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史》(6)

《東亞史》(6)

皇帝要履行的最重要的儀式功能是每年都要在京城天壇舉行祭天儀式。在儀式上,皇帝象徵性地扶犁耕地,向上天祈求歲歲豐饒。質疑或攻擊大自然的行為違背了天地萬物的大秩序,特別是,這種行為被認為會擾亂東亞社會原有的根深蒂固的社會秩序。

1.3農業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這種自然觀並沒有阻礙東亞人改造環境。或許,這種改造的範圍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區都要廣泛。在東亞,這種改造的目的是為了種植水稻(通過人工澆灌)。為此,人們砍伐森林、愚公移山,改變大自然原有的地形地貌。早在史前時代,水稻這種農作物就從越南傳入中國;後來因其高產,成為華南地區和北方部分水情較好地區的主要作物,再從華北傳入朝鮮和日本。最早傳入中國的水稻品種適應於溫暖的熱帶氣候,隨著稻作農業的北移,耐寒的稻種出現了。新稻種的培植可能是在華北和朝鮮進行,然後傳入日本。但新稻種後來卻被命名為「Japonica」(「寒地水稻」,本意為「日本產植物」)。直到最近,日本的水稻產量仍然是全世界最高的。

水稻是一種很費力的農作物,特別是因其最早是生長於印支半島的一種水生植物,故其對水的要求很高。人們先把稻種在備好的培植田裡,待其出秧后,再將秧苗移出,一排排整齊地插到水田裡。水田的準備是:先犁開田地,再放水進來,然後來回攪動。通常這些工作都是由農民驅使水牛來完成。所有這些勞作都是極其艱苦繁重的。原先犁出的成塊的肥沃土壤經過牛蹄的「搗制」(壓實)變成厚重黏稠的泥漿,這樣就不會使水田裡的水滲漏出去。在水稻生長期,要確保稻田的蓄水量,但在收割之前數周卻要排干水田,讓谷穗長得飽滿堅實。在整個生長期,要仔細地給稻田人工除草、施肥。當然,直到最近,肥料主要是使用腐熟的人糞肥(西方傳教士稱之為「夜土」)。滋潤稻田的灌溉系統是複雜的工程,其建造和維護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中國其他乾旱或山區地帶,則主要種植耐旱的小麥、小米和高粱,同樣需要密集的人@力勞動。

這裡的農業系統不僅適合於東亞的氣候、土壤和平原地形,也適合於東亞龐大的、源源不斷的農業勞動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東亞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東亞史
上一章下一章

《東亞史》(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