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你是不會了解的……
有些人會把「你不會了解的」當成口頭禪,卻沒有想到這句話對於溝通的殺傷力。此話一出,其實就為溝通關了大門,硬生生地把想了解你的人關在鋼鐵大門之外。
有一天和一群朋友聚首,其中一位結了婚的朋友,忽然一臉困惑地談起她的家庭問題。正如許多個往常一樣,旁人看來好像沒有問題的婚姻,總在她的形容下有著風雲詭譎的變化。
以往她會主動談的是夫妻之間的溝通問題,這一次也差不多,不過多了一個親子問題。她說,她很不認同先生對兒子的教育態度:「他為什麼不對我兒子好好說,要他去睡覺。他不聽,就對他大呼小叫的……」
我們還在傾聽,是的,沒有人覺得這男人為何要對一個五歲大的孩子大呼小叫,但就在這時候,她忽然又嘆了口氣說:「你們沒有小孩,是不會了解的啦……」
聽了她這句話,我忍不住有點「悶」。四周也陷人一片尷尬。既然你覺得我們沒有貴為母親,不會了解,那你幹嗎把問題告訴我們呢?簡直像快熱的炭火被一桶冷水澆熄。
回想一下,我發現這是她向來的口頭禪,她沒有惡意,只是想尋求協助。是她害怕得不到認同或建議之下的習慣用語。
如果她身邊的人自腦已不夠堅強,忍耐力不夠高,或並未了解她的說話方式,這句話聽起來像諷刺。如果她的身旁有不孕婦女,這句話聽起來就是百分之百的風涼話。許多姻親關係就是被無心的一句話中傷的。
卸掉自己的城牆,溝通才有道
這句話換了不一樣顏色的外衣,也可以變成抱怨兒子太皮的媽媽,對重男輕女家庭中沒有兒子的妯娌示威說:「你沒有兒子,你是不會了解的。」
我記得,在腸病毒流行的時候,我好心打電話問候她的兩個孩子,卻換來一種「好心給雷親」的感覺,她也說:「對啊,我每天都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擔心我的孩子有問題,你沒有孩子,你是不會了解的。」
面對沒有不良嗜好,看來也很好溝通的丈夫,卻有那麼多的夫妻溝通問題產生,是不是也因為妻子在和孩子的爸爸談教養問題時,動不動就會挾此話以自重,對孩子的爹說:「他不是從你肚子里出來的,你不會了解的……」
有些人會把「你不會了解的」當成口頭禪,卻沒有想到這句話對於溝通的殺傷力。此話一出,其實就為溝通關了大門,硬生生地把想了解你的人關在鋼鐵大門之外。
青少年渴望父母的了解,卻常在父母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做那樣做時,不肯好好把理由說出來,用一句「你不會了解的」點出他們之間的代溝;妻子問丈夫為什麼要那麼常應酬,丈夫常用「你不是男人,你是不會了解的」來代替解釋或搪塞;你向密友傾吐那個男人或女人有多壞,他要你離開,你最後還是會哀怨地說:「你不是我,你不會了解的……」使別人覺得白費工夫陪你聊天。
借酒澆愁的人也常陷人同樣的矛盾,希望被世人了解,又常常拒人於千里之外,為什麼喝酒?因為沒人了解。結果越喝酒,越沒人敢了解,後來,你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了。
那麼別人為什麼要了解呢?又為什麼要諒解呢?
要別人了解,首先就要先卸掉自己的城牆。否則,他人會很容易了解,你為什麼一直不被所有的人了解。
從美夢成真看生命輪迴
死亡並不可怕,事實上,它可以成為你一生中最神奇美妙的經驗。關鍵是在於生前你是怎樣過日子。今生今世,最重要的東西莫過於——愛。
——伊莉莎白·庫柏勒
近年來的賣座電影,幾乎都是「社教片」。
我所謂的社教片是指,背後都有某種光明的信念做支柱的電影。
《搶救雷恩大兵》,很明顯是部反戰電影,藉由嚇人的戰爭場景,栩栩如生的槍林彈雨,掀起人們對戰爭的恐懼心理;《美麗人生》描寫一個深具幽默感的父親即使被送進集中營,也一樣用歡笑讓孩子度過童年,在最悲慘的狀況中仍不放棄快樂的權利;羅賓·威廉斯演的《美夢成真》,地獄的場面挺嚇人的,誰敢自殺呢,相信沒有人想跟別人一起組成「人頭地毯」!
姑且不論愛情是不是可以讓自殺的親人被拯救到天堂(誰又能說不能呢?我們都還活著),《美夢成真》這一部電影和歐美生死學的基本理論是一致的。
在這裡我不能不佩服好萊塢編劇畢竟是讀過書的,反觀某些標榜高格調的本地電影,只能不斷地重複一些聳動,而對現實社會充滿怨毒的悲慘題材,缺乏有深度的反思。如果讀過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柏勒醫生的作品或自傳,就可以發現《美夢成真》的論點大部分脫胎自她對死亡的觀念。她說:
人們試圖了解死亡,遭遇的最大障礙也許是我們無意識的心靈,根本不可能想象自己的生命會自然終結。它所能理解的是一種驟然的、可怕的生命中斷……以為死亡跟痛苦是分不開的。
她是第一個正視死亡、開創臨終醫療的醫生及學者,也企圖從許多有瀕死經驗的人的描述里,去獲得死後世界的蛛絲馬跡。終其一生,她對死亡堅持著一個信念:「死亡並不可怕,事實上,它可以成為你一生中最神奇美妙的經驗。關鍵是在於生前你是怎樣過日子。今生今世,最重要的東西莫過於——愛。」
害怕死亡,也害怕真正去活
自殺后是不是會像《美夢成真》所描述的一樣,在可怕的地獄里陷人無止境的悲哀幻象呢?究竟一個人在「再也活不下去」、「再活也沒有多久」時,可以選擇自殺嗎?伊莉莎白在面對醫界所爭論的「安樂死」問題時,提出她委婉的看法:
「行醫一生,我沒有讓一個病人自殺過。許多病人想自我了斷,我會問他們,為什麼他們會覺得活著是一種折磨。如果是身體的疼痛,我們增加藥劑量;如果是家庭糾紛和情緒問題,我們設法幫他們開導……直到他們面臨真正的死亡。如果一個心智正常的病人拒絕再採取任何醫療行為,把心中未了的願望—一完成,把身後的事務全都安排好,然後安詳地面對死亡,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有權利結束自己的生活。但我絕對不會幫助他們自殺……一個人如果能以平常心面對臨終的過程,安詳地等待死亡的自然降臨,那麼,他將有一個美好的死亡經驗。」
自殺的行為,會把一個人精神成長的機會剝奪掉,這樣一來,他就無法得到真正的解脫,進入生命的另一境界;他必須返回人間,重新成長一遍。比如說,一個女孩子自殺了,是因為她不能忍受跟男友分手。那麼,她就必須回來,學習如何面對這種傷痛。她的一生會充滿了各類傷痛,直到她學會接受它。
——摘自《天使走過人間》
害怕面對死亡,一直是所有文明人類的問題。正如一位心靈大師所說的一樣,害怕死亡的,也害怕真正地去活。
《美夢成真》至少代表著人們對生命出口的渴求。
近百年科技變化太快,人們已享受到物質的豐盛華美,但心靈的開墾仍然荒蕪。
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應該不是大家擔心的經濟不景氣,我們太少關注於生命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