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的硝煙已經遠去,1840年的那一段屈辱已經滿是塵埃。

「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為了這句話,英倫王朝從1583年開始,歷伊麗莎白女王、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14個國王的努力,歷經了一場又一場的血案。

當東印度公司廣州分公司的總裁帶著嬌妻,行走在廣州大街之上時,引來了無數長袍馬褂兒留辮子男人的圍觀,裸露的香肩,雪花膏一般的肌膚令兩廣地界官員大驚失色。兩廣總督聞訊立即向道光皇帝發了一份八百里加急,道光皇帝暴怒,下令將傷風敗俗的西洋女人驅逐出大清帝國的國土。

東印度公司的總裁夜夜笙歌,中國官員不斷地驅趕。鴉片販子抓住其家眷留宿廣州被驅趕一事大做文章,以馬地臣為首的鴉片販子向英國國王上書,攻擊大清帝國愚昧落後,毫無人性,說大清帝國強令英國商人跟家眷分居兩地是違背人倫。

十年之後,道光皇帝派出欽差大臣,跟英國使臣坐在了談判桌上,此時再無十年之前帝國的傲氣。當和談雙方在草稿紙上寫下了例行公事的第一條停戰和平,雙方立即就商人攜帶家眷到中國經商開始了緊張而激烈的磋商。

帶女眷到中國只是英國人的借口,人倫是英國主戰派鼓動人心最大的借口。從1583年開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就向中國派出使臣,希望能跟中國政府結盟,共同對抗全球擴張的西班牙跟葡萄牙兩個老牌的殖民主義國家。當中國皇帝一次又一次地坐在紫禁城寶座上將英國來客當著孝子賢孫的時候,一場場致命的血海深仇卻在不斷積累。

當乾隆皇帝準備召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的時候,發現從萬里之遙來的英國人不僅不是來孝敬自己的,而且甚至對帝國的一舉一動瞭若指掌,乾隆皇帝才意識到帝國的秩序已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事實上,在馬戛爾尼北上京城之前,間諜活動早已秘密展開,因為英國人認為他們的到來是結盟,不是進貢。

「滿洲人已經失去了他們的尚武精神。大清的陸海軍從來都沒有令人生畏,他們現在只不過是個幻影。這個帝國能夠維持它的尊榮,不過是因為無人對此提出異議罷了,要是他們的北方鄰居當時選擇在北京簽訂條約,就像在君士坦丁堡簽約一樣,中華天朝會怎麼樣呢?要是英國海軍要求籤訂一個條約,天朝又能怎麼樣呢?」

普魯士籍傳教士郭士立(CharlesGutzlaff)的中文水平超越了乾隆皇帝喜歡的斯當東,甚至對廣州、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地方話都說得相當流利,這位一直充當英國人在中國嚮導的普魯士人甚至於1834年1月在《廣州紀事報》發表文章,嘲笑當年的俄國人沒有利用軍事優勢迫使大清帝國讓步,因為大清帝國已經跟當時的大清皇帝一樣虛弱,「設若受到任何一個海上強國的攻擊,他很清楚地知道他決無反擊的手段,他應該知道,他的整個大約由1000艘船隻組成的海軍,還無法與(西人的)一艘驅逐艦相匹敵。」

郭士立的激進令馬地臣這樣的鴉片販子激動不已。在他們看來,中國政府有組織無紀律,有律法無審判,他們虛弱到只能用專制的高壓手段來統治這個國家,他們是「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免遭匪幫和劫匪禍害,且完全無法鎮壓一小規模叛亂的民族」。馬地臣們不斷給英倫內閣灌輸一個思想,在專制的中國做生意毫無公平與道義。

在大清帝國貿易體制和政治體制的雙從專制之下,貿易順差成為必然。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大清帝國,商人的地位僅高於妓女,老百姓的生命如同草芥,更何況是洋老闆呢?洋老闆手下的工人就更沒有律法保證。英國人一次又一次地試圖通過中外聯合審判來觸摸帝國的底線,主權獨立與帝王尊嚴粉飾了帝國的虛弱。

英國人為了扳回貿易逆差,希望跟中國結盟,建立一個平等自由的貿易區域,可是專制政治體系在文官集團的主導下,腐敗與帝國的虛弱成反比,粵海關作為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成為腐敗的黑窩,這個黑窩直通紫禁城的內務府。腐敗到了皇帝的家裡去了,可想而知,大清帝國是多麼虛弱。

在大興文字獄的滿清王朝,英國人為了打破中國的專制貿易,不斷在廣州打造英國人的輿論陣地,以自由貿易商人發起創辦的《廣州紀事報》等報紙相繼面世,這一點跟當年美國獨立戰爭的領導人創辦《波士頓紀事報》頗為相似。報紙在廣州的興起,更令遠在紫禁城的中國皇帝惶恐不安。

英國人在報紙上造勢,企圖打破廣州體制、建立在華「自由貿易」的新體制。英國商人不斷跟倫敦的內閣進行勾結,慫恿內閣的大佬們向大清帝國政府進行軍事施壓。英國人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在中國沿海地區建立一個不受大清帝國政府管轄的商業—軍事基地。

自由貿易區是東印度公司當年奴役印度人的花招,這一點大清帝國的君臣來說早已瞭然於胸。英國人目的非常明確,倫敦派軍艦駐紮廣東海域,通過軍事手段對已經非常「虛弱」、「面臨崩潰」的大清帝國形成威懾,「為國王陛下的旗幟贏得尊重和注意」。

英國人的目的昭然若揭。從馬戛爾尼到阿美士德勛爵,一次次向中國皇帝提出了英國人自己的貿易遊戲規則,一次次被拒絕,軍事壓力是獲得平等協商無法達到的目的。商業軍事基地設在「中國海岸的中間地帶,或是靠近北京」,英國艦隊可以由此輕易地封鎖黃河和對北京至關重要的大運河,在必要時實行禁運,以「產生非常有力的後果」。

《暗戰1840》從經濟的視覺,從1583年伊麗莎白向中國大明的萬曆皇帝寫信結盟開始,獨家披露《南京條約》背後,三百年的中英恩怨:政治、商業、軍事、法律、外交等。從貿易專制到律法無序,從和平結盟到炮艦相向。這一紙條約的背後,經濟如同一根致命的繩索,將相隔萬里之遙的中英兩國三百年間從陌路到仇恨一步步拖入了戰爭的深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暗戰1840:鴉片戰爭背後的真相(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暗戰1840:鴉片戰爭背後的真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