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孩子是從哪裡來的
把「性教育」做成「性啟蒙」,比不做還要壞得多。
青少年出現早孕、濫性等問題,根本不是因為他對性知識了解得少,而是因為精神空虛,道德情感發育不良,缺少自愛及愛人的能力。
「孩子是從哪裡來的」,這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會問,並讓每個家長都難回答的問題。很多人都說應該正確告訴孩子,但怎麼個正確法,卻往往含糊其詞。我曾看到一篇文章,有位媽媽是這樣回答的:「媽媽的身體裡面有一種叫卵子的細胞,爸爸身體也有一種叫精子的細胞,有一天,它們兩人相見了,卵子就熱情地邀請精子去她的家裡做客,他們倆就一塊去了媽媽的肚子里。媽媽專門為他倆準備了一所美麗的宮殿叫子宮,在媽媽的子宮裡,卵子和精子合成了一個受精卵,經過媽媽身體里營養物質的哺育,它們成長為一個小胎兒,等到胎兒十個月的時候,媽媽住到了醫院,醫院裡的助產士阿姨就把寶寶接出來了,你這個小生命就誕生了。」―這個回答太複雜了里聲不是在回答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問題,這是在進行一個科普講座。
盧梭在他的教育名著《愛彌兒》中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小男孩子問他媽媽孩子是怎樣來的,媽媽告訴他「是女人從肚子里把他局出來的,廚的時候肚子痛得幾乎把命都丟了。」盧梭認為這個回答很經典,因為它告訴孩子的是一個生孩子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媽媽在「孩子是怎麼來的」後面立即跟上了「痛苦」,這像一層遮擋,阻止了孩子的好奇和想象力。所以它既給予了孩子一個肯定的回答,又不會挑逗他的想象。
盧梭認為性啟蒙應盡量延遲,就是不給他們以機會,不使他們產生好奇心。當然絕不能為了延緩而對孩子瞎說八道。如果不得已要告訴孩子,也應該用簡短的話語、沒有猶豫的口氣告訴他,而絕不可帶出不好意思的、色情的表情來。事實上兒童對性的好奇根本不像成人以為的那樣大,成人完全可以避開解釋的尷尬,把這個問題用另一個說法坦率地講出來。
圓圓三、四歲時也問過我這個問題,我當時不假思索地告訴她,是觀音送子娘娘送來的。沒過多久,她有一天突然間我:「我是觀音送子娘娘送來的嗎?」我說是;她又問:「你也是嗎?」我說是;她猶疑了一下又問:「我爸爸也是嗎?」我說也是。她一臉驚奇,片刻后突然很委屈地說「那我怎麼在那裡沒見過你們?」說著眼淚就要下來。
我非常驚訝,明白她是說我們曾經都在觀音送子娘娘那裡,應該在出生前早就認識啊。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對父母懷有深刻的情感,不僅僅是依戀,還有強烈的佔有慾。在觀音送子娘娘那裡我們各不相干、互不認識這樣一種情況讓她非常失落。我一下有些不知所措,明白自己那樣給孩子瞎說,把她的認識搞亂了。我趕快抱起圓圓,給她擦擦眼淚說:對不起寶寶,媽媽以前那樣給你講是編了個故事,覺得那樣講很有趣,其實不是那樣的。
圓圓瞪大眼睛,好奇地期待著我給她講出「真相」。
我想了一下,問她「是不是經常有人說小圓圓長得像媽媽,也有人說你長得像爸爸?」她說是。我說:「我和爸爸結婚後,想要個孩子,就從爸爸身上拿了一點點東西」,我用手到她的小胳膊上輕輕地做了一個捏走一點點東西的樣子―「然後又從媽媽身上拿了一點點東西」,說話間我到自己的臉上做一個揪下一點點東西的動作-「然後把這兩點點東西放一塊」,我用兩個手指做揉搓一起的動作―「放到媽媽肚子里」,成用大拇指做一個往肚臍眼捻的動作―「小圓圓就慢慢在媽媽肚子里長成了。」
圓圓眼睛里閃現著驚奇的光澤,我馬上接著說「所以小圓圓長得又像爸爸又是像媽媽,你自己說說你像誰啊?」我已把話題轉移了,圓圓經我提示,就很有興趣地考慮自己像誰的問題去了,不再追問別的。
又過了幾天,她還是想起這事,又間我,我是怎麼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的?我就告訴她,「到醫院把肚子劃開取出來的,做手術時因為用了麻藥,所以也不痛」。不論是剖腹產還是順產都可以用這個回答,孩子並不會追究你肚子上有沒有刀疤。又過一段時間,她又好奇地間我從爸爸媽媽身上揪一點什麼東西下來,就能做成個小孩子,是不是揪一點點肉,疼不疼。我說:「哦,是揪很小的一點肉,不疼,不過那得長大才有辦法揪得不痛,小孩子不能做這種事。哦,吃完飯想去找婷婷玩,還是想找小哲玩?」話題就這樣又一次被不露聲色地轉走了。
性是人的天性,到了該懂的時候自然會懂,就像會走路是人的天性,只需要時間來成全一樣。圓圓終究有一天會知道孩子是從哪裡來的,但到了那個時候,她就理解了為什麼大人要那樣說;同時,我也相信,到這個時候,她就已經有了是非觀,完全可以進行自我教育了。正確的兩性觀絕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一個人整個價值觀、人生觀的一部分。孩子只要有良好的價值觀和正確的人生觀,他一定會同時有健康的兩性觀。
性教育現在有一種趨勢,就是恨不得把所有的性生理知識都告訴孩子們。認為性教育與其遮遮掩掩,不如在孩子年齡尚小還未產生性慾前,就把一切毫無保留地告訴他們,使他們不再對此有疑問,然後就不再有好奇。應該這樣嗎?
2007年看到網路上說,台灣的小學給孩子們發了性教育教材,上面不僅有兩性生理差異及生殖說明,而且有男女性交的插圖。這引起許多家長的抗議。據報道,教材的編寫是有醫學專家參與的。儘管編寫者和推廣者出來說這樣做是有道理的,但他們並沒有說明這樣一種教材方案到底是建立在哪一種教育理論上,哪一位教育家的理論可以佐證他們此舉的正確性。另據2007年9月<廣州日報》報道,深圳首部中小學性教育讀本遭家長投訴。該讀本由深圳市教育局和深圳計劃生育中心聯合編寫。「「在適合9一12歲的小學讀本中,記者看到,已經開始有用簡單的語言講述避孕、節孕知識。而312一15歲的初中讀本中開始涉及到月經、手淫等性發育問題,並詳細地談到了懷孕的診斷方法、三種避孕措施和人工流產等內容。該教材開始提及同性戀、性心理障礙等問題,還直面了網路色情、網戀等問題。」
這是性教育課還是性啟蒙課?後果是讓孩子學會了用理性慎重對待性,還是更開啟了他們的好奇,使他們心緒萌動?這些「常識」促成的,是他們對誘惑的拒絕,還是對誘惑的傾心?現在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醫療界的人動不動就參與到教育界工作中。
國家讓開設學生心理健康課,學校就把這些課承包給醫院的心理科;孩子不聽話愛搗亂,家長就帶著去醫院看多動症;需要進行性教育,就請來生殖醫學的專家們編教材―這種合作正常嗎,它所實現的功能到底是教育的還是反教育的?我們不反對醫療界和教育界合作,可是兒童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簡單地把成人邏輯套用到兒童身上,把醫療思維和手段運用到兒童教育中,這是非常荒謬的。讀一讀盧梭、杜威、蘇霍姆林斯基、馬卡連柯、陶行知等偉大教育家的著作,只要領會了他們的思想,就可以知道他們會反對這樣的「性教育」。
認為「性教育」就是「性知識講解」,這是一種淺薄的邏輯推理。把「性教育」做成「性啟蒙」,比不做還要壞得多!青少年出現早孕、濫性等問題,根本不是因為他對性知識了解得少,而是因為精神空虛,道德情感發育不良,缺少自愛及愛人的能力。
那些出了問題的孩子,絕不是因為他們比一般孩子性知識少,恰恰相反,他們從各種途徑獲得了更多的性知識,他們的興趣被喚起來了。
由於他們一貫缺少理性的自我約束力,一貫對自己和他人沒有責任感,不計後果地放縱自己。就如同一個經常偷抄別人作業的孩子,他十分清楚自己的行為是不好的,但是他不願為此付出努力。他不幸從小生活在某種不良的教育環境中,他的自尊在過去的時間裡已流失很多,面對自己時越來越厚顏無恥了。
我認為性教育的重點應該是世界觀和愛情觀教育,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在孩子成年之前,教育任務是樹立孩子正確的世界觀,培養自尊自愛的意識,養成善良、理解、豁達、勤勞的品行,使他成為一個生理、心理兩方面都健康和諧發展的人。
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他真正進人談婚論嫁階段做準備的。孩子將來成為怎樣一個人,他將會以怎樣的面貌去和異性相處,基本上都是這一階段的教育決定的。到孩子已長大成人,讀高中或讀大學了,家長可以和孩子直接談論兩性,談論愛情。家長們不僅要在意識上給孩子以健康的愛情觀引導,也要儘力以自己和配偶的相處,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從父母身上領略到美滿的男女關係,才會對兩性相處有信心,才能以健康的心態為自己找到愛情,找到美好的性,找到一生的幸福。
這裡還有一些細節,提醒家長們在兒童的早期性教育中要注意。
如果你看到學齡前兒童有性交模仿,父母「定不要大驚失色,更不要責罵孩子,要口氣平靜但堅決地告訴他,你反對這種遊戲;並儘快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上。
孩子有這種舉動,可能是父母的動作不小心被孩子看到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檢點自己的行為,堅決不能讓孩子看到父母做愛。也可能是別的小朋友這樣做讓他學到了,所以如果確信家庭中沒出現什麼問題,就要關注一下和孩子接觸的小朋友的情況,要對其他家長有善意的提醒。
我一個朋友給我講過一件令人不可思議的事。她鄰居家的女孩子4歲,來她家裡找她的兒子玩,居然教她兒子爬她身上,做模仿動作,並模仿聲音。我的朋友大驚失色,趕快找個機會委婉地問小女孩的媽媽。這位媽媽一聽,竟不太在意地說,噢,可能是從錄像上學的。原來她和丈夫看色情錄像,居然不迴避孩子,孩子也站在旁邊看。他們認為孩子那麼小,什麼也不懂,看了也沒事。
這樣的父母簡直愚蠢至極,孩子在他們眼睛里只是個小動物,他們根本不考慮孩子是個人。童年期的任何經歷都能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印象。污穢的鏡頭,哪怕是幾個月的嬰兒都不該讓他看到,況且他們的孩子已四歲,已經很懂事了。他們的這種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
還有的家庭由於沒有洗澡設備,媽媽居然帶小男孩到公共浴室洗澡,這也是錯誤的。不管孩子幾歲,都不該帶他進異性浴室。如果爸爸不能帶他去洗澡,寧可在家裡拿大盆給他洗也不要把他帶到女澡堂。
在家裡,只要孩子能自己洗澡,家長就最好讓孩子單獨洗。孩子長到一定年齡就不願讓父母看到自己的裸體,他也不喜歡看到父母的裸體,尤其是異性家長的裸體。
孩子十二、三歲進人青春期后,父母就不要單獨與異性孩子同床睡覺。有資料說,男孩子如果長期與母親睡一張床,他長大結婚後可能會出現性功能障礙。女孩子長期與父親睡一張床,也不利於心理健康發育。
但父母可以當著孩子的面適當表示親熱。如早晨上班前的吻別,久別歸來后的擁抱。這樣可以讓孩子看到父母相親相愛,體會到家庭生活的幸福。父母做這些動作時要坦然,心中不可以有絲毫醒醒感。孩子從父母那裡看到了愛和美,學會了正常地表達情感。
當然,這種時候不要忘了,要同時給孩子一個親吻和擁抱。
特別提示
性啟蒙應盡童延遲,就是不給孩子以機會,不使他們產生好奇心。當然絕不能為了延緩而片孩子瞎說八道。如果不得已要告訴孩子,也應該用簡短的話語、沒有擾豫的口氣告訴他,而絕不可帶出不好意思的、色情的表情來。
兒童對性的好奇根本不像成人以為的那樣大,成人完全可以遴舞解釋的尷尬,把這個問題用另一個說法坦率地講出來。
性是人的天性,到了該懂的時候自然會懂,就像會走路是人的天性,只需要時間來成全一樣。
那些出了問題的孩子,絕不是因為他們比一般孩子性知識少,恰恰相反,他們從各種途徑獲得了更多的性知識,他們的興趣被喚起來了。由於他們一貫缺少理性的自我約束力,一貫時自己和他人沒有責任感,不計後果地放縱自己。
正確的兩性觀絕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一個人整個價值觀、人生觀的一部分。孩子只要有良好的價值觀和正確的人生觀,他一定會同時有健康的兩性觀。性教育的重.級應該是世界觀和愛情觀教育。
家長們不僅要在意識上給孩子以健康的愛情觀引導,也要儘力以自己和配偶的相處,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從父母身上領略到美滿的男女關係,才會對兩性相處有信心,才能以健康的心態為自己找到愛情,找到美好的性,找到一生的幸福。
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只要沒有誘因,孩子就沒必要拿說謊來為難自己,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孩子天生是不會說謊的。
圓圓四歲時,我和她爸爸帶著她在北京已漂了近兩年。戶口沒著落,房子也沒有,我們一家和另外一個姓高的朋友合租了一個有三間平房的小院,圓圓管那人叫高叔叔。高叔叔很喜歡圓圓,經常和她說話。當時我們想找個能解決戶口和住房的地方安頓下來,正好煙台有兩家設計院希望我先生去面談,於是我們帶著圓圓一起去煙台。臨走前,因為考慮到能不能談成還是個懸而未決的事,沒必要向別人聲張;所以先生在臨走前一天遇到小高時,說我們準備回內蒙古老家去。
到煙台後,和一家招聘單位初步談好條件,決定來這裡,但先生需要留下試用一周。於是我帶著圓圓先回北京。因為我考慮事情還是要等到先生在那裡工作一周后才能最後確定,為穩妥起見,在回京的火車上對圓圓說:你回去見到高叔叔不要對他說我們來煙台了。
圓圓懂事地點點頭。
結果,我和她回到那個小院后,回圓一看到小高,就趕快宣布:「高叔叔,我不能告訴你我去哪裡了。」小高說:「你不是回內蒙古了嗎?」圓圓說:「不是,我媽媽不讓我告訴你我去哪裡了。」弄得我只好把實話都講出來。
我們到煙台後,單位很快把戶口給辦好,還給了我們一套三室的房子。漂泊幾年後,來到這樣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有了這樣一份安穩的生活,這讓我們覺得非常幸福,心裡很感謝招聘我們過來的院長,於是春節回老家時花二百元買了一對有蒙古特色的工藝小銀碗,準備作為老家特產帶回去向院長表示感謝。
我和先生從沒給任何領導送過禮,這一次送這個小工藝品雖說只是出於感謝,但真拿著「禮物」帶著圓圓往院長家走時,心裡還是有些不好意思,似乎很害怕別人知道。圓圓不理解我們的心情,她來去都興高采烈的,很為自己去給別人送了點什麼而愉快。所以當我們回來走到樓下,看到和我們同住一個樓的她爸爸單位的同事時,她就興沖沖地對那人說:「熊伯伯,我們剛才去院長爺爺家,給院長爺爺送禮去了!」她爸爸尷尬得只有嘿嘿笑的份兒。
這些事現在看來只是笑話,很有趣,當時卻弄得我們很不自在,有些下不了台。但我們沒責怪孩子一句,也沒有試圖再說任何一點掩飾話來圓這個場。如果當時為了面子,當著孩子的面說些謊話,我們自己可能不尷尬了,卻是教給孩子說假話。這樣的事不合算。
我們一直注意發展圓圓的誠實品格,除非是極偶爾的情況下出於善意的需要,否則絕不教她說假話;同時我們也注意盡量以身作則,自己首先做誠實的人。「不說謊」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個假話連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標準看有多麼「成功」,他實質上也不是個幸福的人,因為他的道德一直懸空著。小孩子都非常聰明,能很細膩地體察大人的反應。可能是那次「給院長爺爺送禮」讓我們一瞬間臉上流露的窘迫太多,圓圓回家后似乎有一些不安,她覺得自己做錯事了。我們立即安慰說,沒事,原來只是覺得沒必要說,你說了也沒關係。她爸爸更嘉獎似地抱起她說:爸爸就這麼點秘密,全讓你給抖落出來了!宛如她做了件有功的事。
我們都笑起來,圓圓一下輕鬆了。
圓圓在一天天長大,越來越懂事,她以後肯定不會因為我們這樣一種坦然的態度,就總去「抖落爸爸的秘密」。有些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能明白,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她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就一定會把握好這個分寸。
如果說某個孩子有說謊的壞毛病,這一定是他的成長環境出了什麼問題。孩子說謊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模仿大人,一個是迫於壓力。每個孩子最初的謊言都是從這裡來的。
首先是模仿大人。雖然沒有一個家長故意去教孩子說假話,即使經常說謊的家長也並不喜歡自己的孩子說謊。但如果家長在和孩子相處中,為了哄孩子聽話,經常用一些假話來騙他;或者是家長經常對別人說假話,不時地被孩子耳聞目睹,孩子就會慢慢學會說假話。
還有一種情況,是家長出於成人社會裡的某種掩飾需求,經常說些虛飾的話,雖說並無道德上的不妥,只是一種社會交往技巧,但如果被年齡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會給孩子留下說假話的印象,教會他們說假話。
墨子就染絲這件事比喻教育上的影響,「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人者變,其色亦變。故染不可不慎也。」所以如果孩子出現說謊的毛病,家長一定要首先進行自我反省。
造成孩子說謊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壓力」,即家長比較嚴厲,對孩子的每一種過錯都不輕易放過,都要批評指責,甚至打罵;或者是家長太強勢,說一不二,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體恤孩子的一些願望。這些都會造成孩子的情緒經常性地緊張和不平衡,他們為了逃避處罰、達成願望或取得平衡,就去說假話。
一位母親為她孩子的說謊問題來向我諮詢。她和她愛人都是博士,從她身上可以看出知識分子的良好修養,我想她孩子說謊應該不是從父母那裡模仿的。她的孩子是個女孩,當時讀初二。我和這位母親就從具體的事情上聊起。她說,就拿最近的一次說吧。我花1(兀舊多元給我女兒買一個彩屏電子詞典,一再囑咐她不要丟了,因為我這個孩子經常丟東西,她從小就有丟三落四的毛病,說過她多少次也改不了,她爸因為這事有一次懲罰她在房間里一動不動站了兩個小時。她得到這個彩屏詞典也非常喜歡,向我們保證說要認真保管,肯定丟不了。結果這麼貴的詞典用了一個多月就丟了,丟了她也不跟我說。我發現她詞典不在了,問怎麼回事,她說是借給同學了。我讓她趕快要回來,結果好兒天拿不回來。她開始幾天總說那個同學忘了給她帶來,追問了幾天她說要回來了,但轉手又借給另一個同學。
我有些懷疑,讓她兩天後必須拿回來。兩天後她對我說要回來了,但放在教室里了。我不信,說要第二天親自跟著她到教室看看,她到這個時候還裝得很鎮靜。直到第二天早晨我真要跟著她去學校,她才哭了,說詞典丟了,承認她這些天一直在騙我。
這位母親說,以前孩子說謊還有些不自在,現在那麼多天編謊話騙家長,居然說得像真的,沒事人似的。她不能理解自己那麼用心教育孩子,孩子怎麼能學會撤謊。她說她能原諒孩子丟東西,但不能原諒她說謊騙人。
我能理解這位媽媽的氣憤,但這件事讓我聽得內心隱隱作痛。這位媽媽只看到了孩子丟東西的過失和撤謊的過錯,卻沒有細心體會孩子在那些日子內心所受的煎熬。
我對這位媽媽說:就這件事情中孩子的表現,應該不叫說謊,她只是想隱藏一件事。孩子丟了東西,根本不是你以為的沒事人似的,她內心其實很痛苦。正常情況下,孩子應該尋找父母幫助解決,可你的孩子為什麼不去尋求你們的幫助,寧可『以拖延和撒謊來應付?這是因為她沒有把父母當作不幸的分擔者。孩子這樣的反應肯定是出於經驗,我可以猜測,在你們以前的生活中,一定是孩子一做錯了事,總會遭到批評,是這樣嗎?
這位媽媽想了想,點點頭說,我們對她要求是挺嚴的。
我說,你們認為嚴格對孩子好,但孩子可不覺得好。她知道,這件事告訴了父母,不但詞典不能找回來,還會挨一頓批評―她幹嗎要把一件壞事變成兩件呢。所以她寧可選擇隱瞞。
這位媽媽有些吃驚地說,這樣分析是有些道理,不過我們從來不打不罵孩子,她做錯了事,只是批評她幾句,最多罰站一會兒。這有什麼呀,哪個孩子不挨父母批評呢。再說,紙包不住火,靠說假話拖延那麼些天有必要嗎?
這位媽媽不知道兒童其實十分好面子,大人以為無所謂的事,兒童往往會看得很嚴重。我們絕不能以我們的感覺來衡量孩子的壓力。大人經常隨口批評孩子幾句,就像說平常話一樣,可它們給孩子留下的,卻是非常消極的情緒體驗。儘管孩子也知道紙包不住火,事情用不了幾天終會露餡,但為了逃避大人訓斥,她就能拖幾天算幾天,這符合兒童的思維方式。
並非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緊張,那幾天其實她天天都生活在緊張之中。不管成年人還是孩子,為隱瞞一件事而不斷撒謊,是很痛苦的,事實上沒有人喜歡撒謊。孩子寧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是個信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孩子在潛意識中已不信任家長,並且排斥家長。作為主動方和強勢方的家長必須要進行反思,必須要改變自己了,否則以後可能會因此產生一系列的麻煩。
我把這些想法對家長講了,她不住地點頭。我能感覺到她是在真誠地反思自己。她有些為難地問我,那你說我以後該怎麼辦,孩子犯了錯誤難道我們裝作沒看見,就不說嗎,那樣能行嗎?
我說,這不是個裝不裝的問題,而是你如何理解孩子的問題。你們以前的失誤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錯誤,所以批評一直貫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長不說,孩子就不懂得改變,不說就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事實上,犯錯誤是兒童成長的必修課,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錯誤,用不著一發現孩子哪裡做得不好,就批評教育一頓。在讓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說」往往是最好的「說」。孩子犯了錯誤心裡已很難過了,家長給予理解,倒往往比給予批評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即使說,也要採用不讓孩子丟面子的說法。
博士點點頭。我看她很願意聽,就繼續說:就孩子經常丟東西這個壞毛病,既然已經說過許多遍,而且懲罰過,說明這些方法都沒用。如果再用下去,不但丟東西的問題解決不了,還讓孩子多出了說謊的毛病。』以後在這個問題上要用「辦法」來幫助她,而不是用「批評」來教育她。
我給她舉了自己的例子。比如我女兒圓圓有一次乘計程車把太陽帽摘下來放在旁邊座位上,下車忘了拿;又過一段時間和我一起乘計程車,又差點因為同樣的原因把新買的一件衣服丟在車上。我們就總結,以後乘計程車,絕不能把東西隨手放在座位上,一定要拿在手裡,不要嫌麻煩。如果拎了幾個袋子,要放在下車的門口,這樣就不會丟下東西了。
幫助孩子想一些預防方案比批評有效得多。如果孩子真有一個毛病無法改變,只要問題不是太大,可以隨他去。用「理解」和「辦法」都解決不了的毛病,用「批評」一般來說也解決不了。愛一個人不也包含著對他缺點的接納嗎?這位博士媽媽是個特別善於學習的人,她是我遇到最能誠懇地探討並進行反思的家長。我們這次談話后,她又和我通過幾次電話,她對於「不讓孩子丟面子」這一點領悟得非常好,夫妻倆在處理方式上想了很多辦法,完全不和孩子衝突了。她說孩子不僅不再「說謊」,而且性情也平穩了許多,學習成績也有明顯進步。我僅從她的語氣中,就能聽出她一家人轉變后的輕鬆。
很多人習慣把兒童的品行問題歸咎於孩子自身,所以習慣指責孩子;可我從自己及他人的經歷中真切地看到,孩子的品行習慣是如此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人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認為孩子的毛病就是來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責任通過改變你自己喚起孩子的改變。不這樣思考,你就永遠找不到改變孩子的路徑。
2007年7月30日我在北京電視台看到一期叫「作業尹謊言」的節目,一個女孩不愛寫作業,經常因為寫作業說謊,父母又打又罵都不管用,全家人來節目現場,求助專家幫忙解決。通過他們的敘述可以一眼看出來,問題的核心是父母不當的教育方法導致孩子厭學,並由於害怕受到懲罰而說謊。所以改變孩子的根本,在於父母教養態度的轉變。
但被邀請來的一位「心理專家」卻把重點放在教育孩子上,對孩子大談一氣「聰明與智慧」的辯證,最後只對家長輕描淡寫地說一句「你們也有一些過錯」,根本沒認真提醒家長反思自己。
專家的話聽起來沒什麼錯,卻等於什麼也沒說出來。大道理誰都會講,可小小的孩子,她哪裡能每天面對讓她煩惱的作業時,通過思考「聰明與智慧」而獲得寫作業的動力?
節目結束前,在主持人的努力下,孩子當場保證說以後要好好寫作業,再也不說謊了。看得出,孩子之所以說出那樣的「保證」,顯然是由於節目現場氣氛的脅迫,還有對成人的畏俱,以及對自己「變好」的渴望。
孩子下保證的時候我相信她是認真的;但我也相信,做完節目回到家中,只要日常包圍她的「教育生態環境」不改變―主要是父母的態度不改變―她就不會改變,很快又會回到原狀。事實是,可憐的孩子不由自主地在節目現場又說了一個大大的「謊言」。
可以推測這個女孩說謊的成因―最初因為沒好好寫作業,父母就提出批評,並要求她做出保證,於是孩子許下一個好好寫作業的諾言。可兒童往往對自己履行承諾的能力沒有估計,她只是迫於家長的壓力去承諾,既缺少踐約的理性也缺少踐約的興趣。如果這個時候家長缺少細緻人微的體貼和恰到好處的推動,結果只能是孩子食言,因為有太多的原因會導致她完不成諾言。
孩子的每一次食言都會引起大人的不滿,批評她說話不算數,併流露出不滿,甚至是鄙視。孩子自己也會因此瞧不上自己。她慢慢失去自信,也失去自尊,對他人的要求和自己說過的話越來越滿不在乎了,為了逃避處罰,可以隨時拿出假話進行抵擋―她不但學習沒搞好,還發展出說謊的壞毛病,臉皮也越來越厚了。說謊和厚臉皮往往聯繫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知羞恥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說謊的次數多了,他自己都辨不清楚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一個人的道德也隨之開始墮落了。當一個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后,他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去說謊。
我有一次聽到一位高中生的家長說他的孩子總說謊,比如本來有足夠的零花錢,但為了在同學面前擺譜或亂消費,就經常編各種謊話來騙父親的錢,或者是直接從抽屜里偷錢。
父親認為這是孩子天生帶來的貪慾,哀嘆自己命苦落這麼個兒子。這個父親的苦惱我能理解,但他這是在亂歸因,把結果當原因來理解了。他兒子之所以把說謊騙人看成平常事,在他前面的成長中,一定有一系列的事件損害了他的道德,而不是「對錢的需求」本身讓他這樣。
所以,在解決兒童說謊問題上,家長一定要體察孩子為什麼說謊,不要孤立地看一件事,要看到事情的來龍去脈,看到背後隱藏的癥結。從癥結人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要沒有誘因,孩子就沒必要拿說謊來為難自己,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特別提示
孩子說謊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模仿大人,一個是迫於壓力。每個孩子最初的謊言都是從這裡末的。
孩子寧可承受施延的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是個信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孩子在潛意識中已不信任家長,並且排斤家長。作為主動方和強勢方的家長必須要進行反思,必須要改變自己了,否則以後可能會因此產生一系列的麻煩。
許多家長的失誤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錯誤,所以批評一直貫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長不說,孩子就不懂得改變,不說就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事實上,犯錯誤是兒童成長的必修課,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錯誤,用不壽一發現孩子哪裡做得不好,就批評教育一頓。在讓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說」往往是最好的「說」。孩子犯了錯誤心裡已很難過了,家長給予理解,倒往往比給予批評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即使說,也要採用不讓孩予丟面子的說法。
如果孩子真有一個毛病無法改變,只要問題不是太大,可以隨他去。用「理解」和「辦法」都解決不了的毛病,用「批評」一般來說也解決不了。愛一個人不也包含著對他缺點的接納嗎
孩子的品行習慣是如此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哪怕你認為孩子的毛病就是來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責任通過改變你自己,喚起孩子的改變。不這樣思考,你就永遠找不到改變孩子的路徑。
兒童往往對自己展行承諾的能力沒有佑計,他只是迫於家長的壓力去承諾;既缺少踐約的理性也缺少踐約的興趣。如果這個時候家長缺少細緻入微的體貼和恰到好處的推動,結果只能是孩子食言,因為有太多的原因會導致她完不成諾言。可不可以批評老師?我們一直特別鼓勵孩子有獨立見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這與我們一直培養她實事求是的做人態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要真誠地、盡量有高度地看待一個問題,而不是僅僅順從於他人的思想或某種習俗。這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她的批判意識。
圓圓小學五年級時,思想品德課講到為什麼要尊重老年人,老師只給出一個答案:因為老年人在年青時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圓圓回家對我提到這件事情,有些不認同地說:「有的老年人年輕時還是小偷呢!"
我能理解圓圓的想法,她想到的是除了那些給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應該得到尊重,有的老年人雖然年青時行為不端,但到他們老了,作為一個普通人和一個弱勢者,我們也應該給他應有的尊重。但以圓圓當時的年齡,她分析不了太多,只是從直覺上認為老師講得有些偏頗了。
我非常欣賞孩子的看法,她小小的心,已超越了多年來人們常有的功利性的思維方式,開始以人類關懷精神和悲憫情懷來思考問題,這確實是值得讚賞。於是我和圓圓聊了一會兒這個問題。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幫她理了一下思路,讓她更清楚地認識到尊重他人是一種最基本的做人的態度,而不是一個交換行為;並且尊重也是有不同層次的―對那些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的人,要給予崇敬和愛戴式的尊重;對一個囚犯,也應給予他作為人的最基本的尊重,甚至對動物也要尊重。
我們一直特別鼓勵孩子有獨立見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這與我們一直培養她實事求是的做人態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要真誠地、盡量有高度地看待一個問題,而不是僅僅順從於他人的思想或某種習俗。這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她的批判意識。
有人說,批判精神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宏大的批判過程。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中可以看到,生物的發展正是源於不斷的對自身的批判。西方教育界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學習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與「解決問題」並列為思維的兩發展兒童的批判意識應該是教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於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批判意識的培養並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麼新觀點來,而在於首先讓他敢於講出自已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讓孩子敢於對教師的一些言行提出質疑。因為教師是兒童遇到的第一個「權威」,孩子對老師的崇拜和懼怕是天然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通過對一些事情的態度來告訴孩子,在和老師相處中既要尊重老師,又要有平等意識,不要懼怕或盲目崇拜,當老師有錯誤的時候,要有勇氣說老師錯了。
我的一個老同學對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的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時,新換了一位語文老師。一年級時的語文老師是個男的,這次換來的是個女的。女老師給孩子們上第一節課時,說要「啟發學生的觀察力」,就讓孩子們說出自己和前任男老師的不同。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找出了好多不同,新老師是長頭髮,以前老師是短頭髮;新老師是雙眼皮,以前的老師是單眼皮;新老師戴著眼鏡,以前的男老師不戴眼鏡;甚至有的孩子注意到新老師嘴角有一顆痣,以前的老師沒有等等。我這位朋友的兒子從一開始就舉手,他本來發現了兩位老師間的很多不同,手一直舉得高高的,但老師一直沒叫他。眼看著自己發現的東西都讓別的同學說完了,這孩子急得要命。到最後同學們都已沒什麼可說的時,這個小男孩子突然又想起一樣不同來,於是又高高舉起手。老師叫他起來說,男孩子說:「您是女的,沒長小雞雞,以前的老師長了小雞雞。」
全班哄堂大笑,老師非常不高興。下課後老師把孩子叫到辦公室嚴厲地批評,說他意識不好,思想不健康。
孩子覺得非常委屈,回家問媽媽什麼叫「意識不好」。媽媽一聽,心裡倒沒覺得孩子有什麼錯,嘴上卻說:你這個臭小子,腦袋裡怎麼儘是這些歪歪念頭,你這樣說,老師能不生氣嗎,活該老師批評你,以後不能對老師這麼沒禮貌!
我這位同學只是把這當一件趣事講給我,我也被小男孩的話逗笑了,但心裡很遺憾老師和母親的做法,覺得她們錯失了一個發展孩子創造性思維和敢於表達的機會,把孩子拉得離平庸思維和虛假思維又近了一步。
我們的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在培養「乖孩子」。在家裡,家長代表「正確」,要求孩子「聽話」;到了學校,教師代表「權威」,不容許學生有任何「與眾不同」。很多孩子長大后被指責為沒有思想、缺少創造力,可在他們的思想成長中,不是一直被當作鸚鵡調教著嗎,不是一直被當作木偶操縱著嗎?他思想上的獨立性從哪裡去獲得呢?
在這個例子中,老師不應該生氣,即使孩子的話讓她略有尷尬,也應該愉快地予以肯定。小孩子的思想非常單純,他想的肯定沒老師想的多。既然現在是老師做得不妥當,孩子來向家長求助,家長至少應該表示出理解,告訴孩子他的想法沒錯,他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東西這很值得表揚;同時告訴孩子,老師不應該不高興;不過既然老師不習慣別人這樣說,那麼以後我們在課堂上就不說這樣的話。可惜的是當媽媽的隨口貶損孩子兩句,她自己沒在意那些話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但這個影響肯定是有的,並且是消極的。
另一位母親對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正在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有一天忘記把老師發的一張數學卷子帶回家,做卷子是當天的家庭作業。為了能按時完成作業,孩子去他家樓下一個同班同學那裡借來卷子,把題目都按卷子上的格式抄下來,然後把它們做完。孩子這樣實際上就增加了自己的作業量,因為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抄一張卷子也不是件輕鬆事。作業寫完后,孩子很高興,他認為自己沒因為忘了帶回卷子而耽誤寫作業,他甚至感覺老師會因此表揚他。
第二天放學時,孩子一見媽媽的面就哭了。原來,老師說他自己抄的卷子不算,要孩子在原卷子上重做一遍。孩子不想做,老師就把他叫到辦公室,要求他必須重做,否則不讓他放學回家。孩子只好邊哭邊寫,情緒很不好。老師看孩子這樣,就說看來你對老師很不服氣,放學時讓你媽媽來見我。
媽媽帶著孩子到辦公室找數學老師。數學老師對這位媽媽說,忘了帶卷子不對,罰他是為了讓他以後不要丟三落四的,再說卷子多寫一遍學得更紮實,這不是為他好嗎。
儘管這位母親覺得老師的話很牽強,可她不敢和老師辯論,就一再地謝過老師后,領著孩子回家了。回家后孩子情緒還不好,她就開導孩子說,老師說得有道理,罰你一次以後你就不會把卷子丟教室了,再說多寫一次還能多學一次呢,你應該聽老師的話,老師這是為你好。
這位家長雖然用這樣和老師統一口徑的話來教育孩子,但說完后,她看孩子很不愉快,自己心裡也不舒服,就有些懷疑自己這樣說對不對。事後她很迷惑地問我,遇到這種情況,你說我該怎麼辦?
這位家長的困惑很有代表性,在她內心實際上有兩套價值觀,一套是與世俗觀念相吻合的,即老師懂教育,老師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不可似被懷疑和批評;另一套是她心底嚮往的,即孩子應該受到尊重,不可以用這樣一種作業方式懲罰孩子。當這兩套價值觀發生衝突時,她選擇了前者,這可能和個人平時缺少批判精神有關,在關鍵時刻判斷力不足,下意識地以觀念中固有的套路來行事。但一個人的口是心非哄不了自己的心也哄不了別人的心,所以她和孩子都難過。我對這位家長說,你在老師面前約束自己是對的。如果我們沒有把握能改變老師的某個想法,就沒必要急於和老師探討誰是誰非,絕不要得罪孩子的老師。但回家后那樣和孩子說就沒必要。你應該說你的真實想法,站在一個很客觀的立場上和孩子談這件事。你想想,孩子在這個時候,多麼希望得到家長的理解啊。這位家長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詫異,似乎想從我這裡得到一個證實,她問,你也認為老師這樣做不對嗎?
我說,這件事上顯然老師的處理方式不當。孩子忘了拿卷子是不對,但孩子卻積極地想辦法,向同學借來卷子,把卷子重抄了一次,按時完成了作業。老師如果能在這件事中看到孩子積極的一面,以賞識的心態看待孩子,他就應該像孩子期待的那樣給予表揚。至少什麼也不說。可他只盯著孩子的過失,並且非常愚蠢地以寫作業作為懲罰,還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說是為了孩子好,這讓孩子覺得老師既苛刻,又強詞奪理。
這位家長可能覺得我說得有道理,點點頭,但她還是表現出很沒底氣的樣子,間我,難道我就對兒子說老師做錯了?能這樣對孩子說嗎?
我理解她的不安,對她說,告訴孩子老師某件事情做得不對,這和背後說老師壞話完全不是一回事,這方面應該有坦然的心態。教師也是普通人,是普通人都會犯一些錯誤。所以你當然可以坦率地告訴孩子,老師這樣做不對。
我看這位家長面有難色,就又對她說,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不去批評老師,彷彿老師對孩子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對的。事實上我國中小學教師這個職業的進人門檻並不高,成為教師的人並非經過了高於其它職業的道德篩選和素質考證,他們甚至在學歷上和其它一些行業人員相比,也並無明顯優勢。如果認為老師是沒有錯誤的,這很不客觀,而且這樣一種認識實際上也是一種虛幻的期待,給了老師壓力,卻對他們的職業成長沒有好處。未來的教師隊伍素質應該是較高的,他們的應有素質和已有素質可能會比較吻合;但我們仍然不能說一個人因為他當了教師,他就變成了一個沒有缺點的人。
我的話可能讓家長有些吃驚,但她看起來也釋然了許多,她想了想還是有些顧慮地說,我一直教育孩子要尊重老師,這樣做會不會降低老師的威信,以後老師就不好管他了?
我說,這其實也是你不敢對孩子說老師錯了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我們應該尊重老師,但不應該把老師當權威供奉起來。現在全社會一個普遍的錯誤就是把教師樹立成了學生面前的權威,這個現象在小學尤其嚴重。師生間的關係處處流露著強勢與弱勢,君主與臣民,有知與無知,正確與錯誤這樣一種極端的意識。這是不對的,這才會造成孩子不尊重老師,有誰會發自內心地尊重一個讓自己不太舒服的權威呢?告訴孩子老師做得不對,這不是教他不尊重老師,而是教給他敢於質疑權威。不要小看孩子,只要管得對,沒有一個孩子是不好管的,沒有一個孩子是不懂得尊重別人的。其實孩子都很有善意,他們天然地對老師就有崇拜和尊重,我們只要不把他往歧路上引,憑感覺他就會找到那條正道。面對一個值得尊重的老師,他的崇拜想擋都擋不住。
看來我的話對這位母親產生了影響,她問我:具體地,我到底該怎麼做,怎麼和孩子說這件事?
我說,這件事如果讓我來做,我可能會這樣處理。首先,如果感覺能和老師溝通,溝通一下最好,讓老師認識到這樣的「好心」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件好事。多做一次作業就可以讓孩子學得更紮實的邏輯不是處處成立,當孩子心裡有反感情緒時,多做就比少做要壞得多。不少心地善良的老師其實他們是很願意接受家長的意見的,他們作為教師,自身也有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如果你感覺不能和老師溝通,那就什麼也不說,千萬不要和老師搞得不愉快。但回家后,無論如何要和孩子正面談一下。
接下來的話這可能是家長當下最想知道的,她的眼神充滿期待。
我說,當你引導孩子去認識一件事或理清一個思想時,最好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把想法講出來,把思路理清楚,這比單方面由家長講道理效果要好。
比如這件事,你可以先問孩子是不是覺得不愉快,覺得委屈;要對孩子的情緒首先進行安撫,表示出你的理解。然後問孩子是不是覺得老師做得不對,哪裡做得不對,寫作業的意義是什麼,老師的行為是否實現了這個意義,老師把一張無關緊要的卷子看得那麼重反映了他怎樣的一種認識,這種認識和孩子的認識主要區別是什麼,誰的認識對學習更好,老師怎樣做就對了,如果你是老師你將會怎樣處理?一問答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個人思想的客觀公正,不要帶著情緒說話,目標要指向問題本身,而不要指向老師。通過一連串問答,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情的根本錯誤在於老師觀念上的錯誤,所以自己可以拒絕重寫一遍卷子,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也要有勇氣說不。
這位家長不住地點頭,看來她的思路漸漸清楚了,但她還是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她說,現在學校管理得比較嚴,老師雖不打罵孩子,可萬一這樣做惹得老師生氣,給孩子小鞋穿怎麼辦?
我說,一般情況下,老師當時可能生氣,事情過去后應該不會和孩子計較。如果不幸遇到一個心胸狹窄的人,給孩子冷暴力,家長應該趕快協調孩子和老師的關係。這樣的人雖然可惡,但也很簡單,家長可以在事後想各種方法去和老師溝通,和老師搞好關係,並注意這種關係的保持,直到他不再教孩子。千萬不要讓孩子獨自?去承受這種冷暴力。
我想了一下,又補充說,不嚴重的情況下,我不贊成向校領導反映。弄不好,老師會認為你打他的小報告,他會在情緒上很抵觸。畢竟他也是普通人,不願意被人背後說什麼,尤其不願意有人到領導那裡告他的狀。
家長不住地點頭。我內心也很希望這些話對她有用。
教師是受人尊敬的職業。我們應該始終教導孩子尊敬老師,但在這件事情上不要做得刻板和過分了。要允許孩子對老師的某些行為提出質疑,允許孩子批評老師,允許孩子在老師面前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家長因為這些事訓斥或嘲諷孩子,不但壓抑了孩子的批判思想,同時也在教他說些言不由衷的話,讓孩子以後變得矯揉造作和思想上奴性十足。
孩子在發展自己的獨立思想時,可能會出現偏激。哪怕是偏激,我們也要首先用肯定的態度來看待,分析孩子的想法,然後客觀地引導他去形成一個正確認識,這就是教育的任務。?
另外,一個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就是一個有個性的人;而凡是個性的東西一定是獨特的,獨特了就總會和平庸發生衝突。家長在鼓勵孩子發展個性的同時,要引導他理解和接納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健康的批判精神應該是視角開闊的,是有高度的,所以應該是具有寬容氣質的。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理智的自由才是唯一的、永遠具有重要性的自由」①。這句話提醒我們,思想上的獨立和自由如移重要,人的理智不可以有枷鎖。這句話讀起來有些空,似乎也比較平淡;其實它說得很實,是兒童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值得家長和老師們時刻關注,深人反思,處處實踐。
特別提示
對於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的孩子來說,批判意識的培養並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麼新觀點來,而在於首先讓他敢於講出自己的想法。最典型的枕是讓孩子敢於對教師的一些言行提出質疑。
告訴孩子老師某件事情做得不片,這和背後說老師壞話完全不是一回事,這方面應該有坦然的心態。
當你引導孩子去認識一件事或理清一個思想時,最好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把想法講出來,把思路理清建,這比單方面由寒長講道理效果要好。
我們應該始終教導孩予尊敬老師,但在這件享情上不要做得刻板和過分了。要允許孩子對老師的某些行為提出質疑,允許孩子批評老師,允許孩子在老師面前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家長因為這些事訓斤或嘲諷孩子,不但壓抑了孩子的批判思想,同時也在教他說些言不由衷的話,讓孩子以後變得嬌揉造作和思想上奴性十足。
家長在鼓勵孩子發展個性的同時,『要引導他理解和接納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健康的批判精神應該是視角開闊的,是有高度的,所以應該是具有寬容氣質的。
遇到一個「壞小子」
愛孩子,就幫他創造一個和諧的局面,不要給他製造麻煩。
圓圓跳級升人四年級后,學習上沒什麼困難,很快和新班級的同學們就處熟了,有了自己最要好的幾個朋友。總的來說,情況都很好。只有一件事讓她覺得煩惱,就是時常受到班裡一個小男孩的欺負。
這個男孩子是所謂的「差生」,在這裡我把他叫做孫小力。他坐在圓圓後面。聽說他以前也欺負班裡別的女同學,自從圓圓來了后,主要精力就放在欺負圓圓上。他上課總是從後面揪圓圓的小辮。下課後,把她的課本搶了扔到遠處另一個同學桌子上,看她著急地繞一大圈去找書,快要接近書時,他又跑前面搶了,放到另一個遠處的桌子上。經常是快要上課了,圓圓還滿教室忙著追書。有時圓圓下課了正和別的同學在一起玩,冷不丁被他推一把,差點摔倒。
圓圓經常回家向我抱怨,看起來這個小男孩讓她有些發愁了。圓圓班裡的同學見了我的面還告狀說,阿姨,我們班孫小力總欺負圓圓,你去告老師吧。我一直沒去找老師,一是覺得小男孩難免淘氣,不是多大的事,只是告訴圓圓甭在意他。二是覺得圓圓已為這事和老師說過了,我再去說,老師再把他批評一頓也解決不了問題。我希望圓圓能自己解決這些問題,憑我的感覺,這個小男孩給圓圓帶來的只是煩惱,她回家說說也就沒事了,構不成對她心理的傷害,所以我也不著急出面。
四年級時的欺負手段還不太嚴重,上了五年級卻有些過分了。除了以前的那些惡作劇,還出現了「騷擾」行為。有一次他把電話打到家裡,正好圓圓接的,他在電話里大喊一句「我愛你」。圓圓嚇得把聽筒扔了,氣憤地過來對我說,孫小力怎麼知道咱們家電話號碼的?咱們趕緊換電話吧!
我開始認真琢磨這個孫小力了,覺得這個僅僅10歲的孩子也許真的有些問題,一時沒想好該怎麼辦。但很快發生的另一件事讓我不能不趕快行動了。
那天圓圓放學回家看起來情緒很不好,一進門就要換衣服,洗頭髮。我問為什麼,她哼嘰了半天,才有些不情願地告訴我,今天下午在教室外和同學玩,孫小力從後面一把抱住她,還親了一下她的頭髮。老師正好看見了,把他批評一頓,並罰他站了。看來這事確實讓圓圓非常不開心了,她強忍著才沒哭,問我能不能去和校長說一下,把孫小力開除了。
圓圓爸爸早對這小男孩不滿了,這時氣壞了,說要去找這個壞小子的家長,讓家長揍他一頓。憑我的直覺,這樣的孩子,找他的家長也沒用,家長揍他一頓,他以後不=定使什麼壞呢。我也不期望老師能有辦法解決,我想找到一個根本的解決辦法。我對圓圓說,媽媽明天在你放學時到校門口等你,和孫小力談談。我第二天買了一本鄭淵潔的童話{皮皮魯》,這是我和圓圓都喜歡的童話。這一方面算作是件「行賄」品,另一方面我想讓他讀一點書。讀書對道德養成有促進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
到圓圓學校門口等她。她早早出來,又和我一起等孫小力出來。一會兒,圓圓指給我一個穿得鬆鬆垮垮,顯得有些邀遏的孩子,並把他喊過來。
我對他說我是圓圓的媽媽,想找他談談。他可能以為我是來找他算賬的,眼睛里流露出害怕,轉而又流露出挑釁和不在乎的樣子。
「別緊張,阿姨只是來和你隨便談談,我們說說話好嗎?」我蹲下。他表情4有些詫異,但情緒有所緩和。這時旁邊有幾個同學圍過來,我不想讓他們圍在旁邊,拉孫小力往遠處走走,但那幾個小男孩還是跟過來了。只好不管他們。
我和顏悅色地問孫小力:「你說圓圓是個好同學還是個壞同學?"
他回答:「好同學」。有些羞澀。
我問:「她什麼好呢,你說說。」
他脫口而出:「學習好。」想了一下又說:「不搗亂。」就沉默了。
我問:「還有嗎?"
他又想想,說:「不罵人,不欺負別人」,。
我再問:「那她的缺點是什麼呢?"
他略有不好意思,低低地說:「沒缺點。」
我說:「圓圓是個好同學,要是有人欺負她,那你說對不對啊?"
他搖搖頭。
「那你會欺負她嗎?"
他又遲疑一下,搖搖頭。
我微笑著拍拍他的胳膊說:「真是個好孩子。」
這時旁邊幾個小男孩不滿了,紛紛說,阿姨你別相信他,他經常欺負圓圓,他給老師保證過好多次了,保證完了就又犯錯誤。說得孫小力一臉的不滿和微微的羞愧。
我對那幾個男孩子說:「孫小力以前是那樣子,但以後不那樣了。我充滿信任地問孫小力:「你說是不是?」孫小力眼睛里一下充滿光澤,他點點頭。
我在這一瞬間也看到了這個孩子的善良,隱約地覺得孩子這樣,肯定和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就想找他父母談談,希望能徹底解決一下這個孩子的問題。於是我間:「你爸爸媽媽在哪個單位上班,我可以找他們談談嗎?你放心,保證不是告狀。」這個孩子一下顯得非常為難,情緒一落千丈。
這時圍觀的一個孩子在旁邊小聲對我說,阿姨你別問了。我立即意識到這個孫小力的家庭可能是有問題,話頭趕快打住,向他表示道歉說,噢,對不起,不說這個了。我拿出《皮皮魯》對他說,這本書很好看,圓圓就很愛看這個書,你想不想看看啊?
他點點頭。看了一下書,眼皮又聾拉下去了。
我把書放到他手中說,這本書送給你,回家看去吧。另外,圓圓在家裡有很多好看的書,你要是想看的話,可以讓她帶來,借給你看,你看完一本還回去,然後再借一本。好不好?
他雙手拿住《皮皮魯》,眼睛里閃現出光澤。又點點頭。
跟前圍的孩子越多了,我怕孫小力有心理壓力,就說,那我們今天就這樣,好不好?他還是點點頭。樣子顯得很乖,他肯定是沒想到我會這樣和他解決問題。我領著圓圓往家走,剛才不讓我間孫小力父母單位的那個小男孩湊過來,神秘地對我說,孫小力的爸爸在監獄里呢。我有些驚訝,然後對那個男孩子說,他爸爸在監獄,他心裡肯定很難過,不願讓別人知道。這事我們知道就行了,『以後不再對別人說了,好不好?男孩子立即很懂事地點點頭。
從那以後,孫小力果然再沒欺負過圓圓。過了一段時間,我又讓圓圓帶給他一本鄭淵潔的童話書。我問圓圓,孫小力看沒看這兩本書,她說不知道,也不願意去問他。可能她還是盡量躲著孫小力,不想招惹他。但聽她說孫小力現在不欺負女生了,可還是動不動就因為其它原因挨老師的批評。有一次圓圓去老師辦公室送作業本,者師把孫小力的媽媽叫來了,他媽媽看樣子很生氣,突然站起來踢子孫小力幾腳。
圓圓說這件事時,日氣里流露出驚恐,那樣的場面對她來說太不可思議了。我對圓圓說,他媽媽這樣確實不對,太傷孩子的自尊心了。這樣的家庭,孩子有什麼辦法呢。他的錯其實不是他的錯,是他父母的錯。所以你不要歧視他,遇到有別的同學對孫小力說歧視污辱的話,你也要去制止。不要把他當成壞孩子看,他就是個普通的同學,大家現在對他一視同仁,他長大才能做個正常人。
我後來從一個關於動物的電視節目聽到一句話,說心靈受到創傷的小象性成熟早,且攻擊性強。這也能解釋這個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那些情況。
我有些心疼這個孫小力,很想幫幫他,想找他媽媽談談,改變一下教育方式,孩子的可塑性是多麼大啊。可他媽媽那個樣子,我有些害怕她,沒有把握能和她溝通。而且我當時工作特別忙,經常加班。後來不再聽圓圓說到孫小力,我也沒再去想這個問題。現在想來有些後悔,也許我當時找他媽媽談談更好。但願這個孩子現在已變得很好。圓圓上完五年級我們就離開了煙台,此後也再沒這個孩子的消息了。但願他能正常地成長。
2006年我從報紙上看到一個事件,北京某所小學一位女孩子的父母,因為他們的女兒在學校和一個男孩子發生了一點小衝突,?回家向父母哭訴,夫婦倆第二天就到校去找這個小男孩算賬。夫妻倆直接找到小男孩,把男孩暴打一頓,導致男孩死亡。這起悲慘的事件使兩個家庭破滅。這對父母,他們不但葬送了他們自己的未來,也讓他們深愛的女兒只能在孤獨中成長,沒有父母相伴。
退一步,即使男孩沒出事,家長這樣一種做法仍然可惡。從遠處說,他們這樣的行為,如何能教會孩子做人處事?從近處說,這樣去學校丟人現眼,以後讓他們的女兒如何在學校中抬起頭來。他們既是在奪走女兒當下學校生活的快樂,也是教給她做個報復心強的人,奪走她未來的幸福。
每個孩子在學校都有可能遇到「壞同學」,家長如果需要出面,目的應該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化解矛盾,而不是去報復。針對不同的對象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一個底線,就是在生理及心理上都不能傷害那個「小敵手」,而是像尊重自己的孩子一樣,尊重那個孩子。同時要考慮所採用方式對自己孩子人格行為的影響,以及對他今後人際關係的影響。愛孩子,就幫他創造一個和諧的局面,不要給他製造麻煩。
特別提示
「他的錯其實是他父母的錯。所以不要歧視他,不要把他當成壞孩子看,他就是個普通的同學。大家對他現在一視同仁,他長大才能做個正常人。」
讀書對道德養成有促進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足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
每個孩子在學校都有可能遇到「壞同學」,家長如果出面,目的應該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化解矛質,而不是去報復。
比黃金珍貴的四個字
我們幾乎可以從一切值得尊敬的人身上看到這四個字,也可以從一切人格缺損者身上感覺到他們在這方面的缺失。給孩子什麼,能比給這四個字重要呢。
如果讓我說出對孩子未來的希望,我希望她將來有一份不錯的工作,能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希望她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幾個一生都能談得來的知心朋友;希望她能得到一份不錯的愛情,有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我的希望一定和別的母親一樣,哪個母親不是這樣想的呢!
這些希望的實現,不是靠運氣,不能由上帝從空中送來,它靠的是人自己。這些年來,目睹了許多人以及他們不同的人生,越來越覺得「性格即命運」這句話近乎真理。因此,當我殷殷期盼孩子一生幸福時,對她的心理健康就充滿切切之意。心理健康的要素很多,它猶如一座花園,裡面盛開著自信、友善、誠實、理解等美麗的花草樹木―它們植根的土壤則是四個字,沒有這四個字,這座園子里的很多東西就不能生長。所以我想,如果讓我為女兒的人生廳堂里懸挂一紙座右銘,給她以一生的指引和護佑,我要寫下的就是這四個字:實事求是。這四個字如此樸素,樸素得宛如空氣,常常叫人淡忘,卻是人生中無時無刻不能離開的東西。我們幾乎可以從一切值得尊敬的人身上看到這四個字,也可以從一切人格缺損者身上感覺到他們在這方面的缺失。給孩子什麼能比給這四個字重要呢―這一點都不玄虛―人生缺少這四個字,就猶如生命缺少空氣。所以,它真比黃金更珍貴。,我們非常容易做到的,是從理念上、詞語上告知孩子要「實事求是」;我們同樣非常容易犯下的錯誤,則是言行上的不實事求是。這種錯誤往往在不經意間出現,也許它並不代表我們根本的人格品質,但它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使孩子不知不覺走到實事求是的對立面去。比如有的家長當著孩子的面說「有錢人沒有一個好人」,然後又抱怨自己家裡的錢太少,接下來把賺不到錢歸因於社會或他人的影響。這一圈話說下來,孩子就被搞糊塗了。還有的家長,一方面要求孩子做事踏實,另一方面自己卻愛虛榮愛擺譜。這樣的家長,即使把「實事求是」整天掛在嘴邊,孩子也難以領悟到這四個字的內涵:難以內化成自己的思想。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真正獲得四個字,家長一定要關注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實事求是。身教重於言傳,這方面尤其如此。在對圓圓的教育中,我和先生不一定總對她提到「實事求是」四個字,但一直儘可能地按這四個字去做。首先是自己做出表率,盡量按這四個字去行事。其次是在對她的教育中盡量遵守這四個字。
我們從未要求她考試成績達到多少,從不跟別人比較名次,是要她在學習上實事求是;我們絕不強迫她做任何不想做的事,是因為我們願意實事求是地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不追求孩子表面上的服從;我們特別願意接受來自他人的意見,包括孩子的意見,一家人經常坐在一起開「提意見會」,這讓孩子學會用實事求是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缺點,客觀面對,積極改善……實事求是的教育在一切生活細節中,隨處可以發生。圓圓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結束時,班裡選三好生,無記名投票,每人可以選三個人。圓圓回家告訴我她得票最多,全班45人,她得了43票,缺的那兩票是兩個男生沒投自已。我問她怎麼知道誰沒投她,圓圓說是那兩男孩子下課後自己跑來告訴她的。
我雖然為圓圓得票多而高興,卻在一瞬間閃過這樣的念頭:看來圓圓自己投了自己一票,這合適嗎?那兩個男孩子不投她的票,是不是對她有什麼意見了?但我很快意識到自己的俗氣。孩子為什麼不可以坦然地投自己一票?小男孩不投圓圓的票怎麼就是對她有意見了?他們只是些6、7歲的孩子,心地都那樣純潔,腦袋裡哪有我這些俗不可耐的想法。圓圓對我講這些時口氣那樣自然愉快,說到那兩男孩子時宛若說到投了她票的同學,毫無異樣。我慶幸自己沒有失口,否則只要我兩句驚訝的話,就足以讓孩子不知所措,讓她的心田遭到污染了。我只是親親圓圓的小臉蛋,滿懷欣賞地對她說,看來寶貝做得不錯。
第二天,圓圓寫完作業后忽然想起什麼來,問我,「媽媽你說自己能不能給自己投票?」我肯定地說,能啊,只要覺得自己夠三好生條件,就可以給自己投,你不就是這樣做的嗎?圓圓有些奇怪地告訴我,她同桌的小男孩今天對她說,選三好只能選別人,不能選自己,選自己就是不謙虛。我猜測也許是昨天晚上男孩受到某個大人的「教導」了。但我沒講出我的猜測,只是笑笑對圓圓說,他理解錯了,你去告訴他,如果覺得自己條件不夠就不要投自己,如果覺得夠了,並且希望自己當三好生,就可以投自己。要是心裡想當三好生,並且覺得自己夠三好生條件,卻故意不投自己,那才不對呢。這些都和謙虛或驕傲沒有關係。
此後圓圓每學期選「三好」都投自己一票,因為她一直成績名列前茅,擔任班千部,她對自己有自信。但她也漸漸發現了同學們在這方面一些微妙的想法和做法。大家越來越在乎誰投了誰的票,同時沒有人願意承認給自己投票。圓圓慢慢能感覺到別人為什麼這樣做了,但是當有同學問她投了誰的票時,她總是不會隱瞞,如實地說也投了自己一票。她這樣說時,感覺到一些彆扭,就回家跟我說她的困惑。我對她說,怎麼做的就怎麼去說,真實是最好最美的。你投票給誰,誰投票給你,只要你覺得事情做得正確,沒什麼不好意思,裝模作樣才不對,才應該不好意思。.家長這些話讓圓圓覺得坦然了,她也一直在這個事上怎麼做就怎麼說。圓圓上初一時班裡也搞了投票選三好生,她還像以前一樣投了自己一票。回宿舍有人問起時,圓圓坦率地承認投了自己一票。但那次圓圓沒當選三好生,因為體育成績沒達到評三好要求的「良」,她失去了評選資格。圓圓之所以投自己一票,是因為在這之前我們倆談起過一次這件事,她希望一直保持「三好生」的榮譽,擔心自己上初中后體育成績一下子變得不好,會影響評三好。我安慰她說,學校會考慮你只有10歲,比同學們小兩、三歲,別人都開始進人青春期,發育起來了,你還是小學生的年齡和體格,體育方面應該會適當放寬。我還提起她班主任在家長會上表揚了四個天天堅持晨練的孩子,其中就有圓圓這件事,認為以她的表現,評三好應該沒問題。
但學校沒考慮她的具體情況。所以到第二年又選三好生時,圓圓就沒再投自己,全投了別人,因為她的體育還是沒達到「良」。可這次圓圓回宿舍說沒投自己,竟然有同學認為她也是學聰明了,隱瞞了。圓回回家對我講到這件事,覺得別人幹嗎會那樣理解,想得太複雜了。我覺得圓圓在這方面已形成了比較穩定的認識。過了不長時間,班裡又投票選班幹部。圓圓把票投給了一個平時不太喜歡的同學,她說因為那個同學工作能力挺強的,適合擔任那個職務。班幹部在初中生那裡往往是一種榮耀,所以初中生手中的一票投給誰往往受情緒影響,他們可能在投票時更關注自己和誰關係好。圓圓能以工作能力來考慮投票給誰,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非常可貴。一個孩子在未來生活中的踏實度,取決於他成長中多大程度上受到實事求是這四個字的影響,取決於他長大成人後的思維方式與這四個字有多接近。實事求是的主要對立面不是虛假,是虛浮―虛榮、浮躁,以及這之下的偏執和嫉妒等―看似小問題,在不經意間流露,卻有相當的破壞力。現在家家一個孩子,望子成龍心切使得不少家長虛榮心、浮躁心跟著上漲,偏執行為頻頻出現。孩子在虛浮的生活中非常痛苦,更容易遭受失敗;家長卻不知道自己對孩子做了什麼。我接觸了不少家長,不斷地幫助一些家長解決子女教育中的一些問題,但也不斷地感嘆一些問題的微妙和難以解決。我越來越發現,很多父母親不當的教子方法其實不是由於他們教育知識欠缺,而是由於虛榮和浮躁。下面一個例子是我剛剛遇到的,很有代表性。一個認識的人給我打電話,說她親戚的女兒現在有些心理問題,間我可不可以給女孩做一下心理輔導。這個女孩已經二十五歲了,父親是一位中學高級教師,在一所很有名的中學教書,並且總是帶高中畢業班,他教的畢業生大部分都上了清華北大等名校,他個人在行業里也小有名氣。女孩的媽媽也是個中學老師。女孩在這樣的家庭中一直被嚴格要求,從小學習不錯,高中就讀於父親所在的中學。
按女孩當時在學校的排名,有可能考上清華,但沒把握。填報志願時,父親說你要是不考上清華,我以後教書就沒說服力了,力主女兒報清華。媽媽也勸孩子說,你要是考上清華,我在學校管學生都有了底氣。
為了讓孩子沒有其它的想法,他們建議孩子只報了一個志願,沒報第二志願。結果女孩差8分沒考上,只好去復讀。一年後再次填報志願時,女孩有些膽怯,第一志願不敢報清華,想報另一所較有名氣的大學。但父母認為那所學校以去年的分數就可以上,既然都補習一年了,就應該爭口氣考上清華,於是又慫恿孩子報了清華。這次幸好在清華后填了第二志願,結果還是差了幾分,沒被清華錄取,上了第二志願的大學。第二志願大學其實也不錯,但這一家人卻總認為不上清華就委屈萬分,做父母的總是因為孩子補習了一年才考個普通大學而覺得沒面子,唉聲嘆氣,言語間有很多不滿,弄得孩子讀了四年大學一直很鬱悶,中間甚至休了半年學。女孩本科畢業時又去考清華的碩士,還是沒考上,就想出國留學。申請了兩所國外名校,不知為什麼都沒成功。又一次備受打擊。她父母後來通過關係幫她找了個不錯的工作,按說應該高興,可讓女孩不爽的是和她一起來單位的另外兩名同屆畢業生都來自名校。幹了一年後,那兩位中的一位被提拔當了一個小負責人,這讓女孩終於受不了,沒請假就離家出走半個月,回來后再也不肯去上班了。現在女孩每天把自己關在屋裡,除了上網和睡覺,別的什麼都不幹。在眾人的苦苦勸說下,去看了一次心理醫生,醫生說她是抑鬱症,跟她談了一次話,開了葯。但這又有一個多月過去了,沒有一點作用,現在女孩不但把自己整天關在屋裡,甚至連窗帘也不允許別人給她拉開。
女孩的父親也快要崩潰了。他一直爭強好勝,在任何事上都不服輸,孩子這幾年來的不順對他的打擊非常大,他覺得作為家長他太失敗了,太沒面子了。我聽完這種情況后非常為女孩惋惜,但告訴對方我做不了這個心理輔導,不是不想幫,是幫不了。
從他的敘述中,特別是對一些細節的描述中,我已清晰地看見女孩怎樣走到今天。雖然我聽到的是一件相對孤立的事情,但幾乎可以肯定,她父母能在孩子考大學這件事上那樣想問題,在平時的生活中也一定充滿了那樣一種思維方式。所以女孩子的間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積澱已久的一個問題,高考只是把問題往更壞處推了一把。
虛榮的家長累壞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如果時光能倒轉,我會願意去幫忙,我要趕快去對她父母說,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一切都應儘可能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越是實事求是,你女兒的人生就越是順利,她的生活才可能更幸福,才會讓你們更驕傲。
盧梭說「最高尚的道德是消極的,同時也是最難於實踐的,因為這種道德不是為了做給人家看的。」①把這句話從對待他人那裡推廣到對待自己上,就可以這樣理解:人在針對自我做一件事時,也必須要實事求是,做什麼事情』『不是為了做給人家看」,這就是人對自己的真實,也是對自己的善待―不過它可能同樣是「難於實踐的」。
家長往往不容易對自己的虛浮產生警覺,這也是虛榮和浮躁經常發生的原因―小到胡亂獎賞和懲罰孩子,虛話大話連連,言語間貶損對手;大到在孩子選專業、選工作甚至選對象等方面亂指揮―日日月月,點點滴滴,不知不覺中搞亂孩子的價值觀,使他們的雙腳不能踩在地上。
不踏實是生命中的硬傷,扭曲人的思維方式,使人既無法客觀地面對他人,也無法真實地面對自己。
沒有實事求是精神的人,即使他很精明,也往往目光短淺;即使他很努力,也總是後繼無力;即使他很自大,也暗中沒有底氣;即使他想要去愛,也不會好好把握。他既缺少平和與寧靜,做不成一個平凡而幸福的人;也缺少個性和創造力,很難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培養孩子實事求是的精神,除了家長以身作則,注意從言行上影響,我認為閱讀也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人物傳記,對兒童的影響很大。
那些傑出人物,無論是科學家、藝術家,還是政治家、企業家,他們對事業的熱愛、堅定的意志、開創性的勇氣、有高度的認識,無不透露著實事求是的思維方式,無不充滿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他們的成果,莫不是植根於實事求是這一堅實的土壤。閱讀偉大人物的傳記,就是在和一些優秀的人、優秀的思想交流,就是在形成自己真善美的情懷。
實事求是是個很大的話題,探究沒有窮盡;實事求是又是個非常簡單的事情,無需任何技巧即可處處實現。這四個字素顏無痕,卻給人以最好的保護;極盡平實,卻給人帶來光彩。我想再一次地說,給予孩子這四個字,真是比給他黃金更珍貴啊!特別提示
實事求是一的主要對立面不是虛假,是虛浮―虛榮、浮賺,以及這之下的偏執和嫉妒等。
很多父母親不當的教子方法其實不是由於他們教育知識欠缺,而是由於虛榮和浮操。
家長往往不容易對自己的康浮產生警覺,這也是虛榮和浮操經常發生的原因―小到胡亂獎賞和懲罰孩子,虛話大話連連,言語間眨損時手;大到在孩子選專業、選工作甚至選對象等方面亂指揮―日日月月,點點滴滴,不知不覺中搞亂孩子的價值觀,使他們的雙腳不能珠在地上。不路實是生命中的硬傷,扭曲人的思維方式,使人既無法客觀地面對他人,也無法真實地面對自己。
培養孩子實事求是的精神,閱讀也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人物傳記,對兒童的影響很大。閱讀偉大人物的傳記,就是在和一些優秀的人、優秀的思想交流,就是在形成自己真善笑的情懷。
「成人儀式」寫給女兒的信
2006年12月29日,圈圓所在的中學舉行「18歲成人儀式」。學校提前給家長布
置了一個作業:給孩子寫一封信。在儀式上由孩子自己拆開。圓的信。
下氣就是我們寫給圓
親愛的孩子:
感謝學校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們有機會用寫信這樣一種方式和你說話。面對這樣一個主題,拿起筆時,我們無法不感到微微的驚訝―那個1991年出生的小嬰兒,怎麼彷彿是一眨眼間就「成人」了。儘管從你出生起我們就一直朝夕相處,我們看著你一天天長大,從你會笑、會翻身、喊出媽媽爸爸、學走路、上小學、進人中學……所有你的成長,我們都親眼一樣樣見證,但你已「長大成人」這個事實仍然讓我們驚嘆不已!
在寫這封信前,爸爸媽媽先商量了一下要寫些什麼,我們竟不約而同地首先想到的是對你的欣賞。寶貝,這真是我們非常想對你說的,我們欣賞你!
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你從小就那麼聰明懂事。在我們的記憶中,你幾乎從來不哭,小嘴像喇叭花似的經常樂。幼兒園體檢時別的孩子因為怕打針哭成一堆,只有你一人對護士說:阿姨,我不哭。你還像一個小詩人一樣,當媽媽在炎熱的夏天帶兩歲的你走過一片樹蔭時,你說「我們戴上了大樹草帽」。你才七歲時就能忍住香,把唯一的一塊蛋糕自覺地讓給來家裡做客的小弟弟。還是小學生的你對安全的認知比媽媽還敏感,提醒媽媽避開了可能的危險……你有太多有趣的事讓我們回味了。你經常和爸爸開玩笑,各自拍著自己的肚子說「滿腹經綸」,然後拍著對方的肚子說「一包屎」,樂得哈哈大笑。平時你卻是如此平和,儘管你從小學到中學一直表現得優秀,但你從來不認為自己有什麼比別人了不起的地方,這也恰恰是我們欣賞的一點:謙虛。你的謙虛真是骨子裡長成的,一點也不是做姿態。我們也因此欣慰,相信你將來的發展空間會很大的。
你現在只有16歲,在年齡上還有兩年多才到18歲,但你的價值觀、做事的方式、思維水平、判斷能力等如此成熟,這讓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會經常就一些問題徵求你的看法,這種徵求也是出自真心,因為你總是分析得很大氣。這讓我們認識到,成熟不僅僅是一種年齡,也是一種美德。
「成人儀式」是一個了不起的標誌,她是對你以前所有日子的讚美,更是對今後歲月的一個溫馨提示。它標誌著你的翅膀已堅硬,可以獨自飛向藍天了。以前你是在家庭與學校的呵護下生活,今後就要對自己和家庭負有責任,對社會做出貢獻。爸爸和媽媽希望長大成人的你在未來的生活中,首先要做好人,做一個善良、寬容、正派的人;學會解決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快,遇事不要太計較,讓自己生活得快樂。同時希望你有好的生活習慣,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多參加體育運動,保證身體健康。
對你的希望很多,在這裡先只寫這兩條吧。
最後要說的是,在這樣一個儀式中,你要感謝你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你的父母、老師、同學、好友,以及學校、社會―是這一切成全了可愛的你。爸爸媽媽也特別想在這裡對你說一聲:謝謝你,我們的寶貝!
希望你每天快樂!
爸爸媽媽2006一12一2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