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
題記
《桃花扇》:「濺血點作桃花扇,比著枝頭分外鮮。」
1699年。侯方域和李香君相逢於紙上。
一個叫孔尚任的人感於興亡,博採遺聞,撰了一齣戲。
南明凋零的桃花,盛開在清時素白的扇面。
明明是前朝的風景,卻那樣引人駐足。
對於前生人們總是充滿好奇,難以忘懷。
一世人悲歡離合。一雙人生離死別。
一個朝代如夢方終。廢墟上,一個朝代如夢初醒。
斜陽流水悠悠,頃刻興亡過手。
——題記
卷一
崇禎癸未二月。大明朝一息尚存。
李香君尚未被梳攏,侯方域還在南京城裡秦淮河邊遊盪。
秦淮河是一條多情的河,多情漸至放蕩。它無所謂貞潔,也沒有是非觀,不受道德的羈絆制約。而離它不遠的徽南村落,女人謹守唯一的信念,就是為死去的丈夫守節,餘生不再興起愛欲之念。男人被摒棄在世界之外,她們必須忍受生活的磨難,男人有心或無意的挑逗,學會對抗夜裡被寂寞慫恿的狂亂洶湧的性慾。然後,在某個黑夜或白天凄楚而解脫地死去,等待著被人發現,上報。如果運氣好的話,不久之後在這個村落的顯眼處會立起一座牌坊,這由官方頒發的關於貞節的認證證書,是對於一個女人人生價值的最高肯定。
世界如此奇妙,當徽南的女人為亡人咬緊牙關,鎖緊大門時。秦淮河邊的女人們,正為如何留住經過公子王孫而爭奇鬥豔,費盡心機。
她們的世界是開放的。視男歡女愛是生之大事,竭盡所能。
她們半掩翠閣,卻是為了門庭若市。作為那個時代的時尚達人,她們穿著那個時代最摩登的服裝,梳著最新潮的髮型,當然還有最流行最新鮮的妝容。
每一座樓台,每一座長亭,短橋,每一樹柳底,垂楊。每一天,都上演這樣款款相送依依惜別的情景。
紅塵如此妖嬈,情意如此繁茂,如此潦草。
秦淮河水冷眼旁觀,笙歌歇,畫舫游。迎來送往,人情繁盛,凋零,破敗都不與它相干。
直到某個春光明媚的日子,它看見,侯方域遇見了李香君。
她那時正隨蘇崑生學《牡丹亭》,院內的香君歌聲輕盪,綰住牆外的遊人:「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蘼外煙絲醉軟。春香啊,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成對兒鶯燕啊。閑凝眄,生生燕語明如翦,嚦嚦鶯歌溜的圓。」
這雛妓的聲色撩動了他。他駐足,注目。舊院新人。她含苞待放,將將又是花間魁首。
千里姻緣,自有人相牽。
有人勞心,有人幫襯,連鴇母都賢惠體貼……事情順利地讓人髮指。洞房花燭,月映花影燭映人,哪有半點傾頹的氣象,兩個人的喜氣,將這國運將盡的死氣也順道掩飾了。鑼鼓喧闐中,眾人歡聚調笑,樂而忘憂,繼而忘國。
秦淮河上的生活,那些香艷的,他和她的故事,一再生動地展示,再動亂的年代,生活節奏都是井然有序的,人其實很渺小,渺小到不容易被驚擾。
不必把一切想像地過於壯烈,內心的悲壯激蕩可能會改變一個人人生的某個決定,卻實難波及到人們正常生活。社會像一個巨大的海綿,吸納著人心的不安。
明末的才子佳人們,該眠花宿柳的眠花宿柳,該洞房花燭的洞房花燭,該訪親探友的訪親探友,該追名逐利的追名逐利,他們的生活不僅正常,動蕩的時局更使得原本瑣碎的小事也變得風情萬種,耐人尋味。
一夜恩愛歡娛不必細表。第二天一大早,他們的大媒楊友龍前來探望這對新人,他既是鴇母李貞麗的老相好,又是侯方域的朋友,所以樂見其成,一力促成這樁姻緣。
侯方域梳攏李香君的纏頭之資,還是他拿出來的。幫人幫到這地步,侯方域和李香君自然是要深謝的。
面對楊的殷勤,她雖不拒絕卻也暗自留心:「俺看楊老爺,雖是馬督撫至親,卻也拮据作客,為何輕擲金錢,來填煙花之窟?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爺施之無名;今日問個明白,以便圖報。」
李香君雖是女人,卻不因利遮眼,沒有因為受到饋贈就眉開眼笑忘乎所以。她的這種秉性是她超凡脫俗的內因。
楊友龍道破其間奧妙,他是有心幫忙的,算個出力的,但真正出錢的,還另有其人,這個隱藏在暗處的人就是阮大鋮。楊友龍不過是幫他做個人情,把錢送出而已。
侯方域很詫異,但很爽,哪個男人遇見這樣有臉面的事情會不爽呢?他深知這是因為自己名聲在外,阮大鋮有心討好結交的緣故。
這個人情,他預備領了。他對楊友龍說:
(生)阮圓老原是敝年伯,小弟鄙其為人,絕之已久。他今日無故用情,令人不解。
(末)圓老有一段苦衷,欲見白於足下。(生)請教。(末)圓老當日曾游趙夢白之門,原是吾輩。後來結交魏黨,只為救護東林,不料魏黨一敗,東林反與之水火。近日復社諸生,倡論攻擊,大肆毆辱,豈非操同室之戈乎?圓老故交雖多,因其形跡可疑,亦無人代為分辯。每日向天大哭,說道:「同類相殘,傷心慘目,非河南侯君,不能救我。」所以今日諄諄納交。
(生)原來如此,俺看圓海情辭迫切,亦覺可憐。就便真是魏黨,悔過來歸,亦不可絕之太甚,況罪有可原乎。定生、次尾,皆我至交,明日相見,即為分解。
(末)果然如此,吾黨之幸也。
侯方域少具文名,出身名門,家世很好,有名的明末四公子之一。
公子少有不浮浪的。侯方域未免為他人的刻意抬舉和討好動心。阮大鋮又是何許人也?他有什麼難言之隱,必須要兜一個大圈來找侯方域幫忙呢?阮大鋮曾投效過魏忠賢,是當時人所共賤的魏閹的乾兒子。魏忠賢倒台以後,他也賦閑在家,隱居南京城中。他是個名利心極熱的人,哪裡甘心這樣埋沒餘生,不免又想出來活動活動,幾次下來都碰了壁,不為當時的主流所接納。
其時復社文名極盛,一幫青年才俊社會精英混在一起,他們言談喜好影響當時的讀書人,甚至可以左右當時的社會輿論。
侯方域身為復社的首領之一,承襲了東林黨人的清流習氣。以他和陳貞慧、吳應箕的交情,他如果開口幫阮大鋮,效果肯定是有的,卻勢必會傷害他和復社同道的感情,結果很可能是他自己也被牽扯進去,惹來罵名。
李香君冷靜的預見到這一切。也許她那時還沒有那麼深刻。但她的本心告訴她,侯生這樣做是莽撞,危險的。最重要的是,他將違背原則,喪失氣節。
他將人格掃地。
李香君生平第一次發火了。在新婚的第一天早上,當著外人的面,她怒斥侯生:「官人是何等說話,阮大鋮趨附權奸,廉恥喪盡;婦人女子,無不唾罵。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處於何等也?」
「不思想,把話兒輕易講。要與他消釋災殃,要與他消釋災殃,也隄防旁人短長。官人之意,不過因他助俺妝奩,便要徇私廢公;那知道這幾件釵釧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裡。」
人們感慨於一個妓女,嚴格說來,是一個十四五歲女孩子的思想覺悟。她未經世事,連處子之身也是昨夜才破。她卻比她那見多識廣才名卓著的官人見得深遠,慮得周全。她拔簪,脫衣擲地,錚錚作響:「脫裙衫,窮不妨;布荊人,名自香。」
她瞬間所迸發的璀璨烈性,使得她的男人黯然失色,更使得後來包括現在為名為利所奴役的讀書人羞慚,面目無光。
然而我拒絕將李香君想象成聖女。她的拒絕也許只是出於天真的世故,這緣於她自小生活環境的熏陶。她對人情通達謹慎。知道什麼可以要,什麼不可以要,貪圖小利會得不償失。
在《桃花扇》之外,真正和鴇母李貞麗相好,和李香君相熟的人不是楊友龍而是陳貞慧。可以想見這些清流名士們平素慷慨激揚的談吐對年少的香君有強烈的吸引力,他們的潛移默化起著多大的影響——這是李香君的思想與眾不同的外因。
現在,她終有機會和她所敬仰的人們站在一個陣營了,她義不容辭地在緊要關頭把搖擺侯方域拉回來,保全他的名聲。侯方域清醒過來,順勢回拒道:「老兄休怪,弟非不領教,但恐為女子所笑耳。」
平康巷,他能將名節講;偏是咱學校朝堂,偏是咱學校朝堂,混賢奸不問青黃。那些社友平日重俺侯生者,也只為這點義氣;我若依附姦邪,那時群起來攻,自救不暇,焉能救人乎。節和名,非泛常;重和輕,須審詳。
楊友龍還待再勸,侯方域放出真心話來:「我雖至愚,亦不肯從井救人。」話已至此。楊友龍只得訕訕告辭。
侯方域請楊友龍順便把東西帶走:「這些箱籠,原是阮家之物,香君不用,留之無益,還求取去罷。」
回過身來,他哄余怒未息的她:「俺看香君天姿國色,摘了幾朵珠翠,脫去一套綺羅,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覺可愛。」
我卻又多想。俗話說,家有賢妻夫少禍是有道理的。身邊有個規勸提醒你的人,犯錯的幾率會低很多。可惜有多少人能聽得進別人的勸誡呢?人多是固執己見的。
那些愚蠢貪婪卑鄙自大的官員們,他們的家裡一定也不少規勸他們的人,可是,賢妻們的規勸又起了多少實際效果?他們的眼睛早不看妻子蒼老臉,他們的心記掛著即將到來的巨額賄賂,他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回味著與情人昨夜的銷魂,慾望又再次升起。
李香君的規勸之所以起了作用,時機很重要。他們是新婚燕爾,侯方域新人在懷,新鮮興頭,自然你說什麼都好,發發脾氣也感覺可愛。何況李香君的規勸又是站在他的角度上為他著想。若是兩人感情淡時,發生這樣的事,侯方域聽不聽李香君的,真要打個問號。
卷二
崇禎癸未十月,大明朝國器將傾。
這一月,侯方域避禍遠走。事端自然是由三月成親時香君卻奩時伏下,事情卻不僅僅是阮大鋮挾私報復那麼簡單。
大將左良玉的軍隊久缺糧草,軍心躁動,再不想辦法幾乎就要起兵亂。左良玉只好許諾眾軍移兵就食南京。
消息傳來,人心惶惶,生怕破壞南京城現有的平靜,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左良玉和侯方域的老爹侯恂是故交,楊友龍出主意利用一下這層關係。於是侯方域以自己父親的名義寫了一封信給左良玉勸他退兵,送信人是侯方域的朋友,能言善道且頗有俠氣的說書人柳敬亭。
這封信和柳敬亭的口才都打動了左良玉。本來左良玉許諾移兵就食就是權宜之計,他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韙,落人口舌。
南京之圍雖解,這封信卻給侯方域帶來麻煩,阮大鋮借口侯方域私通左良玉,指他為左兵內應,務必及早除去。
阮大鋮的惱恨也不僅僅是李香君卻奩不給她面子如此簡單。可憐的阮大鋮自從魏忠賢倒台以後就沒好日子過,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喊聲最大的是明末四公子。四公子中的陳貞慧視他為斯文敗類,簡直唯恐他不死,那份《留都防亂揭帖》,絲毫不給他立足之地。連阮大鋮參加孔子的祭奠也被他糾結眾儒生上前一頓群毆,打得阮大鋮鼻青臉腫落荒而逃。
更損的是,這幫公子哥整完人家還借人家的家班來取樂。某日,這幾位公子在雞鳴寺飲酒作樂,大約是覺得有酒無歌不過癮,心血來潮派人拿了名帖去阮家借家班唱戲。阮大鋮會錯了意,以為這是示好的機會,巴巴地把家班送過去,還叫家人混在裡面聽他們議論什麼。
結果這幾位公子,酒喝好了,戲看過了,也趁機過足了嘴癮,把阮大鋮痛貶一通:「有才華還作魏閹的乾兒子!比沒才更可鄙!」眾人歡飲達旦,大笑而歸。阮大鋮心中懊喪可想而知。
阮大鋮作《春燈謎》有一段平話,名叫《十錯認》,有痛悔之心,情辭可憫。「然而清流諸君子,持之過急,絕之過嚴,使之流芳路塞,遺臭心甘。」
清流這幫人,也未必就是道德完美,無懈可擊。他們其實也很混賬。只不過形勢總是此漲彼消,閹黨倒霉了,閹黨的對頭清流們自然又翻身而起,高歌凱旋了!
在《桃花扇序》里,顧天石對此剖白地入木三分:「嗚呼!氣節伸而東漢亡,理學熾而南宋滅;勝國晚年,雖女子亦知嚮往東林,究於天下事奚補也。」
清流書生一樣排除異己,咄咄逼人,卻不能真正掌握國家權力,扼腕長嘆,臨事而迷。甚至缺乏基本的自救能力,空自書生意氣!南明的迅速覆亡和這些人囿於私怨,一刻不停地勾角斗心有直接的關係。
阮大鋮找到機會要尋侯方域的不是,幸而楊友龍是個比較圓滑的人,他和阮大鋮也相熟,暗中通知侯方域避禍。
侯方域兀自留戀花叢:「只是燕爾新婚,如何捨得。」李香君正色相勸:「官人素以豪傑自命,為何學兒女子態。」她叫他遠走高飛,不要連累他人。她並不是怕自己被連累,而是怕給阮大鋮借口將復社的文友們一網打盡。
侯方域卻為往何處去發愁:「雙親在,雙親在,信音未准;烽煙起,烽煙起,梓桑半損。欲歸,歸途難問。天涯到處迷,將身怎隱。歧路窮途,天暗地昏。」還是楊友龍給他出了主意,叫他跟著史可法去做個參謀。
李香君為侯方域收拾行裝時,她的軟弱流露出來,想著分別在即,心中默念著他的名字。淚水沾濕了他的行囊,思念附著在他身上,使得他走在路上心意沉沉,不住回顧。這是后話了。
他們相處才這麼短,就被逼散了,往日所見的離別發生在自己身上,雖有心理準備,也不能瀟洒輕鬆。她還不像那些久經此事的同行們那樣漠然無謂。
「歡娛事,歡娛事,兩心自忖;生離苦,生離苦,且將恨忍,結成眉峰一寸。香沾翠被池,重重束緊。葯裹巾箱,都帶淚痕。」
他與她作別,強作勸慰:「暫此分別,後會不遠。」她含淚道:「滿地煙塵,重來亦未可必也。」
她心裡清楚,離合悲歡一瞬,後會期無憑準。我就是欣賞這女人超乎年齡的清醒。
我不願把侯方域和李香君簡單歸到亂世兒女中去,那樣未免太草率了。他們的遭遇受很多因素影響造成的結果,絕不該單純歸結到局勢上。以侯方域的輕浮和李香君的氣盛,即使他們處在太平盛世,也未必就不遭人算計。
讀《桃花扇》最讓我竦然心驚的,不是候李二人的分別,而是人私心的危害之大。從阮大鋮對復社文人的報復,到馬士英擁立福王,掌控朝政,再到他們一盤散沙棄城而逃,哪一個不是滿腹私慾的小人?
侯方域之所以和李香君勞燕分飛,史可法孤城無援,南明之所以一年就覆亡。不是因為國無良才,而是他們不能同心一力。
泛濫的私慾,迅速徹底地覆滅了一個國家,威力遠比滿清的軍隊火炮要大得多。如果說個人的私心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孔,當這個小孔泛濫成災,潰爛成深不見底的大洞,一切病入膏肓,藥石無靈。
卷三
崇禎甲申三月。侯方域走後,李闖攻破北京,崇禎縊死煤山。明朝名存實亡。
崇禎雖然不是一個成功的皇帝,心有餘而智不足,但就他以身殉國的果敢來說,他無愧於他皇帝的名分,成敗不論,他儘力而為了。
崇禎死訊傳來,舉國皆哀。左良玉往南禮拜,叩頭哭送大行皇帝:「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聖子神孫,反不如飄蓬斷梗。十七年憂國如病,呼不應天靈祖靈,調不來親兵救兵;白練無情,送君王一命。傷心煞煤山私幸,獨殉了社稷蒼生,獨殉了社稷蒼生!」
「宮車出,廟社傾,破碎中原費整。養文臣帷幄無謀,豢武夫疆場不猛;到今日山殘水剩,對大江月明浪明,滿樓頭呼聲哭聲。這恨怎平,有皇天作證:從今後戮力奔命,報國讎早復神京,報國讎早復神京。」
左良玉如此,史可法必定如此。這一番哭訴代表了當時天下間多少獨立抗爭的孤臣的心意。讓人感慨啊!即便在當時亡家破鼎的情況下,在朝在野,還是有不少忠心為國的能征善戰的將領,只要善加利用,明朝斷不至於覆亡的那麼快。可惜!掌權的宵小們營營役役,溺於宴安,國家的前途命運被他們拋在腦後——良將忠臣有心出力卻無用武之地。
手握實權的馬士英所盤算的,是趕緊擁立福王為帝。他頗有點呂不韋的意思,乾的是一樁叫做「奇貨可居」的生意。他想的非常實際:「一旦神京失守,看中原逐鹿交走。捷足爭先,拜相與封侯,憑著這擁立功大權歸手。」
他不介意國家多難。不介意生靈塗炭,對於局勢,這個投機主義者有著自己的看法:幸遇國家多故,正我輩得意之秋。
他將國家多難看作是幸,是大好的機會!這其實見出他比那幫迂臣有決斷,邪惡高明的地方。他的邪惡使得他能把持朝政,躥居高位——他懂得順應,即使因此失去為人的氣節。
馬士英不顧史可法等人的反對和質疑迎立了福王。福王不是福娃,他不能給人民帶來快樂。給國家帶來活力和希望。
甲申五月,南明建立。
福王繼位以後稱弘光皇帝,他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不遺餘力地傷害這個新生的政權上,直到這個小朝廷徹底完蛋。
這幫混蛋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僥倖,不曉得謹言慎行,反而煌煌然開朝組閣,皇帝忙著分封親信,鞏固權力,親信瓜分權力,打擊異己。弘光還一副中興之主的鳥樣,讓我今日在書寫這段歷史時依然深深為他的狂妄愚蠢自大羞恥,哭笑不得!
李香君的生活並未因南明的建立而好轉,反而壞了。自從侯方域走後她一直謹言慎行,閉門不出。這也沒有幫她避過一些人的算計。當局勢稍稍安定一點,已經東山再起的阮大鋮,重拾起聲色犬馬的老勾當,他意欲討好馬士英,將李香君買來送給馬士英的親戚田仰做妾。
李香君生命中最激烈的一幕發生了。當說客來說親,她痛罵逐走了說客。當田仰的花轎來到樓下,她一頭碰得鮮血四濺,昏死在地。眼看出了人命,花轎也上不得了。田仰那邊還不能得罪,李貞麗只好以身相替,冒名出嫁。
甲申十一月,李貞麗從良一個月,李香君卧病守樓。
一個歡場女子將日子過得和徽南的節婦一般了,在同行眼中她:「似一隻雁失群,單宿水,獨叫雲,每夜裡月明樓上度黃昏。洗粉黛,拋扇裙,罷笛管,歇喉唇,竟是長齋綉佛女尼身,怕落了風塵。」
她為此甘之如飴。這姿態足夠美好,足以滿足她精神上的潔癖,以供她日後回想群起來不自愧。她習慣給予自己的心理暗示是,我是一個妓女,為了救贖我自己,我要比一般的女人有更高的道德操守。因此她循規蹈矩,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但她自是風塵中人,想拔腳而出,撇得乾乾淨淨,哪那麼簡單!李香君自己想必也是清楚的,因為不易,她道義上的堅持才顯得可貴而有意義。
不管效果如何,結果如何。她對自己有了交代。
她捧詩扇在手,見上面血跡殷殷。那一天的激烈又再現眼前,想起來都心有餘悸。思前想後,她心酸難耐:「欺負俺賤煙花薄命飄颻,倚著那丞相府忒驕傲。得保住這無瑕白玉身,免不得揉碎如花貌。」
「最可憐媽媽替奴擋災,飄然竟去。看床榻依然,未知歸來何日。」
她一念至此,不覺潸然淚下。如果不是她夠果斷,怎麼能僥倖逃過一劫呢?
她攬鏡自照,血痕一縷在眉梢。憑欄眺望又見院落空空,風吹簾櫳自敲。媽媽吉凶未卜,姐妹們風流雲散,侯方域音信全無。她拖著病弱的身體強自支持:「叫奴家揉開雲髻,折損宮腰;睡昏昏似妃葬坡平,血淋淋似妾墮樓高。怕旁人呼號,舍著俺軟丟答的魂靈沒人招。銀鏡里朱霞殘照,鴛枕上紅淚春潮。恨在心苗,愁在眉梢,洗了胭脂,涴了鮫綃。」
李香君不幸中有大幸,她血濺詩扇,有楊友龍以血為墨,揉草為汁,將她滿心凄清苦楚細心點染成折枝桃花。
在她的世界周邊還有許多心血凋零的女子,她們悲慘不下於她,凄苦不下於她,但她們的義烈像黑暗來臨前的晚霞,無聲無息地被吞噬了,沒有留下任何痕迹。而她,幸有孔尚任為她作傳。
多少紅顏都零落了,只有她的桃花未謝。
她以詩扇代信,托蘇崑生去尋找侯方域。
卷四
其時,侯方域流落到史可法的麾下,著實地做了點事,不負史可法對他的庇護,贈與他高參的銜頭。首先在迎立福王的問題上,他給予史可法建議,尋出了「三大罪、五不可立」的理論支持,旗幟鮮明的反對福王,雖然於事無濟。
其二,在史可法手下幾員驍將因私怨而大動干戈時。他幫史可法分析情勢,出謀劃策。他更去監視那有勇無謀的高傑,防止他又因衝動做出蠢事。
明末這一節。當真看得人搖頭嘆氣無語。
史可法手下有四員大將,分別協助他鎮守四個地方。這四個人卻在參謁史可法時當堂就鬧了矛盾,為的是高傑坐了首位,黃得功,劉澤請,劉良佐一看不對啊,你一歸降的流寇反賊,給你個位子坐就是客氣的了,論資排輩你怎麼敢越到我們前頭?再一想,高傑駐兵揚州,那是有名的富庶之地啊,竟然被一個投誠草寇占著了!靠!爺們不爽了!三位大爺齊刷刷拂袖而起,家國天下也不管了,回去整兵和高傑干一場,看看誰是老大!
你瞧瞧,又是私心作祟!意氣用事。
這一場鬧,把史可法一腔壯志豪情,灰去大半。切齒恨道:「沒見陣上逞威風,早已窩裡相爭鬧,笑中興封了一夥小兒曹。」
他看著這群跳樑小丑,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多麼尷尬的位置上。就這些人滿心私念,把全部精力都花在窩裡鬥上了,指望他們去抵禦外敵,比做夢還滑稽。
真他娘的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無奈,他派侯方域為監軍去輔佐高傑,盡人事而已。
乙酉正月。高傑這個惹事生非的主,終於遭人暗算了!侯方域只好半逃亡似的狼狽離開。他回鄉安頓好老父,又恐許兵追索,買舟南來。黃河上他遇見尋他的蘇崑生。兩人同回南京。
乙酉三月,侯方域回到南京,發現這次才是真正人去樓空了。
孔尚任將侯方域的重歸寫得如夢如幻,如入桃源一般。在曲辭之中,獨尋的幽美,風流雲散的悵惘,再也沒有比他寫得更細緻,更絲絲入扣了。孔尚任幾乎將漢字的陰柔之美髮揮到極致。一字,一句,都叫人銷魂。那男人,每一著眼,每行一步,都是說不盡的舊情牽絆。
地北天南蓬轉,巫雲楚雨絲牽。巷滾楊花,牆翻燕子,認得紅樓舊院。觸起閑情柔如草,攪動新愁亂似煙,傷春人正眠。
只見黃鶯亂囀,人蹤悄悄,芳草芊芊。粉壞樓牆,苔痕綠上花磚。應有嬌羞人面,映著他桃樹紅妍;重來渾似阮劉仙,借東風引入洞中天。蕭然,美人去遠,重門鎖,雲山萬千,知情只有閑鶯燕。盡著狂,盡著顛,問著他一雙雙不會傳言。熬煎,才待轉,嫩花枝靠著疏籬顫。
簾櫳響,似有個人略喘。尋遍,立東風漸午天,那一去人難見。看紙破窗櫺,紗裂簾幔。裹殘羅帕,戴過花鈿,舊笙簫無一件。紅鴛衾盡卷,翠菱花放扁,鎖寒煙,好花枝不照麗人眠。
春風上巳天,桃瓣輕如翦,正飛綿作雪,落紅成霰。不免取開畫扇,對著桃花賞玩一番。濺血點作桃花扇,比著枝頭分外鮮。這都是為著小生來。攜上妝樓展,對遺迹宛然,為桃花結下了死生冤。那香君呵!手捧著紅絲硯,花燭下索詩篇。一行行寫下鴛鴦券。
這桃花扇在,那人阻春煙。
望咫尺青天,那有個瑤池女使,偷遞情箋。明放著花樓酒榭,丟做個雨井煙垣。堪憐!舊桃花劉郎又撚,料得新吳宮西施不願。橫揣俺天涯夫婿,永巷日如年。
這流水溪堪羨,落紅英千千片。抹雲煙,綠樹濃,青峰遠。仍是春風舊境不曾變,沒個人兒將咱繫戀。是一座空桃源,趁著未斜陽將棹轉。
熱心腸早把冰雪嚥,活冤業現擺著麒麟楦。俺且抱著扇上桃花閑過遣。
春風三月,眼前的一切顯得那麼生機勃勃。是誰說的,依稀風景似舊年。差別就在這「依稀」二字了——只有故地重遊的人才能察覺出美好繁茂里不為人知的凋敝荒蕪。
經過時間的摧殘,他所擁有的美好都坍塌了。他美滿的小家庭沒有了,他的女人如神女消失了,他的朋友們再不會在此相聚,把酒言歡,通宵達旦。他的生活,他的理想,他的追求都隨著時局的改變而暗變了。
他站在哪裡,感覺許多許多往事蜂擁而至。它們逐漸顯形,豐滿起來。
往事代替女人伸手擁抱了他,馬上又像神女迅速地消失在在夢境的邊緣。繁盛,荒蕪,摧毀,坍塌——經過這樣的過程,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原來,這就是滄桑。
風月無情人暗換,舊遊如夢空腸斷。
回憶是斂默的儀式。獨自潛回充滿私人印記的舊地。貿然出現的人驚擾到你正在綿延的回憶,讓眼前的幻象破碎,消失,讓它們像鳥群一樣振翅飛去。
可以想見,侯方域看見寄居於此的藍田叔時,必定是驚訝且不適的,有那麼一霎他一定是很憎惡這個人的出現的,他並不是他渴望見到的她,他不經商榷,粗暴地侵略了他的私屬空間,但他又必須為之應酬,因為這個人是楊友龍的朋友。
最美滿的愛情永遠孕育在想象中,在思念中,不斷地修繕,不斷完美。想象著那個人,她因此變得銘心刻骨,無可取代。
孔尚任深明這點奧秘,所以他讓侯方域和李香君兜兜轉轉再也沒有再見。
再見,與君絕。
卷五
李香君僥倖逃過一劫,卻沒能逃過第二劫。
事緣馬士英他們閑來娛情,搞了個堂會,找幾個人來應承。當時秦淮河上的風流艷色都被雨打風吹去,所剩無已,找來找去又找到李香君。
她鄙夷這樣的應酬。香君的氣性因為孤寂,磨礪地越發明銳了。她得罪的人也逐次升級,由阮大鋮到田仰,再到馬士英。如果說第一次她發飆是出於不屑,第二次發飆是出於不願,第三次她發飆就是出於不齒了!
在宴席上,阮大鋮命她斟酒獻歌,她憤然作色,高聲罵道:「堂堂列公,半邊南朝,望你崢嶸。出身希貴寵,創業選聲容,後庭花又添幾種。把俺胡撮弄,對寒風雪海冰山,苦陪觴詠。俺做個女禰衡,撾漁陽,聲聲罵;看他懂不懂。妾的心中事,亂似蓬,幾番要向君王控。拆散夫妻驚魂迸,割開母子鮮血涌,比那流賊還猛。做啞裝聾,罵著不知惶恐。東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乾兒義子從新用,絕不了魏家種!」
道義上的優越感使得女人內心充滿力量,使她聲音激昂有力,她嫵媚的臉顯得莊嚴而凜然。她蔑視眼前的高官權貴,轉而想到復社的文友,再遠一點的東林黨人。她一直覺得自己的精神和他們息息相通,而今,終於融為一體了!
這一頓罵可比禰衡罵曹操要露骨刻薄的多,罵得幾位大人肝火上躥,興緻全無。這幾位仁兄哪有曹操的氣量,臉上掛不住,幾乎立時就要給這個不識好歹的女人一點顏色看,幸虧又有楊友龍在場打圓場,把香君救下來。
楊友龍性格如此,原非騎牆。他後來起兵抗清,不屈而死,並非軟骨小人。
又過了幾天,阮大鋮把自己新寫的幾齣戲獻給弘光皇帝,阮大鋮的戲比他的人品要好得多,那是經得起名士們挑剔的,名不虛傳的好!弘光皇帝一看喜笑顏開:「甚得朕心!」立刻吩咐他們在民間選優(優伶)進內廷供奉。
李香君又被選進內宮。和崇禎末年被選入宮的卞賽和陳圓圓一樣,她們都身不由己,逃不開命運的撮弄。她們唯一幸運的,是最終竟然離開了宮廷,沒有被埋沒在那個暗無天日的地方,成為廢墟上的瓦礫。
孔尚任感慨著,通過文字構建一個幻象,深入更為久遠的時間,他試圖追尋著一個三百年的王朝消亡的答案。青燈照亮了他的眼,他邊寫邊嘆息:「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
隨著書寫,長途跋涉的他將逐漸接近這個答案。
李香君的身影暫時隱沒在宮門內。侯方域走到金陵三山街,他將在書商蔡益所的寓所里遇見他許久未見的朋友,隨即被投入大牢。
重逢的喜悅尚未咽下,禍事就接踵而來。阮大鋮得到線報。他馬上派人把這些曾經志得意滿的公子哥們投進牢獄。
罪名?報復就是最好的理由。風水輪流轉了,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看老子怎麼玩死你們!
審訊的官員掛冠而去。能夠在混亂中抽身而去的人,總是冷漠的,洞燭先機的。一個建立在私慾之上的朝廷猶如一顆脆弱的露珠,搖搖欲墜,怎麼可能穩固,值得託付呢?
至於長久——更是妄想。
他袍袖飄飄,遁入山林。「眼望著白雲縹緲,顧不得石徑迢遙。漸漸的松林日落空山杳,但相逢幾個漁樵。翠微深處人家少,萬嶺千峰路一條。開懷抱,盡著俺山游寺宿,不問何朝。」
道人飄然遠去,在白雲松下悠然高卧,他偶爾睜開眼睛,望一眼山下紅塵。依舊囂繁,世人為自身安危奔忙。兵來將擋,干戈不斷。他望一眼那對紅塵中相互守望的男女,一點痴心不熄,一絲幽恨未消。
他眯眼,看看天上的浮雲,笑一笑,深知那度化的時機未到。
乙酉三月,面對左良玉「清君側」的大軍,馬士英和阮大鋮等暗暗合計:「寧可叩北兵之馬,不可試南賊之刀。」調黃、劉三鎮兵力去阻截左良玉,清軍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
福王也很快把自己的福氣耗完了。
乙酉五月,史可法兵敗的消息傳來,他私出宮禁,帶著妃嬪珍寶,撇下文武官員潛逃。
只有一年,他癲狂迷亂的好日子就結束了!什麼中興之主,他全數承襲朱家人令人髮指的昏聵。他看不見在揚州史可法獨立難支,英雄末路,一腔熱血化淚零:
"皇天列聖,高高呼不省。闌珊殘局,剩俺支撐,奈人心俱瓦崩。俺史可法好苦命也!協力少良朋,同心無弟兄。只靠你們三千子弟,誰料今日呵,都想逃生,漫不關情,這江山倒像設著筵席請。史可法,史可法!平生枉讀詩書,空談忠孝,到今日其實沒法了。"
縱然他早已力不從心,知道大勢已去,依然在苦苦堅持。他哭得眼中見血,揚州的子弟兵為他的忠烈所感,誓言死戰到底:「上陣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戰。巷戰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盡!」
有背棄,就有堅持!
勢不可違揚州淪陷。基於對之前所遭反抗的嫉恨,清兵屠城,人煙滅絕。
《明史》如此記載史可法的結局:「城遂破,可法自刎不遂,一參將擁可法出小東門,遂被執,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師也。遂殺之。」
孔尚任改史可法之死為屈原式的沉江。他寫:「史可法城破之時已滿拚自盡,忽然想起明朝三百年社稷,只靠俺一身撐持,豈可效無益之死,舍孤立之君。」
為了君王的安危,他違背了與揚州城共存亡的誓言——忍辱偷生的感覺如此強烈,以至於他舉步維艱,他希望那些身死九泉的將士們可以理解,他並不是貪生怕死的人,當他完成所要做到事情,他就會前去和他們聚首。
當他走到南京附近,聽到了弘光潛逃的消息。這無懼於千軍萬馬的忠臣被這無情的消息頃刻摧毀地魂飛魄散。國破家亡,君王棄國而逃的恥辱感徹底地覆滅了他!遙望著近在咫尺的城闕,眼前浮現帝座上那個人趁夜潛逃抱頭鼠竄的樣子。他暗笑自己可笑的堅持:
走江邊,滿腔憤恨向誰言。老淚風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盡殘兵血戰,跳出重圍,故國苦戀,誰知歌罷剩空筵。長江一線,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雨翻雲變。寒濤東卷,萬事付空煙。
一切的奮鬥和掙扎都是徒勞,全無意義!拔劍四顧心茫然。千年前的屈原所領受的巨大的幻滅感,挾著滔滔的江水洶湧來到他面前。既然信念灰飛煙滅,肉身也不必苟活於世!
他縱身躍入江中!大明朝最後一根天柱坍塌,大地震顫,日月掩面,蒼天失色!
「精魂顯,大招聲逐海天遠。山雲變,江岸遷,一霎時忠魂不見,寒食何人知墓田。」
昔年萇弘冤死,蜀人以櫝盛其血,藏之,三年化碧。為忠臣的亡故而痛惜,敬重,祭祀,口耳相傳,用心紀念他們的,只有貧苦,平凡的百姓!
百姓歷來是善於造神的,將忠烈之士的亡靈奉為神,頂禮膜拜,使他們安息,繼續保佑人民,他們的威名,因黎民百姓的赤心擁戴,不曾衰微和黯淡。
萇弘如是,屈原如是,岳飛如是!史可法如是!蒼生不絕,忠烈亦不絕其嗣。
卷六
正如孔尚任通過文字的跋涉靠近了李香君和侯方域,我一樣循此道靠近了這個書生。他的文字照亮我的眼睛,讓它們徹夜無眠,在黑暗中炯炯有神。
「借離合之情,抒興亡之感。」孔尚任對於蒼涼的體悟是驚人的。他善於捕捉那些潛身在黑暗中一言不發的事件,然後清晰地書寫出它們的樣子。他如同親歷了那些紛爭一樣,寫來歷歷在目,往事在他筆下栩栩如生。
《桃花扇》文辭之美,思想之深,感慨之真,為雜劇四劇之首。猶為奇妙的是,他並不是世俗意義上潦倒落魄的書生。他的出身可謂不凡,祖先是最受讀書人尊崇的孔子。歷代帝王都對孔子的後代善加利用,不敢怠慢。
年,康熙南巡北歸,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歲的孔尚任在御前講經,頗得康熙的賞識,破格授為國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歲,奉命赴江南治水,歷時四載。足跡幾乎踏遍南明故地。
隨著與一大批有民族氣節的明代遺民的深交,十餘年前關於《桃花扇》的創作構思,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心中。
他不能拒絕這樣的衝動。身為文人,他知道抒寫歷史是多麼意義深遠之事,他的祖先曾作《春秋》,使亂臣賊子無所遁形,在暗夜尚且戰戰兢兢,不敢伸手靠近竹簡。忠臣烈士彪炳史冊,不至被人遺忘。他的講述與日月同在,深刻入時光。千載之下讀起來仍心驚動魄。
我必須說,孔尚任是寂寞的,巨大的孤獨感和不確定讓他寫出生死相托的信義,寫出男女忠貞不渝的愛情。
但最終,抵死的纏綿也沒能抵擋他內心吞噬一切的虛無。他讓李香君和侯方域在棲霞山了斷情緣,揮別紅塵。
再見面。已是棲霞山。夕陽無限好。
一場戰亂,傾頹了一座城池,成全了他們,卻沒有成全他們。一樣是亂世兒女,有著不一樣的命運。因因果果,無法定論。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與世人並無不同,他們的聚散離合細究起來也普通。很大程度上,他們的出眾是沾了那個光怪陸離亂世的光。愛情只是吸引人眼光的水晶球。更值得關注的是,控制這個水晶球的人,給予的啟示。
《桃花扇》里真正感人心魄的,是孔尚任對於離合,對於興亡的深刻剖析。
最後——他借張道士之口點破:「呵呸!兩個痴蟲,你看國在那裡,家在那裡,君在那裡,父在那裡,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么?」
堪嘆你兒女嬌,不管那桑海變。艷語淫詞太絮叨,將錦片前程,牽衣握手神前告。怎知道姻緣簿久已勾銷;翅楞楞鴛鴦夢醒好開交,碎紛紛團圓寶鏡不堅牢。羞答答當場弄醜惹的旁人笑,明蕩蕩大路勸你早奔逃。
這聲音蒼老而平靜,如同晨鐘暮鼓破空而來。暗紅塵霎時雪亮,熱春光一片冰涼。
侯方域和李香君聞言,豁然頓悟,拋卻塵緣而去。這個結局長久以來一種被人質疑,認為二人千辛萬苦重逢了,歷經磨難,相思之苦尚未解,豈能因一個道士幾句話就遽然放下一切。
這個想法貌似通情達理,實則囿於情愛且淺薄狹隘,誤解了作者一番苦心。孔尚任並不是刻意拆散兩人來造就一個悲劇,而是他洞察世事,深明一念之間頓悟的力量。
放開才是解脫。
若按比較接近歷史的結局,李香君終隨侯方域從良。隱瞞身世進入侯家,後來身份敗露,為公公侯恂所不諒,逐出家門。氣節終究拗不過出身。而侯方域終是沒有抵禦住誘惑,他去參加清廷的鄉試,僅中副榜。灰頭土臉回鄉,將自己的書齋改名「壯悔堂」。又因與香君離散,不久鬱鬱而終……
這樣的結局,好過孔尚任的安排嗎?
孔尚任並不是要寫一段愛情,他是要逃過一段愛情來寫歷史,寫興亡。他想他的講述對世人有警醒,但世人的眼睛只關注情愛。
在《桃花扇》的結尾。孔尚任寫了一出《餘韻》。餘韻中歸結道——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樓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到老。
我懷疑,他所感知到的易消易逝的無常,那無處不在的彷徨和無奈,即使經過這樣費心,竭盡所能的傾訴,又有幾人能懂?
《桃花扇》里有張道人,《紅樓夢》里有甄士隱入道和跛足道人唱「好了歌」。孔尚任或曹雪芹,他們思想最終的凝結和體現,都是通過道人的形象來展現,藉助道人之口來傳達人生最大的奧妙。這不是巧合,更不是媚俗的演義敷衍。中國文人的思想多傾向歸於道,最終有意無意回歸到老莊的世界中去。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