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講 天下大勢
畫外音:三國的歷史已告一段落,我們的疑團卻依然存在,三國究竟是一段什麼樣的歷史?從本期開始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將站在科學歷史觀的角度,運用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方法,為我們理性地反思這段歷史,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天下大勢》。
百家講壇從2006年2月開始推出易天中《品三國》節目,到上一集共播出了四部分,分別是魏武揮鞭、孫劉聯盟、三國鼎立和重歸一統。易中天先生在這四部分共四十八集中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講述了魏、蜀、吳三大集團的形成和發展,以及最後同歸於晉的原因。從今天開始易中天先生將用四集的篇幅站在科學歷史觀的角度,運用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方法,達到理性地反思的目的,那麼從歷史發展的脈絡看,我們應該如何評價三國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三國究竟算是一段什麼樣的歷史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天下大勢》。
易中天:三國這段歷史呢,是很奇怪的,或者說是很怪異的。從斷代史的角度講,從紀年的角度講,沒有什麼三國,如果不是陳壽寫了一本《三國志》,那麼它獨立成為一段歷史是不是可能還是一個問題。因為漢或者說東漢最後的一個年頭,就是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就是魏的第一年,就是魏的黃初元年,也就是說,從紀年的角度講,漢魏是緊接著的,漢以後就是魏,哪來的三國呢?但是我們又不能否定三國確實存在。所以三國這個歷史叫做似漢非漢,似魏非魏,第三者插足,是個插曲。實際上不但三國是一個插曲,整個魏晉南北朝在某種意義上講它也是一個插曲,是個大插曲。我們看看魏晉南北朝這個時代,一共是三百六十九年,不短,年頭不短,但是很特別,魏晉南北朝的前面是兩個統一的王朝就是秦和漢,前面一短,後面一個長,秦只有十幾年,漢有四百多年,魏晉南北朝的後面也是兩個統一的王朝,一個隋,一個唐,也是前面一個短,後面一個長,隋的時間短,唐的時間長,而這兩個統一王朝當中就是魏晉南北朝,三百六十九年,是個什麼狀態呢?是一個半分裂半統一狀態,秦漢都是統一的,隋唐也都是統一的,魏晉南北朝是半統一半分裂。魏只有半壁江山,還要被說成是三國鼎立,那麼晉,西晉是統一的,但是年頭非常短就進入了東晉,東晉只有半壁江山了,然後接下來南北朝,整個我們現在的中國大地是分裂狀態的,所以魏晉南北朝是半統一半分裂,而且是分裂的時間長於統一的時間,所以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那麼這一個時代是怎麼樣產生的,為什麼魏晉南北朝的前後就剛好是兩個統一王朝而且都是前一個短后一個長,那你不能說是巧合啊,這隻能用歷史的邏輯來解釋。因此,我們要講天下大勢,這個勢就是形勢、趨勢、走勢,那麼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個什麼樣的走勢呢?我認為在中國的文明史當中有三個劃時代的事件,第一個叫做西周封建,第二個叫做秦滅六國,第三個叫做辛亥革命。西周封建之前是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部落國家、部落國家聯盟,那麼到了周,就進入了國家聯盟時代,然後到了秦就進入了統一國家時代,秦以後我們現在的中華大地上原則上只一個國家的,而國家也就完全成熟了,所以西周封建這個劃時代的事件就把前面這個時代和後面這個時代把它區分開來,而後面的時代呢,又由秦滅六國和辛亥革命這兩個劃時代的事件再把它分為三截,西周封建到秦滅六國或者說西周封建到春秋戰國這個時期我稱之為邦國時代,秦滅六國到辛亥革命這一個階段我稱之為帝國時代,辛亥革命以後到現在我稱之為共和國時代,現在我們要比較的就是邦國和帝國,因為我們只有弄清楚邦國和帝國這兩個制度有什麼不同,我們才能夠真正理解在畫這段歷史。
畫外音:易中天先生認為魏晉南北朝是歷史的大插曲,而三國更是似漢非漢,似魏非魏,是大插曲中的小插曲,那麼我們只有回答魏晉南北朝這個大插曲是怎麼來的,這個特殊的時代是怎樣產生的,然後才能客觀評價三國這段歷史,這就是跳出三國看三國,而要弄清楚這兩個插曲,我們就必須弄明白邦國與帝國的區別。那麼邦國與帝國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從國家制度的角度講,邦國實行的是封建制,帝國實行的是郡縣制,封建制是什麼意思,建就是封土也就是劃定國界,它的具體做法呢是在國與國之間,那個國境線上犁一條深溝,把這個溝裡面的土翻在兩邊,然後在兩邊土上面種樹,這個動作就叫做「封」,什麼叫做「建」呢?「建」就是把這個國境劃定好以後指定一個國君,建立一個國家,所以封建的意思是什麼呢?封土建國。那麼我們就要問了這個封土建國是怎麼回事呢?這就牽涉到西周初年,我們中國人的國家觀念,我們中國人是一個什麼樣的觀念呢?我們認為我們頭頂上這個叫做天,天是圓的。我們腳下的這個叫地,地是方的,叫天圓地方。因為當時我們沒有地球的這個概念,我們認為地是平的,這個方方正正的地呢,五個方位,東西南北中,最當中的這個地方就是天下之中叫做中國,最當中的國,這個最當中的國住的什麼民族呢?華夏民族。那麼華夏民族為什麼住在正當中呢?因為天最愛它,因此我們的古人就想像天它就是所有生命的創造者,所有的生命都是天孕育的,天要把它下面的這塊地方交給一個人去管理,天下面的這塊地方叫什麼呢?天下,天的下面,當時我們的古人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不知道地球的另一面還有別的民族,我們認為就這塊地方了,所以天下這個概念在我們古人的心目中就是全世界,叫做普天之下,那麼天要把這個天下交給誰去管理呢?交給自己的嫡長子,因為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按照這個制度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就叫嫡長子也叫元子,就是最重要的兒子,最大的一個兒子,天的這個元子,天的這個嫡長子就叫做天子,然後天就把天下給了天子,但是天子不能一個人來管啊,天子要把天下分出去,分給他的叔叔,他的弟弟,這個分出去的地方就叫做國,這個國的元首就叫國君也叫諸侯,那麼諸侯就從天子那裡領到了自己一塊地方就封建了,把這個諸侯的國,國境給劃分出來,又指定了一個國君這就封建了,但是國呢或者說諸侯呢,他也不能夠獨得這個國,他必須把自己分到的這個領地再分出去,分給誰呢,分給他的叔叔,他的兄弟,這些人就叫做大夫,分給大夫的這塊地方叫什麼呢?叫家。天子、諸侯、大夫都是世襲的,他們的爵位都由他們的嫡長子去繼承,天子是天的嫡長子,那麼下一任天子是天子的嫡長子,下一任的諸侯是諸侯的嫡長子,下一任的大夫是大夫的嫡長子,那麼不是嫡長子的呢?那些庶子們怎麼辦呢?天子的庶子就做諸侯,諸侯的庶子就做大夫,大夫的庶子就做士,士就沒有地盤了,但是有地位,他是貴族,因此當時就有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士,這都是貴族。那麼到了士以下那就不是貴族了,叫庶民。天子分給諸侯的這塊地方,這個領地或者領土,這個叫做國。在這個時候國和家是兩個概念,家是大夫的,國是諸侯的,天下是天子的,處於當中這個環節的國,它是有著獨立主權的,雖然是天子分封的,但是它有獨立的主權,它有獨立的財權,它自己收賦稅,它有自己獨立的軍權,它自己組織軍隊,它有自己獨立的政權,它自己管理這個國家,這個天子不管的,它還有外交權,國與國之間可以進行外交活動,可以聯盟,可以媾和,可以交戰,可以通商,所以在西周這個時候諸侯國是獨立主權國家,這些獨立主權國家組成了一個聯盟共同地尊奉全世界的世界王就是天子,周天子,周天子實際上應該解釋為世界王。所以封建制的特點是什麼呢?一個天下,許多國家,獨立主權,共奉天子。
那麼郡縣制的特點是什麼呢?郡縣制是邦國制時代的國和家合併了,變成了國家,國家又和天下合併了,因為秦滅六國以後,天下只剩下一個國家了就是秦國,所以秦始皇才說,我不能再稱王了,因為只有一個國家了嘛,我要當什麼?我當皇帝,我是第一個皇帝,所以叫始皇帝,開始的皇帝,以後叫二世,三世,四世,五世,百世,千世,萬萬世,他當時是這麼打算,所以這個時候是一個天下,一個國家,那麼原來的國和家變成了什麼呢?就是諸侯的國,大夫的家,它變成什麼呢?變成郡和縣,這個時候整個政治體制是中央政府、郡、縣,就叫做一個天下,一個國家,中央集權,分級管理,這就是帝國制度,因為它是以皇帝為唯一的國家元首的一個制度,所以我們稱它為帝國制度。第二點區別政治形態,邦國制的政治形態是什麼呢?貴族政治,帝國制的政治形態是什麼呢?官僚政治。為什麼呢?因為在邦國時代,天子、諸侯、大夫、士都是貴族,治理國家的就是這四個等級的貴族,他們是世襲的,所以是貴族政治,貴族政治的特點是什麼呢?是自己管自己的事,天子為什麼要管理天下呢?天下是他的。諸侯為什麼要管理國呢?國是他的。大夫為什麼要管理家呢?家是他的。士管什麼呢?士管自己,因為士沒有領地,沒有不動產,那他管好的是自己,所以士的工作是什麼呢?修身,管自己嘛,他修了身以後幹什麼呢?他去幫助大夫治理他的家叫做齊家,幫助國君治理他的國叫治國,幫助天子去治理他的天下叫平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齊治平,它就是從這兒來的,所以這是貴族政治。而且貴族政治因為是自己打理自己的家事、國事、天下事,不領薪水,也不是職業,現在這個家啊、國啊、天下啊,這個概念變了,郡縣的長官不再是世襲的了,是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員,官員是一種職業,是領薪水的,那麼這樣一種政治呢就是官僚政治,由此才形成了什麼官場,官場潛規則、官場作風、官僚主義,它都是因為這個制度變化產生出來的,他們是皇權的職業代理人,官僚是皇權的職業代理人,因為這個時候天下一統了,整個天下只有一個國家了,天子就是皇帝,或者皇帝就是天子,皇帝不能親自來管這麼多地方,這麼多事情,他要找代理人,這個代理人就是官僚,叫做官員代理,就是帝國制度的特點是中央集權、官員代理,他是代行皇權的,這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貴族政治和官僚政治。貴族世襲,官僚任命,這是第二點區別。
畫外音:前面易中天先生為我們講了邦國制和帝國制的兩點區別,邦國的國家制度是封建制,帝國的國家制度是郡縣制,邦國的政治形態是貴族政治,帝國的政治形態是官僚政治。那麼除了這些區別以外,邦國制和帝國制還有什麼區別呢?
第三點區別呢是統治階級的不同。邦國時代的統治階級是什麼呢?領主階級。帝國時代的統治階級是什麼呢?地主階級。那麼領主和地主有什麼不同?領主的特點是有產權、有治權。國是天子封給儲侯的,家是諸侯封給大夫的,大夫擁有一個家,就是「采邑」了,這個家就是他的,這個地就是他的,這個地上的人民就是他的子民,他可以統治,他可以治理,他擁有獨立主權,所以叫做有產權也有治權,或者說有主權也有政權。地主呢?地主是有產權無治權,到了帝國時代地主這塊地是他的,他還可以買賣,當然這個事情是我們中國歷史上一直沒有說清楚的,中國歷史有一個問題,很嚴重問題就是產權不清,這個土地作為主要的生產資料到底是誰的,一方面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它是皇帝的,另外一方面呢,每個地主都有自己一塊地還可以買賣,公開買賣、合法買賣,應該叫做產權不清,但是我們姑且算地主是有產權的,因為他可以買賣,但是無治權,他不能說我這塊地上的人是我的子民,那不可以的,所以他是有財權無政權,有產權無治權,這是地主和領主的區別。好了,我們知道了邦國時代和統治階級是領主階級,帝國時代的統治階級是地主階級,那麼在帝國時代,從秦滅六國到辛亥革命,那麼這樣一個漫長的兩千多年的時代又被劃分為三個時代,哪三個時代呢?秦漢是一個時代,魏晉包括南北朝了,魏晉是一個時代,隋唐也包括隋唐以後是一個時代。這三個時代的統治階級也是不一樣的,是什麼呢?秦漢時代的統治階級是貴族地主階級,魏晉南北朝的統治階級是士族地主階級,隋唐和隋唐以後的統治階級是庶族地主階級。為什麼秦漢地主階級是貴族地主呢?因為他是從封建領主,是從貴族政治轉化過來的,邦國時代的統治階級是貴族領主,因此帝國時代的第一個階段的統治階級就是貴族地主,他是這樣過渡過來的,還帶有貴族性,比方說他是一個半領主,半地主的這樣一個概念,比方說秦漢那些侯,他也是有領地的,我們去讀《三國志》一說就是封多少縣,封多少個縣給你,你建立一個塊地方,你是一個侯,封到縣侯,諸葛亮、張飛這些人都是縣侯,把一個縣封給你,但是你有財權無政權,封一個縣給你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縣的賦稅歸你了,這個縣有五千戶,叫做封五千戶,就是五千戶的這個賦稅歸你了,封萬戶就是一萬戶的賦稅歸你了,叫萬戶侯,但是沒有政權,你沒有獨立的國家主權的,所以叫做半領主半地主。那麼隋唐以後的庶族地主是什麼樣的呢?就是完全沒有貴族性了是平民當中的地主,是普通的地主,他只有一塊地,甚至沒有地,他只有產權,沒有任何政權、治權、主權這些都沒有。那麼隋唐以後為什麼它的統治階級會是庶族地主階級呢?因為庶族地主階級最符合帝國制度的要求,帝國制度的要求是什麼呢?中央集權、分級管理、官員任命、代理皇權,就是這個帝國制度要求只有一個職位是世襲的就是皇帝,這是和邦國的一個重要區別,邦國是天子、諸侯、大夫、士都是世襲的。帝國時代就是只有皇帝可以世襲,當然包括皇帝封的一些王侯他是有的也是可以世襲的,但是意義不大了,因為他沒有政權,其他的官員們哪怕你位至卿相,宰相、大將軍,小到一個七品芝麻官都不能世襲,必須嚴格地任命制,那麼這個最嚴格的任命制是在隋唐以後建立起來的,所以隋唐是庶族地主階級的時代。
畫外音:現在我們知道秦漢是貴族地主階級時代,隋唐是庶族地主階級時代,秦漢和隋唐之間的魏晉南北朝是士族地主階級的時代。那麼這三大統治階級的不同統治方式又集中地表現在哪裡呢?
表面在帝國的人事制度上,因為一個國家要管理它需要有個管理者,需要官員來管理。那麼我前面講了邦國時代它是世襲的,當然到春秋戰國的後期,尤其到戰國後期已經開始出現非世襲的官員,意味著已經開始要過渡了,過渡時期嘛,在嚴格的邦國時代,它的卿、大夫都是世襲的。秦漢呢,秦漢開始實行任命制,那麼秦漢的這個人事制度是什麼呢?叫做察舉制。察舉,舉是什麼意思呢?舉就是提拔,提拔官員,通過什麼樣的辦法來提拔官員呢或者選拔官員呢?組織考察,所以叫察舉,從漢武帝開始由地方官負責在自己的那個管理範圍內發現人才向中央報告,我發現一個,我發現一個,進行一些考察,考察有些條件,比方說孝廉、秀才,孝廉就是孝子,是個廉士,品德高尚,是個秀才,學問好,文筆好,有能力,德才兼備,報告給中央,然後中央來任命他做一個官員,叫做察舉。那麼這個察舉制呢它到了東漢末年,它就出了問題了,出了什麼問題呢?一些人為了走仕途,開始做政治秀,做道德秀,你不是要孝廉嗎,你不是要我道德品質好嗎,這個道德品質好它怎麼講呢?這個話,它得有些表現,那麼他們就開始表現,比方說有一個人,他的父親去世了,按照中國傳統的喪禮制度他應該守孝三年,一般地說就是披麻戴孝三年就可以了,但是他為了表示他非常地孝,他不住家裡了,住到他父親的墓道裡面,因為中國古人這個墓,如果家庭比較富裕的話,他墓是做得是很大的,除了墓以外,前面還有一個墓道,帝邊還有一個廬,可以搭一個草棚,在那兒守墓,他住那兒,不回家住,孝,後來被人揭發出來,三年工夫就在那墓道里生倆兒子,那本來這個事也不能做的,不能吃細糧,不能穿綢緞,當然也不能夠有生兒子的那個事,揭發出來了,假的。還有一個人,兄弟三個都想當官,老大就把大家叫過來說,我們分家吧,我們弄個假分家,我得一大堆,你們兩個得一點點,然後開新聞發布會說我們分家了,老大得了一大堆,大部分,兩個弟弟得了一點點,大家就問了,說你們兩個弟弟為什麼分家的時候分得這麼不勻呢,弟弟說:哎呀,兄長嘛,長兄如父嘛,孝悌嘛,我們讓,於是這兩個弟弟得了美名,讓,謙讓,禮讓,好,品德高尚,推薦他們兩個做官,等他們兩個做官以後,哥仨又開新聞發布會重新分家,每人三分之一,大家說你這是什麼名堂?哥哥說我就是想讓弟弟當官,所以我先犧牲我自己的名譽,背一個黑鍋,現在我弟弟已經當了官,我們重新分,於是大家又說這個哥哥不錯,這哥哥也是好哥哥,道德高尚,為了弟弟的前途寧肯背黑鍋了,哥哥也當官,做秀嘛,非常虛偽,所以當時民謠的說法就是舉孝廉,父別居,推薦這個人做孝子,他跟爸爸不住在一塊兒,不贍養父母,舉秀才,不識書,說他這個人有學問,他字都認識,假,這才有後來曹操惟才是舉,如何發現人才是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真正得到解決是在隋唐,是從隋以後,通過什麼制度來解決呢?科舉。「舉」我剛才已經解釋過了就是選擇官吏,「科」是什麼呢?設科考試,通過考試的辦法來發現人才。
畫外音:現在我們知道了秦漢貴族地主階級時代採取的人事制度是察舉,而隋唐庶族地主階級時代採取的人事制度是科舉,在秦漢和隋唐之間就是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採取的人事制度是什麼呢?
那麼在這個秦漢的察舉和隋唐的科舉之間的魏晉是個什麼制度呢?薦舉。什麼叫做薦舉呢?就是由朝廷專門設置的九品中正官來負責推薦官員,這個九品中正官干一個什麼事呢?把所有的人才分為三六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中下又分上中下,叫做三六九等,叫做九品,說這個人才是上上等的,馬上朝廷給個大官做,這個人才是下下等的,給個小吏做,這個叫薦舉。這個薦舉制度又叫九品官人法,又叫做九品中正制,誰發明的呢?就是曹操旁邊的那個謀士叫做陳群的人發明的,然後把這個推薦給曹丕,曹丕接受了開始實行,那麼曹丕為什麼要實行呢?我前面講過了就是為了和士族地主階級做個政治交易,你擁戴我取代東漢,我保證你們士族地主階級做官的特權。所以魏晉南北朝這個士族地主階級做統治階級的時代我們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就是由貴族轉化為庶族的時候要經過士族這個中間環節,因為士族他是一半象貴族,一半象庶族,為什麼說他象庶族呢?因為他歸根結底是平民,他不是貴族,這個象庶族。為什麼說象貴族呢?因為他實際上世襲和壟斷了仕途,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啊,魏晉南北朝這個歷史階段的出現是必然的,何況到了東漢末年,士族地主階級已經壟斷了仕途,這就是佔領了上層建築,已經控制了輿論,這就是掌握了意識形態,已經成為了豪強,這就是把握了經濟基礎,這個階級遲早要登上歷史舞台,但是三國插進來了,三國是什麼?我們前面講過了,魏、蜀、吳三家建立的都是非士族政權,這我們前面已經交待過了,所以三國是插曲中的插曲,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段歷史呢?請看下集《歷史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