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蠻夷狄戎VS中原王朝
瘦身款服飾
春秋戰國時期,神州大地中原地區除了華夏兒女之外,四方還有諸多強敵如豺狼虎豹般環伺,例如匈奴、戎、越等這些彪悍的少數民族政權。有道是不打不相識,打架也是算一種主動的交流方式,總比誰都不理誰強,夫妻天天吵架沒準還越吵越恩愛。於是通過頻繁的戰爭和經濟文化交流,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中國人先秦時代是這麼認為的:「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狄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你是天子冊封的諸侯,你用夷禮,學習少數民族,大家就把你看成蠻夷。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當時就被看成蠻夷之人。但是客觀上來說,以前漢人的服裝是最笨拙的,寬袍大袖,那個大袖子能鑽進一個人去,穿上那個衣服一上街,勤勞的清潔工都得下崗。上衣下裳,成年男女也是穿開襠褲的。褲,脛衣也,護腿的,相當於長筒襪。這種服裝設計既不便於生產,又不便於戰鬥。人家少數民族窄衣小袖,死襠褲,生產戰鬥能力都是漢族人所不能及。
最後漢族人還是把自己的傳統服裝放棄了,從唐朝開始,皇帝的服飾已不再是漢代皇帝冕服的樣式,皇帝上朝已經不再頭戴沉重的冕冠,而是改戴烏紗,領子也變成了圓領,腰部系一條腰帶,袖口也由寬變窄,相當時尚。
同化不見血
除了穿著之外,飲食方面,中原人的口味也一直在向少數民族方向調整,就像大盤雞、拉條子這些新疆維族美食如今已成為某些人的最愛一樣。行為方式方面,以前中原地區的人們進門以後習慣席地而坐,像韓國、日本至今保持這樣的習慣。後來中原採用西北少數民族那種高桌大椅,據說中國人比日韓兩國人民身高佔優勢,這是最主要原因。由此而見,中原人民其實一直在向少數民族學習,但是當時的漢族人認為,中原文明才是正統,誰要是學習少數民族,就把誰當做蠻夷對待,而少數民族學習中原文明,就把它當成中國的一部分對待。那也就是說,當時的漢族人看待這種民族融合現象,主要看重的是文化認同,而不是血緣聯繫。在中國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從來不被當成外國看待,因為那時候它們跟中國完全一樣,用漢字,遵漢禮。甚至至今,韓國和日本的祭孔日都比中國要隆重,中國的儒生也從來都把它們當做中國的兩個省,只不過不太聽話而已。
但是歐洲國家對待民族融合現象的看法就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是看重血緣而不是看重文化認同,比如一個中國人跟德國住一輩子,德語說得比德國人還流利,都休想加入德國國籍,除非1750年的時候,你的祖先是德國人,這樣的話你一句德語不會說,都可以入籍德國。中國歷史上漢族政權不止一次被少數民族政權侵擾甚至終結。但是每一次都是少數民族政權最後被我們同化,所以我們這個民族非常頑強,五千年沒有滅絕。快馬彎刀打仗容易,但征服人心何其困難,而漢民族文化發達是民心所向,所以最後,就這樣被你征服,每次都是別人在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