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河邊的古城(5)
這個問題讓達士先生愣住了,他為難地搔搔頭:「呃**那是不一樣的,這是沒有辦法比的呀!」他大概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吧!有誰會拿別的地方來和瓦拉那西比呢?
這座聖城是印度人的驕傲,是將印度教的神話歷史保存得最完整又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地方,如果一個印度人想要表現自己國家的悠久文化和偉大宗教,他就會叫你去瓦拉那西!在他們心中,印度雖然處處都是「最」神聖的聖地,但是沒有一處能與瓦拉那西相比,她是這塊神秘大陸上無可比擬的至聖之城!
午後一點鐘左右,火車終於穿過馬拉維亞橋(Malaviya),進入了聖城瓦拉那西。
我們揮別親切的達士先生,背起沉重的行囊,迎著白花花的眩目陽光,走入公元前6世紀的世界。
2
貝拿勒斯城簡直就是一座巨大的教堂,是一個宗教的蜜蜂巢,每一個蜂窩眼都是一個寺廟、神龕或是清真寺院!
——馬克吐溫《赤道環遊記》
瓦拉那西位於北方邦(UttarPradesh)境內的恆河中游,這條原本由西向東流入大海的聖河,在這裡拐了個大彎,轉向北方迂迴前進,瓦拉那西就盤踞在這滔滔聖水西岸、一條緊臨河流的狹長山丘上,北界有瓦魯那河(Varuna)與恆河交會,南方有阿西河(Asi)與恆河匯流。山丘的西方是一片低矮的盆地平原,聖城的市區就順著地勢往西蔓延。
據說在古代,這片平原上散布著大大小小的湖泊和池塘,其間大都有小溪流相連,在民間信仰中,這些水塘和溪流里都駐有特定神,是當地人生活中的小聖地。公元7世紀時,玄奘來此朝訪,留下了「茂林相蔭,清流交錯」的記載,可見當時這裡必定是一片水草繁盛的地方,到了1822年,在英國學者詹姆士普林賽卜(JamesPrinsep)所繪的貝拿勒斯市區地圖中,依然可以看到這些溪流與湖泊的分佈情形。
當時的恆河借著這些溪流水塘而與山丘后的城市有了聯結,平常它們是排水疏洪的管道,可是如果有哪一年的雨季特別兇猛,帶來比平常更大量的雨水時,恆河高漲的水勢就會沖入瓦魯那河和這些小溪流,倒灌進城市中,淹沒所有的水塘河流和房屋廟宇,把中央這座地勢特別高的山丘環繞起來,變成一座不折不扣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