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歷史(1)
家族歷史
研究中國社會的人認為「上下幾千年,家族文化始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固有成分」。王滬寧《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項探索》頁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在西化及城市生活為主的今日,許多中國人不太知道自己的思想行為中,其實充*滿了這種宗法背景,對宗法社會的家族觀念也不甚了了。下面一段記載體現了中國宗法社會的權力和制約:
在宗法社會的大家族中,一個人出生時要向宗祠上丁,逝世時要向宗祠進主,其他有關一家人口的進出,也須隨時向族長房長報告。上丁就是現在的出生登記,進主就是現在的死亡登記。結婚時除請族長房長親臨,出席喜筵外,尚須在結婚的次日,由新人到宗祠祭告祖先,始認為有效。族人在外娶妻,未經向宗祠補辦手續的,其所生之子,亦不認為婚生子。年老無子以近房之子侄為嗣子者,亦須經族長房長認可,舉行立嗣手續,始認為有效。宗法家族最重要者,即在家譜的世系中,凡婚生子及合法承嗣子,均得在譜系中用紅線畫成系統,否則不認為婚生子或嗣子,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在宗法社會中,凡現在政府所辦的人事登記制度,均由宗祠自行辦理。李勻廬《勻廬瑣憶》頁3。
重視家族和宗族,使宗祠有近乎政府的權力。因此,談到中國社會,總免不了討論家族和宗族。談到自己時,總免不了提及家族歷史。
中國人重視血緣地緣,在介紹自己時,總先說故鄉所在,然後就是談自己的祖上家世。在中國近代的自傳中,相當不少是按這樣的程序來敘述的。大部分的自傳中,家世的歷史佔了開篇的很大篇幅,有些人上溯到第一個遷到現居地的祖輩,大部分人則能夠知道五服之內的高祖、曾祖的許多事情,記他們的出身、行狀。傳主對高祖輩的名號都記得很清楚,稱為某某公,語氣極尊。家境貧寒,世代務農的人亦重視家族史。齊白石就因為忘了曾祖母的稱呼而說自己豈有此理。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頁3。包括女子亦受到重視家族歷史的影響,除了楊步偉是先講自己,再講家族之外,其他女的仍不免與男子一樣,敘述自己所出生而將來要視為外家的家世。
這種對家族歷史的執著,是透過潛移默化的灌輸、耳濡目染的氣氛培養的:「長輩們最喜歡講的傳奇就是本族祖先生活的情形。這種傳奇對我影響很深。」蔣廷黻《蔣廷黻回憶錄》頁10。講家族傳奇的長輩多是家庭成員,不分男女,都有這種傳統;也可能是家中的老僕,尤其是跟從祖上多年,眼看主人的後輩成長的老工人。所說的傳奇包括祖輩的豐功偉業,也可能是戰亂后重建家園的經歷。「說的時候,在無以名狀的崇仰景慕之餘,意識中似乎都帶著一種沾與其榮的滋味。」沈應懿凝《沈應懿凝自述》頁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