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貨幣利益和成本考量(3)
過度特權帶來的脆弱性。過度特權同樣會給購買美國資產的國家的對外行動帶來脆弱性。中國相對於美國來說有一些優勢,因為中國可以出售手中積累的美國國債。「二戰」后,許多英鎊區國家有賣掉它們持有的英鎊的打算,這就使得英國的宏觀經濟管理變得不穩定,也使之複雜化了。1966年,當時馬來西亞持有的英鎊相當於英國對英鎊區國家負債額的14%。所以當英國在政治上對馬來西亞施壓,要求其在貨幣上與新加坡統一時,馬來西亞以出售其英鎊儲備相威脅,從而成功地消除了來自英國的政治壓力,這在第二章中就已經討論過了。
責任負擔。這是源於儲備貨幣地位的權力的另外一個方面。主要國際貨幣發行國的貨幣當局在制定貨幣政策時不得不將它們的行動可能對國際市場產生的影響考慮進去,而不是只關注國內目標。埃德溫·杜魯門認為,美聯儲可能會降低利率,幅度可能會比其為了回應1982年下半年和1998年底在拉丁美洲和其他地方出現的國際債務問題本該降低的幅度還要大。美國也不願看到其他國家(阿根廷)出於擔心而正式實現美元化,即使這些負擔並不明顯。
為了保持儲備貨幣地位而付出成本的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英鎊的經歷。蘇珊·斯特蘭奇認為,要保住英鎊的國際地位,就要提高國防開支和利率以保持英鎊的堅挺,但是這種做法同時也降低了出口的競爭力。「二戰」后的1949~1967年間,英國幾次選擇阻止英鎊貶值。*因為它擔心,如果英鎊貶值的話會摧毀英鎊區,並使英聯邦陷入困境。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英國的脆弱性業已顯露。這部分是因為英國想避免英鎊貶值對英鎊區國家,以及對帝國的殘存產生影響。
「代價高昂」的先決條件。中國正面臨是否將其貨幣提升為儲備貨幣,或是允許其貨幣的地位被提升這一兩難境地,其核心問題與嚴苛的先決條件有關,但我們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儲備貨幣地位需要對資本流動開放,以及消除國內金融抑制,這是一個必要條件。簡單來說,如果一種貨幣想要成為儲備貨幣的話,它必須對本國以外的人可用,特別是對那些購買該種貨幣的發行國資產的外國人可用。但是,一個基於保持貨幣不貶值並促進出口快速增長的國內增長戰略,是很難忍受該國對資本流動更加開放的:當外國人想購買一個國家的資產時,這會促進資本流動,從而使該國的貨幣更為堅挺,也使出口競爭力減弱。因此,對中國來說,在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戰略和提升儲備貨幣地位的戰略之間需要作出抉擇。因為前者要求外國人不能購買中國的資產,而後者則要求為外國人購買中國的資產提供無限制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