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孔子第75代直系當主
第二章我就是孔子第75代直系孫
我就是孔子第75代直系孫
爺爺續了一輩子孔家家譜
孔健,就是孔子第75代直系孫。
我本名孔祥林,1958年生於北戴河。因為同名的太多,所以從小時候就改用媽媽起的"孔健"這個名字。我家在孔子家族中是第四大戶"滕陽戶",爺爺孔慶功是1936年主修孔氏家譜的負責人之一,在4歲那年,爺爺就成為了我的《論語》啟蒙老師。
我經常這樣自嘲:一路風歌一路情,孔子基因全繼承,一生不閑窮折騰,忽悠策劃"孔門生"。一路傳播一路紅,普及《論語》苦長征,"巨龍"騰飛中日和,"知命"還鄉儒道行。
我的爺爺——孔慶功是個傳奇人物,孔子第73代直系孫,1936年孔子家譜主要修譜人之一,孔家滕陽戶掌門人。參加續孔氏家譜以後,一輩子與文字打交道。他寫過孔子的故事,寫過很多儒家人物的傳奇故事,那用狼毫毛筆一個字一個字寫成的書稿如果堆起來,竟然超過了他的身高。但是他的一生卻是懷才不遇,他所寫就的文章在那個年代始終未能發表。提起祖父的一生,我不由得流露出一絲遺憾。"爺爺經常和我講"學而時習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臨終前留下的遺作是《孔氏姓源》,主要講述從孔子前十幾代到當代的孔家史,是一部具有相當價值的研究孔子的史記,這些讓我一輩子受益無窮。"爺爺1990年去世,現長眠於曲阜孔林滕陽戶墓地,墓碑由時任人大委員長的鐵木爾題詞。
我的父親孔繁宗,孔子第74代直系孫;1948年參加革命,1951年成為中國海軍第一批潛艇支隊輪機兵,1956年被評為中國海軍優秀標兵,1959年被選為國慶十周年海軍儀仗隊護旗手。1970年複員,進入山東外貿食品船隊,往返於中日航線,於2005年病逝。母親劉穆,1957年畢業於北京護士學校,後分配到國家機關北戴河醫院工作,後轉到青島市市立醫院工作,現退休。
在日奮鬥:牆裡開花牆外香
我是一位在日本生活打拚了24年的人,可以說我的人生幾乎有一半時間是在日本度過的。我是孔氏家族的子孫,把孔子思想推向世界不僅是祖輩的心愿,同時也是我的心愿。作為孔家的子孫,我把這份心愿看得很重很重,想用一輩子去實現,去為祖先圓上恢復周禮求得和諧社會這個夢………
4歲讀《論語》,20歲學日語,24歲當記者,27歲赴日留學,38歲在日創辦首份華人日文報紙,45歲寫《新論語學》,49歲翻譯《于丹〈論語〉心得》……我的所有故事,都和《論語》有關,和日本有緣。
我20歲考上了山東大學日語系。"我父親孔繁宗是新中國第一代潛艇兵,1959年國慶閱兵式上,他作為海軍標兵,曾經擔任過海軍儀仗隊護旗手。70年代,父親複員之後分配到山東外貿船隊,主要跑中日之間的航線。在我上中學的時候,他從日本接船回來給我帶回日文版的《論語》。我一看都能看懂,於是就對日語產生了興趣,想以後學英日兩門語言。但考大學那會兒只能選一門,我就選了日語。父親以前帶回來的日語書後來全變成了我的財富。"
畢業后,我順利地進入了自己理想的單位——人民畫報社,做了一名日文編輯。一天,看到日本《朝日新聞》報上有介紹日中留學交流協會事務局長的文章,我很激動,立刻給對方寫信表達了想去日本留學的願望,沒想到很快得到了回復。對方盛邀我赴日,並安排到上智大學研究生院新聞系留學。
日本出版的有關孔子和《論語》的書要比國內多得多,我幾乎收藏了日本近代所出版的這方面的著作。從江戶時代就開始普及《論語》,日本哲學思想的土壤很肥沃,非常適合孔子思想的推廣。正所謂牆內開花牆外香。我想,孔子在國內開的花,我能不能讓它在日本香起來呢?為了這個夢想,我23年來只幹了一件事,就是在日本普及孔子思想,弘揚中國文化。
花開容易盛開難。所幸我讀的專業跟于丹一樣是新聞傳播學,我知道該如何在異國他鄉去普及《論語》和孔子的思想。在日本上智大學院新聞專業從碩士讀到博士,一讀就是十年。碩士論文為中國近代新聞史的源流,在日本新聞界引起相當大的震動,成書後一直被選作日本大學新聞專業的教材。1995年,我獨發奇想,歷經十年的研究整理,提交了博士論文《論語、孔子與大眾傳播》,這一舉讓日本人對我這位孔子子孫另眼相看,也讓當時的世界傳媒研究界不得不承認,孔子就是大眾傳播學的鼻祖。
正像于丹教授對我說的那樣,"原來大哥這位孔家後人的理論和我不謀而合,讓我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實踐。"或許我已經預料到今天會通過傳媒這一嶄新的手段,即電視這一傳播平台會輕而易舉地把孔子思想推廣普及開來。我在日本也是利用電視和講演的平台,二十多年來不懈努力,抱著傳播孔學的信念跑遍日本列島,把《論語》和孔子傳播到了日本人的心中。可以說今天一億三千多萬日本國民,都知道孔子75代直系孫孔健在日本講習《論語》,推廣中國文化。我的中英日韓四國對譯《論語》、《孔子家的家訓》、《論語和日本人》、《孔子學系列叢書》、《孔子演義》、《新論語學》、《真說人間孔子》、《左手論語、右手算盤》、《儒教真經》、《論語感悟》、《孔子基因促成征服日本人》、《論語的智慧補品》、《孔子一日一語》、《孔子大全集》等都已成為日本圖書館學《論語》的最佳參考書,自己也成為日本公認的孔子研究家。
在大學院讀博士生時,我是新聞專業博士生,在日本創辦了世界第一份日文的中國信息報《中國巨龍》(周報)。在人民大會堂,當時的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李源潮親自主持了創刊大會。為了傳播孔子和中國文化,我投入所有個人資產,不惜舉債把《中國巨龍》報辦到今天。
雖然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學走了中國的文化,但在日本歷史上卻沒有一份能讓日本人讀懂中國和孔子的日語報紙和刊物。我是中國外文局出身,深知國家每年投上大量的資金在國內辦日文刊物,然後寄到日本,結果是隔靴撓癢,起不到很大作用。我讓日本人去寫中國,去宣介中國文化,並且還在當地辦報,效果就不一樣了,語言准、時效快、還脫去國內那種八股式的外宣論調,讓日本人更容易接受,同時又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傳播開來,所以到現在《中國巨龍》報紙每周已發行到10萬份,達到家喻戶曉,遍布日本全國。
除了創辦報紙外,我還堅持寫作,光是用日文寫就的關於孔子思想和中日文化比較的著作就達70餘本。我的《日本人永遠不懂中國人》、《日本人的發想和中國人的發想》、《香港人、上海人、北京人》、《中國流不敗的交涉術》、《中日難免一戰》、《日本人如何在中國賺大錢》、《中國人的處世哲學》等都銷售在10萬冊以上,《君子的條件》、《越忙越窮的道理》、《中國人的真面目》、《中國人的品質》、《鋼樣做事、水樣做人》、《日本人經商66秘訣》、《破解日本人的密碼》、《麻辣中國人和辣根日本人》、《西南絲路》也被選入日本中國入門書目,自己經常成為日本的排行榜作家。
日本媒體把我列入日本演講師百強榜,每年接受演講的邀請多達百場。從日本列島的南端到北部,我每次的演講都是圍繞著《論語》,講述中日文化的差異,講述中國文化的仁義之心。日本人稱自己為"孔子思想的傳道者""中日交流的民間文化大使"。
百忙之餘,我還安排了今年1月份于丹訪日的全部行程。從東京到秋田,從秋田到沖繩,最後又回到東京。我利用自己在日本的人脈關係,帶領于丹教授走進了日本的首相府,福田康夫首相會見了于丹教授。將于丹的書翻譯到日本,把于丹的演講推上日本人的講堂,又讓于丹在日本培養了成千上萬的粉絲。
我要替孔家眾多的子孫感謝于丹。向世界推廣孔子文化,這是我們孔家祖輩2500年來未實現的夢,今天終於通過於丹得以圓夢。
每天把《論語》帶在身邊
我有個提議,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賓館里每個房間都應該放一本《論語》。西方放《聖經》,而《論語》是我們東方的聖經。
在我鼓鼓的公文包中,總有一件東西必不可少,那就是《論語》。我每天把它帶在身旁,有空就讀一點。已經讀了無數遍了,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論語》是人生最好的助推器,正是它把我推到了"知天命"的50歲。
我翻譯《于丹〈論語〉心得》(日文版名《論語力》),那我自己的心得呢?
《論語》中"仁"字被提及了100多次,那是孔子在百遍的告知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要學會仁愛。而給我們啟發最大的還是"溫故而知新"。沒有"溫故",就沒有對比。混日子永遠是故,不是新。
多年來,我就是以這樣積極的心態來生活的。去年,我和于丹相約一起參加了孔子祭。祭拜祖先對於我來說是"溫故",如何將古老的孔子思想注入新的活力才是我真正在思考的。
《論語》不單是一本孔子和學生的對話錄,更是一門學科。我下個學期要在日本SBI大學院開設"論語學"這門課。不久還要通過中華書局出版中日文對照的《論語》。總之,儒家思想在當今社會還是非常重要的,它對於建設和諧社會,對於凈化人們的心靈,對於抑制當前社會的浮躁風氣都還是很有必要的……
只要談到孔子思想,我就像痴迷一般,不論多麼疲倦,我會馬上精神抖擻,我不僅在實現著爺爺還有祖輩未實現的舊夢,更在用行動打造著自己的新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