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狼煙在西北升起
1、西夏變遷
宋朝的邊患,不僅來自於北邊的契丹,還來自於西夏。西夏自從李德明接過李繼遷的權力以後,就試圖和宋廷修好,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接受了父親李繼遷的忠告,說他與大宋打打殺殺二十多年,靠從大宋那裡搶奪些東西維持生計,實在不是一個辦法,要想過上平安的日子,最好的辦法還是同宋修好,每年從宋得到一些補助,這樣比較實惠。
宋、遼簽訂「澶淵之盟」之後,李德明更是感受到來自宋廷的壓力,缺少了強大的遼國的支援,西夏的日子就更難過了,所以「和談」被擺上了議事日程。
趙宋皇帝趙恆也不想打仗,給願意稱臣的李德明很優厚的待遇,授李德明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每年還以「賜」的名義給他們撥付銀萬兩、絹萬匹、錢二萬貫、茶二萬斤,並開放邊境市場,讓邊境的百姓進行貨物貿易,互通有無。
和議結成之後,李德明還真沒有繼續與宋為敵,他把發展方向轉向了西方,西攻回鶻,南擊吐蕃,前後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奪取甘涼地區,瓜州回鶻首領賢順率部歸附,初步平定了河西走廊一大片地區,當然,西夏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李德明很精明,他像做買賣一樣周旋於宋、契丹之間,向契丹稱臣,藉助契丹的勢力向趙宋討賞,而趙宋也不願意看到李德明徹底地倒向契丹,也就盡量滿足他的要求。
遼興宗為了拉攏李德明,不僅把公主嫁給李德明的兒子元昊,還封他為夏國王,宋朝也不甘落後,同樣加封李德明為夏王。李德明成了雙方爭奪的寶貝,身價一路上漲。
此時,李德明已據有夏、宥、銀、會、綏、靜、靈、鹽、勝、威、定、永和甘、涼、瓜、沙、肅等州的廣大區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實力比李繼遷時代強多了。
實力的增強帶來了野心的膨脹,他開始做起皇帝夢來,平時的排場都模仿中原皇帝的樣子。他還於天禧四年(1020年)在靈州懷遠鎮(今寧夏銀川)修建都城,正式建都。
李德明稱帝的準備還沒有完成,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就病死了。
李德明死後,他的兒子元昊登場了。
元昊的出現,對大宋和西夏的百姓來說,都是一場噩夢。
2、元昊粉墨登場
元昊從小就聰明過人,喜好讀書,不僅通曉蕃、漢文,而且精通佛學,不過,他並未因精通佛學而行善積德,而是以窮兵黷武為樂事,佛學慈悲為懷的精髓,他並沒有參透。李德明活著的時候,元昊曾多次勸說父親反宋。李德明告誡說,西夏連年戰禍,百姓的日子過得很苦,臣服於宋后,才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百姓也得到了休養生息。這都是宋廷的恩惠,千萬不要有背叛宋廷的想法。
元昊不服氣,說穿獸皮牧牛羊,是本民族的習俗,沒有必要穿宋朝的綾羅綢緞。大丈夫生為英雄,就應該自創帝業,不應該為一襲錦衣而甘作宋廷的奴隸。
但畢竟權力還在李德明手裡,元昊儘管不同意父親的觀點,也沒有辦法改變父親的決策。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李德明死之前,也沒有改變。
李德明死後,元昊繼位。
宋和契丹兩國忙乎開了,宋廷派使臣楊吉前往西夏,冊封他承襲西平王位,並授予他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靜、宥等州觀察使等職。契丹派使臣去冊封他為夏國王。
元昊是左右逢源,來者不拒,從兩邊都得到好處。
元昊襲封之後,立即就啟動了做皇帝的程序。他仿效趙宋制度,例如在中央設立了中書管理行政,樞密管理軍事,三司(戶部、度支、鹽鐵)管理財政,御史台管理監察彈劾,磨勘司管官吏考察和升降等等。從這裡可以看出,元昊這個人並不保守,只要是他認為先進的東西,他都肯學。
新的管理體制建立后,元昊模仿漢人的做法,對舊的機制進行改革。總之,只要是對西夏的發展有利的東西,他都全套照搬,並不顧忌別人說什麼。接著便是整頓軍隊,訓練士兵,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目標就是一個,蓄積力量,準備反宋。
經過兩年時間,元昊的準備工作做得差不多了。景祐元年(1034年),他開始行動了。
這一年,元昊親自率領西夏騎兵偷襲了慶州,除了將慶州城的財物搶掠一空外,還放縱士兵姦淫婦女,然後屠城。攻克了慶州后,他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縱橫於宋夏邊境,攻城拔寨,連打了幾場勝仗,打得宋軍聞之膽寒,就連正在哭鬧的小孩,聽說西夏兵來了,也嚇得頓時止住了哭聲。
趙禎還想通過安撫來維持邊境的安寧,頒詔撫慰,讓元昊兼任中書令。他的做法,與太宗皇帝的羈縻政策如出一轍。
宋朝皇帝的忍耐力,個個是一等一地好,別人騎在頭上撒尿,他們不但能忍,而且還要送上一些財物,叫別人暫息雷霆之怒,想要什麼就只管說,只要不舞刀弄棒的就行。
宋朝的皇帝能尊祖,元昊也不賴,他也將他的祖父李繼遷的狡詐學得惟妙惟肖。表面上假意接受宋帝的封賜,暗中卻派遣部將蘇奴兒率二萬五千精兵攻打吐蕃。
吐蕃本是西域強國,後來投降了宋廷,趙宋皇帝授吐蕃部酋長角廝羅為寧遠將軍,兼愛州團練使。元昊早有吞併回鶻、吐蕃,稱霸西陲的野心。
角廝羅得知西夏兵來犯,設計將蘇奴兒的部隊引入險地,然後四面合圍,關起門來打狗。西夏兵幾乎全軍覆沒,主將蘇奴兒也被吐蕃人活捉了。
元昊得知前軍戰敗,主將被擒,親率部隊進攻吐蕃,攻佔貓兒牛城,圍攻宗哥、帶星嶺等城,最終還是被吐蕃擊敗,帶領殘兵敗回。
角廝羅派人向趙宋皇帝報捷,趙禎下詔,命他升任保順軍留後。
3、西夏立國
元昊攻打吐蕃失敗后,稍作休整,又轉攻回紇。奪取了瓜、沙、肅等幾個州,西夏的疆域越來越大,氣勢也越來越盛。
說到西夏的逐漸強盛,有兩個不得不說的人,因為這兩個人對西夏的崛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華州有兩個書生,一個姓張、一個姓吳,他們雖然有滿腹經綸,走科舉卻屢試不中,一氣之下,兩人結伴到塞外旅遊。當他們得知元昊威震西陲的時候,便想到西夏去謀個一官半職。為了造成轟動效應,兩人一合計,給自己重新起了個名,借用元昊這兩個字,姓張的就叫張元,姓吳的就叫吳昊。
兩人起了新名字后,一同前往靈州,到了靈州后,由於人生地不熟,很難見到元昊,兩人一合計,便進入鬧市的一家酒樓,叫上一桌好菜,打了五斤劣等白酒,划拳行令,豪飲起來。酒足飯飽之後,向店家要了一支筆,在酒店的牆壁上寫上「張元吳昊到此一游」。
元昊這兩個字可是西夏國主的名字,這可犯了西夏人的忌諱,加之他們又在大庭廣眾之下亂塗一氣,可就引起了西夏人的注意。巡查的西夏大兵毫不客氣地將他們兩人一根繩子綁了,送到了官府。
其實,這正是兩個書生所要的結果。
元昊聽說兩個書生如此膽大妄為,怒斥道:「入國問諱,你們既然到了西夏,就要問問這裡的規矩,竟敢觸犯我的名諱,難道是活膩了嗎?」
張元、吳昊不僅沒有像元昊想象的那樣害怕,反而冷笑著說道:「你連祖宗留給你的姓都不在意,怎麼就在意自己的名字呢?」
原來,元昊本姓李,祖父叫李繼遷,父名李德明,由於投降趙宋之後,趙宋皇帝賜給他們國姓,姓趙。故此,元昊本應為李元昊,卻叫趙元昊。
元昊聽后僵在當場,但他畢竟是一代梟雄,馬上意識到這兩個人是有備而來,下堂親自替二人鬆綁,並給他們賜坐,虛心地向他們請教治國之道。
元昊留下張元、吳昊長談一番,覺得二人確實不凡,立即封給他們高官,時間不久,元昊還派人偷偷地把二人的家眷接到西夏。
張元、吳昊二人夢寐以求的富貴,在趙宋沒有得到,終於在西北邊陲到手了。從此,他們就把自己徹徹底底地賣給了西夏。竭盡全力,幫助西夏建章立制,制定大政方針和侵宋計劃,史稱「夏人以為謀主,凡立國規模,入寇方略,多二人導之」。
張元和吳昊的遭遇雖然讓人扼腕嘆惜,但他們投靠異族,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災難為代價,來發泄自己個人的怨恨,出賣祖宗、投敵叛國,他們是民族敗類。
元昊得到二人的輔佐,如虎添翼,勢力日漸強大起來。
寶元元年(1038年)十月,元昊改靈州為興州,改西平府為興慶府,作為國都,自立為帝,建國號大夏(宋人稱為西夏),建元天授。設十六司部理國務。置十二監軍司,派各部酋長分軍管轄。
夏有軍隊五十萬,四面布防。元昊還自創西夏文字,形體似漢字的隸書。
元昊準備攻打宋朝,他的叔父山遇勸他不要叛宋,元昊不但不聽,反而將叔父臭罵了一頓。山遇帶著妻兒投奔宋。宋延州知州郭勸卻把山遇拿住,押回西夏,元昊殘忍地將叔父一家老小全都殺了。看來,元昊是鐵了心要反宋。
元昊先派使臣向宋廷上表,希望宋廷承認大夏國的合法地位。
4、狼煙在西北升起
宋廷不能容忍元昊分裂出去,儘管以前也只是形式上的一統天下。
趙禎收到元昊的表章后,立即召開會議,讓大臣們討論。會上,很多人主張採取武力行動,向元昊興師問罪,把這個分裂分子鎮壓下去。
有個叫吳育的諫官提出了一個緩兵之計,他認為,承認元昊的地位,不過是一個虛名而已,宋廷表面滿足元昊的要求,以滋長其驕氣,暗地裡則加緊備戰,一旦真的公開決裂,我們也有防備,這叫做欲擒故縱。
趙禎似乎咽不下這口氣,不同意吳育的欲擒故縱之策,不但不承認西夏立國,而且還下詔,把過去封給元昊的所有官職爵位都撤銷了。
這不過是表明宋廷的態度而已,元昊自己做皇帝,難道還稀罕宋廷賜封的什麼節度使、王爵之類的官職嗎?
表明態度當然容易,但要採取什麼打擊元昊的行動就有點難了。因為多年以來,宋廷根本沒有整頓武備,以至於「廟堂無謀臣,邊鄙無勇將;將愚不識干戈,兵驕不知戰陣;器械朽腐,城郭隳頹」。這樣的軍隊,連守住邊境、抵禦外敵入侵都有些力不從心,更不用說發兵西夏,去教訓那個遠在西陲的元昊了。
既然不能用武力解決問題,那就只好採取經濟措施予以制裁。趙禎下令,停止和西夏的貿易往來,想從經濟上壓垮西夏。同時還公開懸賞,許諾誰有本事擒殺元昊,就讓他當定難軍節度使,這不能不說是宋朝的悲哀。
為了防止西夏入侵,趙禎命知永興軍夏竦兼涇原、秦鳳路安撫使,知延州范雍兼鄜延、環慶路安撫使,兩人共同管理夏州。
知樞密院事王德用奏請率兵西征,去教訓一下元昊。
趙禎不答應王德用西征的理由很荒唐,就是因為王德用的相貌。據說王德用這個人長得威武雄健,相貌酷似宋太祖趙匡胤,而且王德用治軍有方,深受兵士的愛戴。就因為這個,有人在趙禎耳邊煽陰風、點鬼火,說王德用這個人不宜留在樞密院,更不應該讓他執掌兵權。趙禎聽信讒言,不僅不讓王德用帶兵西征,還把他降為隨州知州,改任夏官運亨通贇知樞密院事。
宋朝的君臣,別的本事沒有,就知道窩裡斗。一群窩裡斗的臣子和一個懦弱無能的皇帝湊在一起,根本就幹不了大事。
寶元二年(1039年)十一月,也就是元昊稱帝的第二年,這位西陲的梟雄,終於發動了對宋的戰爭。
西北的狼煙升起了。
元昊這次出兵反宋,不但沒有撈到什麼好處,反而敗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手下。發生這樣的事,不僅對元昊是當頭一棒,而且,趙宋皇帝和那些呆在汴梁夸夸其談的文武大臣們也大跌眼鏡。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元昊率領八萬大軍進攻保安軍,所向披靡,一路上勢如破竹,當西夏軍走到一個叫安遠寨的附近,突然從前面山坳里衝出一小股宋軍前來應戰,充其量只有三四千人,西夏軍根本就沒有將這一小股宋軍放在眼裡,元昊也毫不在意,命前軍去把這股宋軍幹掉。不料剛一交鋒,突然從宋軍陣中衝出一位披髮仗劍、頭戴金色面具的將軍,也不知他是人是鬼、是妖是仙,夏兵一片嘩然,頓時大亂。
宋軍中這位披髮金面的將軍率先沖入夏軍陣中,逢人就砍,遇人就殺,如虎入羊群一般,勢不可擋,夏兵將士一片驚慌,連元昊也沒有辦法對付這個似人似妖的怪物,無奈夾在潰散的亂軍中倉皇而逃。
宋軍陣中的這位虎將,就是巡檢指揮使,後來名揚天下,被趙禎視為長城的狄青。
狄青是河西人氏,驍勇善戰,最初任騎御散直,隨軍西征,屢建戰功。他平時打仗有一個習慣,就是戴著銅面具,披著長發。他覺得,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在敵人面前,可以對敵人起到威懾的作用。俗小說中,說狄青有仙術,其實那是無稽之談。
現如今,狄青是保安軍中的一名巡檢指揮使。他是奉了保安軍首領盧守懃的軍令前來禦敵的。他手下只有幾千士兵,一仗下來,竟嚇得元昊的數萬大軍倉皇而逃。
保安軍的捷報傳到京城,趙禎本想召見狄青,向他詢問御邊方略,后因戰事緊迫,狄青難以離開前線,就讓他畫出作戰地圖送至京師。
元昊在與保安軍之戰中沒有撈到什麼好處,就又糾集三萬兵馬進攻承平寨,結果又被宋軍迎頭痛擊,除了死傷了數百名士兵外,還死了一名中級將領。西夏軍損兵折將,再次鎩羽而歸。
保安軍之戰,宋軍依仗狄青的奇兵嚇退了西夏軍,承平寨之戰,宋軍卻依仗有城防的掩護,打的是防禦戰,僥倖取勝。小打小敲,勝負對戰局沒有什麼影響。但在宋軍中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西夏軍不過如此,一種輕敵之氣在宋軍中悄然蔓延。這為此後的連戰連敗埋下了禍根。
元昊並不在意這幾次小敗,因為他的進攻本來就是試探,他用的是火力偵探的策略,勝負並不重要,摸清宋軍的虛實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