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來自瑜伽的幸福秘密(7)
只要有「觀察」存在,就涉及兩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觀察的對象,即形象、聲音、想法、畫面、感觸等;第二個要素是觀察者,即意識著或感知著這些形象、聲音、想法、畫面、感觸等的人。
觀察者會從這些觀察中得出結論:「我正在看一朵花」,或「我覺得冷」,或「我胳膊疼」,或「我很煩」,或「我得馬上回去工作了」。
問題是,誰是在觀察這些想法、形象、聲音或感觸的那個人呢?
分析觀察的過程,就能明白你就是觀察者。你可以理解你不是那些被觀察的想法、形象、聲音或感觸,也不是幫你體會觀察過程的工具(心意),「你」是那位觀察到思緒、形象、聲音和感觸的觀察者。
你也可通過以下的實驗來進一步了解「自我」是觀察者。請看眼前的任何一個物體,一朵花、一幅畫都行。你意識到自己在看著這個物體嗎?如果確實如此,那就對自己說「我看見花(或一幅畫或任何物件)了」,然後閉上眼睛,在你心意的熒幕上勾勒出這個物體的形象。請注意:你作為觀察者,正在關注這個出現在心意里的形象。
通過這個練習,就能知道自己是心意活動的觀眾,即我是觀察者。我可以觀覺心意中的內容,如同觀看銀幕上的畫面一樣。這樣,就可以理解自我並不是心意。
一切「觀察」實際上都來源於心意(思想)。換句話說,感官確實無非是一些渠道或者媒介,*外部世界的信息通過這些感官渠道或感官媒介傳遞進來,並且在心意上產生映像,然後,我們才能感知或觀看心意上出現的這個信息。因此,有了感官的體驗,就產生了心意的內容,而「我」就是心意內容的觀眾。
像在電影院看電影一樣,身體好比是一座影院劇場,用於感知的眼睛、耳朵、舌頭、鼻子和皮膚,就像是相機、收錄機等設備,心意就像記錄和展示信息的膠片、磁帶或電影屏幕,我就像電影觀眾接受上演影片所提供的信息(形象、顏色、聲音、想法、感覺等)。我坐在影院里看電影時,絕不會錯誤地認為自己就是電影屏幕或屏幕上的畫面。同樣地,當我在看心意里這「熒屏」上的形象時,以為自己是心意或其內容就大錯特錯了。
——《我是誰》柏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