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才
謀略組第二題是後代歷史記載的十五年後才由李存勖發動的幽州之戰,因為和現在很有聯繫,所以只以紅綠旗代替交戰雙方。李存勖出飛狐(今河北淶源),至易水(在今河北易縣境),率三鎮聯兵攻下燕之祁溝關(即岐溝關,今河北涿縣西南),乘勝前進,直抵幽州城下。
這個題目要求考生結合幽州附近實際地形,擔任紅軍指揮使,拒綠軍於幽燕之外。
第三題和尚原之戰:和尚原是從渭水流域越秦嶺進入漢中地區的重要關口之一,屬川陝之首要門戶,其地勢之險要與大散關不相上下。和尚原對仙人關來說,有如通往蜀地的第一道關隘,它與仙人關共分蜀之險要,勢必固守。「和尚原最為要衝,自原以南,則入川路散;失此原,是無蜀也」。後代的宋金在此大戰。金軍一部出鳳翔分兩路從階州、成州出大散關,屯兵北上,進攻宋軍,企圖在和尚原會師。和尚原一帶儘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軍的騎兵全都失去了威力,只好棄騎步戰,結果大敗。此後金軍再發重兵反攻,宋軍挑選勁弓強弩,分番迭射,弓矢連發不絕,繁如雨注。金軍不利退卻。被宋軍奇軍從兩旁襲擊,阻斷金軍運糧通道,金軍陷入困境,又於神坌一地設兵伏擊,金軍大亂,宋軍星夜出擊,大敗金軍。
這個題目只准布置宋軍,檢驗考生如何利用地形和臨陣變通的能力。
第四題本朝的白江口海戰,事先言明此題為選答,考生如果不善海戰可以放棄,並且不影響總體成績。
本朝高宗年間,倭國支持百濟餘黨復國,支援的水軍先頭船隻在白江口遭遇本朝劉仁軌軍,雙方進行交戰,日軍不利而退。而後,倭國將領和百濟國王會商,認為日倭有戰船四百餘艘,唐軍僅百餘艘,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盲目的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於是,未加整頓部署,便「率倭國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雙方展開了激烈海戰,唐軍「左右夾船繞戰」,打亂了日軍陣形,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一時間「海水盡赤」,數萬日軍或溺死、或被唐軍捕獲。在白江口失敗的打擊下,百濟王逃往高句麗,余部全部歸降,百濟國徹底滅亡。
此題要求考生拋棄史書記載,以自己想法重演海戰,以唐軍勝利滅亡百濟為勝,同時陸上的唐軍可以配合調遣。估計因為這個題目不影響分數,很多人選擇了放棄,最後只有幾個漢族人和十數名新羅人參加,即便如此他們還是讓我驚喜不已。
他們多是採取守勢,等敵軍戰意低沉時再出擊騷擾。雖然利用了敵人的急戰心理,最終也能勝出,但損失不小,敵死一千,自損八百。不過還是滿足了考題要求,臨時想到的戰術也能獲勝已屬不易。
不過有兩人的答案卻是上上之策,一個是漢人趙無憂,另一個是新羅人朴在憲。他倆的策略可謂不謀而合,都是以水軍牽制倭國水軍,採取敵退我追,敵追我退的游擊戰術,另派路上唐軍斷倭人糧路,拒其登岸,不用數日敵軍自潰。
雖然最後過關的謀略組考生只有四十人,但已是超出了預先的估算,,這些人確是真才實學,他們大部分都有實際作戰經驗,以後提拔這些人,讓他們去帶兵打仗的話,一定會審時度勢,減少傷亡。其中趙朴二人更是統帥的好材料。
據他倆自己介紹,趙無憂現在是重智的親兵,他家世代參軍,自小他就給舅父當親兵,因為做事得體很討舅父和表兄的喜愛,准許他自由出入大都督府的書房,所以才有他現在的才能。朴在憲則是剛從新羅躲避兵亂到的安東,因為重智治軍嚴明,所以他才投軍,現在只是三個月的新兵。
重智宣布此次獲勝的考生一律記錄在案,等操演完畢由大都督府另行發榜表彰,現在每人升薪餉一等;今天晚上,趙無憂和朴在憲和我們一起回大都督府。
在慶幸謀略組成績斐然的同時,王建和李政負責的武藝組初賽也進行的差不多了。
按照我的授意,以後代軍隊訓練為模板,校場內設置了各種障礙,有土堆、木牆,還有壕溝、水坑,甚至安排了一個特大號的水池,選手們必須潛水過去,露頭者自動出局。最後四千多參賽士兵共有三千二百人過關,失敗者幾乎都是望池興嘆。
其實設計這個水池也是有深意的,即使不識水性也有辦法通過。水池邊上備有一批蘆桿,並且池子不深只勉強沒過頭頂,考生完全可以蘆桿換氣從池裡走過去。就地取材,隨機應變的能力決定了在戰場上活命的幾率,如果真遇到今天設計的情景,那八百人沒一個能活。
根據各自的目的,觀眾們也自動分做了兩批,幾乎所有的將軍都去看謀略組的測試,顯然他們明白戰場上的計謀決定了最後的勝負,一個明智的策略往往能挽救一支軍隊。也有少許童文館的童生來看,不過他們基本就是來看個熱鬧和見識新式沙盤的。
那些地方上來的名士也就是圖個熱鬧新鮮,自然是大半去點評武藝組摸爬滾打的技術,雖是門外漢,卻偏偏一個個搖頭晃腦地攀談不斷。
第一天的軍演就這麼結束了,晚膳后我和重智與趙朴二人另有一番詳談。若不是沒有今天的操演,表兄哪能知曉家中竟然還有一寶,高興之餘為不顯偏差,又留朴在憲在府中當差,等日後再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