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電影學生現在比較幸福(1)

譯者序 電影學生現在比較幸福(1)

譯者序電影學生現在比較幸福

我27歲時在美國念完書,被邀回台灣工作,並開始教書生涯,第一個教職即在文化大學。當時電影教育並不發達,文化大學(當時還是學院呢)是唯二有電影課的大專院校,擠在小小的戲劇系影劇組,與戲劇/國劇並在一起。那還是錄像帶的時代,全班四十多人擠在小小的教室中,看一個超小的電視。但是學生們超熱情,那一班出來了一個導演葉鴻偉(拍過《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現定居西安)。他們是大二生。#小說有個大四生偶爾來旁聽,那是蔡明亮;另外有一個大一生提早來旁聽,那是現在在政大教書的王亞維。班上還有個搞燈光舞台設計的簡立人,現在是我北藝大的同事,曾任劇設系主任。

我排了一本《認識電影》(UnderstandingMovies)為教材,這是在美國學院指定的教科書,我個人認為深入淺出,頗有入門的功能。開始一兩個禮拜,我就知道情形不妙。同學影印的教材上,查滿了密密麻麻的翻譯,看個五六頁英文對他們太吃力了。我成了英文翻譯,天天在教辭彙與觀念。還有我放映的影片也沒翻譯,只好逐句逐段現場口譯。

當時我便下決心一定要將此書譯出。

那是不講究版權的時代,《認識電影》譯出后差點選上了台灣十大好書之列。以後著作權正軌化,書商也去購買了版權,在台灣長銷數年,大陸出現盜版,後來大陸也同步正版發行,據說也頗受各大學電影科系的青睞。

於是文化大學教學的窘境便成了歷史。現在學生不單可以輕易看完《認識電影》而對電影有基本常識,而且陸續在許多出版的中文電影書籍中滋潤陶冶(更別提現在成套出版的電影經典光碟呢)。《認識電影》是我幫遠流出版社出版的電影館叢書系列的第一本,爾後電影館出版無數譯作/著作,開啟電影研究學術化/文字化先河,不僅在台灣地區受到歡迎,據說大陸朋友當時不惜成本,都越洋來購買整套叢書收藏,在電影圈內蔚為風氣。

遠流之外,我也幫萬象出版社、後來的江蘇教育出版社、後浪出版公司等策劃電影叢書,

在大陸反響很熱烈,所以回過頭來,《認識電影》真是開疆闢土第一本。

為什麼這本書如此受歡迎呢?這還跟此書作者有關。路易斯·賈內梯(LouisGiannelti)是位文學教授,他在1960年代開始教書,很快就發現自己的興趣遠超過文學的範圍,他喜歡戲劇、流行文化、社會學、表演藝術、新聞學、攝影學、舞蹈、繪畫、音樂,這些全部可以統攝在電影中。於是他開始鑽研電影,並與1970年代風起雲湧的美國大學電影系并行成長,加上他出身藍領階級家庭,沒有身段,不似文學系學者那麼咬文嚼字,所以編寫的電影文字也就格外帶了一份直性熱情的感染力。《認識電影》又聰明地運用大量圖說,讓這個視覺藝術充滿圖像式的解釋,讀者因此一目了然,不至被阻擋於艱深的電影理論之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閃回:電影簡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閃回:電影簡史
上一章下一章

譯者序 電影學生現在比較幸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