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九章 一年後
時光飛逝,一轉眼間又是一年過去了。這一日正是扶蘇開科取士的好日子,在幾名宮女的服侍下,他開始穿上了只有皇帝在祭天的時候才會穿上的最為隆重的禮服,戴上了十二旒象徵著天子的長冠。經過這幾年來在這個時代的不斷的生活,扶蘇已經開始融入到了這個時代之中,開始象一個皇帝一般的奢侈地生活了。當然這一切都是保證在他治下百姓可以安定地生活的條件之下的。現在的扶蘇對別人服侍自己的任何舉動都不會覺得難堪,反而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是扶蘇這些時日里最大的轉變。
而就整個秦國,整個中原來說,這一年也發生了許多的事情。先是因為有扶蘇的輕瑤薄賦的思想,再加上天公作美,所以今年農民都得了一個大豐收,現在人人的家中都有了不少的存糧。而因為糧食的豐收,也使得農民可以將糧食出售,從而進一步地推動相關的產業的發展,如釀酒等。如此一來,百姓的生活比起以前可就提高了不止一個層次。
同時朝廷也在去年的秋天當真推行了那科舉制,以考試的方式向天下招募賢才,入朝為官。剛開始的時候百姓們都還不敢相信,只因從古到今還不曾有過如此選拔官員的,以前的官員大多都是因為自己的出身是貴族,所以就能為官,還沒有見到普通的布衣百姓可以都入朝的。雖然他們對此很是懷疑,但因為扶蘇下的輕徭薄賦的政令很快就實行了,所以還是有人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了去年秋季的考試。其中的佼佼者居然果然如旨意中所寫的一樣被朝廷徵召入仕了,這一下所有有些學識的人就開始密切地關注起這科舉來,同時也有很多人開始讀書識字,畢竟能夠從一介布衣一躍成為朝廷官員可是天下所有人的夢想啊。
除了這些能夠讓扶蘇覺得欣慰和愉悅的消息,還有一件事情就不得不讓扶蘇頭疼了,那就是那一支被他派去草原想要將那匈奴人趕盡殺絕的三萬人馬不見了蹤影,真可說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身在雲中的周行等人派了上百的斥候深入到草原的深處,卻只探聽到有這一路人馬曾在草原瘋狂的屠殺牧民,但最後究竟有沒有被匈奴人所殲滅卻是眾說紛紜,可以說這一路人馬就這樣從草原之上失蹤了。扶蘇在知道了這消息之後也著實愣了半晌,雖然經過後來的探討,他也知道了自己的想法是有些想當然了,但卻也想不到這三萬人馬會突然不見了蹤影。開始的時候他也曾擔心因為這些人馬的失蹤而會使他們背後的一些勢力起來鬧事,這時陳平便進言讓他封鎖了這個消息。因為這些人馬進入草原之後只有朝廷才能偵知他們的情況,所以想要掩蓋這個消息卻也容易。這樣一年來,這三萬人馬的家人就只當他們還在草原之上,並不敢鬧事。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有不少人猜測其中有什麼問題,但是這個時候因為天下百姓的日子已經安定了下來,再加上科舉制的推出,使得各地上自官吏,下至百姓都已經安於現狀,不會再心存反意,所以那些手中還有一定力量的人也只有忍耐了,只想著自己的子弟可以早日歸來。
所以,大秦如今的局勢就是安定,沒有什麼大的天災,大秦的江山已經穩如泰山了。這時為了更加鞏固自己的統治,使百姓們有一個大的盼頭,扶蘇在今年正月就下了春日再開一次科舉的旨意。這一下全國的百姓中的讀書人都行動了起來,不過短短几日工夫,就有上萬人報名參加,這使得一眾官員都不知該如何應付了。要知道去年的那一次也不過幾百人而已,所以他們都可以進到咸陽來,但是現在著一萬多人可就難辦了。可扶蘇對此卻完全不以為難,立刻就搬出了「後世」的辦法,那就是將科舉考試分成了鄉試、郡試和殿試,根據一定的成績取其中的優秀者晉階到下一輪。這一主意一出,著實讓一眾為人太多而擔心不已的官員們大大鬆了口氣,同時他們對扶蘇也更為佩服,認為他果然是天縱英明。聽了他們的話之後,扶蘇卻是心中好笑,自己所倚仗的不過是自己所知道皮毛一般的歷史知識,想不到卻也可以讓這些官員如此吹捧。
今天便是今年春闈的最重要的殿試的日子,為了體現出自己對這科舉制的重視,也為了提高自己在重考生心中的地位,扶蘇便穿戴上了那麼隆重的衣冠,在禁衛的簇擁下來到了正殿之上。然後幾十名最為優秀的考生就被人領到了他的跟前。
在見過禮之後,扶蘇先是說了一番場面話,多是對這些人的勉勵,希望他們今後能夠多為朝廷和百姓做事,最後,他笑著對一眾考生道:「這裡有朕為你等參加這科舉考試的考生所作的一首短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望你等縱然此次不能高居榜首,也莫灰心喪氣。」這一首詩可是扶蘇想了好久才記起來的,認為對這些考生當有不小的激勵作用,同時通過這些人的口大可以將這詩傳到外面去,將原來就對這科舉制很是感興趣的百姓更將目光聚集到此,這樣一來為了自己或自己的子孫將來可以為官,這些人就必須支持自己這個提出科舉制的朝廷,這樣一來中原的各郡就會完全安定了,縱然有人想要恢復當年的景況,那些為了自己利益著想的人也不會讓他們得逞的。百姓只求能夠生存下去,又有個盼頭那就足夠了。
果然,扶蘇的話剛說完,那些考生就露出了興奮之色,想著自己就要身入官場了,也不由得他們不欣喜了。
扶蘇見到他們的表情,便已知道了這些人當會如自己所想的一般對朝廷死心塌地,便將話題一轉,繼續道:「上一次的科考,朕旨在了解那些人的學問究竟如何。但是他們這些人中卻有並不適合為官的,故朕今日決定此次的殿試不以此為題,而是改以考你等處理政務。今日的考題便是讓你等說說該當如何處理這草原上的匈奴人。」說完這話就示意眾考生各自去案前寫出自己的見解。
兩個時辰之後,一份份的答對就呈送到了扶蘇的面前。他隨手翻閱其中的幾篇,卻都是順著他的意思而來,他們都是看到朝廷連連對那匈奴人用兵,就主張以大兵壓到北邊去,將匈奴人趕盡殺絕,不留後患,其中的不同只是所用的計策而已。但是其實這些人所想到的計策也並不高明,看得扶蘇連連搖頭,知道這些人為了能夠入仕總是想逢迎自己的意思,但他們卻想不到自己的想法隨著時間的推移也發生了改變。在看了幾篇大同小異的文章之後,扶蘇便讓那些考生先出宮去休息,而他則與幾名重臣一道就在這殿中慢慢地看起了這些文章。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幾人還是不曾找到一篇能讓他們擊節的文章,扶蘇看到張良幾人已經有些疲憊便命內侍上了酒菜。剛將酒菜擺上,就聽陳平道:「皇上,此人所寫卻與他人埠同,他並不認為出兵草原是對付匈奴人的最佳辦法。」說著起身將手中的一卷竹簡遞到了扶蘇的面前。
扶蘇接過來一看,果然與其他的人所言大為不同,其上開篇就寫道:「以武滅匈奴不過解一時之危,唯有商貿方可解中原與匈奴百多年來的仇怨。」後面便是詳細的解說如何在與匈奴人的邊境之上開放榷場,如何將匈奴人所需要的東西通過交易的方式讓他們得到,這樣一來匈奴人就不會總想著入侵中原,用他們族人的性命去換取那一點點的東西。同時中原百姓有可以通過這些交易獲得一些他們從來不曾有過的草原上的東西,諸如毛皮、肉類等等。
想不到在這些只知一個勁地對朝廷的政策歌功頌德的人當中卻有這麼一個真正有見識的人,扶蘇也是一喜。這幾日來他也在與張良等人商議著是否應該不用兵而是用通商的方式來解決自己與匈奴人之間的事情,但是現在卻還沒有一個定論,想不到今日卻有考生與自己等人的想法不謀而合,這不由得不讓扶蘇對這個考生產生了興趣,便對人道:「待到明日便將這份奏對的考生先叫來讓朕一見,且讓朕看看他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一邊的官員忙都點頭應是,扶蘇點了點頭,對其他的官員道:「卿等便在此用了飯後再各自回府吧。今日也辛苦各位了,明日一早還要繼續看這些考生的文章呢。」
眾官員謝過之後,便小心地在殿中用起飯來,一天又在忙碌之中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