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宋滅金」 --蒙宋抗戰的開始(1)
「和宋滅金」--蒙宋抗戰的開始
在南宋外交使節趙珙撰寫的《蒙韃備錄》之中,記錄了許多金帝國初期對蒙古諸部的血腥政策。在金世宗執政時期,燕京及其他契丹族聚居區域有一首傳唱不休的歌謠:「韃靼來,韃靼去,趕得官家沒去處。」金帝國的統治者們深以為患,於是每三年定期派兵清剿一次,這就是所謂的「三年滅丁」政策。宋末詩人、畫家鄭思肖的筆記之中對於金帝國的減丁政策記述則更為詳盡:「昔金人盛時,韃(蒙古)雖小夷,粘罕(完顏宗翰)兀朮(完顏宗弼)輩嘗慮其有難制之狀,三年一征,五年一徙,用蒿指之法厄其生聚。蒿者,言若刪蒿也。去其拇指,則壯丁無用。」也就是說金帝國的軍隊除了對蒙古民族進行定期的屠殺和劫掠之外,還會採取「蒿指之法」來遏制蒙古各部的生產能力,所謂「蒿指」就是像割野草一樣將蒙古族壯丁的大拇指剁掉。
金章宗完顏因病去世之時,當時兩位寵妃賈氏、范氏儘管都已經懷孕,但仍未分娩,因此由其弟衛紹王完顏永濟繼承帝位。據說鐵木真曾在凈州與衛紹王完顏永濟有過一次會面。金章宗完顏死後,金帝國按照慣例向蒙古派出使者宣布新君即位,要鐵木真拜受。鐵木真問金使:「新皇帝是誰啊?」在得到了是完顏永濟的回答之後,鐵木真面朝南方吐了一口唾沫,「我一直以為中原的皇帝都是天神一樣的人物,原來這樣的庸才也可以啊?」於是乘馬北去,開始謀划對金帝國的全面戰爭。
蒙古軍隊第一次突破金帝國的邊防,河北等地便流傳起了一首童謠:「搖搖罟罟,至河南,拜閼氏。」所謂「罟罟」指的是蒙古貴族婦人頭上所戴的高冠。在這樣的童謠歌聲中,金帝國的漢族官吏們已經看出了人心向背。唐*代名將郭子儀的後裔、時任金帝國汾陽郡公的郭寶玉無奈感嘆道:「北軍南,汴梁即降,天改姓矣。」在他這樣的漢族官吏眼中,金帝國不過是滅亡了正統北宋王朝的異族而已,並不值得他們效忠,於是舉軍向鐵木真投誠。
在第一次蒙金戰爭中,有一個叫楊安國的山東青州青年乘勢崛起。楊安國早年以賣馬鞍為業,因此也人稱「楊鞍兒」或「楊安兒」。南宋丞相韓侂胄主持「開禧北伐」時,楊安國一度在山東揭竿響應。但是南宋的北伐軍被擊退之後,楊安國不得不接受金帝國的招安,一度升任防禦使。蒙古騎兵叩邊之際,楊安國的軍隊卻始終徘徊在遠離戰場的雞鳴山一線,不肯出力抵抗。金帝國主力在野狐嶺覆滅之後,楊安國立刻逃回山東,和張汝楫等人再次舉起了反抗金帝國的義旗。因其部隊穿紅襖作標誌,故稱「紅襖軍」。後來,由楊安國及其妹楊妙真、妹夫李全所領導這支民間武裝發展成為了蒙、金、宋三方之外舉足重輕的一支地方割據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