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堂春

畫堂春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葯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一雙人】

這詞,又要從少游身上說起,《畫堂春》始見於秦觀《淮海集》,為詠畫堂春色之曲,後來多有繁衍,不僅僅局限於詞牌字面的意思。

這闋詞應算是容若愛情詞中的代表作了,讀得很早,起初是被首兩句吸引的"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又合著《紅樓夢》一看,正看到兩人慪氣,被賈母說"不是冤家不聚頭"那段。感覺太驚艷了!這不就是寫林妹妹和寶哥哥嘛!本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佳人卻被世事折騰成了有情無緣的典範。兩人甚至闔府上下都認定了彼此是合適的伴侶,婚約近在咫尺,卻偏偏天上人間永相隔,用這一闋來解寶黛情事再貼切不過了!

我對容若一直抱歉的很,那時還不知道這首詞是他寫的。我總是先知道他的句子,再知道他的詞,也一直覺得他的句子好過整篇。"有句無篇"是容若的毛病,也是詩自盛唐以後,詞自北宋后的通病。說"有句無篇"太狠了。折衷一點講容若屬於"有句少篇"。他的悼亡詞清白哽切,真摯到死,就有一氣呵成,長虹貫日的氣勢。愛情詞次之,其他詞再次之。

這一闋的用典很講究,也很完美。連用典而顯不生澀,絲毫沒有堆砌的感覺。這兩個典故又是截然相反的意思,用在一起不衝突,還有互相推動的感覺,豐富了詞義,這是難得的。我一向主張,詩詞要麼就少用典,沒那功力別急著顯擺,要用就用到大音若稀,大象無形的境界,乾乾脆脆融匯貫通。

"槳向藍橋"用的是唐人裴硎《傳奇》里的典故,裴航乘船至藍橋時,口渴求水,得遇雲英,一見傾心,遂向其母提親,其母要求以玉杵為聘禮,方可嫁女。後來裴航終於尋得玉杵,於是成婚。搗葯百日,雙雙仙去。容若用此典暗示在戀人未入宮前兩人曾有婚約(即使是密約)結為夫婦不是全無指望的。

《淮南子-覽冥訓》載:"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娥竊之,奔月宮。""葯成碧海",似說戀人入宮,等於嫦娥飛入月殿,以後便難下到人世間來了。李義山"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容若此處反用義山詩意,謂縱有不死仙藥也難像嫦娥一樣飛入月宮,縱使深情也難相見了!

又晉張華《博物志》載:"天河與海通,有人居海上,年年八月,見浮槎去來不失期。多齎糧乘槎而往。十餘日至一處,見城郭屋舍儼然,宮中多織婦,又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遂問此地何處,答以君還蜀郡問嚴君平則知。其人還至蜀間嚴君平,曰:"某年某日有客星犯牽牛渚,計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時也"。故飲牛津指傳說中的天河邊,是凡人不可輕易到達的地方,可知容若與戀人幽會之難。

李義山年輕時曾與宮嬪戀愛,有《海客》一絕云:"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罷織一相聞,只應不憚牽牛妒,聊用支機石贈君。"容若與戀人相戀,也用此典,與義山暗合。可見此詞是寫給被迫入宮的戀人。

結句則採用了中國詩詞用典時暗示的力量。容若有意讓詞意由"飲牛津"過渡到"牛衣對泣"容若乃權相之子,本不貧,現在用"相對忘貧"之語,無非說如果我能同她相見,一個像牛郎,一個像織女,便也可以相對忘言了。如若能結合,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貧賤夫婦,我們也滿足。

情感上經歷過無奈離別的人,對這首詞會格外有感覺,會忍不住心有同感——多少人,相思相望卻不能夠相親,忍不住要問:天為誰春?

突然,想起一個獨自生活在沙漠里眺望西邊白陀山的男人曾經說過,年輕的時候總想知道山的那邊是什麼,其實山的那邊還是山,當你到達那兒,你或許會覺得還是這邊更好。

這個道理放在很多人身上都適用,包括容若。沒有得到的感情就像一座想攀卻沒有攀上的山,橫亘在心臟底部。

然而有時候,攀過去了,又怎樣呢?我們已經不再迷信得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當時只道是尋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當時只道是尋常
上一章下一章

畫堂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