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義——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最開始,不過是,素不相識的三個男人在街市中偶然相遇。
他們結義的情景在正史上沒有記述,民間卻不肯捨棄關於它的美好想象,自我完美,執意流傳至今,話本小說屢有演繹。一部浩蕩的《三國演義》便是以這個故事起筆:
涿縣的春天並不平靜,黃巾軍起義,情勢緊急。大漢皇帝的招兵檄文到了涿縣。應徵的人不在少數,可惜,大多數人的命運,註定是化作茫茫沙場上的一縷無家可歸的亡魂。
這生機勃勃的春天就是一座巨大的墳墓,等候無數人喪生殞命。
在劉備的眼中,這個春天並不殘酷。他感受到奧妙,是命運伸出的橄欖枝,是他二十八年默默無名的人生得以改變的微妙契機。它盛大光臨,他絕不放棄。更何況,他還遇上了兩位志同道合的英雄。他們的出現,讓他相信,多年的等待、蟄伏,而今改變命運的機會到了!
相信在關羽和張飛的心中,也激蕩著同樣振奮的想法。三個一見如故的男人相邀入了酒肆,相談甚歡。天下雖然混亂,唯有亂世才能出英雄,給他們這樣的家族的衰落、出身低微、流落異鄉的人機會,才能讓他們施展抱負,一鳴驚人。
天下,在雄心勃勃的三人眼中,是一頁等待他們落筆的素箋。宏偉的藍圖即將構建。
次日,他們再涿縣的桃花林里備下青牛白馬,歃血為盟,結為兄弟。
神明在上,桃花為證。桃花,在他們的生命里,象徵著信義和男人永不凋零的熱情,而不是輕浮、風流。
至死不渝。這四個字,很多人在許諾的時候都會脫口而出。只有他們,是用行動、用整個生命去實踐了這個誓言。
開始的路就不順利。
劉備被長官輕視,任命為小官。他從容隱忍,因為他知道,事業的起步總是艱難的,身為一個沒落的貴族後代,不管他內心潛伏著多少尊崇和驕傲,他都必須克服、順服,從低做起,仰人鼻息。
關羽從一開始就展現了他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他沒有發表過多的意見。他選擇跟隨在他大哥的身後,靜待時機。這是他和劉備的默契,因為他相信這個人,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的眼光。
張飛則表現出性格中的急躁、驕傲、嫉惡如仇的一面。他看不慣一個平庸無能、自大的人在他們面前耀武揚威,尤其是對百姓不善,對他的大哥的不公。終其一生,他都堅定地相信,劉備這個人是值得追隨的。
而後,是漸漸有了些名望,有了自己的一小撮兵馬,可依然是諸侯中力量最薄弱的一位,屢敗屢戰,四處播遷。
一路流離。看到別人的兵強馬壯,兄弟三人的心裡不是沒有落差的吧!即使是偶爾蒙人收留,受人饋贈,寄人籬下的滋味仍不好受。何況,劉備的理想,並不止是征伐天下。不管是口號還是真誠的信念,他希望能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光復漢室。這也是他唯一的政治籌碼和聲望所具。
回饋他的,是一次又一次難堪的失敗。眼見權臣僭越,君主懦弱,諸侯分茅裂土,忙於爭權奪利。大漢江山越來越凋敗,而今氣數將盡,無葯可醫。他想力挽狂瀾,卻深感有心無力。
大勢去矣,不是單憑一己之力可以挽回。他無數次被打得只剩一群殘兵敗將,身後跟著一幫老弱婦孺,惶惶如喪家之犬。他的身邊,人潮來了又去。最最堅定和忠誠的力量,是他的兩位兄弟。
關羽和張飛的驍勇,讓稱霸一方的各路諸侯垂涎不已。我們不能妄加猜測,這些人之中有沒有人動心過心思,派出說客,試圖說服他二人離開劉備,我們只知道,關羽和張飛一直對劉備不離不棄。我相信,這絕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曾經歃血為盟,他們三人之間的關係絕非單憑一個單薄的信誓來維繫。
他們對他的忠誠,他對他們的忠誠,不曾懷疑,不被動搖。這感情殊勝,猶如蓮花,彼此的信任和支持,足以幫助他們走出一個又一個困境。
不能小看劉備的個人魅力,他絕非一個一籌莫展、任人擺布的傻瓜,動輒就哭一鼻子的膿包。他一路走來,非常小心,妥善經營自己,善於團結身邊的人。生活動蕩不安,處處危機四伏。他在每一次看似狼狽的喘息中暗自修養生息。他不怕被人輕視,早已習慣在諸侯傲慢的敵意中慢慢培育自己的力量,在沒有找到那個人之前,主動也好,被動也罷,他深知自己不能輕舉妄動。他必須蟄伏再蟄伏。
最最要緊的,是他們始終擁有一樣的信念和理想。即便在最最艱難的時候,劉備亦有絕不放棄的堅韌和豁達,他的兄弟在他身上看見的,不是失敗者的落魄,而是激昂向上,一個強者永不言敗的強悍的生命力。
永不言敗,越挫越勇,也是他們共同的性格和信念。
若無理想,他們當初不會走到一塊;若無信念,他們不會現在還走在一起,一路的堅持,深摯的情感由漫長的時間積累起來,不被移走。
劉備從未懷疑過他的兄弟。所以關羽才會封金掛印而去,千里尋兄;所以張飛才會拚死苦戰;所以趙雲才會千里投奔;所以諸葛亮才會出山相助。
直至諸葛亮火燒新野,劉備才算是真真正正在軍事上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他三顧茅廬請出的世外高人果然不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
諸葛先生甫一出手就名動四方,處女作漂亮至極。如果說三兄弟就是一堆傫在一起等待被燃燒的乾柴,諸葛亮就是那把火焰,更是點燃這個火堆的人。至此,白天黑夜,劉備終於可以舒心地笑了。他找到了一個真正能幫他運籌帷幄的人。
關羽和張飛對諸葛亮由口服心不服道心服口服。形勢的發展讓他們驚喜地認識到,這樣一個羽扇綸巾的書生,談笑間指點江山,檣櫓灰飛煙滅。
他是這般從容。有了他,他們的激情和夢想就有了實現的希望。諸葛亮,他能把劉備手上為數不多的棋子盤活。沒有這個人,劉關張三人縱然有蓋世的本領、衝天的抱負,團結在一起再緊密,也只是一盤死棋。
他是他們的一條船,能載他們到理想的彼岸。他是一陣和煦的春風,有了他,桃花才能開得繁盛如火。
諸葛亮洞悉這一點,他和劉備彼此需要。多年以來,他也在等待著一個與他信念一致的人來召喚,勾動他蟄伏已久的壯志雄心。他清楚地看到潛藏在他們這三兄弟身上的無窮的能量。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有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絕世戰神,劉備本人又有得天獨厚的號召力和耐心。這樣的人,是值得付出心裡輔佐的。
作為那個時代最有智慧的人之一,諸葛亮果然足不出戶,仍然對天下局勢瞭若指掌。他清楚地知道,與他一樣聰明絕頂的曹操不需要他,他也不能認同曹操的行事。道不同不相為謀。孫權固守江南,手下根深蒂固的權臣謀士,他無須擠進去出謀劃策,而孫權是自己要稱王稱霸的人,他不可能為漢室江山去奮鬥。只有劉備,他寬仁平和,索有名望,此時雖然根基未穩,勝在後勁強勁。他能提供給他最需要的舞台,最大的尊重和自由。
說到底,仍是因為他們信念一致。
後來的許多事無須贅言。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而與東吳之間的利益矛盾,又導致了後來結盟的失敗。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爭鬥和不斷冒出的對手。關羽敗走麥城。張飛在閬中被叛將所弒。劉備伐東吳,大敗,託孤白帝城。
諸葛亮帶趙雲默默地收拾殘局,輔佐年幼的阿斗即位。聰明如他,怎會不知立國未穩之時開國君王的猝逝會帶來怎樣的深重的危險影響。可是對於劉備一意孤行遠征東吳,他給予了理解和最大限度的支持。
既然不能改變事實,那就接受吧。因為他知道,對於劉備而言。霸業穩固不是最重要的,他的兄弟之情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不能理解諸葛亮,他為何肯為劉備鞠躬盡瘁?即使後來明知劉禪不是明君之才,也甘心輔佐,是不是愚忠?原因說穿了很簡單,士為知己者死。
身處一個物慾至上的年代,彷彿每一點物質上小小提升都令人振奮,值得誇耀。人們痴迷於對慾望的追求,習慣輕視道義,漠視信義。忘記了這世間必有一些東西會超越單純的慾望存在,而它值得我們追隨一生,為之肝腦塗地,不問值不值得。
在他隨劉備走出茅廬,翻身上馬的那一刻,他接受他的信義,就交託了信義,將彼此命運打碎,融在一起,此生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