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相關歷史資料(二)
【3中國人民軍志願軍參戰(1950年10月25日-1951年5月23日】
中朝軍隊1950.10.25-1951.1.8的進攻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0月初就已經基本確定要派兵入朝參戰,但是由於蘇聯方面顧慮美蘇迎頭相撞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而不願意提供空軍掩護,派兵計劃一直沒有執行。10月9日周恩來親自訪問莫斯科,與斯大林討論朝鮮問題。但是雙方還是無法就該問題達成協議,甚至一度在10月13日宣布放棄,準備讓金日成到東北組建流亡政府。不過經**與其他中國**中央政治局高層討論決定最終還是出兵參戰,但要求蘇聯方面最遲在兩個半月內提供空軍掩護,還要負責中國各主要城市的領空安全。斯大林最後也在17日同意了請求。
決策形成后,**和周恩來曾研究過以什麼名義出兵的問題,並初步擬定了「支援軍」的名義。黃炎培認為支援軍,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讓國際認為中國對美國宣戰。因此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表示不是中國跟美國宣戰,是人民志願支援朝鮮。雖然名稱為志願軍,但實際是現役部隊整建制地參戰。總司令彭德懷更打趣說:「什麼志願軍,我就不是志願的!」當時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而成。戰爭初期,這一名稱讓聯合**誤以為這不過是一隻小規模的志願者隊伍。後來聯合**弄清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成建制的正規部隊,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后,也願意承認「志願軍」這一名稱,以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
〖3.1第一次戰役〗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1950年10月19日晚,以彭德懷為司令,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今稱丹東)、河口(即寬甸縣長甸鎮河口)、輯安(今稱集安)等多處地點秘密渡過中朝邊界鴨綠江,10月25日發動突襲。
聯軍並未料到中國會在未對聯合國宣戰的情況下出兵,而且此前前方的聯軍也沒有收到任何中**隊已經跨過鴨綠江的情報。聯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戰役以中**隊的全面告捷結束,中方宣稱殲滅了3.5萬名聯合**士兵。
〖3.2第二次戰役〗
雖然第一次戰役慘敗,麥克阿瑟依然堅持中國出兵只是象徵性的,但同時他也承認「聯合**全部被殲的危險」,因此建議應該大規模轟炸中國東北地區,但是美國杜魯門政府顯然意識到在二戰剛剛結束后就立即與中國作戰將有可能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認為應該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而中國的參戰,令杜魯門政府再度改變政策,稱朝鮮半島的統一可以「日後再談判」,顯然拋棄了之前要一鼓作氣統一朝鮮半島的策略。
11月24日,麥克阿瑟發動了對清川江以北中朝軍隊的進攻,並宣稱要讓美軍士兵「回家過聖誕節」。中國人民志願軍先示形於敵,誘敵軍進入戰役發起線後於11月25日發動第二次戰役,在西線戰場使用志願軍第38軍、42軍從左翼突擊美軍第8集團軍縱深。聯合**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美韓軍被迫全線突圍南撤至三八線,12月5日棄守平壤。此時彭德懷向**要求停下來:「目前部隊糧、彈、鞋、油、鹽均不能按時接濟,主要原因是無飛機掩護,隨修隨炸。」12月13日,毛覆電:「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
〖3.3第三次戰役〗1951.1.4日誌願軍攻佔韓國首都漢城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軍隊發起第三次戰役,推進至三八線以南50英里處,漢城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與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攻佔。
杜魯門政府的另一個心患竟是自己的前方指揮官。麥克阿瑟將軍在朝鮮半島的行動很多都未得到華府的首肯,有些甚至違背了華盛頓的決策。麥克阿瑟不顧政治目標,而僅僅追求軍事上的利益,這種行為其實會使任何一場衝突升級為世界大戰,而這在核武時代是非常危險的行為。麥克阿瑟提出過多次針對中國的攻擊,如大規模轟炸中國東北、動用原子彈轟炸中國東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請蔣介石軍隊參戰等,都一一被杜魯門駁回。4月11日,杜魯門最終決定免除麥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職務,由馬修?李奇微將軍接任。這項命令是麥克阿瑟在無線電廣播中與全世界民眾一樣知悉的,麥克阿瑟認為這是杜魯門對他的羞辱。被解職以後的麥克阿瑟在全美受到數月英雄式的歡迎,但是這股熱潮並未持續。
此時的美國已經發現自己陷入朝鮮半島的泥潭而無法自拔,自己被迫在一個陌生的戰場打一場前途未卜的戰爭。因此美國在1951年1月13日提出停戰建議,但在順利的戰爭形勢面前**認為中國有能力將美**隊逐出朝鮮半島,他在給彭德懷的指示中稱現在停火「將給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熱打鐵,統一朝鮮半島。事實上,中**隊在第三次戰役結束時,由於缺乏軍需用品,戰爭行動大受影響。
1月的第四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後退,第四次戰役的發動過於倉促,使志願軍遭到入朝作戰以來的第一次挫折。志願軍不得不放棄仁川和漢城,全線被迫後退了100多公里,撤回到了北緯38°線以北。
更由於缺空現代化空軍編製,使得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沒有所謂前線與後勤的區別,整個戰線幾乎曝露於美軍的狂轟濫炸,空襲猛烈之下,只能利用夜戰突擊、並利用夜間以大量民工搶修道路與橋樑,隨炸隨修,隨修又隨炸。戰場上缺乏新鮮果蔬,志願軍普遍患有夜盲症,更不利於作戰。嚴苛的環境逼得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搭機返北京,直言前線之困難。**思考後向彭德懷提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1951年3月14日,志願軍放棄漢城,對敵人進行節節阻擊,把敵人滯留在三八線附近。4月21日戰役結束,殲敵78000多人。
〖3.5第五次戰役〗
1951年4月2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至29日「禮拜攻勢」結束,聯合**開始發動「第二次春季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其中志願軍63軍開始逐山逐水地死守,聯合**第二次跨進北緯38°線,志願軍被迫全線後撤退約40公里以勉強阻止住聯軍的進攻,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為「范弗里特的彈藥量」,中國人民志願軍損失慘重,負傷、陣亡和情況不明的總數為7644人,180師人員損失大部分為被俘,被俘人數約為5000餘人。
在第五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英勇作戰,奪取戰場的主動權,繼續殲滅敵有生力量。6月10日,第五次戰役結束,志願軍共殲敵80000多人,敵我雙方轉入對峙狀態。
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4相持階段和停戰談判(1951年6月23日-1953年7月27日)】
雙方僵持階段形勢右圖說明:聯合**在1950年1月9日至1951年底的進攻和雙方僵持階段形勢,黑線為最終雙方軍事分界線
〖4.1第一次停戰談判〗
經歷了一年的大規模衝突后,1951年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提出雙方進行停火談判的建議:
「目前最尖銳的朝鮮武裝衝突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蘇聯人民認為,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
1951年6月25日,中國和美國幾乎同時發表聲明表示贊同,中國在當日《人民日報》中發表社論表示,「我們中國人民完全贊同這個建議」。
而美國總統杜魯門則在田納西州參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禮上發表演說表示美國「願意參加朝鮮半島和平解決的談判」。
6月30日,聯合**總司令李奇微奉命通知朝鮮人民軍:
「我得知貴方可能希望舉行一次會議,以討論一個停止在朝鮮半島的敵對行為及一切武裝行動的停戰協議,並願適當保證此停戰協議的實施。我在貴方對本通知答覆以後,將派出我方代表並提出一會議的日期,以便與責方代表會晤。我提議此會議可在元山港一隻丹麥傷兵船上舉行。」
7月1日,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答覆:
「你在6月30日關於和平談判的聲明收到了。我們受權向你聲明,我們同意為舉行關於停止軍事行動和建立和平的談判而和你的代表會晤,會晤地點,我們建議在三八線上的開城地區。若你同意,我們的代表準備於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會晤。」
這樣,雙方第一次停戰談判於7月10日在開城舉行了。
朝中方代表為:南日(朝)、李相朝(朝)、鄧華(中)、解方(中)、張平山(朝)五位將軍。
韓美方代表為:特納?喬埃(美)、克雷奇(美)、霍治(美)、勃克(美)、白善燁(韓)五位將軍。
朝中方提出三點建議:1、停火;2、恢復三八線為朝韓邊界;3、外**隊儘快撤離。
韓美方並沒有接受這一建議,要求將停火分界線放置在朝中方控制地區。第一次談判破裂。
〖4.2停戰談判的恢復和軍事分界線協議〗
為獲得停戰談判的有利條件,聯合**和韓軍於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別發動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分別進攻朝中方西線和東線防線。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轉入防禦,同時還遭到了洪水災害,很多防禦工事被毀。經過兩個月的激戰,聯合**佔領了646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推進約2公里。
李奇微意識到,「沒有誰會相信憑我們手中的這點兒有限的兵力,能夠贏得什麼全面勝利」。於是,停戰談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復,地點改在了板門店。
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間,志願軍發起局部反擊戰,佔領了280平方公里土地,並鞏固了開城地區的防禦。
11月27日,雙方就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問題達成協議:「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由此線後退兩公里以建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地區。如軍事停戰協議在本協議批准后30天之後簽字,則應按將來雙方實際接觸線的變化修正上述軍事分界線與非軍事區。」
由於雙方的條件過於懸殊,停戰談判整整進行了兩年。王樹增提到:「在這兩年中,在雙方的防禦線上,密集地部署著200多萬人的大軍,構築了世界戰爭史上最漫長的、最複雜的、最堅固的防禦工事。聯合**的防線由部署嚴密的火炮陣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組成,數層陣地使其縱深達300公里,每一層防線都構築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塹壕,每一層防線都制定了周密的空軍支援預案,形成了一個火力強大的立體防禦網路,這條防線被稱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淵』。中**隊的防線上,數十萬官兵開始建設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禦工程,其土石方總量能開鑿數條蘇伊士運河、沿著對峙線自西向東,數百公里的防線上,深理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網般四通八達,前沿的數十萬中國官兵設施齊全地生活在地下,他們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進攻的敵人立即遭到毀滅性打擊,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國官兵被稱之為『閉居洞中的龍』。」
〖4.3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聯合**第8集團軍司令范弗里特發動金化以北的上甘嶺之戰,雙方在表面陣地上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多次反覆爭奪的結果,兩方面皆死傷慘重。前後歷時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區,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嶺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隊傷亡情況遽增,不過阻止了美軍的攻擊,更使美軍傷亡情況劇增,環嶺遭擊斃美軍遺屍超過千具以上。
在范弗里特不能奪得上甘嶺后,美軍沒有能力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的進攻,因美軍已意識到最後仍要靠談判才能結束戰爭。守住上甘嶺上的中**隊,全體嘉獎為上甘嶺英雄團,著名的有「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邱少雲。此戰役為朝鮮戰爭中最激烈的一場戰役。
【5米格走廊:蘇聯的秘密介入】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不久中國志願軍介入朝鮮戰場,1951年中期以後,中國與蘇聯空軍MiG-15多次與聯軍戰機交戰,在鴨綠江南岸平原一帶上空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是整個朝鮮戰爭期間絕大多數空戰的區域。最初以為「米格走廊」上的架駛員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為此,當時美國國防部長范登堡驚呼:「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空軍強國。」
米格走廊中最神秘而精銳的力量是蘇聯與東歐地區的飛行員,斯大林命令國防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負責向中國派遣航空兵師,蘇軍參戰人員一律身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並嚴格限制其飛行員作戰區域。其指揮官為空戰英雄闊日杜布,許多飛行員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洗禮,作戰經驗極為豐富。實際上,他們的指揮系統獨立於中**隊,但是主要機場仍在中國境內位於安東附近。那裡距離鴨綠江很近,在航程上比起從日本起飛的美軍戰機占上許多便宜。此外,美軍明文禁止空軍單位進入中國境內,絕大多數的時間這些機場的飛機可以自由起降與集結。美軍飛行員曾經在訪談中提到他們在鴨綠江附近空域巡邏時能夠遠遠看到機場的飛機循序起飛,集節編隊完畢之後以高度優勢進行空戰。
儘管斯大林要求嚴格保密,但聯軍其實自蘇聯加入空戰的行列之後,很快自監聽無線電通訊當中知道蘇聯的介入,不過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聯軍方面也選擇緘默的態度,以免戰事擴大。
米格走廊的有限區域以及大多數空戰都集中在這個範圍之內,顯示以美軍為首的聯軍並沒有失去對制空權的掌握,蘇聯與中國對於南下建立前進機場的意願也不高,也造成雙方都會到這個區域進行空戰。以雙方需要飛行的距離來看,美軍的F-86平均停留時間在20分鐘左右,從戰果上來看,美軍的確壓制住志願軍在朝鮮半島使用空權的能力。然而經過長時間交鋒,美軍試圖以轟炸切斷中**隊運輸線的戰略企圖,卻最終未能實現。
【6停戰】
簽署停戰協定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雙方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及《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
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在北緯38°線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點整雙方實際控制線南北各2公里寬設立非軍事區。
1954年,蘇聯官員和在朝鮮半島參戰的各國代表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談。但談判未達成一個永久和平計劃,未能解決朝鮮半島南北統一問題,直到50多年後的今天,朝鮮半島依然是分裂的兩個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1991年朝鮮和韓國簽署了一項進行永久和平條約談判的協議,1992年得到批准。但1991年朝鮮方面開始抵制軍事停火委員會,中國於1994年退出該委員會。
【7雙方投入兵力對比】
聯軍方面:
韓國590,911
美國480,000
英國63,000
加拿大26,791
澳大利亞17,000
菲律賓7,000
土耳其5,455
荷蘭3,972
法國3,421
紐西蘭1,389
泰國1,294
衣索比亞1,271
希臘1,263
哥倫比亞1,068
比利時900
南非826
盧森堡44
總共:1,139,518
志願軍方面:
朝鮮260,000
中國大陸780,000
蘇聯26,000(主要為飛行員)
總共:1,066,000
。。。。。。。。。。。。。。。。。。。。。。。。。。。。。。。。。。。。。。。。。。。。
戰爭傷亡
【美軍和聯合**被俘人數】
美軍:7,140
聯合**:92,970
【聯合**共計傷亡人數】
死亡:683,079
受傷:1,167,737
傷亡合計:1,850,816
【中國人民志願軍】
自1950年10月25日參戰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共陣亡114,000餘人,醫院救治戰鬥和非戰鬥負傷的傷員383,000餘人次,其中救治無效致死者21,600餘人,去掉傷員因第二、第三次負傷而造成統計上的重複數位和救治無效死亡以及非戰鬥負傷者,故最後確定的戰鬥傷亡減員總數為366,000餘人。
除傷亡減員外,志願軍還有29,000餘人失蹤,失蹤者中除在美方戰俘營中的21,400餘人外,尚有8,000餘人下落不明,估計多已在戰地或在被俘后死亡。
如此可以確定,加上失蹤,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計戰鬥損失390,000餘人。
除戰鬥損失外,醫院還收治過患病住院的軍民450,000餘人次,其中病亡者13,000餘人,加上陣亡、因傷救治無效死亡等明確死亡者和失蹤后估計已死亡者,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民因各種原因死亡的人數在1560,000餘人左右,這是一個巨大的犧牲。
加上朝鮮人民軍的傷、亡、失蹤數位,中朝軍隊共付出628000餘人的兵員損失代價。
在戰爭中,中**隊共消耗各種物資560萬噸,其中彈藥一項即達25萬噸,開支戰費62億元人民幣。中**隊共戰損坦克9輛、飛機231架、各種炮4371門、各種槍87559支(挺)。
【聯合**的數位與中朝方的統計大相徑庭,而且前後不一】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曾發表了一個數位,稱聯合**方面的傷亡和失蹤/被俘總數為1474269人,其中美軍戰鬥傷亡及失蹤人數為144360人。
1957年,在朝鮮戰爭中曾擔任過美步兵第七師師長、後來又先後擔任過美國遠東戰區司令官、美國陸軍參謀長、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萊曼?蘭尼茲爾上將曾在漢城對此說予以認同。但韓國方面後來聲稱,這個數位包括平民的傷亡。
【韓**隊報出的戰損數位最為混亂】
根據美聯社公開的數位,韓國方面共損失1312836人,其中陣亡415004人,傷殘425868人,失蹤459428人,被俘12536人。
而1976年韓國國防部戰史編寫委員會出版的《韓國戰爭史》則聲稱,聯合**方面的傷亡及失蹤/被俘數位是1,168,160人。而韓**隊的損失為984,400餘人,其中陣亡227,800餘人,負傷717,100餘人,失蹤43,500餘人。
這個數位與中朝方估計殺傷韓軍的數位相差不算太遠。但韓方另外的資料聲稱這其中包括非軍事人員的傷亡數位。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大校認為,細究起來,韓國方面承認的最低的軍人戰鬥傷亡約為30餘萬人,失蹤10萬餘人,失蹤人數中作為戰俘遣返者僅7800餘人。
戰爭期間,韓軍曾多次陷入整體性混亂,其統計數字水分很大。美**方的數位雖然也有過變動,但相對來說前後比較一致。
據美國方面近年的數據統計,在整個戰爭中,美**隊共計陣亡33629人,其他原因死亡20600餘人,負傷103248人,被俘后遣返3746人,另外尚有8142人失蹤,估計也只好歸於死亡一類。共計損失169300餘人。
戰史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大校認為,相對於韓**隊來說,美**隊這個統計數字要更可靠一些。按美國的國家體制,在死亡人數上不太可能出現大的差錯,否則如果有人沒有列上陣亡名單,刻上朝鮮戰爭美軍陣亡將士紀**牌,那麼死者家屬肯定會折騰,一折騰,輿論界掀起的軒然大波會讓合眾國政府極為難堪。
【其他國家軍隊損失情況】
英國:陣亡710人,負傷2278人,失蹤1263人,被俘766人,共計5017人。
土爾其:陣亡717人,負傷2246人,失蹤167人,被俘217人,共計3349人。
澳大利亞:陣亡291人,負傷1240人,失蹤39人,被俘21人,共計1591人。
加拿大:陣亡309人,負傷1055人,失蹤30人,被俘2人,共計1396人。
法國:陣亡288人,負傷818人,失蹤18人,被俘11人,共計1135人。
泰國:陣亡114人,負傷794人,失蹤5人,共計913人。
希臘:陣亡169人,負傷543人,失蹤2人,被俘1人,共計715人。
荷蘭:陣亡111人,負傷589人,失蹤4人,共計704人。
哥倫比亞:陣亡140人,負傷452人,失蹤65人,被俘29人,共計686人。
衣索比亞:陣亡120人,負傷536人,共計656人。
菲律賓:陣亡92人,負傷299人,失蹤57人,被俘40人,共計488人。
比利時、盧森堡:陣亡97人,負傷350人,失蹤5人,被俘1人,共計453人。
紐西蘭:陣亡34人,負傷80人,被俘1人,共計115人。
南非:陣亡20人,失蹤16人,被俘6人,共計42人。
日本:陣亡數人,被俘1人。
以上合計,其他國家軍隊兵員損失約為17200餘人。
幾方面數位匯總,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聯合**方面所確認的最低人員損失統計數字是:聯合**的人員損失在58萬人以上。而這個數位中,估計由中**隊造成的損失佔2/3以上,也就是38萬人以上。
朝鮮:
215,000陣亡
303,000負傷
101,000失蹤或被俘
中國:
中國方面的數據:
148,000陣亡(其中34,000為非戰鬥死)
380,000負傷
7600失蹤
21,400被俘
美國方面的數據:
400,000+陣亡
486,000負傷
21,839被俘
蘇聯:
315陣亡
在朝鮮犧牲的十幾萬名志願軍官兵,他們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個地方。其中北京市1,438名,天津市977名,河北省10,155名,山西省5,835名,內蒙古自治區1,683名,遼寧省13,374名,吉林省18,260名,黑龍江省8,222名,山東省19,685名,上海市1,634名,江蘇省7,268名,安徽省4,151名,浙江省3,732名,江西省2,162名,福建省982名,河南省10,673名,湖北省5,167名,湖南省10,687名,廣東省3,186名,廣西壯族自治區2,915名,陝西省2,802名,寧夏回族自治區461名,甘肅省1,041名,青海省48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1名,四川省30,789名,貴州省2,799名,雲南省1,482名。
......................................................................................
[編輯本段]對平民的屠殺
朝鮮戰爭中,有確鑿證據證明美軍有屠殺平民的行為。
美軍方面,由於擔心朝鮮情報人員及破壞分子混入南逃難民,因此對成群的難民進行掃射。目前已經公開的美軍屠殺平民行為有老根里事件,以及信川郡大屠殺。此外美國飛機還對城市及平民目標進行了轟炸。韓**隊方面,在韓**隊收復的本國領土以及隨後佔領的朝鮮城市及鄉村中組織「治安隊」、「滅共團」等組織,對朝鮮勞動黨黨員和被懷疑為親共人士的平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查和處決。
朝鮮人民軍方面,在戰爭初期佔領韓國大部分領土后、以及美軍仁川登陸后被迫撤離韓國時,在韓國各地區進行甄別,對韓國政府官員、軍官、警察、憲兵、資本家、商人、知識分子、教師、記者、地主、宗教人士,以及上述人員的家屬進行了大規模逮捕和處決。
[編輯本段]停戰談判
1951年7月10日,朝韓雙方對峙在「三八線」附近,戰爭進展到了和平談判階段,但是停戰一直沒有實現,其中一開始是因為軍事分界線問題,雙方僵持了近半年,終於使雙方認可「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其次是關於戰俘的處理問題,就這個問題致使戰爭延長了1年之久,從而成為停戰簽字的惟一障礙。
1951年7月10日談判開始到10月25日,雙方在用了44天,開了32次代表團大會和小會的情況下中斷了63天之後,會址由開城遷移到板門店。?
開城談判確定了5項談判議程,具體是:?
一是通過議程。?
二是作為在朝鮮半島停止敵對行動的基本條件,確定雙方軍事分界線以建立非軍事地區。?
三是在朝鮮半島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
四是關於戰俘的安排問題。?
五是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
到11月底歷時4個多月,只有第一項通過議程和第二項即軍事分界線問題達成了協議,第三項議程的談判剛剛開始,第四、第五項議程尚未討論。?
板門店的談判於12月11日討論第四項「關於戰俘安排的問題」。中美在談判中就「自願遣返」或「全部遣返」原則發生對峙,從而成為朝鮮戰爭久談不決,談打交織的癥結所在。
第五項議程於1952年2月達成協議。此後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半島停戰簽字,都是圍繞於戰俘問題而進行戰爭和展開討論。長達1年多的時間用於戰俘遣返問題,在世界戰爭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編輯本段]影響
韓國
韓國經濟在戰後遭到嚴重破壞,李承晚在戰後仍然以統一為目標,不重視經濟發展,不斷計劃隨時再和朝鮮方面開戰。4.16運動后,李承晚下台,局勢依然並沒有緩和。此後朴正熙執政期間更出現「實尾島事件」,雙方敵對的氣氛並沒有因領導人轉換而改變。
美國
美國在朝鮮半島有數萬人陣亡,而且幾乎就要與中國和蘇聯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爆發全面戰爭。但是在經過了越南戰爭后的美國人,幾乎已經遺忘了這場戰爭。因此朝鮮戰爭又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TheForgottenWar)。朝鮮戰爭也令美國人首次意識到,戰爭的威脅隨時存在。戰爭結束后,美**隊人員數量增加了兩倍,軍費開支大幅度上升。
中國大陸
中國在朝鮮半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的兒子毛岸英在內的十幾萬中國人民志願軍軍人陣亡於朝鮮半島。但是,中蘇關係因朝鮮戰爭中中國堅定地反對「帝國主義陣營的侵略」而密切起來。蘇聯打消了中國會變成第二個南斯拉夫的顧慮,從1952年起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建設全面的工業基礎,這些援建項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幾十個工業項目被合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重點項目,為中國打下了冶金、石油、礦山採掘、煤炭、發電、電力裝備、機械製造、紡織、造紙、製糖、航空、航天、交通鐵路、國防兵器製造等全面的科研生產基礎,中國從此開始了獨立自主門類齊全的工業化建設道路。
蘇聯
戰爭對蘇聯的影響就十分複雜。一方面來看蘇聯是最大的贏家,戰爭令中美爆發直接衝突,而自己則從未正面介入。戰爭削弱了美國的實力,把美國超強的國力軍力從歐洲鐵幕一線的爭奪轉移到朝鮮戰爭的泥潭。為蘇聯爭取了時間在二戰後的廢墟上治療戰爭創傷,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而美國人則始終相信蘇聯是真正的幕後指示者。美國的國防軍費開支在戰後增加三倍,主要就是針對蘇聯。西方陣營也開始聯合對抗蘇聯。
日本
日本雖然沒有參戰,但是,戰爭期間美軍在日本大量的物資採購,對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經濟復甦,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台灣
對當時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而言,朝鮮戰爭的爆發及中國的參戰使得美國認識到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將台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杜魯門總統派遣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宣布台海中立化,阻止了中國**渡海攻台及蔣介石反攻大陸的企圖。有史家稱韓戰為「國民黨的西安事變」,挽救了國民黨的危局。
[編輯本段]朝鮮戰爭大事記
1950年
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入侵韓國。
6月27日,美國的第七艦隊駛進台灣海峽,軍事介入台灣海峽。
6月28日,朝鮮人民軍攻克韓國首都漢城(即首爾)。
7月5日,聯合**參戰。
9月15日,聯合**仁川登陸。
9月25日,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發表聲明:美軍過線,中國決不會置之不理。
9月28日,聯合**收復漢城。
9月30日,韓**隊越過三八線。
10月2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最後的出兵決定。
10月3日,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
10月19日,聯合**攻克朝鮮首都平壤。
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
10月27日-3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一次戰役(雲山戰役)。
10月31日-11月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攻佔清川江。
11月25日-12月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二次戰役(清長戰役)。
12月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攻佔平壤。
12月15日,聯合**撤至三八線以南。
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三次戰役。
1951年
1月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攻佔漢城。
3月15日,聯合**第二次收復漢城。
4月11日,麥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職務,李奇微接任。
4月22日-5月23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
6月23日,蘇聯副外長馬立克建議停火。
7月10日,雙方在開城開始停戰談判。
8月18日-9月18日,聯合**發動夏季攻勢。
8月22日,談判中斷。
9月29日-10月22日,聯合**發動秋季攻勢。
10月15日,美軍攻佔「傷心嶺」。
10月25日,停戰談判恢復。
1952年
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指控聯合**使用細菌武器,美國政府向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提出的由國際紅十字會委員會調查此控訴的決議草案遭蘇聯使用否決權拒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朝鮮政府均拒絕接受國際紅十字會委員會進行調查的建議。
5月7日,巨濟島事件。
5月12日,李奇微離任,克拉克擔任聯合**總司令。
10月8日,停戰談判中斷。
10月14日,聯合**發動金化攻勢。
10月14日-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
1953年
5月13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夏季攻勢。
6月8日,雙方就戰俘安排達成協議。
7月13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金城戰役。
7月19日,板門店雙方談判代表在所有問題上達成協議。
7月27日,停戰協定簽字,朝鮮戰爭暫停。
1958年
2月19日,中朝兩國政府發表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年內全部撤出朝鮮的聯合聲明。
2月2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發表聲明,決定於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鮮。首批於3月15日動身回國。
0月22日,志願軍總部官兵在司令員楊勇上將、政委王平上將等率領下啟程返國。
10月26日,志願軍總部公報:志願軍已全部撤離朝鮮。
★至今美軍也沒從韓國撤離。
1961年
7月11日,周恩來和金日成在北京簽署《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這個條約的核心是軍事互助。條約第二條規定:締約雙方保證共同採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國家對締約雙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一旦締約一方受到任何一個國家的或者幾個國家聯合的武裝進攻,因而處於戰爭狀態時,締約另一方應立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另外該條約第四條對中朝任何一方的獨立自主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雙方協商與共同利益有關的一切重大國際問題。
9月10日,《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正式生效。
該條約在未經雙方就修改或者終止問題達成協議以前,將一直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