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八章 戰爭爆發
.914年5月,德國參謀長小毛奇同奧匈帝國總參謀長會談,討論對塞爾維亞的戰爭計劃。隨後,斐迪南到其科諾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舉行會談,為發動戰爭預先確定行動方針,他們都認為,俄國國內困難較大,無法插手巴爾幹戰爭。德皇建議奧匈利用這一有利形勢進攻塞爾維亞。
威廉二世還明確向斐迪南保證,假如俄國插手奧塞衝突,德國將援助奧匈。在德國的大力支持下,奧匈決定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薩拉熱窩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時間選定在6月28日,這一天是塞爾維亞被土耳其征服的紀念日。這次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出動了兩個兵團,斐迪南夫婦決定親自前往薩拉窩巡視。
奧匈的這一挑釁行動,大大激怒了塞爾維亞愛國者,「黑手社」和波斯尼亞當地的秘密民族主義團體「青年波斯尼亞」擬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計劃。塞爾維亞政府事前已發覺了刺殺斐迪南的行動,並反對這一行動,擔心這一事件可能導致可怕的後果,因為塞爾維亞難以抵擋奧匈帝國的進攻,而俄國此時尚未完成陸軍的改編計劃,不可能給塞爾維亞有力的援助。
塞爾維亞政府試圖阻攔「黑手社」的人出境,但與「黑手社」有聯繫的邊防軍使他們順利地越境進入波斯尼亞。塞爾維亞政府又通過本國駐奧匈公使提醒奧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亞,將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奧匈政府對這一警告置若罔聞。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參加指揮一次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后,塞爾維亞一個秘密組織成員,17歲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婦開槍射擊,斐迪南夫婦斃命,普林西普被捕。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普林西普的行動是熱愛民族的一種偉大表現,但是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
1914年7月23日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弗蘭茨?斐迪南在薩拉熱窩遇刺事件被推動戰爭的兩大軍事集團所利用。奧匈的軍國主義者大肆叫嚷,「拔出寶劍,對準塞爾維亞」,徹底摧毀奧匈稱霸巴爾幹的障礙。維也納一家報紙寫道:「六年來我們一直等待著一切嚴重的緊張局勢最後爆發……我們要戰爭,因為這是我們人心的信念。我們的理想只有通過一次戰爭,用激進的突然方式才能實現:這是一個強盛的奧地利。
事件發生的次日,奧匈總參謀長和外交大臣都認為:「解決塞爾維亞問題」的時機到了,要求立即進行軍事動員,對塞爾維亞宣戰。但他們也擔心俄國的干預,於是就請求德皇威廉幫忙。
德國渴求戰爭,認為現在進行戰爭有利。1914年有兩件事促使德國力求速戰。一是6月間德國完成了基爾運河的加寬工程,使新造的「無畏艦」能從北海通過運河直接駛入波羅的海,加速軍隊調動的靈活性;二是4月份英國開始同俄國進行海軍談判,小毛奇獲知此事後,大為不安。
德國作戰計劃的締造者小毛奇對曾出使英國多年的埃克哈德施泰因說:「我們已準備就緒,戰爭對我們來說是愈快愈好。」
德國深知,如果戰爭拖至1917年發生,那時俄法兩國完成新的擴軍計劃,實力對比會起變化。德國外交大臣亞哥夫在1914年7月寫給駐英大使的信中說:「現在,俄國基本上尚未做好戰爭準備。法英兩國也不願意現在打仗。根據所有權威人士的推測,再過幾年,俄國就有戰鬥力了。
到那時,它用自己士兵的數量就能壓倒我們;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和戰略鐵路都將建成,然而我們的集團的力量卻將日漸衰弱下去。」德國人預感到俄國的力量將日益增強,而現時貌似強大的奧匈帝國將日趨衰落,因此希望在實力對己方有利的情況下發動戰爭。
斐迪南被刺殺的當天,德皇在基爾海面遊艇上獲悉弗蘭茨?斐迪南遇刺身亡,立即停止瀏覽活動。他活像一個押下了賭注的賭徒一樣,不停地狂叫道:「現在是千載一時的機會」
一周后哦,奧匈駐德大使卓基夷奉命把弗蘭茨?約瑟夫皇帝的親筆信呈交威廉二世。信上說:奧皇儲遇刺,「是俄國和塞爾維亞大斯拉夫主義者直接鼓動的結果;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削弱三國同盟,分裂我的帝國。
如果我們容許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就意味著我的朝廷和我的領土將長期遭受危險。最近在波斯尼亞的可怕的事件發生以後,你一定也認為奧塞之間的敵對想求得友好的解決已是不可能的了;只要貝爾格萊德這種罪惡的煽動根源不受到懲罰,則所有歐洲君主國家的和平政策將受到威脅。
」信中所謂懲罰塞爾維亞,就是發動侵略戰爭。弗蘭茨?約瑟夫懇求威廉二世表態支持他的戰爭行動。
德皇收下奧匈大使的信件,併當場表示,奧地利「可以肯定地指望德國作為一個盟國和友邦為它的後盾」。「德國全力支持」奧匈對塞爾維亞「採取軍事行動」,並且認為,「如果我們放過這次如此有利的機會,將是可惜的」。
7月5日和6日,威廉二世接連召集高級將領和政府大臣,在波茨坦宮舉行會議。他把可能發生戰爭的信息告訴自己的寵臣。將軍們回答皇帝說,一切戰爭準備已經就緒。總參謀部的軍需部長報告皇帝說:「在這次覲見后,我就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了。
動員計劃已在1914年3月31日完成。軍隊和往常一樣,都已做好準備。」於是德國作出了發動戰爭的決策。
奧總參謀長也於7月5日謁見奧皇,轉達了德國的答覆。老皇帝還是猶豫不決。「要是英國、法國、特別是俄國向我們發動進攻那可怎麼辦啊?」
「我們不是還有德皇的保證嗎?威廉二世和他的總理已經向我們的外交大臣口頭保證,德意志帝國將作為我們堅實的後盾。
「那好吧,既然有德國的保證,剩下的事情就麻煩你了。」這位82歲的老皇帝喃喃地說:「現在我們不能再回頭了,將要發生一場可怕的戰爭。」奧匈立即著手準備挑動戰爭。
在德奧準備發動戰爭的同時,俄法兩國也積極備戰。法國總統彭加勒和總理維維安尼訪問俄國。兩國相互保證說,一旦對德國開戰,兩國一定履行自己作為盟國的義務,俄國過去在1909、1912和1913年的國際危機中,曾經三次讓步和退縮,現在它決定這次絕不讓步和退縮了。
俄法在兩國會談公報中以及在公開的外交場合,都一再強調兩國「珍貴的友誼」,大肆渲染「親如兄弟的海陸軍力量」,並互相表示要「忠誠不懈地與它的盟邦合作」。
兩國首腦會談期間,俄國在彼得堡冬宮舉行了招待宴會。席間,法國總統彭加勒特地同奧匈大使交談,要大使轉告奧匈政府「應當特別慎重」處理對塞爾維亞的關係。他強調說:「塞爾維亞在俄國人民中間是很親密的朋友,而俄國又有盟邦法國,在這個問題上真不知有多少可怕的糾紛。」
英國也已經做好戰爭準備,並且認為遲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將對自己不利。因為英國看到德國的生產能力比自己強大,在海軍造艦競賽中將會很快趕上來,希望在目前仍保持海軍優勢的情況下,通過戰爭擊敗危險的競爭對手。不過在薩拉熱窩事件后,英國開始並沒有流露參戰的意向,因為它既擔心德國懸崖勒馬,又怕承擔首先發動戰爭的責任。
同時,英國議會和內閣中存在著一個親德派。英國內閣中,12名閣員不贊成參戰。整個工人階級和大部分自由黨人反對參戰。特拉法加廣場上的群眾集會要求英國宣布中立。
在聲勢浩大的和平運動的壓力下,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國駐英大使說,英國同俄法兩國沒有任何同盟關係,不受任何義務約束,並一再申明英國的態度是「盡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國之間發生戰爭。」
奧匈在德國支持的鼓舞下,積極準備發動侵略塞爾維亞的戰爭。它選擇法國總統彭加勒離開俄國回國這一天,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限令48小時答覆。
最後通牒指責塞爾維亞政府違反它對奧匈的承諾,縱容反奧運動,甚至縱容恐怖行為。指出:「根據6月28日暗殺案罪犯的供認,可以看出薩拉熱窩暗殺案是在貝爾格萊德策劃的,兇手所使用的武器和爆炸物都是由塞爾維亞的軍官和官吏提供的。最後,兇犯攜帶武器進入波斯尼亞,也是由塞爾維亞邊防軍官員加以安排和協助的。」據此,奧匈要求塞爾維亞政府公開嚴厲譴責一切反奧宣傳。
接著奧匈提出10項具體要求,其中包括:塞爾維亞報紙不準刊載反奧文章;查封反奧組織;肅清學校教育中反奧宣傳因素;按照奧匈提出的名單罷免那些參與反奧宣傳的文武官員;奧匈當局參與**塞爾維亞境內的反奧運動;奧匈的代表進入塞爾維亞境內調查薩拉熱窩事件;嚴懲薩拉熱窩事件有關人員;塞爾維亞政府必須就某些高級官員在薩拉熱窩事件后發表的反奧言論作出說明;最後,塞爾維亞政府應當把命令它採取的一切措施的執行情況立即通知奧匈帝國政府。
在通牒中,奧匈蓄意挑釁,使用了侮辱性語言。這個最後通牒的內容,德國事先就知道了,並且認為,「為保持一個**國家的尊嚴,塞爾維亞顯然是不能接受這些條件的」,結果只有戰爭。
但是,塞爾維亞為了避免戰爭,盡量剋制忍讓,除了不同意奧匈派人干涉塞爾維亞內政之外,其餘各項均表示接受。可是,奧匈不顧一切地按照預定計劃,於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
奧匈發出最後通牒之後,俄國通知奧地利,攻擊塞爾維亞會引起俄國的總動員,並表示俄國不容許奧地利打垮塞爾維亞,成為巴爾幹半島的霸主。7月26日,英國外交大臣格雷提議德、英、法、意四國調停奧、塞之間的不和。但英國在暗中極力慫恿法俄對德奧作戰,並保證給予支持,這就給法俄兩國壯了膽。
英國的真正面目是在奧匈向塞爾維亞宣戰的第二天才公開暴露出來的。7月29日,格雷接見德國大使,明確表態說,如果衝突僅僅限於俄奧之間,英國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兩國捲入,「那麼局勢立刻就會發生變化,英國政府在一定條件下,將被迫作出緊急決定。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長期作壁上觀了」。
當德皇威廉二世最終獲知英國參戰的真正意圖之後,曾打算懸崖勒馬,勸告奧匈接受英國的調停。可是,奧匈已對塞爾維亞宣戰兩天了,軍隊已經開進塞爾維亞境內。事情到了這一步,不可能再挽回。
奧塞戰爭迅速爆發,按照兩**事實力的對比,奧地利無疑是佔有絕對優勢的。所以俄法兩國決定全力支持塞爾維亞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