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論道
我又道:「公達想必也希望出現海清河晏、天下太平的局面。欲平亂,先要弄明白為何會亂。不然就算平定亂世,海內仍會再次鼎沸。請公達教我。」
荀攸看著我的目光中有些異樣,臉上露出悲傷感慨的神色,道:「自桓靈以來,宦官當權,禁錮黨人,朝政黑暗,豪強兼并,天災不斷,此暴民不斷之源也;何進志大才疏,見事不明,引狼入室,結果董卓竊據大寶,狼戾賊忍,其殘暴前所未有,於是天下豪傑並起,割據州郡,此世亂之象也。」
我搖頭道:「公達說的只是表象,並非其根源。」荀攸道:「攸願聞其詳。」
我清清嗓子,從容道:「首先,天下的物品是有限的,俗話說『坐吃山空』;而人的**是無限的,俗話說『慾壑難填』,無限的**追逐有限的物品,這就是出現紛爭、出現流血的根源。」
荀攸卻道:「不然。聖人曰,人之初,性本善。你的天性是良善的,怎會是你說的**無限?」
把我連根駁倒啊?幸好這個性善性惡的問題一直沒有定論。我道:「荀子卻說性本惡啊。這是可是公達的本姓祖先,公達怎麼違背祖宗經義?」荀攸面色一凝,開始對我重視起來,言辭犀利,經史嫻熟,絕非外面傳聞的粗蠻武夫之流,要小心應付,不然被駁倒就太丟面子了,便道:「道在孝先,祖宗的經義不一定全部正確,所以也不一定要全部遵循。」
啊!荀攸居然還是個知道變通的儒生。我大喜道:「很好,很好。公達的這句話先存在這裡,回頭我們再撿起來。繼續剛才的話題,公達總不能否認當今天下間有很多貪得無厭、慾壑難填的人吧,我們不管他是否性本惡,還是性本善結果後天『習相遠』。」荀攸感嘆道:「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啊。」
我道:「好。那麼假設天下間總共十石糧食,本來朝廷和世族要六石,種糧的老百姓有四石,大家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好好的。後來朝廷和世族人變多了,要七石了;再後來朝廷、世族要拿糧食釀酒喝,要八石、九石、甚至十石了。種糧的老百姓吃不飽,甚至沒得吃,他們怎麼辦?活活餓死?當然不,他們會舉起鋤頭、木棍,揭竿而起!左右是個死,還不如搏一搏,陳勝、吳廣不就是如此嗎?這樣一來,天下就大亂了。公達,你說該如何解決?」
荀攸皺眉道:「所以高祖要與民休息,文、景三十稅一,倡導節儉,反對浮華,就是要給種地的老百姓多留點糧食。我輩修身養性,提倡教化,就是希望人們牢牢稟承仁義道德,不要凶戾貪慾。這樣天下和睦如一家,共建大同,重現三皇五帝的盛世。」他說著說著激動起來。
我讚許地一擊掌道:「公達,你說得很對。但你只說了部分解決措施,還有一些很根本的沒有說。剛才我們家設天下共十石糧食,那麼如果經過努力,老百姓的耕作水平提高了,耕作手段進步了,這天下總的物品就會增加。發明翻車之前,一個老百姓一上午只能澆一塊地;現在一個老百姓能澆十塊地。能夠澆灌耕種的地多了,糧食自然增多,天下間糧食從十石變成一百石,朝廷、世族別說要十石了,就算要三十石、五十石、甚至九十石又如何?別說釀酒,就算做珍饈玉食又如何?甚至抓幾個老百姓當奴隸、當士兵不種地又如何?大家還是能夠活得好好的。公達啊,這就是發明創造的威力,這就是聖人鄙棄的奇技淫巧的威力。」
荀攸反駁道:「如果大家都去做奇技淫巧,終究還是無人種地啊。」我笑道:「公達,你也不是食古不化之人,如果那樣的話,你、我還有這朝廷、這軍隊是幹什麼的?我們就要保證不出現那種一窩蜂湧到一個地方的現象啊。不能出現,老百姓見種糧好,全部都去種糧,見打漁好,全部都去打漁,見種桑養蠶好,全部都去種桑養蠶……公達,這天下什麼物品都需要啊。」荀攸不語。
我道:「第二,就是你說的三十稅一的問題了。如果朝廷少征苛捐雜稅,三十稅一,給老百姓休息,那老百姓就能活下去,就不會造反;如果那些有田有地的富人對租種他地的老百姓稍微好一些,給夠他們吃的,老百姓也不會造反;如果豪強不兼并土地,不讓百姓流離失所,老百姓也不會造反。所以這是分配的問題。一共十石或者一百石糧食,朝廷拿多少成?那些豪強拿多少成?老百姓留多少成?這是朝廷的大政方針啊。如果三十稅一、重豪強兼并之法、政治清明,我想天下必然是大治的。公達以為然否?」荀攸不由自主頷首。
我繼續道:「第三,你也提到過。就是勤儉節約的問題。如果朝廷不去造那麼多宮室,世族不去過分追求那些珠寶,權貴少掠奪一些美女,不去喝那麼珍貴的瓊漿玉液,不去穿那麼難製造出來的綾羅綢緞,老百姓就不會如此勞累,也會活得好好的。景帝說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穀物絲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荀攸擊掌道:「此言是也。」我心道:那是自然,現代社會我們物質文明那麼發達,都在提節約型社會,何況這貧困的漢末!
「第四,俗話說術業有專攻,行行出茂才。有的人叫他去種地,他根本不行,只能餓死;但他會造東西,會打鐵,會造農具。這樣用農具交換糧食,一樣可以生活。我剛才就說了,天下間並不能只有糧食、絲麻。畢竟還有很多人確實就喜歡珠玉。我們也不能強行禁止。現在有的人願意去製造工藝品,有的去雕刻玉石,有的去放牛牧馬,只要我們適當控制他們的比例,又有何不可?那麼這就需要交換,就需要商人。甚至我們要去外國交換,為什麼呢?比如我們自己去海里采一百顆珍珠,要花費三個壯勞力一年的時間,這三個壯勞力一年本來可以生產一百石糧食,對我們來說,一百顆珍珠就等於一百石糧食,一顆珍珠就值一石糧食;而外國的,那些在大海南邊的人,他們珍珠多啊,三個壯勞力一年能采一千顆珍珠,而他們種糧食不在行,三個人一年只能收穫五十石糧食,那麼他們二十顆珍珠值一石糧食。」
看荀攸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我道:「現在,拿五石糧食去向他們換來一百顆顆珍珠,我們手中除了珍珠外,比原來多了九十五石糧食。這樣,我們不是能夠比以前生活的更好嗎?」
荀攸如醍醐灌頂,恍然道:「攸亦知商人不是完全無用,但還是第一次明白其中居然存在這樣深刻的道理。怪不得呂公不顧士林非議,將錢借給商人讓他們經營。」
我心道:我說的這一堆東西,涵蓋了經濟學中的資源稀缺假設、經濟人假設、生產分配消費交換四要素、比較優勢等等,不把你侃暈我還真就不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