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的蹤跡 第一節

倭寇的蹤跡 第一節

第一節明朝建立了完備嚴密的文官體系,為防止唐朝地方軍藩亂的重演,武官一直倍受壓抑。建軍掃蕩東部沿海倭寇、建藩威懾蒙古部族,令戚繼對近乎四十萬軍隊有了控制權,成為本朝唯一有造反能力的武官,他被貶為庶民后便匆匆老死。那日神宗皇帝穿著鑲有暗紅色綉紋的黑色龍袍,在書房文華殿得知了他的死訊,未作任何批示。

南京城中已亂作一團,而那名被懷疑是倭寇的青年卻蹤跡全無。

消息上報到駐軍處「海道防」衙門,調查任務委派給十夫長劉凱。多年以前掃蕩倭寇時期,南京駐軍曾派一批士兵去浙江戚繼光兵營接受訓練,其中便有劉凱。他現在統領十人,外加炊事員一名,他當年接受的訓練是「鴛鴦陣」,就是五人一組,三人拿藤牌掩護,兩人拿長矛進攻,以對付倭寇詭異的刀法,頗有奇效。

從春秋戰國時代起,北方的破落權貴便將南京作為避難歸屬,整族地遷來。為了長途跋涉的安全,每一個家族蓄養有武士團,這些武士在南京繁衍,一代代地為一代代的主子服務,武士團與房產地產一樣,是祖輩人留下的遺產。千年積累,南京城武林高手的數量為全國之首。

當年學到這技術后,劉凱就被調回了南京,一直沒有施展的機會。想到自己的十個人正好組成兩個鴛鴦陣,勝算頗大。

青年手中的是一把長長狹細的寒鐵,離官府正規的柳葉刀型相去甚遠,更像是十五年前禍亂邊海的倭寇所用的倭刀。這種刀比明朝兵營配刀要長出一倍有餘,與倭寇驚人的彈跳力相配合,曾在戚繼光調任浙江前的1555年創造了一個奇迹。

十五日後地方官員的正式報本呈上禮部,禮部例行公事般地寫下了十五行悼文,下發戚繼光家族,對其一生功績沒有提及。這十五行平淡的詞句,在福建浙江廣為流傳,令戚繼光舊部唏噓不已。

馬蜂綠黑相間的腹肚切成了兩半。

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下了半日毛毛細雨,南京老城的春色仍遙遙無期,在更寒冷的北方,一隊錦衣衛騎著快馬,忍受著鼻耳的凍痛,將名將戚繼光的死訊帶進了京城。

為防止兵變,明朝的軍隊隸屬於地方,由各省總督巡撫控制,而軍備也由文官負責,軍隊兩百年來一直受到苛刻待遇,不但沒了造反能力,甚至不能正常發展。軍備差得令人張目結舌,士兵的鎧甲上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劣質鐵片,大部分是硬紙漿所塑。劉凱穿了十二年的紙漿鎧甲,此生的最大願望就是能得到件真鎧甲,接受任務時,海道防官員笑嘻嘻地囑咐他:「你要能捉到那倭寇,我就批你一套全鐵的,保證跟京城的近衛軍一樣,又薄又亮。」

青年左眼角有一小小的三角形疤痕,應該是少年時與人斗劍的留跡。這一點創傷改變了他眼皮的形狀,不管目光如何犀利,左眼仍顯得獃滯。飛近的馬蜂,蜷起了尾部殷紅的鉤刺。他獃滯地看著,手中棍子突然一道亮光閃出。

一股七十人的倭寇從杭州登陸,竄入安徽蕪湖,沿途搶掠婦女四十名,加上黃金珠寶共裝了十六輛大車,他們的隊伍變得累贅,但仍然貪婪地殺向南京。當時南京駐軍有十二萬人,經過兩日激戰,南京駐軍死亡四千人,傷者數字未作詳細統計。

南京的冬季只有蜘蛛與螞蟻,驚蟄春雷過後,土下爬出了蠕動的肉蟲。南京城門外,一個拿著根長棍趕路的青年,因一隻迎面飛來的馬蜂而停下步伐。馬蜂紅黑相間的肚腹,猶如神宗皇帝平日的龍袍。

當倭寇進城的消息傳來,南京各大家族的武士團聚會商議,他們已經歷了太久的平靜歲月,為了將手刃倭寇的榮譽歸本家族。各首領經過激烈討論,決定遴選出最優秀者,和那名倭寇一決雌雄。他們在烏衣巷設下擂台,激戰三日後,各武士團均損傷過半。

雖然青年將長刀插回木棍的速度只在眨眼之間,仍然驚擾了附近的茶館店鋪。隨著青年目光獃滯地踏入城門,南京城中便有了「倭寇進城」的謠言。

各大家族都有在深山修鍊的高手,為了家族榮譽,紛紛趕回,有的在半路相遇,一言不合便抽劍相刺。南京城門從此常有傷病員由擔架抬進,偶爾還有棺材到來。

而檢查倭寇屍體后,發現仍有四人逃脫,遍體鱗傷地推走了一車珠寶。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說這七十倭寇其實被盡數殺光,那一車珠寶是駐軍統領貪污的。

夢想著穿著一身真鎧甲,敲一敲能發出令人心醉的音質,十夫長劉凱開始了行動,帶著兩個鴛鴦陣走上了街道,登時引起轟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徐皓峰武俠短篇合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傳統武俠 徐皓峰武俠短篇合集
上一章下一章

倭寇的蹤跡 第一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