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前往河東去剿匪
隋大業十一年新年過後,由於又爆發了多起農民起義軍攻打官府,和襲擊殺死地主官僚們的事件,大隋朝廷頒布了一系列的新舉措。眼見各地農民起義已經風起雲湧的楊廣,詔令各地修築城堡,廣建糧倉囤積糧食,並強迫民眾遷到城內居住,企圖用堅壁清野的辦法餓死那些農民起義軍,同時再輔以軍隊的清剿,徹底清除那些在朝廷眼裡佔山為王的土匪們。
你別說,楊廣想出來的這些鬼主意,在一時之間還真的很有效果,各地農民起義軍的聲勢和氣焰,又重新被暫時的壓制了下去。見到自己的主意起了效果,楊廣自然是龍顏大悅,得意洋洋之下,又把鎮壓農民起義的事情拋在了一邊讓大臣們管去,自己則享樂去了。
可惜那麼多農民起義哪能就這麼輕易的被解決呢,那些被楊廣指派解決問題的大臣們,也都是誰也不願意認真的去管,於是一切都是楊廣的一廂情願,各地的農民起義還是得以保存下來。
就在這年的農曆四月,由於天氣很炎熱,楊廣便打算從洛陽出發,去往太原郡的汾陽宮避暑。不過太原郡附近最近有幾伙聲勢挺大的盜匪,所以楊廣有點擔心自己的安全。應該派誰去掃蕩掃蕩那些盜匪,守護他的安全,好讓他安心的在汾陽宮避暑玩樂呢?
楊廣一想之下,就想到了自己的表哥李淵。他覺得這段時期李淵的表現,很讓他滿意,很符合他用人的口味,讓他覺得他的這個表哥李淵可以重用。正想著是不是要給李淵加官呢,現在不正好有個空缺么,派李淵去不就行了。現在再宣李淵來洛陽面聖,總不會再推託了吧?如果那樣,還真有問題了呢。
於是楊廣再次派人去弘化郡宣李淵,還有李淵的家人一起去洛陽復命。接到這又一道聖旨,由於聖旨中沒有說明是為了何事,宣他和家人同去洛陽,所以李淵還是有點忐忑。不過李秋寒給他分析了一番,告訴他這次肯定沒事,楊廣很可能是給他加官委以重任的。加上這次已經沒理由不去,實在是不去不可了,所以李淵和他的一家,最終還是離開了弘化郡,去往了洛陽。
到了洛陽李淵去面見楊廣之後,才知曉原來楊廣果然是要給他加官委以重任的,自然是放下了心。為了保證自己在汾陽宮避暑期間的安全,楊廣任命李淵為山西、河東黜陟討捕撫慰大使(亦作撫慰大使),負責鎮壓山西河東一帶的農民起義軍,並且官品也上升為從三品的下都督,可以掌握兩萬河東兵。
肩負楊廣安全的責任,李淵自然不敢怠慢,又推薦他的好友夏候瑞為副使,以及李建成、李世民、李秋寒為自己的手下,當時心情不錯的楊廣也都表示了同意。
於是夏候瑞被任命為討捕副使,下都督府副都督;李建成由正六品上的鷹揚府校尉,提升為從五品下的下都督府司馬;李世民由正六品下的鷹揚府旅帥,提升為正六品上的下都督府左司階;而李秋寒則是由從五品下的朝散大夫兼鷹揚府司馬,提升為從五品上的下都督府長史。李淵可謂是為自己去山西、河東的此行,打造好了自己的團體。
做了一番準備之後,李淵一行趕在楊廣去太原郡汾陽宮避暑之前,出發趕往河東。至於李淵家裡的其他家眷,包括李秀寧,都回到了長安大興城的唐國公府中。
在趕往河東的路上,騎著馬走在一處的李淵等人開始討論起,目前河東盜匪反民的情況,以及如何應對之策。
「此次河東討捕匪徒,事關皇上的安危,關係到皇上能否在汾陽宮能否安心,所以當竭心儘力的辦好,以不辜負皇上對我們的信任。長話短說,現在就由建成簡單介紹一下河東盜匪的情況。」李淵先做了開場白,說什麼竭心儘力以不辜負信任,完全是他想裝出一副拚命為楊廣賣命的樣子,以表示對楊廣的忠誠,進一步消除楊廣對他的猜忌之心。
「目前河東最主要也最大的一夥盜匪,乃是以毋端兒為首領的。毋端兒,龍門人士,於兩個多月前在糾集了一伙人,在龍門附近的一座山頭,佔山做了盜匪。他們廣招匪徒,經過這兩個多月的時間,已經聚集了上萬匪眾,嚴重威脅了周圍郡縣的安全。」李建成簡單的介紹了河東的情況。
待李建成介紹完畢,李淵便讓大家商討對策。不過還沒等有人開口,卻有一名打探敵情的探子先鋒,前來彙報說毋端兒已率數萬匪徒,兵臨薄城城下,正要攻打城池。
「薄城?不就在前面幾里處么?」李淵驚訝道,轉而又問向眾人,「你們說該如何應對?」
身為副使副都督的夏候瑞自然先開口道:「我們現在只有三千兵馬,敵方卻又數萬眾,相差懸殊。不如避其鋒芒,先去我們要去的太原郡文水縣,等收整完駐紮在那的兩萬河東兵之後,再圖剿滅毋端兒盜匪。」
「孩兒贊同夏世叔的建議。」李建成同意夏候瑞的看法,便附議道。
「你們呢?」李淵又轉頭看向李世民和李秋寒。
李世民和李秋寒對望了一眼,還是由李世民說道:「孩兒認為毋端兒雖有數萬眾,卻乃一群毫無優良兵器的烏合之眾,我們現在雖只有三千兵馬,卻乃以一當十、以一當百的精銳騎兵,實力上相差並不是那麼的懸殊。況且,薄城城內還駐紮有五千兵馬,與他們裡應外合,趁毋端兒匪徒不備,我們出其不意突然襲擊,當能一舉擊敗毋端兒匪徒。」
李淵此行,身邊還帶著三千兵馬,乃是訓練多年裝備精良的精銳騎兵。是他準備帶往河東,作為王牌使用的。
「小侄附議。而且薄城乃皇上去往太原郡汾陽宮路線上,如果任由毋端兒一夥匪徒攻打薄城,使得皇上不得不繞道而行的話,不但皇上會動怒,也十分的不安全。」李世民說完,李秋寒便立即附議,並加上了一條理由。
實際上,在這趟河東之行起程前的準備過程中,李秋寒和李世民兩人便初步商討了河東剿匪的事情,達成了剿匪應當以快為主,對毋端兒一夥盜匪,應該引蛇出動攻其不備。如今正好毋端兒要攻打薄城,匪徒們又不知道這邊有三千兵馬正好在附近經過,出其不意的搞突然襲擊,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既然這樣,還是出其不意突然襲擊,與薄城守軍裡應外合,擊破毋端兒一夥匪徒,解決薄城之危為上策。」李淵拿定了最終的決定,實際上眾人所說的見解中,李秋寒所說的那個理由才是最決定性的,使得他不得不採納李世民和李秋寒的建議。
對於這項決定,身為副使副都督的夏候瑞,也沒有再提出意義。畢竟李秋寒所說的理由夠充分了,他可不敢惹隋煬帝楊廣動怒。
於是李淵一行,領著三千精銳騎兵,快馬加鞭的趕往幾里之外的薄城。
等李淵軍趕到薄城城外之時,毋端兒匪軍已經開始在攻打薄城了。李淵臨危不懼,率領三千精銳騎兵,一鼓作氣沖向敵軍。由於他們的出奇不備的突然襲擊,加上李淵的三千精銳騎兵確實以一當十,特別是面對毋端兒這樣沒有精良裝備的匪徒們更是以一當百,毋端兒匪軍頓時慌了神發生了極大的混亂。
李淵、李世民、李秋寒這三位精通騎射的將領,控弦出擊,連射皆中,賊兵紛紛被射倒,一擊斃命,餘眾都魂會魄散紛紛逃離,更是亂上加亂。最後在李秋寒用三石弓一箭射死了匪軍之首毋端兒之後,毋端兒匪軍徹底崩潰了,紛紛丟下兵器不顧一切的逃亡。
李淵軍只一下就把毋端兒搞定,出奇兵打敗了毋端兒,殺死匪徒數千人,並俘獲了毋端兒手下眾多部卒,其餘少部分即使逃離,也都四散逃離遠走他鄉。於是毋端兒這伙匪軍被徹底解決,已經不能夠再次為禍,對朝廷對楊廣再有威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