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圍魏救趙(一)

第七十八章 圍魏救趙(一)

李佑乍聞此言,連日疲累之下,自不免大吃一驚。若說前頭南詔大亂一事,他倒也並不如何奇怪,只因此事可說是由他挑起。但從隴右到茫茫青海湖,最後到眼前這千里積石山,總共也不到二十來天的工夫,怎地那南疆局勢竟會糜爛至此,當真令他突然生出一絲得不償失的感覺來。

只是比之從前,他的心志早已磨礪地堅毅無比,當下略定了定神,便耐心道:「你不用著急,將此事慢慢與我道來。」言畢,一邊傳令全軍原地待命,加強戒備,同時廣派哨騎,分頭查探吐蕃軍蹤跡;另一邊卻翻身下馬,領著眾人來到河邊一棵矮樹下,等待那信使的敘述。

這人眼見如此,這才顧得上喘息幾口,又接了一旁遞過的水囊,猛灌了幾大口,方才將南國之事娓娓道來。

原來十多日前,也就是李佑兵發隴右不久,吐蕃與那南詔一方已然達成協議,後者向吐蕃稱臣,而前者則保障其安全。說到底,其實便是兩國暗通曲款,互相利用,而目標便是大唐國的巴蜀之地。這塊無論在經濟富庶還是戰略險要上都堪稱咽喉的寶地,不光為吐蕃歷代贊普及大論所覬覦,便是於前次得而復失的南詔王子閣羅鳳而言,也是心有不甘,時刻想要捲土重來。

於是,借著唐廷大肆調兵備戰,同時對其悔過又不加理睬的高傲態度,閣羅鳳在其父南詔王皮羅閣的默許下,便同吐蕃大論倚祥葉樂暗中達成了攻守同盟,並且還得到對方贊普日東王的封號及「以兄弟之邦待之」的承諾,當然這主要還是針對皮羅閣的,雖然實際聯繫此事的是閣羅鳳。

只是就在雙方眉來眼去,大功告成之際,南詔國拓東節度副使—羅日升突然在其領地拿出唐朝皇帝也就是那位天可汗所頒賜的親筆詔書,上言已經赦免南詔數月之前冒犯天朝之罪,並斥以「下不為例」。而且,這羅日升趁著他堂兄也就是王子閣羅鳳在蕃,詔邊界忙著會盟,簽約的時候,一路招搖而至國都太和城,將天可汗的詔書當眾展示,以安人心。

這一來,除開閣羅鳳的心腹之人,便是連先前持搖擺態度的大臣也跟著變了調子,紛紛投入羅日升麾下。而老國王皮羅閣則越發猶豫不定起來。

那閣羅鳳在西邊聞知此事,便是一向沉穩有加的王子殿下,也居然躲在自己帳篷中大發雷霆,他暗道自己為南詔存亡,不惜在強敵眼皮下,為聯盟一事,再三爭奪,這才有了如今這麼個折中的盟約。哪料到一幫老傢伙在羅日升那個蠢材的慫恿之下,竟然在他背後搗起蛋來,還在此關鍵之時,冷不防給了他一刀子,怎不叫這位素來頤指氣使慣了的王子惱羞成怒。而最令他不解的是,傳來的消息稱,他父王居然對此默不作聲,也不知是心動還是無能為力。但有一點再清楚不過,即南詔國勢從此可能發生翻天巨變。而原本作為王位繼承人的閣羅鳳在王位必失之餘,還有性命危險。這又豈是他能容忍的?!

當下,閣羅鳳不再猶豫,先用皮羅閣授他的南詔王寶印與吐蕃訂了約,然後帶著一千精騎星夜趕回太和城中,趁著王宮不備,闖入其內,一舉將其父軟禁起來,對外卻只稱:父王病重,朝政已委託於他。隨後便發令與守衛都城的一萬南詔禁軍,宣布全城戒嚴,搜查羅日升一黨人馬,其中自然也包括這位堂弟了。

只是羅日升雖然不如他堂兄那般聰明,知道一入都城便控制禁軍兵馬,但卻提前得到了消息,從太和城西門附近的地道內鑽出,繞了一圈城池,卻也避過閣羅鳳手下士兵,安然逃回其駐地—拓東。更重要的是,他還帶了一名大臣,即清平官—皮部羅,他的父親,南詔王的親哥哥,也是閣羅鳳的叔父。

這一來,他沿途便廣為傳揚閣羅鳳如何心狠手辣,強力逼宮,又一舉把他老子推翻。一路行來,弄得更是人心惶惶。待回到其老巢拓東時,地方各部落早已耳聞,因見德高望重,權勢滔天的皮部羅也在一行人中,當即各部酋長便集於羅日升帳下,表示效忠於他,以圖復國。

而臨近的通海,會川兩都督眼見此情,非但不發兵討逆,反而「助紂為虐」,聲援他們兩父子,於是立國不久的南詔便迎來其國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分裂。六大節度中,閣羅鳳控制有三,分別為北面的會川節度,東面倚靠吐蕃的永昌節度和靠近天竺的麗水節度。羅日升麾下雖只拓東一節度,但他還掌有通海,會川兩個都督府。至於剩餘的弄棟,銀生兩個節度,則宣布非南詔王親令,否則決不出一兵一卒,卻是兩不相幫。

不到兩日,閣羅鳳便盡起西部四萬大軍,匯合吐蕃屯於邊境,蓄勢待發的十萬兵馬一齊向羅日升殺去。

而羅日升也非善人,他早就聯合諸部,徵發所有十五以上男子為兵,一時倒也拼湊了近五萬人,雖然無論裝備還是訓練都遠遜閣羅鳳麾下眾軍,但聲勢上卻也不輸與前者。

只是羅日升既不如閣羅鳳般富於謀略,又無吐蕃宿將盆達延這等智勇雙全的盟友,所仗者不過顧**親情的老父而已。於是從怒江到蘭蒼江再到拓東本地,羅軍三戰三敗,最後所余者不過萬人。他記起唐廷給他的承諾,在與姚州兵馬使李慶常取得聯絡之後,便領著這一萬殘軍經會川都督府退入大唐境內。

李慶常原本並不想偏幫與他,但**及南詔若然統一在閣羅鳳帳下,則南疆必定永無寧日。同時又想到瑞王臨走前關於在不出兵前提之下,給予羅日升援助的囑咐,待徵詢過守衛成都的馬重國后,便應允羅日升入境。

只是如此一來,倒也為吐蕃,南詔聯軍入寇劍南添了口實。兩國合共十二萬兵馬,號稱大軍二十萬,進逼唐朝西南前哨—姚州。

所幸李慶常等人並非毫無防備,他早知那羅日升歸唐,必定會像招惹蒼蠅一般將那南詔人給招來,於是,便向州內州外徵集了健兒一萬補入軍中。一時姚州城內,唐軍增至兩萬餘人,而劍南道轄下其他各州也開始增兵備戰,以防一旦姚州失陷,各州也是措手不及。與此同時,馬重國在成都也募集了三萬人,正兼道而來。

三日之前,即李佑率軍迂迴赴援積石山唐軍大營時,蕃,詔聯軍終於來到姚州城下,對罵一陣后,也不理屯在西城外的羅日升大營,便開始奮力攻城,卻只留下三千吐蕃騎兵監視於他。

吐蕃人似乎並不吝惜麾下將士性命,尤其是南詔軍士兵。每次攻城均以南詔為先鋒,驅趕兩軍三萬多人一齊進攻。一時當真聲勢浩大,李慶常眼見對方悍不畏死,純以兵士性命來填城牆溝壑,而且一下便是三日,這等陣勢便是以他這般久歷沙場之人也是聞所未聞,震驚之餘,也不免有了一絲膽怯。這倒並非說他貪生怕死,這李慶常也是從死人堆爬出來的,深知掉個腦袋,不過碗大一疤而已。但他以姚州一城安危,力頂整個劍南太平,卻怎不令他心生顧忌,懼怕城破。

於是多日之前便派出信使,走捷徑小道兼程來此,特為稟告瑞王姚州城在敵人無休無止的攻擊下,已經危如累卵,希望能儘快得到增援之兵。也怪蜀地難行,馬重國一部花費數日,卻仍未從成都趕到。當真把個李慶常急得直冒冷汗,偏在底下將士面前,還要裝出一付胸有成竹,鎮定自如的模樣,心驚之餘也是疲累交加,辛苦不堪…

聽完眼前之人敘述,李佑反倒放下心來,他知道李慶常那是當局者迷,身在戰場中心,卻一時糊塗了。而姚州看似岌岌可危,實則雖然未必穩如磐石,卻也是堅城一座。再加上馬重國麾下三萬兵馬到達便在今明左右,唐軍兩軍相加也當敵軍半數,如此一來,守住城池,並非難事。何況,嶺南道和安南都督府此時按照事前計劃,定然也在籌措進兵事宜,一旦這兩軍轉入南疆戰場,便是反戈一擊,也未必沒有勝算。

而眼下,吐蕃軍蹤跡未明,再加此去增援姚州唐軍,若不返回取道隴右,則必要翻山躍嶺,走萬里山道方能進兵東南。但李佑所部因為連日趕路,早已人困馬乏,若非他以兩部交替行進,眾軍早就齊齊趴下,哪還有力趕赴劍南。即便赴援及時,那時唐軍也是強弩之末,又怎能與敵人一戰。同時,還不排除對方於沿途設下伏兵。

左思右想之下,李佑愈覺不可草率行事,同手下幾名大將商議之後,眾人都一致以為入援姚州,風險太大。只是此刻那裡也是壓力日甚,李佑雖估計一時半會,此城必不能為敵所下,但兵凶戰危,又豈能盡如人料。何況,眼見姚州城下,眾軍匯聚,如何協調指揮也是一大隱患,無論是李慶常還是馬重國此時尚不足以指揮其他地方的援軍,若諸將不能精誠合作,這仗確實難說得很。

但李佑忽然想到馬重英所部撤軍動機,心中竟然閃過一絲光明,一條驚天動地之計便從他腦中「新鮮出爐」,只等吐蕃人「細細品嘗」了。

歡迎您訪問君子堂,7×24小時不間斷超速小說更新,首發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萬里山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萬里山河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八章 圍魏救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