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18)
如果東夷中靠西的那部分經過2000年的流動,現在還留著一些後裔,保留丁他們的民族特點,成為瑤、苗和畲,那麼東夷中靠東的那一部分又怎樣了呢?這一部分可能聯繫上蘇北青蓮崗文化直到長江下游的河姆渡——良渚文化,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吳、越人的活動地區。這地區在三國時期經常使得統治這地區的孫氏政權頭痛的是山區里到處都有的越人。這些不能不使我聯想到這一系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就是吳越文化的底子。
浙江南部直到廣東沿海考古資料還不夠完整。但是廣東石硤文化的發現,使考古學者得出一種見解,它和贛江流域、長江中下游甚至遠達山東沿海等地諸原始文化,不斷發生直接、間接的交往和相互影響,並且越到後來聯繫越廣越遠,而斷定這沿海地區始終是緊密相聯的。《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第166頁。這些線索使我產生一種設想,這種相聯不僅是民族間的交往,而且有相近的種類的底子,就是說,從山東到廣東的整個沿海地帶曾經是古代越人或粵人活動的區域。三國時吳國有山越,其先浙南有甌越,福建有閩越,廣東在漢代建有南越(粵)國,其西到廣西還有駱越,都以越或粵名其人,可以認為是一個系統的人。
許多民族學者把古代的越人聯繫到現在分佈在西南各省壯侗語族民族,直到東南亞,如廣西的壯族,貴州的布依族、侗族、水族,雲南的傣族。如果這個歷史聯繫是可信的話,則可以把他們聯上歷史上沿海的越人。現在沿海的越人已經都融合成了漢族,而這個越人系統至今還保住了西南一隅,主要居住在山區的盆地里從事農業,這些地區的山腰和山上卻住有苗瑤和其他山地小民族。這樣一個分佈頗廣,人數又眾的越人系統究竟怎樣形成的歷史,我們還沒有具體材料來予以說明。
以上是長江下游、沿海和帶到一點西南邊境上的情況。現在讓我們看一看長江中游的情況。
從新石器時代江漢平原的大溪—屈家嶺—青龍泉文化之後,從地區上說,接下去就是楚文化了。^H小說春秋戰國時代的楚國還保留著相當強烈的地方色彩。著名的屈原《楚辭》還是「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楚在中原人眼中還是南蠻,連楚建國后五代孫熊渠自己還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在楚國統治下有許多小邦,有人計算達60個之多,也就是說它曾是一個與中原華夏並峙的多元統一體。它的地域很廣。《淮南子》里有言:「昔者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繞潁泗,西包巴蜀,東裹郯邳,潁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中分天下。」楚還派人西進雲南,佔有滇池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