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竇后臨朝(上)

第二十七章 竇后臨朝(上)

---------------------------------------------------------------------

三江榜下了,以後還是請大家多支持,爭取成牛書,呵呵,這周分類封面推薦

最近的逼宮章節,採取的是插敘,倒敘,旁敘等寫法

呵呵,所以會比較考驗大家耐心,不過到此章應該就可以明了

---------------------------------------------------------------------

長樂之亂,因細微小事而起,各種政治因素參雜其中,又佐以田蚡的愚蠢狂妄,最終演變成一場大的動亂。儘管劉徹仍然暫時保住了皇位,經此一役,剛剛培植起來的勢力也幾乎消滅殆盡,唯一可以就近依託的北軍也已被程不識這個死忠於東宮之人接管。竇太后雖然一時尚未言及廢立,但是劉徹也已頗有朝不保夕之感。

不過,若是當日沒有人去壞田蚡的事,此事最終怕也難見分曉,究竟鹿死誰手,還未能有定數。

壞事者,劉平,竇嬰也。

當晚一切變化的起因就在於劉平和竇嬰格殺王烈,繼而挾威勢調集東三城門兵馬,釋放九卿之首的竇彭祖,調集九卿所部,殺赴長樂宮平亂。

而這也都是拜田蚡所賜。若不是他不敢一開始就攻打東宮,劉平和竇嬰恐怕也來不及救駕。但凡要謀逆,又要瞻前顧後的,幾乎都不會有好下場。所謂非常事需非常人做,沒有十足的狠辣果敢,最好不要學人造反。優柔寡斷,思前想後,最終只能進退失據,功敗垂成。

卻說,當晚劉平在哪裡?竇嬰率著甲胄之士趕赴霸城門的時候,他正混在這一群甲胄之士之中。先前他所穿的乃是皇族服飾,如果以這副模樣和竇嬰一塊趕去霸城門,只怕王烈當下就要起疑心,從來天子宣詔也不會讓一個皇族隨行。因此他只有穿上了士卒的甲胄,混在這幾十人中,以掩人耳目。

而他又是如何與竇嬰湊到一塊去的?

長樂宮被圍緊之後,四周已是潑水不進,他縱使飛天也恐難進入。因此,自然,他是在長樂被圍之前就進到了長樂宮。

春三月辛亥,長樂之圍的當天,酉時初。

劉平正在宮中閑步,平抑自己不知為何而不寧的心緒。宮內守衛看清楚他的皇室服儀之後,也紛紛行禮,不加阻攔。不知覺見,劉平已經走到了兩宮之間的閣道處。

未央長樂兩宮之間,雖然分位長安東西,卻以閣道相連,外砌高牆。這樣即使宮內人往來於兩宮之間,宮外的平民百姓也看不見,也只有這樣才符合皇室的威儀,不然就要天天看見宮裡的人在大街上到處走動。

劉平踏步走在閣道上,來來回回踱步,正凝神靜思,忽見未央宮方向跑來一列武士。武士到了跟前,對著閣道的守衛喝道:「皇上有令,封閉閣道大門,任何人不許出入。爾等撤防,由皇上另派武士把守。」那些守衛道了一聲喏,皆都退了回去。

一些正在往未央宮方向走的宮女內侍也盡數被喝退了回去。士卒看劉平服飾乃是皇室規制,倒也不敢怠慢,趕忙跑上前來,請道:「君侯,皇上有令,閣道即刻封閉,您是哪宮中人,屬下護衛您回宮去。」

劉平正要說是未央宮,突然心下又覺得有異。

這些士卒為何如此匆忙地封閉未央長樂之間的閣道,未央長樂兩宮之間的閣道每天晚上都要緊閉大門,何至於今晚要特地宣旨,既嚴令任何人不得出入,又要換上另外一群武士守衛?這難道是在人為隔斷兩宮之間的聯繫?

劉平再一細想,加上今天一天都心緒不寧,當下便有些留了個心眼。他不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但他幾乎敢確定此事並不簡單。如果說要將未央宮和長樂宮隔斷的話,那到底是什麼目的?是要不利於未央宮,還是不利於長樂宮,還是另有他圖。

當下,劉平道:「太皇太後有事召見,我要往長樂而去。」

他之所以不打算回未央,而是去長樂,乃是因為他擔心一旦回到未央,只怕立刻就要坐困圍城。兩宮的衛士,只有未央宮衛急急下令封閉閣道,遠處長樂宮方向卻沒有什麼動靜,相對正常。

況且,若是真的有事,未央宮內實在也不是個好的去處,劉平對劉徹以及王太後幾乎有一種天生的不信任,他對那個赦了他的老太太倒還存有幾分好感。

並且劉平清楚知道,西漢這個年代,真正能管事的,是東宮那位老太太,其餘人,即便有心怕都無力。他目前雖不知道此事究竟為何,但是不管有什麼事,他先通報竇太后,都比通報別人要來得有用許多。

因此,當下,劉平抬步急往長樂而去。長樂守衛的士卒通報了一陣,劉平等得心焦異常。等到竇太后召見他的時候,程不識已經急報竇太后,而竇太后也已知道未央長樂之間閣道封閉的消息。

怪只怪那些頭腦遲鈍的士卒對未央宮方面匆匆關閉閣道一事沒有足夠的警惕與認識。

事態緊急,劉平趕忙告知了竇太后未央宮衛的可疑之舉。竇太后此時仍是拿不準,未央宮衛為何這麼做,難道說未央宮衛尉李廣參與了叛亂?

若想不坐困圍城,任人宰割,只有趁此時北軍還未完全合圍長樂宮之際,派人急速出宮,前往城內調兵。

既然未央宮衛舉動有異常,竇太后自然也不能以虎符去調來這支離長樂最近的軍隊,況且竇太后此時仍然認為未央宮也被圍了,也危在旦夕。

除此之外,城內最近的兵馬,有北軍,十二城門衛,以及各個衙署的兵丁,以及所有官宦府中的家丁。

北軍正是圍困長樂之軍,竇太后此時更是懷疑寧成謀反,哪裡還會去調北軍,給寧成一個更好的借口逼宮。

因此只有十二城門衛,衙署兵丁,還有家丁可調,也能在最短時間之內趕到,其餘城外的兵馬都是遠水不救近火。

在宮外,竇太后最能信任,本身也能勝任救駕任務的,便只有竇嬰一人。竇嬰無論怎麼反對立梁王為太子,他對竇太后,都是忠誠的,這點竇太后也清楚,只不過這些年竇太后總給他臉色看而已。且竇嬰做過大將軍,統領過數十萬大軍鎮守滎陽,對抗攻勢凌厲的七國叛軍,因此由他來帶兵自是最為合適不過。

因此,竇太后最先想到的就是派人去通知竇嬰,憑藉竇嬰大將軍的能力,調遣城內兵馬回護長樂宮。

然而派誰去通知竇嬰,卻無疑又是個問題。

竇太后正急切間,劉平道:「臣願效命太皇太后駕前。」竇太后聞言望向劉平。她因為梁王一事對劉平有好感,但是這並不足以讓竇太后信任劉平。

竇太后輕易不會信任他人,這也與她多年身處宮闈有關,若非有這份提防心,她也恐怕活不到今天。

但是,竇太後轉念一想,這宮內,除了程不識,她還能相信誰?普通的兵士內侍,她幾乎連名字都還不知道。難道要她派宮女去通知竇嬰?

況且,去通知竇嬰之人,身份必須要夠,不然,只怕竇嬰也要生疑。東宮怎麼會派一個馬夫或者士卒來通報一個大將軍調兵殺赴長樂?

當下,竇太后也只有拿出政治家的氣魄來,此處的局勢已經不能再糟,況且她畢竟也對劉平有些好感。關鍵是,她此時還認為此次叛亂是有人造反,根本不知道是未央在背後主使。因此她也不相信,身為皇族,父親又還在未央宮內待著的劉平會是參與叛亂之人。

況且,劉平久居長沙國,來長安也不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如何能在短時間內串通謀反?寧成恐怕連劉平是誰也還不知道。

退一萬步講,即便劉平是叛亂之人,那他跑來長樂幹什麼?難道算準了竇太后要派他去通報竇嬰?即便竇太後派他去通報竇嬰了,他又能幹什麼?憑藉手中的一支飛騎與整個大將軍府對抗?

竇太後腦中,電光火石走了這麼一圈,當下也不再遲疑,下令劉平率領數百勇猛兵士,由長樂宮的隱蔽處出宮,急赴竇嬰府邸。另外交給劉平東宮印璽和詔書一份,禁制北軍異動。不過竇太后仍是留了一手,她並未交出虎符,這樣即便劉平參與叛亂,也不會有大礙。

她自然還是一切寄希望於竇嬰。

劉平依令由兵士護衛著,由北軍合圍的缺口殺出長樂宮,一路飛奔大將軍府而去。

劉平奔到竇嬰府邸,事況緊急,二人當下議定,先去調城門衛。城門衛人數眾多,軍力充足,其餘都是些散兵游勇,不能立時安定住局勢。而十二城門,以東南的霸城門、復盎門離長樂宮與竇嬰府邸最近。而最後選定霸城門為突破口,就是因為王烈乃是竇嬰舊部一項。

竇嬰決定,若是王烈爽快交出兵權,自然一切都好說,若是王烈稍有猶豫,左右便聽他號令,立即格殺。那道上諭自然就是假的,事急從權,也顧不了那麼多規矩了。

不久,皇帝調來軟禁竇嬰的軍隊已經殺到了府門外。還好竇嬰已有所安排,當下連忙和劉平率著剩下的衛士從後門倉皇而出。

這之後就是長樂之圍當夜的景況。可以說,劉平是夜乃是不自覺地站到了與劉徹對立一面,畢竟,他也不知道此事是劉徹,田蚡,田勝所為。他剛開始的想法和竇太後幾乎也差不多,認為有人叛亂。

不過,劉平這一次無心的選邊站,卻可以說是完全正確。

如果沒有他幫助竇太后平亂,田蚡恐怕就要逼宮成功。到時候,田蚡第一個要清算的恐怕就是去東宮告他狀的那三個藩王。沒有那三藩告狀,田蚡怎麼會被竇太後下旨處分,如果沒有被處分,他又何必狗急跳牆?

到那時,田蚡挾逼宮成功的威勢,統領北軍南軍,轄制三公九卿,皇帝太後為他撐腰,三王定然不會有好下場。當年呂太后能夠逼殺三個趙王,王太后也未必不能逼殺長沙,江都,膠東三王。

冥冥之中,自有天佑,劉平事後不禁又有些感激那個老鬼判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轉世漢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轉世漢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 竇后臨朝(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