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兩年

第一章 兩年

晉陽城外的汴軍收到軍報,身後有安東軍夾擊,一眾將軍愁眉不展,在此僵持不下,營中無人能敵李存孝,已有數名大將殞於他手,兼之晉軍奇招迭出,廣挖地道,夜晚劫營,另兵將疲於奔命,反而是城內晉軍士氣節節升高。屋漏偏逢連夜雨,就是老天也來落井下石,近半月來豪雨不斷,以至營內瘧疾肆虐,放倒了不少兵士。無計可施之下,氏叔琮黯然下令撤軍。此次晉汴大戰終是不了了之。

此時南面的恆、趙幾州也剛剛頂住由朱溫三子朱友貞率領的四萬汴軍的反撲,保住辛苦得來的南下根基。

中原一番惡戰之後,幾大勢力皆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各方偃旗息鼓,休養生息,天下也為之清平了兩年。中原諸鎮一面恢復元氣,一面繼續招兵買馬,積極備戰。而與之相反,遼東三道是一片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

渤海素有海東盛國盛名,龍泉府被稱為小長安,經過渤海大氏近二百年的發展,氣派繁華,在渤海之戰中僅南門、王宮損壞少許,稍是修葺之後兩處不但恢復原貌,連帶王城內也是大興土木。如今通過商部的大力推動,南來北往的行腳客商雲集龍泉府,酒肆茶館鱗次櫛比,店鋪里各式各樣的商品琳琅滿目。雖不敢與「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開元盛世相提並論,但比之中原諸鎮,這裡也可以算是世外桃源了。

本朝最盛的開元年間時,人口已經達到八千萬口,安東戶口占不到半成,而河北道人口僅次於都畿道,達到九百四十七萬(史實,千真萬確)。如今天下大亂多年,人口銳減,民心思定,遼東的繁榮穩定吸引來更多的中原難民,戶部重新統計戶籍之後,合計三鎮人口,竟然也達到了八十三萬戶,人口近六百萬,這還不包括契丹,室韋與黑水靺鞨,接近憲宗中興時候的水平。

工部指揮勞力,興修水利,開墾荒田。國技館已經劃歸工部管制。因曲轅犁只適合土質粘重、田坵狹小的南方水田耕作,不宜於北方耕地使用,所以國技館的匠工們集思廣益,結合渤海人原有的先進耕種經驗和農具,改良出更優良的犁、鏵、鋤、鐮、鍬、鎬、钁、刀、叉等,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修復舊渠,如薊州的渠河堰與孤山陂,並在安東,渤海兩地開鑿新渠,以至良田萬畝。

兼之建立新城,安置流民,商部從河北道南部的州縣購置耕牛,引進新的農作物。其中幽州,滄州除種植農物之外種植桑樹,渤海增種響米,媯州西奚著力發展畜牧。安東地衍土沃,有木鐵鹽魚之利,遷荒民耕種,沒有農具的,由官府供應。

有鑒於苦寒之地,瓜果較少,遠道從回鶻引進了西瓜(^_^,誇張吧)、回鶻豆,並大面積栽種果樹。在我的提示下,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獨特的栽培技術。

商部在我的授意下,創辦半官辦的票號以及商號。龍興櫃坊,開元商號。開辦商號,是為了防止原有的新羅商團一支獨秀,並且逐步地取代新羅商團,畢竟新羅是個番邦小國,讓新羅人控制通商難以服眾,又對今後發展不便。商號初期主要與契丹,室韋,黑水靺鞨作生意,不販賣戰馬、武器給中原藩鎮,在建安的海船建好之後,商號的貿易範圍達到了江南,蘇杭,泉州一帶,最遠到了嶺南,商品也涉及到茶葉,絲綢等江南特產。

櫃坊也就是後世的錢莊,不過龍興櫃坊稍有不同,算是錢莊,票號二位一體。百姓客商都可以來存錢,大戶小戶利息分化明確,特開通借貸業務支持商戶發展貿易。對於民間造私錢的弊端,由尚書省督辦,嚴禁私開爐灶,一經發現必定嚴懲不怠。

相較於這些物質上的屢屢革新,新版《唐律》中《民典》的頒布最是驚世駭俗。遠古三皇五帝之時,民風純樸,政法清明,國君設置百官旨在解民疾苦,廣開言路,然而商,周之後,官民兩者愈加疏遠,日漸形成以官為本。明君當政則百姓受益,反之朝令不施即禍國殃民,究其根本:一面民眾誤解《詩經》,《論語》等諸子之說,千百年來已然習慣官宦即是君意,官家政令代表的就是天子,豈不聞聽其言而觀其行?多少胸生壯志的君主受了這種荒唐的等價的拖累;另一面隨著朝代的不斷更迭,官職劃分愈加詳細,僅是國家登錄在案的官差就有九品之別,且又細分上中下三等,至於那些不入流的雜官更是無從詳查,上位者每日國事繁忙,少有機會如同堯舜等名君一般四野巡查,層層傳到案前的奏章因著下面臣子錯綜複雜的關係早就變了味兒,隱晦曲折、是非顛倒乃常有之事,如此又怎能做好治國安民。

是以由杜荀鶴主持,帶領新一期科考高中的學子們廢寢忘食地辛勤筆耕兩個月的《民典》,洋洋洒洒近十萬字,引經據典,章章緊扣民心,竭力凸顯國之根本在於這普天下的千萬子民,大有撥雲見日的氣概,雖然提議出自我口,但開卷觀來亦是心潮澎湃,不願釋手。文中指明:君者,授命於天,代行仁禮於天下;官者,君者之器,助於朝野;民者,國之脊樑,社稷之砥柱,惟尊上者。對於克制自古既有的官官相護,民怨難申的痼疾,由權力加大的御史台受理,從朝堂往下,三鎮、各州都加設監察院,級級監督『官老爺』是否真心為民儘力,同時體察民意,直接關係到官吏升遷甚或身家性命。

這部鴻篇巨著先是在京官中傳播,繼而快馬發往各地,大小百官觸目驚心,大家心裡都清楚,如今自己頭上橫了一把刀,就是民心。衷心為民操勞的拍手稱快,以往假公營私的轉而反省自家過錯,中規中距。

為了向民眾公布新典,連帶著還要有大動作。首先就是改革書局,提高印刷效率。本朝初既有印刷,但官家卻因重學輕術,一直未有重視,以至於二百年間尚無一家官辦書局,民間流傳的佛經、曆法的書籍皆由寺院或民辦所屬的私自印刷。同時印刷效率極低,若是印刷如經,史書籍或詩文集,需要相當多的經費和時間,短時間雕刻上版,反不如手抄來的快。此時的印刷原理是:將需印刷的文字或圖像,書寫(畫)於薄紙上,再反貼於木板表面,由刻版工匠雕刻成反體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時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將紙張覆於印版,用乾淨刷子均勻刷過,揭起紙張后,印版上的圖文就清晰地轉印到紙張上,從而完成一次印刷,太是繁瑣。沒辦法,只有盜版畢升,以及後世能人的技術,推行泥字,木字印刷(金屬的以後再說吧),此外依照明代的彩印,引進彩色套印。各地官家反覆鑽研新典的時候,國技館的技工們也在趕製新式器具,歷時月余總算一台雛形機問世,雖說首版出來的效果慘不忍睹,卻也大大鼓舞了一班工匠,事實證明此法確實可行。

開設官辦書局,面向民眾的書籍歸於國子監經營;官府行文等書冊由禮部督造。新式印刷術一旦推行,自是加快了信息的傳遞速度,因之亦要考慮民眾輿論,故此隨著印刷機投入應用的又有新法:除官辦的報章《遼東快訊》外,不得他人私開類似經營,一經查出,以惑眾愚民論處。

首版五千部《唐律》和一萬份《遼東快訊》同時上架,一時間竟然洛陽紙貴,百姓早就聽聞新典中有一部關乎己身的巨著,且報紙的新穎格式和印刷文本對舊有文體的巨大衝擊,兼之低廉的價格(兩者皆賣五文錢,相對於時下絹布一匹六百的價格,實則等於白送)都吸引著人們爭先購買,沒用上兩個時辰即被搶購一空。兩旬時間之後,應民眾與日俱增的再版呼聲,又加印了兩萬部《唐律》,這次價格提高二十倍,其中加有彩印,又是兩日告罄。

通過這種促銷,《遼東快訊》首次闖入平凡百姓家,始終保持五文一份,依照龍泉至幽州的快馬腳程計算,每七日更新一期,內容包括政府法規,佳篇美文,以及廣告一欄,取廣而告之的意味,為人們介紹新鮮食物、商鋪特色。

諸多漏洞不斷在變革中湧現,遼東的改革也隨之不斷地先前發展,一片欣欣向榮的勃然生機。各州府應時而變,大力推動商業,一切都為改革放行。

註:下周本人就要回國工作了,這兩天都在為回國操忙,是以影響到寫作,望朋友不要介意,等永恆穩定下來,必定補上。另,最近可能放慢更新,暫時達不到每日一章的要求了,還請大家莫怪。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後唐幻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後唐幻世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