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回:杜太后遺語誤兒孫 宋太祖夜夢訴真情
上回說到太后問到:「你知道……你這江山……你這皇帝寶座……是怎麼得來的嗎?」太祖聽了,十分反感,心中想到,要答兩段話,都是不便說出口的,正思忖間,太后卻發急了,追問道:「你……怎麼連這句話都答不出來了?」
太祖無奈,只好答道:「這都是有賴祖宗的德蔭,母后的福澤得來的。」
「胡說!」太後有氣無力地說:「你是從柴榮遺下的孤兒寡婦手裡奪來的。」
太后此話一出,在場的人聽了都大吃一驚。這話說的是實話,但是說不得的啊,誰說了都要殺頭,甚至是滅門之罪的。但現在是太后說,皇帝聽,她是跟皇帝對話,誰敢去計較?
但是,皇后、王子、皇孫們,除了德昭、德芳兩個小孩不太懂事之外,其他人聽了都震驚。但誰也不敢開口。
皇帝聽了,滿腹疑云:「這老太太看來是病入膏肓了,說出這等話來。這話能說的嗎?倘使這話出自他人之口,這可是滅門之罪的呢……」。正想著,太后又繼續說道:「……郭威一族被劉承祐殺絕了,凋殘零落,枝幹全無,就把這位子給柴榮了……」
喘過一口氣,又說:「……這柴榮也是無枝無干,光棍一條的,跟你拜了把,才算是有了個兄弟……他不相信郭威家的人,怕他們爭他的位,他寧肯相信你……把大權交了給你……可是,這柴榮也是薄福之人,年紀青青的也死了……丟下孤兒寡婦的,就讓你撿了個便宜……你可千萬不能虧待她們……」
太祖聽了,太后說的原來是這個,便忙說:「太後放心,朕是絕不會虧待她們的。朕在太廟寢殿建了一間密室,密室之內豎一石碑,石碑之上刻著三條誓詞,告誡咱們趙家的後人也不得虧待柴家後人,如有違此誓者,必遭天譴,不得善終。」
太后道:「這就對了,違背良心做事,老天爺要報應的……」喘息了一陣,太后又說:「哀家還有更重要的話要說……」
太祖說:「太后別急,但有訓示,盡可慢慢說來。」
太后道:「……哀家要說的是:人生壽夭窮通,極難預料。就如柴世宗般的,驀地撒手塵寰,身邊並無手足至親,故而連江山都丟了……汝兄弟在旁,應以此為鑒戒,你應當重用他們,莫使大權落入他人之手……我把趙書記也請來了。」說罷,往四下里看看,不見趙普,便問:「趙普呢?他不是來了的嗎?」
趙普正呆在門外,聽得叫喚,忙答應道:「趙普在此。太後有何訓示?」
太後向太祖道:「趙書記才能超人,對咱家忠心耿耿,就如自家人般的,也應當於以重用。」
「是的。朕一直在重用他的,如今已在朝中任兵部侍郎兼樞密副使之職,協辦朝廷政務。」太祖答道。
太後接著說:「……這就是了……哀家還有一句話要說的,他日我兒一但偶遭不測,寧可把大位先交付與年長的兄弟,莫讓幼兒掌管,免使外人乘隙而入,奪去我家江山……」說到這裡,喘咳不止,咳了好一大陣,忽地一口氣接不上,兩眼一翻,昏死過去,眾人忙命御醫,幾個御醫忙亂了半天,終究回天乏術,仍是駕赴瑤池去了。
正是:閻王註定三更死,豈能留到五更天?
太后死了,依例是舉哀發喪,詔告天下,合葬於宣祖弘殷的安陵。
太后雖然死了,但她臨終前說的一段話卻讓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倆刻骨銘心。
第一個把這段話往心上裝的人是趙匡胤。
趙匡胤心裡想:「這老太太真是病得糊裡糊塗了,人們常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怎麼她臨死之前卻說出這等惡言毒咒?寡人有甚麼『偶遭不測』之可能?為甚麼要『把大位先交付與年長的兄弟,莫讓幼兒掌管』?這不分明是囈語嗎?德昭今年十一歲,假使寡人十年之後壽終正寢,德昭已經是二十一歲的成年漢子了,怎地還不能執掌大位?假設寡人二十年之後壽終正寢,德昭更已是三十一歲的大漢了,怎麼不能執掌大位?她怎麼能說出個『莫讓幼兒掌管』的廢話來?幸虧這話是她老人家說的,若是出自旁人之口,就算他有一百個腦袋也不夠砍的。」
就這段話,趙匡胤足足記恨了一輩子。但是,『天子以孝治天下』,把這個恨記在心裡是可以的,口裡不要說出來就是了。不過,他也沒料到,她的這段話葬送了他後半生。
第二個把這段話往心上裝的人是趙光義。
趙光義心裡想:「呵!老娘說的真帶勁。這個皇帝老大做了讓我做……這話真中聽。可惜,如今她死了。如果她不死,她開口叫老大把這皇帝讓給我做做,哪可是快意人生的事呢。」
不過,想是這麼想,說可是說不得的,誰說了都要惹來殺身之禍的,只有她才敢說。可惜她死了。不過,她的話影響了他一輩子。
老太太的這段話究竟說過沒有?是怎樣說的?是不是這樣說的?這可是給歷史留下一個迷團。
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宋史》里說,是他母親杜太后的意見。說是杜太后臨終前,曾對趙匡胤說:「如果後周是一個年長的皇帝繼位,你怎麼可能有今天呢?所以你將來千萬別把大位傳給小孩子,你和光義都是我兒子,你將來把帝位傳與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趙匡胤表示同意,於是叫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於金匱里,這就是所謂的「金匱預盟」,也就是趙光義所謂「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也是堂堂正正寫在「正史」上的記載。
但是,這段寫在「正史」上的記載卻沒有幾個人相信。因為有很多不堪一駁的疑點令人不相信。
第一個疑點:關於《太祖實錄》中的「金匱預盟」。
在初版的《太祖實錄》中是沒有「金匱預盟」記載的。《實錄》是皇帝的「起居注」,是記錄皇帝每天生活起居中比較重大的事情,是有專職官員負責記錄的。像「太后臨終」,遺囑「兄終弟及」這麼重大的事情,專職負責記錄的官員不可能不立即記錄在案,絕不可能二十年後,由於趙普「密奏」才跑出這份「金匱預盟」來。
趙光義即位后,親自主持編修《太祖實錄》,並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內容。費這麼大的勁去關心一位死去的皇帝的「起居注」,初版的《太祖實錄》沒有「金匱預盟」,第二次編修的新錄中才出現「金匱預盟」,這分明是後來趙匡義從中做了手腳。
第二個疑點:《宋史》對趙匡胤之死的記載,漏洞百出,矛盾重重。
原文是:「癸丑,帝崩於萬歲殿,時夜四鼓,皇后使王繼恩出,召貴州防禦使德芳,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左押衙滎澤程德元坐於府門,叩門,與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久不出。繼恩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時大雪,遂與王雪中步至宮。繼恩止王於直廬,曰:『王姑待此,繼恩當先入言之。』德元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乃與王俱進至寢殿。后聞繼恩至,問曰:『德芳來邪?』繼恩曰:『晉王至矣。』后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
甲寅,晉王即皇帝位,群臣謁見萬歲殿之東楹,號働殞絕。」
《宋史》這段二百二十六個字的記述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1) 四更天的時候,皇帝(趙匡胤)在萬歲殿死了。
(2) 皇后命令王繼恩(太監)出去召貴州防禦使趙德芳來。(沒有說明是叫他來做什麼。)
(3) 王繼恩認為太祖(趙匡胤)已經打定主意傳國給晉王的,因此乃不去召趙德芳,卻跑到開封府去召晉王(趙光義)。
(4) 見程德元坐在府門,便與程德元一起進去見晉王,(把皇帝在萬歲殿死了的事告知,且召他進宮。)晉王大驚,猶豫不行,說:「我跟家人商量一下。」(就進後堂去了)很久都不出來。王繼恩催促他說:「這件事情如果再拖延時間,(皇位)將為他人奪去的。」
(5) 於是,冒著大雪,王繼恩、程德元、趙光義三人步入皇宮。來到值班室時,王繼恩對趙光義說:「大王姑且在這裡等候一下,待繼恩先進去告訴一聲。」程德元說:「進去便了,還等甚麼等!」三個人便衝進至寢殿。
(6) 皇后聽到王繼恩聲音,問道:「德芳來了么?」王繼恩說:「晉王來了。」
(7) 皇后見來的是晉王,驚慌失措,把晉王稱為「官家,」(皇上)說:「我母子之命,都在你手上了。」晉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
《宋史》這段記錄,矛盾重重,漏洞百出,可稱千古奇文。
請讀者細細看來:
……皇帝死了,皇后命令王繼恩去叫趙德芳,而王繼恩卻去叫來了趙光義。王繼恩是個太監,(鑒於唐末宮監擅權亡國,五代及宋朝的太監是無官位,無權柄的。)如果沒有得到具有實權人物的命令,他敢這樣做嗎?(這個『實權人物』除了趙光義還有誰?退一萬步說,假如趙光義沒有奪權的念頭的話,王繼恩違反皇后懿旨,本身就是個死罪。)可以肯定王繼恩事前已被趙光義收買為心腹,成為內線,參與陰謀的。
……趙光義聽說趙匡胤死了『大驚』,這分明是鬼話。如果「金匱預盟」是真的話,趙光義理當繼承,驚甚麼驚?如果「燭影搖紅」是真的話,趙匡胤就是昨夜他殺的,驚甚麼驚?王繼恩已是自己收買為心腹的人,如今來請自己進宮繼位,這是大喜事,何驚之有?因此,《宋史》中的這段記錄,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篡奪者匆忙之間,「欲蓋彌彰」而弄出來的蹩腳文字。
……皇后一見王繼恩帶來的是晉王,驚慌失措,這是真的了。她知到大事不好,一切都完了,趙光義奪位來了。當年趙匡胤奪位是在白天,當著滿朝百官,對方是孤兒寡婦。如今是深更夜靜,自己只是孤立無援的寡婦一人,她不知道趙光義要採取甚手段,因此,嚇得喊出「我母子之命,都在你手上了。」的話來。
第三個疑點:披露「金匱預盟」的時間。
「金匱預盟」是趙光義登基五年後,趙普才『密奏』此事,公布出來的。既然是「太后臨終」,遺囑「兄終弟及」這麼重大的事情,(而且趙匡義又立即即位)這份「太后臨終」,「兄終弟及」的遺囑且又經皇帝同意的「預盟」,應該就是最重要的文件,為什麼不在趙匡胤死時立即堂堂正正公布出來,由趙光義光明正大正地繼承皇位,而卻要推延到二十年後之才由趙普『密奏』出來?
原來這其中是有原因的:
按《續資治通鑒》記載:太宗太平興國六年九月間(趙光義做了五年多皇帝了)因為這個時候有人密告秦王趙廷美(趙光義的弟弟)陰謀造反,太宗便找了趙普來商量。
在太宗即位之初,任命趙廷美為開封尹,把趙廷美、趙德昭、趙德芳三人並稱皇子,又都加封王爵。朝野議論紛紛,都說太宗將把皇位按次序傳給他們做了,這對趙光義是非常不利的。
太平興國四年八月,趙德昭跟隨太宗出征幽州,有一夜,突然不見了太宗的蹤跡,於是,有人建議馬上立趙德昭為帝。太宗知道了這件事,十分惱火。回京后,因為北征不利,太宗沒有獎賞部下,將領們頗有議論,德昭聽了,便進宮向太宗反映,請太宗獎賞這些部下。太宗大怒道:「到你當皇帝的時候你再去獎賞他們吧。」(也許並不僅僅這一句話哪么簡單。)
德昭聽了,又是驚恐,又是憤怒,問身邊的隨從:「你們帶了刀嗎?」左右隨從答道:「現在是進宮,不敢帶刀。」
德昭見隨從都沒帶刀,便走進茶水閣,倒叩上門,找了一把水果刀,自刎死了。今年三月,(太平興國六年),趙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了。現在,三個能夠格和自己爭帝位的人,就剩下趙廷美了,既然有人密告他陰謀造反(也不知是真是假?),因此便找了趙普來商量對策。
原來太宗即位,有賴趙普出謀劃策,是立下汗馬功勞的。但是,趙普讀書不多,卻滿肚詭計,而且知道的事也太多了,因此,趙光義也不太信任,現在也只給了他一個太子太保的空銜,沒有用他為宰相,如今為了對付趙廷美,就又找他來出鬼點子。
趙普自從沒了相位,屢屢受到現任宰相盧多遜的抨擊,趙普的兒子趙承宗,雖然娶了太宗的女兒,但盧多遜卻不讓他留在京,要派他到潭州做知府,趙普十分惱火,如今見皇帝又來找上門來了,便對太宗說:「如今朝廷奸佞當道,對皇上不利,如果皇上能讓我重入中樞(做宰相),我自當揭發這些奸佞小人,為皇上整頓朝綱……」,趙普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編出「太后臨終」遺囑「兄終弟及」,這一套「金匱預盟」來的,這一套東西正合著當前形勢需要,太宗十分滿意,於是,立即重新起用趙普為相,並把他的兒子趙承宗留在京里任職。
趙廷美見太宗起用趙普,知道是為了對付自己的,兩個侄兒都先後死了,下一個肯定輪到自己了,彷徨無策,憂心忡忡,趙普也深知太宗起用自己的目的是為了對付趙廷美,於是也就毫不心慈手軟,事無大小,都給廷美羅織罪名,《續資治通鑒》說:「凡廷美所以得罪,則普之為也。」《建隆遺事》也說到:「……廷美之陰謀,事無佐證……太宗已懷猜忌,普復從而媒孽之,故禍不旋踵耳。」
接著,趙普又捏造事端,奏報盧多遜私下構通趙廷美,太宗大怒,立即把盧多遜革職查辦,下獄刑訊,結果是削奪官職,流放崖州。趙廷美也免去職務,全家遣送西京。但是,趙普更還要落井下石,指使開封府尹李符出面上奏:「廷美毫無悔改之心,請把他徙遷遠郡,以防有變。」太宗聽了,立即又把廷美降封為涪陵公,發放到房州安置,因為驚憂成病,不久就死了。但是,趙普覺得是自己教唆李符奏請太宗貶逐廷美的,惟恐他一但泄漏,於己不利,於是,借口說李符用刑不當,把他貶為寧**司馬,也逐出京都去了。
從此可見,太宗起用趙普,是為了把三個危及自己的政敵來個斬草除根。捏造「金匱預盟」,是趙普再次入閣的獻禮,由此也可見趙普為人之卑劣。
第四個疑點:「燭影搖紅」,趙匡胤是趙光義殺的。
趙匡胤被趙光義殺后,金墜兒悲憤難平,起兵要為太祖報仇。夜夢見了太祖,告知真情,說明這是天意如此,非人力可以抗爭的,最後與她同返天府而去。不過,這段故事在這裡就暫且不表,只能留待本書的結束時再說了。
而如今說的是建立趙宋皇朝十五年之後(公元976年),趙匡胤五十歲就暴死宮中。接著,趙德昭三十歲時(公元979年)就被逼自殺而死。(公元981年)趙德芳年僅二十三歲就不明不白地得暴病而死。(公元984年)趙廷美被貶房州,三十八歲便抑鬱而死。這些趙氏皇室宗親,都是相隔三年兩載死一個的死光了,箇中奧秘,不言自喻,都是杜太后這個老太太臨死之前胡說八道惹下來的禍。別說是「紅顏禍水」,就連老太婆胡說八道也是禍水呢。
正是:雖然天意早安排,婦人長舌也生災。幾個兒孫遭橫死,都緣囈語惹禍胎。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