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禁果的誘惑

逆反心理:禁果的誘惑

逆反心理:禁果的誘惑

蘇聯心理學家普拉圖諾夫在《趣味心理學》一書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讀者請勿先閱讀第八章第五節的故事。大多數讀者卻採取了與之告誡完全相反的態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的內容。

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組織學生觀看一部反響不錯的影片之前,實驗人員對學生進行了不同的指導,對第一個班級的學生,實驗人員就影片作了客觀的評價;對第二個班級的學生則就影片作了過高的評價。結果,觀看影片后第二個班級的學生中評價影片「差」的人數遠遠多於第一個班級。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一些類似現象:如一位病員對醫生說道:「我患的是腸易激惹綜合征,請為我開些谷維素吧。」儘管醫生也持同樣的看法,但卻找了些託詞,最後僅開了一些較為平常的藥物如黃連素、胃舒平等。再如,一位棋手本來擬定了下一步棋的走法,但由於旁觀者的相同提示(特別是非權威者的權威口吻),則會使他故意走出不同的棋路。

一些心理學家在說服性信息傳遞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現象,即受信者的態度變化與說服方向完全相反,他們對說服性信息進行積極的心理反抗。這種現象後來被人們習慣地稱之為逆反心理。比如,一個人受到外界施加的壓力,迫使或禁止其去做某件事,所得到的反應會有所不同:第一種是心悅誠服,自覺接受;第二種是表面照辦而內心反對;第三種是不考慮外界壓力,我行我素;第四種則是反其道而行,「越不讓我這樣做,我就偏偏這樣做」或「越讓我這樣做,我偏偏不這樣做」。這最後一種現象就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現。對逆反心理的研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逐漸成為態度變化研究的焦點。隨之出現的一些心理反抗理論,都是將受信者在接受說服性信息之前的心理準備作為前提,考慮不同的心理準備對一定的說服性信息傳遞所產生的不同心理反應及其態度變化。換句話講,受信者在接受說服性信息之前,都有自己對問題的固有看法及其選擇傾向,如果說服性宣傳與受信者的觀點相反,或者剝奪受信者信息選擇的權力,就會激起他的不滿情緒,產生抗拒性心理反應。在態度引導中,引導者的自以為是、一面之詞、好為人師、咄咄逼人等均能觸動受信者的自主地位,導致逆反。阿倫森認為,說服性宣傳如果勸誘性太明顯或過於強烈,則可能被認為是侵犯了一個人的選擇自由,從而會激發這個人對此類信息的抗拒心理,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毫無疑問,分析逆反心理對政策執行意義重大。政策執行成本的高低與社會逆反心理有著直接的關係,尤其是對管制性政策而言,如果都是「不禁不為、愈禁愈為」,那麼還談何執行?政府出台政策、規定是要人們服從和遵守的,比如北京市節日期間限放鞭炮、機動車尾號限行、禁止酒後駕車等政策,服從和遵守的情況好,執行成本就低,政策效率就高。為了提高政策效率,減少執行成本,必須認真研究逆反心理,搞好政策宣傳,提高政策的服從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管理智慧:妙趣橫生的管理學通識讀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管理智慧:妙趣橫生的管理學通識讀本
上一章下一章

逆反心理:禁果的誘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