳三桂同志,把關一交,事情就算結了。
失誤也不對,憑他的智商和水平,跟著敵人兜圈之類的蠢事,也還干不出來。
所以我很費解,費解他的舉動為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三年前他對熊廷弼說過的四個字,才終於恍然大悟。
「主守,后戰」
致命漏洞
袁崇煥很清楚,以戰鬥力而言,如果與后金軍野戰,就算是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也只能略佔上風,要想徹底擊敗皇太極,必須用老方法:憑堅城,用大炮。
而這裡,唯一的堅城,就是北京。
為實現這一戰略構想,必須故意示弱,引誘皇太極前往北京,然後以京城為依託,發動反擊。
鑒於袁崇煥同志已經死了,也沒時間告訴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發展印證了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當皇太極終於掉頭,沖向北京時,袁崇煥當即下令,向北京進發。
袁崇煥堅信,到達京城之時,即是勝利到來之日。
但事實上,命令下發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註定。
因為在計劃中,他忽視了一個十分不起眼,卻又至關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來,袁崇煥的固定戰法都是堅守城池,殺傷敵軍,待敵疲憊再奮勇出擊,從寧遠到錦州,屢試不爽。
所以這次也一樣,將敵軍引至城下,誘其攻堅,待其受挫后,全力進攻,可獲全勝。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計劃,大明最偉大的戰略家,城裡的孫承宗先生竟然沒想到。
孫承宗想到了。
他堅持在北京外圍迎敵,不想誘敵深入,不想大獲全勝,並不是他愚蠢,而是因為他不但知道袁崇煥的計劃,還知道這個計劃的致命漏洞。這個漏洞,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這裡是北京。
無論理論還是實戰,這個計劃都無懈可擊,之前寧遠的勝利已經證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這一次,它註定會失敗,因為這裡是北京。
寧遠也好,錦州也罷,都是小城市,裡面當兵的比老百姓還多,且位居前線,都是袁督師說了算,讓守就守,讓撤就撤,不用討論,不用測評。
但在京城裡,說話算數的人只有一個,且絕不會是袁崇煥。
袁督師這輩子什麼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裡,看著敵軍跑來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轉悠,覺都睡不好,把你叫來護駕,結果你也跑來跑去,就是不動手,把皇帝當猴耍,現在連招呼也沒打,就突然衝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幹什麼?!
洞悉這一切的人,只有孫承宗。
所以謙虛的老師設置了那個無比保守,卻也是唯一可行的計劃。
然而驕傲的學生拒絕了這個計劃,他認為,自己已經超越了老師。
就在袁崇煥率軍到達北京的那一天,孫承宗派出了使者。
這位使者前往袁崇煥的軍營,只說了一段話:皇上十分賞識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誠,但是你殺掉了毛文龍,現在又把軍隊駐紮在城外,很多人都懷疑你,希望你儘力為國效力,若有差錯,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在史料上,這段話是使者說的,但很明顯,這是一個老師,對他學生的最後告誡。
孫承宗的判斷一如既往,很准。
袁崇煥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剛到不久,另一個人就到了——皇太極。
跳進黃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過當時的布陣方位,皇太極的軍隊在北城,而袁崇煥在南城的廣渠門,雖說比較遠,但你剛來,人家就到,實在太像帶路的,要人民群眾不懷疑你,實在很難。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規定,邊防軍隊,未經皇帝允許,不得駐紮於北京城下。但袁崇煥同志實在很有想法,誰都沒請示,就到了南城。
到這份上,如果還不懷疑袁崇煥,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裡大多數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賣菜的,全都認定,袁崇煥有問題。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禎。
他沒有罵袁崇煥,只是下令袁崇煥進城,他要親自召見。
召見的地點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煥在這裡,得到了一切。現在,他將在這裡,失去一切。
其實袁崇煥本人是有思想準備的,一年過去,寸土未復不說,還讓皇太極打到了城下,實在有點說不過去,皇帝召見,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會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進去的,還有三個人,分別是總兵滿桂、黑雲龍、祖大壽。
祖大壽是袁崇煥的心腹,而滿桂跟袁崇煥有矛盾,黑雲龍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納悶,見袁崇煥,為什麼要拉這三個人進去,後來才明白,其中大有奧妙。
袁崇煥的政治感覺相當好,預感今天要挨整,所以進去時脫掉了官服,穿著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調。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是他做夢都想不到的。
崇禎沒有發火,沒有訓斥,只是做了一個動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煥的身上。
袁督師目瞪口呆。
一年多啥也沒幹,敵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還這麼客氣,實在太夠意思了。
在以往眾多的史料中,對崇禎同志都有個統一的評價:急躁。
然而這件事情充分證明,崇禎,是一個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開會,要錢給錢,要糧給糧,看誰順眼就提誰(比如祖大壽),看誰不順眼就換誰(比如滿桂),無所謂,只要把活干好。
一年了,寸土未復,幹掉了牽制后金的毛文龍,皇太極來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邊兜圈子,嚴重違反治安規定,擅自帶兵進駐城下,還是那句話,你到底想幹什麼?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是正常人,就要解決袁崇煥了。
崇禎不是正常人,他是皇帝,一個有著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斷的皇帝。
以他的脾氣,換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煥給剁了,現在情況緊急,必須裝孫子。
所以自打袁崇煥進來,他一直都很客氣,除了脫衣服,就是說好話,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興等。
其實千言萬語就一句話:你的工作幹得很不好,我很不高興,但是現在不能收拾你。
到這個份上,還能如此克制,實在難得,如果要給崇禎同志的表現打分的話,應該是十分。
而袁崇煥同志之後的表現,應該是負分。
說的事情沒有做到,做的事情不應該做,又讓皇帝大人吃那麼多苦頭,卻得到了這樣的嘉獎,袁崇煥受寵若驚。
所謂受寵若驚,是受寵后自己吃驚,他接下來的舉動,卻讓別人吃驚。
在感謝皇帝大人的恩典后,袁崇煥開始了一場讓無數人匪夷所思許多年的演說:
他首先描述了敵情,按照他的說法,敵軍異常強大,且傾盡全力,準備拿下北京,把皇帝陛下趕出去,連繼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難抵擋。
這段話是徹頭徹尾的胡說,且是故意的胡說,皇帝大人不懂業務,或許還會亂想,袁崇煥是專業人士,明知皇太極是窮的沒辦法,才來搶一把的,搶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還要蒙領導,實在太不像話了。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為什麼?
袁崇煥的這一表現,被當時以及後來的許多人認定,他是跟皇太極勾結的叛徒。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不太可能的,所謂勾結,總得有個理由,換句話說,有個價錢,但問題是,當年皇太極同志,可是很窮的。
要知道,皇太極之所以來搶,是因為家裡沒錢,沒錢,怎麼跟人勾結呢?
雖說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類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實上,也都並非什麼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個地區總兵,而且就這麼個小人物,努爾哈赤同志都送了一個孫女,一個駙馬的(額駙)頭銜,還有無數金銀財寶,才算把他套住。
范文程更不用說,大明混不下去,到后金混飯吃的,只是一個舉人而已,皇太極都給個大學士,讓他當主力參謀。
李永芳投降的時候,是地區副總兵,四品武官,努爾哈赤就搭進去一個孫女,按照這個標準,如果要買通明代最大地方官,總管遼東、天津、登州、萊州、薊州五個巡撫的袁崇煥,估計他就算把女兒、孫女全部打包送過去,估計也是白搭。
至於分地盤,就更不用說了,皇太極手裡的地方,也就那麼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誰跟你干?
當然,如果你非要較真,說他們倆一見如故,不要錢和地盤,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干,我也沒辦法。
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只要袁崇煥智商正常,是不會當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一原因,是兩個字——心虛。
沒法不心虛,跟皇帝吹了牛,說五年平遼,不到一年,人家就帶兵來平你了,之前幹掉了毛總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經許可衝到城下,這事幹得實在太糙。
不把敵人說得狠點,不把任務描述得艱巨點,怎麼混過去?
可他萬萬沒想到,這一糊弄,就糊弄過了。
皇帝當場傻眼不說,大臣們都嚇得不行,戶部尚書畢自嚴的舌頭伸了出來,半天都沒收回去。
客觀地講,袁督師幹了一件相當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還沒完,等大家驚訝完后,他又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始終認為,這句話讓他最終送了命。
「我的士兵連日征戰,希望能夠進城修整。」
沒救了。
在明朝,邊防軍隊未經許可進駐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還要兵馬入城休息,實在太囂張了。
當然,這個要求是有前科的,之前不久,滿桂在城外與后金軍大戰,中途曾經進入德勝門瓮城休息,按袁崇煥的想法,他的地位比滿桂高,滿桂能進瓮城,他也能進。
舉動如此可疑,大家本來就猜忌你,還要帶兵入城,遼東人蔘吃多了。
所以崇禎立即做出了答覆:不行。
袁督師倒也不依不饒:那我自己進城。
答覆:不行。
會議就此結束。
這一天是崇禎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三日,根據種種跡象顯示,崇禎判定,袁崇煥不可再用。
但除掉此人,還需要時間,至少七天。
幕後人物
袁崇煥的宿命已經註定。
但他的悲劇,不在於他最後被殺,而是他直到被殺,也不知道為什麼。
事實上,致他於死地的那幾條罪狀里,有一條是很滑稽的。
這條滑稽的罪狀,來源於三天前的一次偶然事件。
三天前,是十一月二十日。
在這一天,皇太極率軍發動了進攻。
這是自於謙保衛戰後,京城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戰鬥,皇太極以南北對進戰術,分別進攻北城的德勝門和南城的廣渠門。
為保證不白來,皇太極下了血本,北路軍五萬餘人,由他親率,隨同攻擊的包括大貝勒代善,濟爾哈朗等,而守衛北城的,是滿桂。
南路軍也不白給,共四萬人,三貝勒莽古爾泰帶隊,還包括後來辮子戲里的主要角色多爾袞、多鐸,守在這裡的,就是袁崇煥。
戰鬥同時開始。
袁崇煥率所部九千餘人,在城外列陣迎敵。
莽古爾泰雖然比較蠢,但算術還是會的,四萬對九千,往前沖就是了。
但戰術還是要講的,他先率軍先沖袁崇煥的左翼,沖不動,退了。
過了一會,又率軍衝擊明軍右翼,還是沖不動,又退了。
估計是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第三次,他率領全部主力,直接撲袁崇煥。
後果很嚴重。
袁崇煥帶來的,是明軍最精銳的部隊——關寧鐵騎。
而且據某些史料講,包括祖大壽、吳襄在內的一干猛人,都在這支部隊里。
幾乎就在莽古爾泰衝鋒的同時,袁崇煥發動了反衝鋒。
此戰無需介紹戰術,因為基本沒有戰術,雙方騎兵對沖,誰更能砍,誰就能贏。
戰鬥過程極其慘烈,四小貝勒之一的阿濟格的坐騎被射死,他身中數箭,差點當場完蛋,莽古爾泰本人被擊傷。
袁崇煥也很懸,為鼓勵士兵,他親自上陣參加衝鋒,據史書記載,他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身中數箭,竟然毫髮無傷,有如神助。
同樣身中數箭,阿濟格被射得奄奄一息,袁督師還能繼續奮鬥,秘訣在於四個字——「重甲難透」。
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袁督師身上的盔甲厚,箭射到他身上,一點事都沒有。
在關寧鐵騎的攻擊下,后金軍開始敗退。
但八旗軍的戰鬥力相當強悍,加上莽古爾泰腦子不好用,還有幾把力氣,再次集結部隊,發動了第二次衝鋒。
死磕的力量是很大的,袁督師的中軍被衝散,他在亂軍之中被人圍攻,差點被剁,還在部下反應快,幫他格了幾刀(格之獲免),才從鬼門關爬出來。
穩住陣腳后,關寧軍開始反擊,然後又是你打過來,我打過去,一直折騰了八個鐘頭,直到晚上六點,莽古爾泰終於支持不住,敗退,沒來得及跑的,都被趕進了護城河。
廣渠門之戰結束,后金累計傷亡一千餘人,明軍大勝。
南城勝利之際,北城的滿桂正在苦苦支撐。
進攻德勝門的軍隊,包括皇太極的親軍主力,戰鬥力非常強,滿桂先派部將迎戰,沒一會就被打回來,關鍵時刻,滿桂同志表現出了高昂的革命鬥志,親自上陣,並指揮城頭炮兵開炮支援。
在他的光輝榜樣映照下,城下明軍勇猛作戰,城上明軍勇猛開炮,后金軍死傷慘重,但不知城頭上的哪位仁兄,點炮的時候太過勇猛,一哆嗦偏了準頭,一炮直奔滿桂同志,當場就把他撂倒,遍體負傷,還在撿了條命,被人護著回去養傷了。
主帥雖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護下,明軍依然奮戰不已,付出重大傷亡后,皇太極被迫撤退,德勝門之戰就此結束。
這一天對袁崇煥而言,是很光榮的,他憑藉自己的精兵良將,在京城打敗了實力強勁的八旗軍。
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戰的滿桂,是他的死敵,當著皇帝的面,一個打出去,一個抬回來,實在很有面子。
可是他想不到,滿桂同志的這筆帳,最終會算到他的身上,因為在那天戰役結束時,一個流言開始在京城流傳:
開炮打傷滿桂的,就是袁崇煥。
這個說法是不可信的,因為滿桂在德勝門作戰,而袁崇煥在廣渠門,今天在北京,要跑個來回,估計都要一個鐘頭,無論如何,袁崇煥都是過不去的。
但袁督師背這個黑鍋,也不是全無道理,他跟滿桂從寧遠就開始干仗,後來硬把滿總兵擠回關內,從來就不待見這人,現在滿桂受傷了,算在他頭上也不奇怪。
從毛文龍開始,到滿桂,再到崇禎,袁崇煥一步步將自己逼入絕境,雖然他自己並不知曉。
袁崇煥,廣西藤縣人,自「蠻夷之地」而起,奮發讀書,然資質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僥倖登科,后赴遼東,得孫承宗賞識,於遼東潰敗之時,以獨軍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後擊潰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護衛遼東。
后受閹黨所迫離職,蒙崇禎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調離滿桂,安插親信,以尚方寶劍殺毛文龍,奉調守京,不顧大局,擅自駐防於城下,致京郊怨聲四起,后不惜性命,與皇太極苦戰,大破敵軍,不顧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終命運揭曉之前,袁崇煥的表現大致如此。
他並不是一個天賦異稟的人,經過努力和奮鬥,還有難得的機遇(比如孫承宗),才最終站上歷史的舞台。
他並不完美,不守規章,不講原則,想怎麼干就怎麼干,私心很重,聽話的就提,不聽話的就整(或殺)。
而某些所謂「專家」的所謂「力挽狂瀾」,基本就是扯淡,關於這個問題,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學會的例會上,跟很多專家討論過多次,客觀地講,以他的戰略眼光(跟著皇太極繞京城跑圈)和實際表現(擅殺毛文龍),守城出戰確屬上乘,讓他繼續鎮守遼東,還能鬧出什麼事來也難說,所謂挽救危局,隨便講幾句吧。
袁崇煥絕不是叛徒,也絕不是一個關鍵性人物,他存在與否,並不能決定明朝的興衰成敗。換句話說,以他的才能,無論怎麼折騰,該怎麼樣還怎麼樣。
對於這個悲劇性的結論,我不知道袁崇煥是否知道,他的一生豐富多彩,困守孤城,決死拼殺、遭人排擠、縱橫馳騁、身處絕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無論何時、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堅信,自己的努力終將改變一切。
他始終沒有放棄過
崇禎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門換防,一切準備就緒。
最終的結局已經註定,無需改變,也無法改變……
就在這天,堅定的袁崇煥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一戰——左安門之戰。
袁崇煥列隊於城外。
因為不能入城,只能背城布陣,背對著冰冷的牆磚,在京城凜冽的寒風中,他面對皇太極,展開了波瀾壯闊人生的最後一幕。
后金軍用潮水般的進攻,證明了自己還想進北京搶一把的美好願景,但關寧鐵騎用倒在他們面前的無數屍體證明,你們不行。
雙方在左安門外持續激戰,經過長達五個多小時的拉鋸,皇太極終於支持不住,再次敗退。左安門之戰,以明軍獲勝告終。
結束了,都結束了。
一個將軍最好的歸宿,就是在最後一場戰役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
——巴頓
我原先認為,說這句話的人,應該是吃飽了撐的外加精神失常,現在我明白了,他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