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黃帝內經》
「我想了解中醫對人體的系統描述。」我說,卻自己感到有些詞不達意。
「你這個問題可大了。」他微笑著說。
「《黃帝內經》是怎麼描述的?」我忽然想起了這部經典的中醫巨著。因為據我所知,這部醫書可是中醫的百家之源。但是對於中醫來說,我完全就是一個門外漢。
門外漢問的問題也是很膚淺的,更何況我還是帶著迷信的心思在問。只不過他不知道而已。
「我想知道的是《黃帝內經》對生命的最原始的理解,他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樣的一些信息。」我又補充問道。
「《黃帝內經》是古老的中華文明中一部偉大的奇書,它運用醫藥學、哲學、預測學、餐飲養生學、陰陽五行等學說,對養生、保健等關涉生命之道的諸多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中,《黃帝內經》始終是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範,它改變著中國人的生命質量,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觀念。作為中國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是中華醫學文化的奠基之作,被尊為『醫家之宗』,與《伏羲卦經》、《神農本草經》並列為『上古三墳』。」秦川於是便開始講授起來。
「《黃帝內經》一共十八卷,其中九卷名《素問》;另外九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後被稱為《靈樞》,《黃帝內經》注重整體觀念,既強調人體本身是一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就會生病,強調精神與社會因素對人體及疾病的影響及疾病的預防,反對迷信鬼神。《黃帝內經》內容十分豐富,《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原理,以及人與自然等等基本理論;《靈樞》則偏重於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等。二者之共同點均系有關問題的理論論述,並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療的具體方葯與技術。因此,它成為中國醫學發展的理論源藪,是歷代醫學家論述疾病與健康的理論依據,儘管醫學家學說各異而有爭論但鮮有背離之者,幾乎無不求之於《內經》而為立論之準繩。這就是現代人學習研究中醫,也必須首先攻讀《內經》的原故。因為,若不基本掌握《內經》之要旨,將對中醫學之各個臨床科疾病之認識、診斷、治療原則、選葯處方等等,無從理解和實施。」他繼續介紹道。
「《黃帝內經》反對鬼神之說?」我大失所望。
「是的,」他回答。「《黃帝內經》認為人體就是一個陰陽結合的整體。人的生、老、病、死都是有跡可循的。相傳還有一部《黃帝外經》一共有三十七卷。可惜失傳了。」
「哦?那你說說。」雖然我很失望,但是對新鮮的事情還是很感興趣的。
他說:「僅僅是傳說而已。相傳黃帝時期出現了三位名醫,除了雷公和歧伯兩人外,名氣最大的是俞跗(音夫)。他的醫道非常高明。特別是在外科手術方面很有經驗。據說,他治病一般不用湯藥、石針和按摩。而是診斷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術時就用刀子劃開皮膚,解剖肌肉,結紮。傳說有一次,俞跗在過河時,發現一個掉河裡淹死了的女人被幾個人打撈出來準備埋葬,俞跗擋住他們詢問死者掉進水裡多長時間。抬屍體的人說,剛掉進水裡,撈上來就斷氣了。俞跗讓他們把屍體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脈膊,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後又讓人找來一條草繩,把死者雙腳捆綁好,倒吊在樹上。開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為什麼要這樣做。死者剛一弔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時,俞跗才叫人慢慢將死者解下來,仰面朝天放在地上,雙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壓一放。最後他拔掉自己的幾根頭髮,放在死者鼻孔上觀察了一陣,發現髮絲緩緩地動了動,才放心地對死者家裡人說:『她活過來了,抬回家好好調養吧!』
在俞跗晚年的時候,黃帝派倉頡、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長時間,把俞跗的醫術整理出來,纂成卷目,然而,還沒有來得及公佈於眾,倉頡就去世了。後來,俞跗的兒子俞執,把這本書帶回來交給父親修訂。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醫書和俞跗、俞執全家人,一起化為灰燼。於是《黃帝外經》就失傳了。」
我頓時失去了興趣。不是我對中醫的理論失去了興趣,而是我沒有從中找到我需要的東西。在我的意識中古人應該比較迷信,我還以為可以從中了解一些魂魄與**的關係的東西呢。
「經絡究竟是什麼?」我於是又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
「有人認為經絡就是血管,」他回答說,「現在有人說經絡是具有特異功能的古人『內視反觀』而發現的,其實《內經》說得明明白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也就是說,經絡是通過對活人外表的度量和屍體的解剖發現的,而且十二經脈中都含有血,只不過裡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濁有的多有的少,這就明白無誤地說明了所謂經脈就是指的血管。《內經》還有『脈者,血之府也』的定義,此後的中醫經典著作也經常見到『血之隨氣,循環經絡』、『血循經脈』等說法。《內經》又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可知古人認為經絡是皮肉之間肉眼可見的管道,大的、數目少的叫經脈,小的、數目多得無法數的叫絡脈,用現在的術語來說,就是把大血管(動脈、靜脈)叫經脈,皮下小靜脈網路叫絡脈。因為古人的解剖觀察很粗糙,許多是出於想像,分不清血管、神經干、淋巴結等等線路的區別,所以十二經脈的分佈、走向又與大血管的實際狀況不符。」
我聽他說的是有人說怎麼的怎麼的,但聽他的意思來講似乎也贊成這種說法。但是我所了解的經絡似乎並非是如此。
「據我了解,好像通過解剖也不能找到經絡的,而且經絡好像也並不是指血管吧。」我隨即問。
「我也認為經絡並不是指血管。我們練習內功,身體裡面氣可是沿著經絡在運行的。穴位就在經絡之上,可是穴位就沒有在血管經過的地方啊。我也認為這種說法不正確。」清雲也說。
「秦教授,他們可不是單純來聽科普講座的。他們可是想聽《黃帝內經》裡面最神秘的東西的。」王院長笑著對他說。
秦川笑了一下,點頭說:「其實呢,關於《黃帝內經》的解釋有很多種,但是從古自今都還沒有人能夠對其理論有完全的理解。《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針『「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並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也就是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這是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藉助的途徑。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在針刺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人接受針刺治療時,會產生一種沿經脈路線移動的感覺。後來正式命名這一現象為循經感傳現象,能產生這一現象的人稱為『經絡敏感人』,但這類人只佔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經感傳現象的發現扭轉了人們認為經絡就是血管的觀點,因為血管顯然無法形成這種感覺循經移動的現象。另外,人們還發現循經脈路線的皮膚電阻較低,這些現象為驗證經絡的客觀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由於《黃帝內經》的概念體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給現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內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就目前而言,關於經絡,人們又以下假設:一是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興奮傳遞的結果;二是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三是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