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子論無為而無不為(8)
為什麼「不尚賢」?《墨子》書中專門有一篇,題目就是《尚賢》,講的就是尚賢。而老子卻講不尚賢。為什麼要不尚賢?你遵從了賢人,推崇了賢人,大家都會這樣做,這就出現了一種競爭。老子反對這樣一種狀態,所以,「不尚賢」,是為了「使民不爭」。
為什麼「不貴難得之貨」?「不貴難得之貨」,是指不以難得之貨為貴,不去追求難得之貨,不去「抬高」難得之貨。比如如果沒有人購買盜墓的人盜得的東西,就沒有人去盜墓。我們不以「金銀」為「貴」,就沒有人去盜竊金銀珠寶。所以,「不貴難得之貨」,是為了「使民不為盜」。
老子所追求的生活是什麼?就是那種純樸的、樸素的生活。也就是《老子》第八十章講的:「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道家所追求的狀態。
老子生活的時代和孔子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時代。這是一個什麼時代?
我們簡單地講,就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人們為所欲為,強盜橫行。面對這樣^H小說一種社會混亂,以儒家為代表的孔子,他所提倡的治理國家的方針政策是「克己復禮」。提倡作為國君應當行仁,應當愛民。
老子不這樣講,老子講什麼?治理國家的基本方針應當是「無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提倡國君首先應當「好靜」,應當「無欲」。國君好靜而無欲,就會養成一種純樸自然的社會風氣。
儒家和道家雖然都講治理國家,但治理國家的方略很不相同;儒家和道家雖然都講聖人,但儒家的聖人與道家的聖人也很不相同。儒家之所謂聖人,是不學而能,創法立範,彪炳千古之有德之人。道家之所謂聖人,是虛以為懷,無以為事,無以為用之有道之士。
儒、道對聖人觀念的不同,既與他們的社會理想有關,也與他們的治國方略、治國理念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