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俳論中的美學問題(一)(2)
魏武帝讓宮人梳反綰髻,上插雲頭篦,又讓她們梳百花髻。
晉惠帝讓宮人梳芙蓉髻,插戴通草、五色花。
南朝陳時,宮中之人梳隨雲髻(見圖3),化暈妝。
隋文帝時,宮中之人梳九真髻、化紅妝,稱之為「桃花面」,又插翠@翹和桃花形的搔頭,面貼五色花子做妝飾。
煬帝讓宮人梳迎唐八鬟髻,髮髻中插上翡翠釵子,化日妝;又讓宮人梳翻荷鬢,化啼妝;梳坐愁髻,化紅妝。
唐代武德年間,宮中之人梳半翻髻,又梳反綰髻、樂游髻。樂游苑,即唐代宮殿的名字。
開元年間,梳雙鬟(見圖4)、望仙髻及回鶻髻。貴妃梳愁來髻。
貞元年間,梳歸順髻,面貼五色花子,又有鬧掃妝髻。
《古今注》記載:長安女子梳盤桓髻、驚鵠髻,又梳俀鬌髻。也有人說俀鬌髻是梁冀妻子孫壽所創之墮馬髻(見圖5)遺留下來的樣子。
晉代永嘉年間,婦人將頭髮束起,而且比墮馬髻梳得更加鬆弛,髮結鬆散不能豎起,一層頭髮覆在額頭,這種髮髻是婦人自創。吳代打扮華麗的婦女,又將頭髮束緊,貼近鬢角處垂下的頭髮長過耳朵。
晉惠帝元康年間,婦人的頭飾有形如兵器的五兵佩。又以金、銀、玳瑁等製成斧、鉞、戈、戟等形狀的簪子。
東晉太元年間,貴族婦女都把鬢角鬆鬆地下垂、髮髻傾斜作為流行妝扮。這種妝飾用的頭髮特別多,且不能一直戴著,於是,先在木板或木梳之上把頭髮裝好,稱之為假髻,或叫假頭。
宋文帝元嘉六年,民間婦女把頭髮分成三份來扎束,又在頭頂挽成三鬟,聳立向上,這種髮髻稱為飛天髻(見圖6)。它開始於東府,流行於民間。
唐玄宗天寶初年,貴族及百姓都喜歡穿胡服戴胡帽,婦女則簪戴步搖、頭釵,穿衫袖窄小的衣服。
楊貴妃常以假鬢為裝飾,而且喜歡穿潢色裙子。
后蜀皇帝孟昶末年,婦女們將頭髮攏結於頂,挽成高高的髮髻,稱為朝天髻(見圖7)。
南宋理宗時,宮妃將頭髮攏結於頂,挽成高高的髮髻,一天走下來,也不會散落。
梁代簡文帝作詩說:「同安鬟里撥,異作額間黃。」撥,扭開的意思。婦女梳理鬟發時要用「撥」,用木頭製成,形如棗核,兩頭尖,尖可長達二寸。將之漆上光澤后,用來松鬢髮,名曰鬢棗。當時婦女們競相用鬢棗挑轉鬢髮,梳薄妥鬢,這種鬢的形狀很像古代的蟬翼鬢。
後周靜帝讓宮人描黃眉,化墨妝。
漢武帝讓宮人描八字眉。
漢代宮廷每天給宮人發螺子黛,讓她們描翠眉。
魏武帝讓宮人描青黛眉、連頭眉。此眉為直直的一筆,連著眉心,特別長,人稱之為仙蛾妝。齊梁年間,人們大多仿效此法畫眉。
唐貞元年間,皇帝又讓宮人用青黛畫蛾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