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2)

方以智(2)

當李自成破京時,方以智正在京供職。《清史稿》本傳:

「會李自成破潼關,范景文疏薦以智。召對德政殿,語中機要。上撫幾稱善,以忤執政意不果用。京師陷,以智哭臨殯宮,至東華門被執,加刑毒,兩足骨見不屈。」

按:范景文原任南京兵部尚書,即《板橋雜記》作者余淡心所說的「南大司馬」。后以楊嗣昌奪情輔政,上疏力爭不可,忤旨革職。崇禎十五年復起,召拜刑部尚書,旋改工部。李自成破潼關在崇禎十六年十月,其時首輔為陳演,乃是溫體仁一系,宜乎方以智不見用。

范景文入相在崇禎十七年二月。崇禎在位十七年,共用過五十個宰相,而正人君子只有屬於東林的文震孟、錢龍錫、孫承宗、范景文等人。李闖破京,范景文從容殉國。《明史》二百六十七,列傳一百五十三,體例特殊,開首大書:

「崇禎十有七年三月,流賊李自成犯京師。十九日丁未,庄烈帝殉社稷。文臣死國者,東閣大學士范景文而下,凡二十有一人。福王立南京,並予贈謚。皇清順治九年,世祖章皇帝表彰前代忠臣,所司以范景文、倪文璐……二十人名上,命所在有司,各給地七十畝,建祠致祭,且予美謚焉。」

按:范景文在南明時贈太傅,謚文貞。清朝賜謚文忠。據《明史》本傳,范景文並沒有政績,所可傳者,只有從容赴義一事:

「都城陷趨至宮門。宮人曰:『駕出矣!』復趨朝房,賊已塞道,從者請易服還邸。景文曰:『駕出安歸?』就道房廟草遺疏,復大書曰:『身為大臣,不能滅賊雪恥,死有餘恨。』遂至演象所,拜辭闕墓,赴雙塔寺旁古井死。」

此傳聊聊數筆,但已足夠傳其人。忠臣畢竟可為,而生死之間正確的抉擇,實為讀書人生當亂世的第一大事。至如方以智,被俘不屬,則為忍死須臾,自計尚有后責,本傳接前又云:

「賊敗,南奔,值馬阮亂政,修怨欲殺之,遂流離嶺表,自作序篇,口敘祖德,下表隱志,變姓名賣葯中市。桂王稱號肇慶,以與推戴功,擢右中尤。扈王幸梧州,擢侍講學士,拜禮部侍郎東閣大學士,旋罷相,固稱疾,屢詔不起。嘗曰:『吾歸則負君,出則負親,吾其緇乎?』」

其時方孔年已六十餘,方以智子職臣節,不能兩全,所以說:「歸則負君,出則負親。」本傳接云:

「行至樂被執,其帥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擇,以智趨右,帥更加禮敬,聽其為僧。」

按:廣西有兩平樂,在東為縣,在西為村。方以智被執的平樂是陽朔以南的平樂縣。「帥」則三藩之一的孔有德,《清史稿-孔有德傳》:

「(順治)七年……帥入廣西境,克全州,十二月遂拔桂林,明永曆帝走南寧,留守大學士瞿式耜死之。斬靖江王以下四百七十三人,降將吏一百四十七人。桂林、平樂諸屬縣皆下。」

按:孔有德入桂林,在是年十一月初五,瞿式耜被難,則在閏十一月十七。清軍入廣西,自全州進兵桂林,乃由東北趨西南,而方以智則由桂林向東南趨避,故行至平樂被執。計其時在十一月間。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考其逃禪之地,引施閏章(愚山)詩及年譜,以為在梧州雲蓋寺。其言如此:

「清兵陷廣西平樂村,事在一六五零年(順治七年)。則密之逃禪,即始於此時。施愚山《浮山吟》詩有云:『比山一片雲,飛落蒼梧野。忽值南風吹,旋歸廬岳下。』其下雙行夾注曰:『葯公家浮山,避地梧州雲蓋寺。值余奉使西粵,始同歸,抵匡廬。』考之愚山先生年譜卷一:『順治九年壬辰(一六五二)卷:三月,奉使廣西,達桂林。』秋七月桂林陷。從平樂經江西而歸」。正與詩注合。則密之最初落髮,殆即在梧州之雲蓋寺。」

按:方以智出家后無常名,稱「無可」、稱「五老」、稱「葯地」、稱「墨歷」,此非好奇,亦是避邏者耳目。「葯公」乃愚山對方的尊稱,浮山則為桐城的別名。

余英時以為方以智至廬山後,即掛單歸宗寺,引施愚山《初至歸宗寺同葯公作》詩為證。此則不然,方以智歸宗寺不過暫駐而已,旋即還里。其時在順治九年之冬,侯方域與方密之書,一則曰:「往在昆陵,陳子定生私以問仆云:『密之之還,何也。』」侯方域訪陳貞慧於宜興在是年冬天,年內還家。而此時陳已知方還里,則計途程,不可能在歸宗寺久駐。再則曰:「歸雪苑,遇何次德,具為述密之還里月日甚詳。」何次德名杲,桐城人,在是年冬天與侯相會於商丘,而述「密之還里月日甚詳」,更為方以智已歸桐城的確證。

方以智於順治九年南歸,其最初托跡之處,於考定其生平殊有關係。余著《方以智晚節考》,以為有自平樂歸后,即在匡廬掛錫,其實不然,已如前述。為補余著之疏,進一步略考方南歸后初期的行蹤如下:

一、施愚山《無可大師六十序》云:「余昔奉使,經蒼梧……至匡廬同游五老、三壘間,旬日始別。」

按:旬日始別者,非僅施別於方,亦方別於施。兩人「從平樂經江西而歸」,同游廬山後,施北上回京復命,方則東歸桐城。

二、歸桐城未幾,即去金陵,在高座寺坐關。侯方域《與方密之書》,自道在宜興時,即聞方「止於高坐寺」。又送《何子歸金陵序》末有語:「今聞於高生寺為僧,何子歸,試以語之。」此何子,亦為侯方域「述密之還里月日甚詳」的「何三次德」。何次德,行三,名杲。

按:序中著一「聞」字,顯見得方以智在高坐寺,非何杲告於侯方域者,甚至亦非何杲所知,以意測度,方以智既已出家,無在俗家久住之理,到桐城后,亦必擇一古剎掛單,還家一謁老父,囑咐妻子盡心侍養,旋即飄然遠引,止於金陵高座寺。或者何杲亦不及知。

余著用力甚勤,何以獨於此節疏忽?當是為《清史稿》所誤。《清史稿-方以智傳》「其閉關高坐時也」云云,已見前引。而此傳實采自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原文為「先生閉關高座寺也」,落一「寺」字,遂大有出入。因為「高坐」,或作「高座」原為禪門用語之一,講經說法,例必高坐,雖落一「寺」字,文義依舊可通,因而余君偶然放過。

侯方域所說的「高坐寺」應為「高座寺」。以《送何子歸金陵序》證之,此寺確在金陵。但查《嘉慶一統志》、《清涼山志》,以及《實用佛學辭典》,均無此寺。但《高僧傳》有慧進者,駐錫「京師高座寺」,卒於齊武帝永明三年,年八十五。此京師即金陵,原來高座寺乃「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六朝古剎,至清猶存,應該亦是有名的叢林,熟於僧史者,必能述其涯略。但可決其必非天界寺,因為天界寺建於明洪武中,非六朝之遺。

方以智晚年逃禪,雖示不仕清的決心,亦以俗緣未斷,只覺君親兩不可負。至於對恢復明室,經過弘光、永曆兩個年號,實已灰心。因此,康熙十年被逮,說是「密之罪狀,必屬謀反」之類,亦頗有商榷的餘地。

方以智晚年定居江西吉州青原山凈居寺,死於康熙十年,歷來皆不知其死因。鄧石如輯《清詩記事初編》,敘方以智次子中通生平,兼及其父云:

「以智晚年住持廬陵縣河南十里青原山,康熙十年辛亥,以事被累入粵,卒於道中……今讀此集陪詩卷四為《惶恐集》,紀其事甚詳。『惶恐』者,以智卒於萬安舟中,即文山集之惶恐灘也。中通亦在桐城就逮,事歷二年,經皖、贛、粵三省,賴周亮工營救得白,又以他事坐系獲釋。究為何事,一字未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四公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明末四公子
上一章下一章

方以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