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 關於自學能力
我常常暗罵現在的本科教育,可是我也知道罵了也沒用,所以,罵的時候只是偶爾才憤怒。不誇張地講,今天的本科教育很大程度上乾脆就是忘了本。本科教育的最根本在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論上講,本科畢業之後,學生應該有能力自學自己需要的任何科目。
可是,今天的本科教育基於種種原因,或明顯的,或隱晦的,或有意的,或無意的,使大多數畢業生在畢業的時候依然不具備基本的自學能力不說,甚至可能連本專業都沒學好。最要命的是,本科教育不僅沒能讓相當數量的學生學好本專業的同時,甚至令他們對自己的專業產生了憎恨。
抱怨是沒有用的,儘管很多時候為了身心健康是必要的。偶爾罵罵,證明自己還是個七情六慾正常的人之後,還是應該花更多的時間真正弄清楚自學能力究竟是什麼,又應該如何掌握以及應該如何運用才對。
自學能力的基礎技能是閱讀理解能力。
初中畢業之後,大多數人會拒絕承認自己閱讀能力低下。可是,那僅僅是幻覺而已。很多人根本不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頂多只不過是識字而已——弄不好識字數量也事實上很有限。說起來簡單,閱讀理解這事兒做起來確實難得很。首先,閱讀是能夠識別文字的人輸入信息的過程,所以,在此之前就有一個甄別所輸入的信息是否可靠、有效的過程——這顯然需要依賴長期培養的甄別能力。輸入之後,信息要經過大腦處理:需要記憶的,就要記住,並且還要依靠反覆才能真正記住;不能全部記憶的,就要用文字存檔,並且還要想辦法保證將來不可能找不到;剛輸入的信息與過去曾輸入的信息如果類似但卻並不完全一樣的話,還要花時間仔細甄別,以便將來使用的時候不出差錯;剛輸入的信息如果與過去曾經輸入的信息有關聯的話,那就要想辦法弄清楚究竟是怎樣的聯繫,要知道大腦中存儲的信息要多到一定程度才有能力「融會貫通」……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裝載存放信息的,科學家們研究了很久也說不清楚,但我們可以想象的是,那肯定要比受過專業訓練的圖書館管理員所做的事兒複雜不知道多少倍,但是很多人卻想當然地以為自己完全可以勝任,真是不自量力。
檢索能力是建立在相當熟練的閱讀能力之上的能力。
文字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根本標準之一,但是,大多數人往往並不重視文字。這也難怪。人類擁有了文字之後,擁有了最佳的知識積累經驗共享手段,乃至於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物種——其他的物種只能依賴最落後但被稱為神奇的方式:基因遺傳。可是,人類從這個角度上看,也許是地球上最尷尬的物種之一:長期的進化以及文字運用能力使人類發展到今天這個高度,但是,每個人在出生的那一剎那,實際上與其他的動物居然站在幾乎同樣的起點上,然後要用相當長的時間通過枯燥的學習和反覆的實踐才能獲得文字運用能力,成長為真正的意義上的人——當然一定有相當比例的、絕對超過半數的「人」其實在這條路上只進化到一般都不到的程度就自以為是去了。隨著自身知識的不停地積累(通過不停地閱讀、觀察、理解、交流、沉澱、篩選),一個人終究會發現圖書館的好處,當然,在一個圖書館體系從未真正有效建立的國度,互聯網幾乎成了最後的救命稻草。從這個意義上,搜索引擎就是互聯網價值的最終極體現(不得不插一句,從這個意義上看,有些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被商業收入所左右的做法多麼令人憎恨)。當我看到很多本科畢業生甚至研究生不善用圖書館資源、不會用搜索引擎、而僅僅因此就無法找到實際上唾手可得的有效信息的時候,無法不感到悲哀。
寫作能力在自學能力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我在這裡所提到的寫作能力不是寫小說的能力,不是寫詩歌的能力,不是寫劇本的能力,不是寫散文的能力,我說的只是寫作能力中的最基本的一種:寫出簡捷、有效、樸素、準確、具體的說明性說理性文章的能力。我們的教育,把語文和文學過分緊密聯繫起來,乃至於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文學只是文字應用的眾多領域中的一個而已,甚至都不見得是最重要的領域。也許很多人是不願意接受的,但這可能是事實:我們的文化中,如果真的少了一本《紅樓夢》或者《西遊記》,實際上並不影響今天我們出差坐飛機,查資料用互聯網,感冒了吃黑加白,累了渴了喝紅牛。日本人沒有著名作家渡邊淳一、大江健三郎也一樣最終可以有sony這種超級企業;美國人沒有梭羅和海明威,一樣可以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超級大國;英語今天主宰全球的原因實際上並不是因為他們有莎士比亞、培根、狄更斯和柯南道爾。我們的語文教育忘記了教會學生如何用「簡捷、有效、樸素、準確、具體」的文字記錄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以便通過共享獲得更多的知識和經驗——更不用說「生動」了。所以,中國人沒有做出linux,做不出wikipedia,寫出來的blog大多是無病呻吟的心情日記而已。請注意,在這裡,我並沒有任何用意去鼓吹「文學無用」。我只是說,1)從人類整體發展情況來看,除了「文學」之外,文字還有更多其他的責任——傳遞信息,積累經驗,共享知識等等;2)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後者可能更重要一些。
實踐能力是自學能力最終能夠轉化為真正價值的根本。
曾在某本書上看到一句非常令人震動的描述:「很多人正是因為沒有目標才不停地『學習』」。很多人都慨嘆,工作之後才知道什麼真正有用,可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一個人不是很懶惰的話,那什麼時候開始學都不晚啊!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真正的學習才開始。比如說英語這事兒,很多人天天在學卻從來不用。背單詞堅決不造句,卻去練習什麼詞根詞綴記憶法或者聯想式記憶法。背了那麼多單詞,卻從來不去讀英文文檔,從來不寫英文文章,當然,偶爾還是說說英語的,但僅限於「hello;howareyou;I』mfine,andyou?」之類的。其實,2000基礎辭彙基本掌握、基本語法規則大致了解之後,就應該去用英文了。比如,看本專業的英文原版材料就是很好的「使用英文」的機會。有不認識的詞,查字典么;每個單詞都認識,但整句話就是看不懂,查查語法書么;如果還是搞不明白(其實這種概率並不是很高,甚至極小),那就問問老師么。可是,我所見到的絕大多數學生沒有進步本質上只是因為懶惰,他們在第一步就已經放棄實踐了——我經常遇到問老師「這個單詞是什麼意思」的學生,這樣的學生,連字典都不願意查(別告訴我查不到,今天的辭典種類很多,另外還有互聯網,查不到的概率實在小之又小),更別說去查語法書了。實際上,有的時候我甚至覺得我能在新東方做英語老師僅僅是因為我會查字典、翻語法書,然後再加上一個搞不清楚決不罷休的心態而已。可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連這種最基本的實踐都不願意做呢?
如果真的看懂了這篇文章,那你就應該認真想一下自學能力了——而自學能力的打造就是從你認真對待它開始,它就像你的戀人一樣,你對它好,它才對你好。完全靠自己學一樣東西吧,管它是什麼。並且一定要學好,學到比相當數量的人都好,如果你真的做到這個地步,那,你不僅已經是一個完整的人,還是一個相當優秀的人——哈,你可以對你自己說「你太有才了!」我個人的建議是去自學一門計算機編程語言。因為,關於計算機編程語言的文檔,互聯網上有最廣泛最全面資源。並且,優秀的資源往往是英文文檔,所以,順帶還練習了英文閱讀理解能力——想想吧,肯定不僅僅是一舉兩得。
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
我們的大腦有個運行機制叫做「選擇性輸入」。具體表現就是你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的特徵:他們只能聽到自己喜歡聽的,只能看到自己喜歡看的。其實這樣的特徵未必就是100%的缺陷,很多的時候它對我們來說甚至屬於「自我保護功能」。然而,無時不刻對於一個掙扎著發展自己心智的人來講,「選擇性輸入」就是個可怕的敵人了。對抗「選擇性輸入」的最好辦法,就是用我們最好的工具——紙筆。有空的時候,或者乾脆定期找出一段時間,把那些目前暫時無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對的,或者無所謂的論點觀點記錄下來。無法理解的,寫下自己當時的疑惑究竟在什麼地方?支持的,記錄下幾個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實例;反對的,也一樣可以記錄下幾個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實例;甚至那些無所謂的,也可以寫下為什麼自己覺得這完全是無所謂的。這樣的記錄有會使任何一個有著這樣良好習慣的人獲得他人無法擁有的處理信息處理知識的能力——「反芻」。這種「反芻」能力,使我們避免成為「選擇性輸入」的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了解學習的進程
所有的學習過程從進展方式上來看都是類似的,但貌似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真正了解。有一個並不太蠢但也足夠蠢的地幻想是: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一直持續地進步。實際上,學習的時候,進展和時間之間的關係可以肯定不是線性的(在你確實努力的前提下):
那個曲線實際上更可能是階梯狀的——有的時候,你會很長時間沒有一點點進展,但是某一刻開始感覺突飛猛進;而後,就又是長長的一段所謂的「平台期」。
事實上,上圖的每個階梯可能沒有那麼陡峭。如果放大一點,那麼階梯的每一階可能應該是這樣的:
你看到了,在任何一個階段,總是有一段時間進展緩慢,許久過後,所謂量變到質變的效果才會出現,才可能有突飛猛進的感覺。
可是人們往往在行進一小段時間之後,就因為覺得進展「過分」緩慢而產生動搖。所以,從來都沒有體會過突飛猛進的感覺。然而這樣慢慢動搖直至最終放棄的人,在漫長的一生中總是會遇到身邊的某些人在「突飛猛進」——於是,在不願意承認自己曾經的錯誤的情況下,當然貌似「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呀,他肯定有什麼訣竅!」
當然,更多的時候,那個曲線應該是一個螺旋上升的曲線。打個比方,就有點兒像華爾茲那樣,先進兩步再退一步。
如果,你把時間和進展之間的關係僅僅理解為純粹的線性關係,那你最終根本不可能遇到你所滿意的進展。其實,沒有哪個人可以長時間忍受失望。這樣看來,你曾經的放棄,往往並不是因為你沒有毅力,而只是對時間和進展之間的關係理解錯誤造成的——在頻繁發生失望甚至絕望的情況下你居然堅持了那麼久,你其實是多麼的有毅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