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自己的房子,就有了安全感了

能有自己的房子,就有了安全感了

陶淵明在他有名的「歸去來辭」里,曾毫不慚愧地提到他自己的貧困,但當他說「幼稚盈室,瓶無儲票」時,他忽略了自己能有室讓「稚子」去擠,實在已算不錯了。何況他還有一個多樹的大院子,有長滿松菊的門前大道,所以在呈遞辭職書時,仍能相當痛快。

古人提及人之窮困,常用「貧無立錐之地」來形容,翻成現代語言或許該是「沒有房地產」吧?但在現代的都市裡,貸屋而居沒有房地產的人不是甚多嗎?試看香港某些人睡在公寓樓梯中的擁擠情形,常令人有窒間的悲哀。

在這職業和物價都沒有保障的時代,能有自己的房子的確可以獲得相當的安全感。尤其如果屋子裡能有地毯,有垂簾,有壁爐的話,則安全的成分又將大大提高。

但事實上卻如何呢?水火無情,皆能使我們的心血毀於一旦。即使保險公司,也只能使我們在一般的災難中得到賠償。當戰爭的時代,許多城市夷為平地,又找誰去算帳呢?何況就算在非戰時,許多保險公司本身不就不保險嗎?

我們所住的房子是什麼呢?那只是一些鋼,一些磚泥,一些木料的湊和物罷了,它一日舊似一日,縱使無災,百年後也終歸要拆除的(在台北,不是每天有人拆屋嗎?當那猶有古風的日式建築被粗暴的工人拉垮時,你能毫無感慨嗎?)那麼,我們手上的所有權狀又算什麼呢?它又能證明什麼呢?李白不是以天地為旅舍,以萬物為過客嗎?我們這些寄居在世的人又能霸佔什麼為一己所有呢?

有一首美好的聖詩這樣寫著:

「我是客旅,在世寄居者,我能停留只一夜。」

耶穌也說:「在我父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

對我們的肉身而言,墓園是比公寓更久遠的住宅。但對我們的靈魂言,卻有不朽的華屋供我們憩息——所以,真正的安全感與其說是來自一幢人問速朽的屋宇,不如說是來自天恩的覆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安全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安全感
上一章下一章

能有自己的房子,就有了安全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