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春日春光有時好,
春日春光有時壞,
有時不好也不壞。
在端村時,點兒上一個男生寫過這麼一首詩。楊青覺得那詩既滑稽又真切,止不住常在心裡背誦。
如今,寫詩的和背詩的都回了平易,楊青依然重複著那首詩。平易市悄悄地接受了他們。
楊青也說不清為什麼要用"接受"二字來形容這夥人的復歸,他們原來就是平易人。現在見了面還要互相打問:哪裡接受了誰,或者誰不被哪裡接受。直到楊青像平易人那樣騎車上了班,才覺出眼前的豁亮——春日春光有時好。
那時車輪碾軋在不算平坦的馬路上,不算稠密的舊商店從她眼前緩緩滑過,小衚衕里還不時傳出對於香油或豆腐的叫賣聲。她覺得這才是平易人應該享受到的。就連過十字路口不小心闖了紅燈,警察把她叫上便道罰款訓話時,她也能生出幾分自豪。假如你不是個平易人呢,假如你還在端村呢?端村沒人為了走路罰你的款,端村也沒有紅燈。
你付給警察五角錢,警察撕給你一張收據。你又開始騎車,店鋪又從你眼前滑過——有時不好也不壞。
有時,豁亮也能從你眼前消失。一走進接受了楊青的那家工廠,一走上那間水泥鋪成的潮濕、滑膩的車間地面,她立刻就想起那詩的第二句——春日春光有時壞。
那是一個不算大的造紙廠,在離車間不遠的一片空地上,挺挺地戳著幾個麥秸垛。那舊垛的垛頂也被黃泥壓勻,顯出柔和的弧線,似一朵朵碩大的蘑菇;新垛的垛頂只蒙一張防雨帆布。那布的四角被繩子拉緊,墜著石頭。
新垛很快就變作了紙漿,變作了紙,總是剩下那幾座老垛。垛頂的黃泥慢慢變成了青泥,碎麥秸在檐邊參差,不再耀眼,不再像一輪擁戴著它的光環,像瘋女人的亂髮。
它們誘惑了她,又威懾著她;喚醒過她,又壓抑著她。如今,它們彷彿是專門隨了她來到這裡,又彷彿,她本不曾離開端村。
世界是太小了,小得令人生畏。世上的人原本都出自鄉村,有人死守著,有人挪動了,太陽卻是一個。
楊青常常在街上看女人:城市女人們那薄得不能再薄的襯衫里,包裹的分明是大芝娘那雙肥奶。她還常把那些穿牛仔褲的年輕女孩,假定成年輕時的大芝娘。從后看,也有白皙的脖梗、亞麻色的髮辮,那便是沈小鳳——她生出幾分恐懼,胸脯也忽然沉重起來。
一個太陽下,三個女人都有。連她。她分明地挪動了,也許不過是從一個麥場挪到另一個麥場吧。
冬天,人們把自己裹得很厚。楊青在街上仍然盯了人們看,騎車的人,步行的人。
一日,三個步行的人走出長途汽車站,往火車站走。兩個大人牽著一個小人,那小人扁腦袋,篬耳朵。楊青立刻認出了他們,還認出了那雙大皮鞋:牛皮、翻毛、硬底。走在城市的便道上,城市的聲音雖然淹沒了它的聲音,但那聲音一定比在黃土小道上清晰得多。另一個男人背上斜背一隻花土布包袱。包袱很沉,墜得那人脊背向一邊傾斜,弓著。
楊青騎車繞到三人面前,緊緊剎住閘,故意不言語,讓他們辨認。
老少三人遲疑了好一陣,顯得很慌張,以為是他們走錯了這個世界的規矩。楊青笑了。
"栓子大爹,小池大哥,你們不認識我了?我是楊青。這是五星吧?"她低頭盯住那個死攥住小池衣角的小人兒。
"可不是楊青!"栓子大爹恍然大悟,一臉的喜出望外。他萬沒想到在這個人擠人的大地方,還有人能認出他們。
"你們這是……"楊青打量著小池的包袱。
"出趟遠門。"栓子大爹說。
小池規規矩矩地把說話的機會讓給了栓子大爹,他牽著五星的手只是笑。笑時嘴角兩邊多了幾條皺紋,"括弧"一般。
楊青猜出了他們的去向。端村人不做大買賣,不攀大單位、大幹部,通常沒什麼遠門可出。
"是不是去四川?"楊青問。
栓子大爹沒有立時回答。小池漲紅了臉。五星怯生生地看著楊青,將頭靠在小池腿上。
"我送你們去車站吧,來,快把包袱夾在後尾架上。"楊青去摘小池的包袱。
小池說:"不沉,不沉。"
楊青還是摘下那包袱,夾上后尾架。他們在楊青的帶領下,慌恐地躲著車輛和行人。
到了火車站,楊青替他們看好車次,讓小池排隊買票。栓子大爹這才跟楊青說起去四川的事。
"你看,說話間五星都長大了,可那邊還有咱端村的骨肉。葉落歸根,好比命該你們還得回平易一樣,那邊的骨肉終得歸咱們端村。"栓子大爹說。
"那,五星呢?"楊青問。
"先讓五星見見娘,再看花兒的意思。花兒也是個底細人,親的熱的,就是親的熱的。"
栓子大爹說得很婉轉,但楊青還是聽懂了那意思。她想,五星就要留在花兒身邊了。她不知道應該高興還是難過。
五星的兩眼很茫然。楊青又想起他小時臉上常有的那種愁苦相兒。
小池買來車票。楊青從站前小攤上給五星買了兩根膨香酥,一包江米條;給栓子大爹買了一包黃蛋糕。她覺得和他們相遇,一切做得都得體。
五星將那兩根拐棍似的膨香酥使勁摟在懷裡,那倆"拐棍"一紅一黃。
栓子大爹雙手捧著那包蛋糕。
五星的那包江米條,被小池用小拇指勾住,懸得很高。有人撞在上面。
上車的人很多,栓子大爹和小池挾著五星,旋即就被擠車的人捲走。他們憋紅了臉,不惜力氣地擠著,栓子大爹那皮鞋踩著別人的鞋,也叫別的鞋踩著。
後來站台上只剩下楊青。她想起剛才他們向她打問了所有的男生女生,唯獨沒提沈小鳳,也沒提陸野明。
陸野明和楊青不常見面。離開端村,楊青便失卻了駕馭誰的慾望。陸野明也不再得到那種激動和那種安靜。見面就是見面,如同上班、吃飯。但每次見面他們都能給對方留下恰如其分的印象,似乎都想對得起在端村的日子。晚上,他們走在一條條有著稀薄林蔭的林蔭道上,注視著裝點在那裡的男女,尋找、摹仿著他們應該做出的一切。
陸野明像所有男者一樣,把自行車支在路燈不照的地方,半個身子斜倚在後尾架上,有分寸地抽煙。楊青站的離他很近,又不失身分地顯出點淡漠。談話也總是由遠而近。
"我們廠定了新規矩,出門、進門都得下車。"陸野明說。
"噢。"楊青說。
"你們廠呢。"陸野明問。
"我們廠隨便走。"楊青說。
"你說有必要嗎?"陸野明問。
"麻煩。"楊青說。
兩人愣一會兒,楊青又說:"熱了。"
"越來越熱了。"陸野明說。
"反正廠里得防暑降溫。"楊青說。
"我們車間發了茶葉、白糖"陸野明說。
"我們廠還沒信兒。"楊青說。
又愣了一會兒。
終歸,他們接觸到那個不可少的實質性問題,又是陸野明吞吐著先開口。他用了最微弱的眼光看楊青語氣裡帶著試探和要求。端村,"尼邁里"訪問過的那個黑夜,彷彿留給了他永遠的怯懦。
楊青沒有說過"行",也沒有說過"不行"。
他們還是如約見面,聽音樂會,看話劇,游泳,划船,連飛車走壁都看。每次,陸野明總是把一包什麼吃的舉到楊青眼前。陸野明托著,楊青便在那紙包里摸索著,嚼著,手觸著食物,觸著包裝紙。那包裝紙總是分散著楊青的注意力。她想,她觸及的正是他們廠生產的那種紙,淡黃,很脆。那種紙的原料便是麥秸。
每天每天,楊青手下都要飄過許多紙。她動作著,有時胸脯無端地沉重起來。看看自己,身上並不是斜大襟褂子。她竭力使活計利索。
一個白得發黑的太陽啊。
一個無霜的新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