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斜陽晚鐘

第四章 斜陽晚鐘

夕陽不僅會勾起我們那些未解的惆悵,夕陽有時候也有一種門掩黃昏,漁樵晚歸的靜謐和溫馨。

而如果說斜陽照亮的只是一己憂傷,那它不會留下古今這麼多的吟唱,之所以如此,更重要的是因為斜陽照徹古今,見證江山更迭。比個人心事更開闊的是黃昏的那份莊嚴,是斜照里的興衰。

引子:吟到夕陽山外山

一天之中最意味深長的時候,莫過於夕陽西下。這個時刻,光影迷濛,熟透了的溫暖中隱隱含著一絲感傷,夕照把影子映得細長細長,人心中的眷戀也如絲如縷,綿長悠遠……龔自珍說:「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余情繞?」只需要念到、想到「夕陽山外山」這幾個字,千古以來的詩人騷客們,就都被重重疊疊的情思纏繞住,無法逃避。這裡的情,可以是男女的愛情,可以是親朋的感情,還可以是人感時傷懷的一種情愫。「夕陽山外山」,到底牽絆著我們多少歌唱呢?

中國有著農耕文明的傳統,農耕文明遵循的秩序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跟著太陽出門去勞作,跟著太陽回家去休息。太陽回家的時候人也應該歸來了。夕陽時分,很多人雖然帶著一身的疲憊,帶著未了的遺憾,但畢竟也帶著對明天的希冀,準備回家,可以期待安寧的晚餐和安心的休憩。而對於在路上的客子來說,這是一個多麼惆悵的思歸時刻啊。

夕陽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邊界,馬上就要墜入茫茫黑夜。這一瞬間,人心百轉千回。李白說:「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為什麼暝色使人愁呢?就是因為,有歸來就有未歸,有未歸就有思念,有思念就有哀愁。當歸不歸,一天的流光和心愿,都無法安頓。

其實,歸來是人的永恆心愿。我們一次次地出發,就是為了一次次地歸來。《詩經?王風》里,看著茫茫暮景,一個思婦想念她在遠方的愛人,「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我的良人出去服役,走的時候也沒告訴我歸期,這個時候你在哪兒呢?什麼時候你才能歸來呢?接著,她細數眼前風景:「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太陽西斜了,雞上架了,羊啊牛啊全都回家了,我的良人啊,你叫我怎麼能不想你呢?這是中國人對日暮晚歸的最早歌唱,平白如話。「歸來」的心愿在中國詩歌中,曾經如此樸素啊!

就是這樣的樸素情懷,喚醒了人心中掩埋的情感,開啟了詩歌史中的「閨怨詩」題材。清代許瑤光評價《君子於役》這首詩:「雞棲於桀下牛羊,饑渴縈懷對夕陽。已啟唐人閨怨句,最難消遣是昏黃。」看到雞上架、牛羊回家,就開始想到遠方的人,想到自己的等待沒有盡頭,內心纏繞著百折千回的思念,怎堪面對夕陽?一天之中,最難面對的時光,最難排遣的情緒,就在黃昏時分。所以錢鍾書在《管錐編》里說:「蓋死生別離,傷逝懷遠,皆於黃昏時分,觸緒紛來,所謂最難消遣。」

人心中所有的懷遠、離別,在這個時刻,都裹在了一起,紛至沓來,湧上心頭。它有美好,有眷戀,它有失落,有感傷。著名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千古絕唱,短短十個字,蘊涵著遼闊的意象和豐富的回味。「夕陽無限好」講的是空間,籠罩著天地景象的溫馨、歡愉;「只是近黃昏」講的是時間,黑暗漸漸逼近,留下的是悲傷,是蒼涼。空間的迷茫和溫馨,時間的蒼涼和短促,組合成了荒煙落日、斜陽晚照,組成了中國人千古以來的日暮情思、不舍歌唱。

每每讀到「近黃昏」三字,生命匆急之感撲面而來,倉促與疲憊,感傷與哀愁,面對時間流逝,人心中的那一點點不甘,都在這三個字中泛起,讓人不由得渴望傾情投入這一刻,抓住黃昏時分這最後一點點流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章 斜陽晚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