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送走天使,宋璟城卻顯得心事重重,端和雖然心思大多在剛剛到手的兒子身上,可一貫注意宋璟城的她也不可能對著難得情緒外露的丈夫熟視無睹。
且就連宋璟城在糾結什麼,端和也能猜個七八分,無外乎此次對天周的封爵破了例,打破了朝中祖制,讓頗有書生之氣的丈夫為難了。
果然,不過一盞茶時辰,宋璟城就對端和道:「公主,此次陛下和太后隆恩,封了侯爵與天周,臣感激涕零。但禮法不可廢。天周不過是個嬰孩,於江山社稷了無寸功,得此厚封,怕是太過了。而此例一開,以後怕是難殺其風,以恩寵得厚爵,此風萬萬不可長,不然,皇室百年基業必留下無窮後患。」
端和生於皇室,其中的厲害關係豈會不清楚,但為母則強,她再怎麼想得明白,關係到自己孩子的榮華尊貴也就沒那麼從容淡定了。捨己為人,這話一直都是別人為她做的,現在要讓端和為了皇家未來可能的隱患就委屈了自己的孩子,把到手的爵位推出去,端和實在是做不到。
這要不是說這話的是自己愛重的丈夫,端和能一鞭子抽過去,再賞一頓板子。可換成宋璟城,即使端和現在心裡再如何不樂意,面上卻還是道:「二爺,這事是母后和皇弟對天周的一片心意,我們推辭了不是得傷了他們的一片心。再說,早年定下的四公八侯十六伯,現下也都留有空位,天周這個侯爵也不算太過。」
肅宗當年清算宗室世家,不少權貴勛爵遭了殃,一下子爵位上就空出了四分之一。而在先帝時期,雖然先帝也曾恢復了兩家爵位,可也控制的極為的嚴苛,現在說還說是四公八侯十六伯,實際上卻沒有這麼多。
宋璟城當然知道,但他想得更遠,生而封爵的除了皇室宗親,還未在世家中出現過。他做出推辭爵位的事情,大部分是不想壞了禮法,給皇室朝廷埋下隱患,可也有慈父之心在其中。
自古以來,盛極必衰,生而為侯,以後,他的孩子是個紈絝倒也罷了,憑著爵位也能混個一世安穩。但若是個人中龍鳳,能力超群,侯爵的位置則會讓他的孩子不尷不尬,徒惹嫉妒。
「公主,天周為男子,生而為侯,又有陛下和太后的寵愛,臣怕嬌寵壞了他的性子。大男子立身於世,自然要頂天立地,俯不愧於地,仰不愧於天,天周的榮耀該由他自己掙來方是正理。有智之人,即使沒有爵位,也能笑傲一世,無人敢欺。而無能之人,就算得了爵位,怕也得仰人鼻息。」宋璟城試著勸服端和。
道理誰都知道,可要真做起來卻何其艱難。只說有爵之人和無爵之人,在皇家宴會上坐著和站著就能分得清楚。想她端和從小到大都是人群目光所在,從來沒受過怠慢。現在卻要自己的兒子去受怠慢,這樣的落差只想想就讓端和無法接受。
她的兒子,即使封了侯爵,她都覺得屈就了。若是她的父皇還在,依著父皇的脾氣,不說侯爵,就是親王也封得的。賜國姓,封王爵,這本就是她的父皇以前承諾過的,甚至臨終之前還提到的。
如果,不是她知道皇帝剛剛登基不久,根基不穩,天周的爵位也不會是一開始商量的伯爵。而現在提到了侯爵,端和也並沒覺得有何不妥,她的孩子生來就該享受世界最好的一切。
「二爺,皇命不可違,既然已下了明旨,若是二爺貿然辭爵,又陷陛下和太后的威嚴於何地。」論起口才,端和也不差。
宋璟城沒再說什麼,但端和知道他是個拿定主意就不會輕易更改之人,抿了抿嘴,到口的話又咽了下去。從第一次見他,端和她就知道宋璟城是個什麼樣的人,當初她不就愛上了這份溫柔如玉,君子端方,現下怎好強他所難。罷了罷了,還是順其自然吧,有什麼又能比的過宋郎,有她這個長公主的母親在,也不怕有人敢欺負天周。
小劉氏回屋砸了一地瓷器,剛好趕上了宋璟洲回來看她。一片狼藉的屋內,宋璟洲挑了挑眉,他以為,自己的夫人會為自己侄兒封爵高興,不管如何,這總是宋府喜事,於她更是有益無害。第一次,宋璟洲發現看不懂小劉氏在想什麼,或許他真的太不了解女人了。
而小劉氏也沒想到事情會這麼巧,在丈夫面前露了差子,即使找了借口遮掩自己的失態,但總是心中不安,又對宋天周和宋家二房更添了幾分憤懣。
而封爵之事本就非同小可,不出半日,已傳遍了京城上下。朝中大臣反應各異,端和之子封爵的事一直是朝臣們在觀望的大事。有先帝的遺願在,此子封爵,大夥心中也算有了準備。
可給個伯爵,大部分朝臣就覺得已經是皇恩浩蕩了,現在直接封侯,就太過了些。如此隆恩厚封,簡直看煞了一群老臣。勛貴之家各有盤算,宋家也有不少姻親舊故,即使心中羨慕嫉妒恨,但也不會明著反對此事。
畢竟,此事開了先例,以後說不準自己家也能出個幸運兒呢。懷著這樣的僥倖,一些勛貴世家面上不顯,心中卻很是贊同,而即使有不贊同的,想起端和的脾氣和名聲,也都選擇沉默以對,不然,給公主記恨上,打上門來可就真丟了他們世界的臉面了。
因此,第二日上朝,鬧的最厲害的自然是文臣這塊,言官們一個個都恨不得死諫金殿才好顯出自己的一片赤誠忠心。奏摺如雪花般的向朝陽殿飛去,個個洋洋洒洒,從古寫到今,把禮法,祖制,幾乎都寫了個遍,務必要讓皇帝明白,不可以個人喜歡來封爵天下,雖然你是皇帝,但還有祖宗家法在呢。
這還是皇帝登基后第一次遇到朝臣如此激烈的反對,這也是皇帝從皇子時就一貫的好說話。說好聽點是寬厚仁慈,說難聽點就是優柔寡斷,這要是換到肅宗時代,言官們就是勸諫也不敢說得這麼囂張。
而宋璟城這個時候在朝堂上為子辭爵,把此事推到了另一個高峰。
此舉一出,倒是把一部分叫囂著宋家是佞臣的言官給噎著了。宋璟城本就名聲在外,素有清名,辭爵事情一出,那些宋璟城的支持者們立馬精神抖擻的贊起了宋璟城不慕榮華的高風亮節。
皇帝自然是不願的,可宋璟城連上三份摺子,態度堅決,皇帝也就漸漸沉默了。言官了見此,心中高興,這看著封爵之事怕不能成了。
不過,他們明顯的高興的太早了,不出兩日,太后病重,宣朝中重臣覲見。宋璟城和叫囂的最厲害的言官也在此列之中,眾人明白,太后是要出頭了。
慈安宮中,太后穿著素凈,臉色淡淡的,可眾人並不因為眼前的人是女子就敢有半分看輕。先帝晚年有痛風之症,常常無法批閱奏摺,都是眼前這位硃筆批閱,曾有言官看不過言,一句牝雞司晨,就送了性命,還讓朝臣無話可說。
此等手段心性,若不是當今皇帝已然成年,怕是垂簾之勢勢不可擋。且坐在皇位上的若不是太后嫡親的兒子,這宮裡怕也是不能如此太平。
大臣們給太后請安,太后卻沒有免禮,直接叫了宋璟城出列。眾人一副惋惜的表情,太后好心好意封爵,做女婿的竟然敢公然辭爵,今日鬧到這兒來,太后怕是饒不了宋璟城去。
「宋子璋,你可知罪?」太后語調平平,讓人看不出神情。
「臣知罪,臣有負聖上隆恩,臣最該萬死。」宋璟城恭恭敬敬的回道。
「此其一罪,其子之爵位,乃先帝之遺命,為人子者當定遵從,皇帝若是不從,可就陷皇帝於不孝?明旨已下,再讓皇帝收回成命,掃了皇帝威嚴,可不就陷皇帝於不義?你身為人臣,陷其主於不孝不義之中,是何道理?君辱臣死,今日,宋卿就為自己名聲而令皇帝為難,可見,先帝與哀家都看錯了你。」太后的聲音不高,可話里的內容卻是重若千金。
宋璟城臉色一白,但卻把脊樑挺得直直的。想開口申辯,太后一看,頭就有些疼了,只對宮人道:「來人,把宋侍郎押去皇陵,好好的去給哀家思過。」
宋璟城看了一眼太后,起身站了片刻,最後嘆息一聲,還是跟著宮人走了。
他人一走,剩下的人中大部分臉色都難看了。太后連自己女婿都押去先帝皇陵思過了,對他們又怎麼會手軟。
太后也不說話,慢慢的掀起茶蓋,半響才開口道:「都起來吧,來人,賜座。」
已經做好被狂轟爛炸的朝臣們被這轉折弄得有點看不懂了,難不成這回太后就只是來發難宋璟城的不成。而那些老臣卻沉下了臉,頗有幾分視死如歸的無奈。
果然,剛剛坐定,太后就眉頭一皺,輕輕嘆了口氣,對著坐在左手邊第一位的楊尚書道:「楊大人,哀家記得,先帝在時,最信重的就是你了。哀家這幾日總是夢見先帝,夢見端和小的時候被抱在金殿上玩耍的場景。楊大人說說看,哀家這是怎麼了。」
怎麼啦,心氣不順了唄,可楊尚書是不敢這麼說的。
而在聽到端和在金殿上玩耍這幾個字時,楊尚書和旁邊的幾位重臣都沉了臉。
要說起本朝先帝也就是代宗來也是一位皇家奇葩,這位皇帝奇葩就奇葩在,不知怎麼的,放著好好的兒子不去培養,轉想著捧著自己女兒上位,繼承大周江山。此女不是旁人,就是端和,從端和幼時,代宗就喜好抱著她去聽朝政,要不是他們這些老臣抵死不認半步,或許,今日大周朝就真會出了個女皇帝。
歷朝歷代的皇帝寵愛自己女兒的也有很多,可要寵成先帝這般的還真沒有。一直到端和及鬢之前,皇太子的位置都是空著的,先帝就一副他女兒坐不成,別人也別想坐的模樣。搞得朝中都有人嘀咕,皇帝是不是忘記了,那些皇子也是先帝自個嫡親嫡親的兒子。
最後,在端和和朝臣的共同勸說下,先帝才勉勉強強的封了現在的皇帝做太子。可這還沒完,坐不成女皇帝,女王爺總是可以有的吧。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皇帝就一直致力於端和的親王這位。
這麼挑戰朝臣心臟的敏感問題,自然是磕磕碰碰,道路曲折的。最後,兩方僵持不下的時候,端和看上了宋璟城,朝臣們立馬想普天同慶了。宋璟城傲骨無雙,端方君子,最是守禮不過,一直是他們抵抗中的中流砥柱啊。
然後,朝臣們立馬一致的找宋璟城喝茶,派出他去端和那兒下手,打消先帝的念頭。最後,端和是出面勸說了先帝了,可宋璟城也賠上了自個,把這母老虎給娶進門來。
想到這些往事,楊大人倒是略微顯得有些心虛,畢竟,當初他們這群老傢伙讓人宋璟城娶了長公主,打消了先帝的封王的念頭,已經算是很對不住人家了。現在人家的兒子只不過是個封了個侯爵,他們在這反對卻是是有些,不太能理直氣壯啊。
太后這意思是想告訴他們,若是當初封王成了事,宋家這個小嬰孩郡王也是封得的,比起先帝,她們也算是很克制了。
楊尚書心中嘆了口氣,都覺得先帝糊塗,可若是真沒太后在後面給端和撐著腰,那會有今日的端和長公主的威名。算了算了,這天下都是周家的,一個侯爵封就封吧。
楊尚書敗北,其他的幾位重臣也沉默不語,最後,慈愛宮一行,以太后舌戰朝臣,壓倒性勝利為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