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偏倚還是結論?
1.9偏倚還是結論?
上面說到的那些真的是偏倚或者成見嗎?我們為什麼不稱其為信念(或者乾脆就稱其為結論),並承認經濟學家通過觀察稀缺性、選擇、權衡及其結果來解釋社會現象,因為這些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社會現象。物理學家說,能量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難道我們能說這是一種偏倚嗎?生物學家假設DNA分子控制機體發育,難道我們能說這是一種偏倚嗎?
我們現在提出的問題很重要,而且很有意思。*但是我們不能繼續進行深入,否則這個導論章節就會變得太長了。作者長久以來認為以下這點顯而易見:對任何種類的知識的探索都必然是從求知者一方的某種約定或信念開始的,我們不可能帶著一個完全開放的頭腦去接觸世界,因為我們不是昨天剛剛出生的。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完全開放的頭腦意味著完全空白的頭腦,什麼也學不到。任何討論、探尋,甚至每一次觀察都根植於信念,並從中生長出來。我們必須從某處出發,頭腦中也必然有一些現成的東西。即便是經濟學家,也得面對有限的資源進行選擇和權衡。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在哪裡,然後以我們認為真實、重要、有用或者有啟發性的東西為基礎向前走。當然我們的判斷可能是錯的。的確,我們在某種程度上總是錯的,因為每個所謂「正確」的陳述都必然遺漏或忽略大量同樣正確信息。即使最詳細的地圖也是對現實必要而有用的簡化。
有些人建議用避開理論的方法來避免這種風險,對此我們不敢苟同。經濟學是關於選擇及其無意後果的理論。有些人嘲笑「花哨的理論」,更願意依靠常識和日常經驗,其實這些人常常成為極端模糊和籠統的假設的犧牲品。常識可能會讓人相信,抽大麻會導致將來吸食烈性的毒品,因為烈性毒品吸食者往往是從抽大麻開始的。然而,很多抽大麻的人從前都喝牛奶,那麼是不是能推論出喝牛奶會導致抽大麻呢?即使牛奶含有大量能導致上癮的L-色氨酸(火雞里也含有同樣的氨基酸,會導致人昏昏欲睡),當然這樣的「事實」本身並不能證明某一事實是另一事實的原因。再想一想所謂的「超級盃賽效應」。財經記者經常報道在超級盃賽期間的一系列有趣的事實:當來自國家聯盟的球隊贏得超級盃時,那一年道瓊斯工業指數的表現就好,而當來自美國聯盟的球隊獲勝時,道瓊斯指數表現就(色色小說差。*直到1998年國家聯盟的一支球隊捧杯時,上面的結論一直有效。據說現在這個結論八成有效。有什麼效呢?國家聯盟獲勝后道瓊斯指數好,國家聯盟失敗后道瓊斯指數差,這一事實並沒有給我們提供關於金融市場和道瓊斯指數的深入見解。超級盃賽的結果並不一定會引起(或「導致」)股價的上漲或下跌。如果你僅憑事實之間的關聯和統計相關性就認為其間存在某種因果關係,就會淪為這種極其平常而又完全錯誤的推理的犧牲品。事實上,這可能只不過是個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