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修文因與唐朝稱呼普及
某君承認自己在有些方面是個不太考究的人,關於稱呼問題,前幾天有個親提了出來。由於情節與人物塑造方面並沒有任何變動,也不存在影響閱讀問題。所以,某君便小修了一下。
但是考慮到有些親可能不太了解唐朝稱呼,便在此簡單介紹一下,以作普及,若因此帶來不便,還請諒解。
正文如下:
1、對皇帝的稱呼
唐代稱呼皇帝,較為普遍的叫法是「陛下」和「聖人」,這個聖人應用最多的地方應該是皇帝去某個地方,進去的時候下人-大聲通報「聖人至!!!」而不是我們印象中的「皇上駕到」「萬歲爺駕到」等等的,
而「主上」、「大家」在稱呼皇帝時也經常使用。資治通鑒里有記載李世民曾經叫過李淵「大家」
至於什麼「皇上」「萬歲爺」「父皇」之類的叫法不是意淫出來的就是明清以後才出來的詞,這也都是拜清宮戲所賜啊!!!當然即便是清宮戲也有很多叫法是不對的。
隋唐時對皇帝也可稱「至尊」。這個叫法不是當面叫皇帝「至尊」,一般用在皇帝不在時的叫法,比如兩個大臣在談論皇帝某某事的時候可以用「至尊怎麼怎樣的」這個說法在資治通鑒里也有多處記載。
2、對官員的稱呼
唐代稱呼官員,較為普遍的有三種叫法
一是「姓」+「官爵」,這裡的「官爵」不必是全稱,比如劉某人任職「散騎常侍」,往往只呼為「劉常侍」,姓趙的「兵部尚書」和姓錢的「禮部尚書」都被稱為「趙尚書、錢尚書」,姓王姓李的「司勛主事、考功主事」被叫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
二是「姓」+「公」之類的尊稱,應用廣泛,民間可用,官場也可用。比如見了房玄齡說「房**好」,見了魏徵說「魏公萬福」,
三是「姓」+「官名別稱」。比如唐人稱縣令為「明府」,於是張縣令、李縣令會被叫為「張明府、李明府」,中書舍人和門下省高官都別稱「閣老」什麼的。
關於「大人」一詞的稱呼值得注意的是,唐時期,「大人」是用來稱呼父母的專用名詞,如「父親大人,母親大人」。「大人」作為一個當面的口頭稱呼,絕不能用來「張大人、王大人、李大人」地稱呼各種官員。
在普通官員之間如果不知道對方的官職,年輕一點的都稱呼為「阿郎」或「郎君」,年紀大一大點有些威望的一般都是稱呼為「xx公」
3、民間的一些的稱呼
對男子的稱呼
唐時,無「老爺」之稱。奴僕稱呼男主人為「阿郎」,而稱呼少主人為「郎君」。
對女子的稱呼
唐代,稱呼主母為「娘子」,年輕一點的稱為「小娘子」。
「娘子」和「郎君」並非僅用於奴僕稱呼主人,外人見了女子,亦呼其為「娘子」,見了年少的女子也有呼其為「小娘子」的。相熟男子之間,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後再加以「郎」呼之。呼女子亦可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後再加以「娘」稱之。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娘」。
講到「郎」,另外兩個稱呼也不可不提。當時,女子稱呼丈夫的弟弟為「小郎」;而女婿則被稱為「郎子」。譬如,「王郎子」。
對父親母親的稱呼
單稱父親,可直接喚其為「父親」,亦可喚作「阿耶(ya)(這個叫法現在國內很多地方還這麼叫),「阿爹」。書面語或者嚴肅場合,自然要叫「父親」或者「大人」。
單稱母親,可喚「阿娘」,宮中喚皇後為「阿娘」亦可,正式場合亦可稱之為「皇后」或「皇後殿下」,而「母后」一詞在唐時不用作當面稱呼。
4、自稱的問題。
面對尊長們,與皇帝則自稱「臣」,平民百姓見了皇帝,也同樣稱為「臣」。皇子皇女皆可自稱「兒」,不可用「兒臣」,唐時代尚未見此稱呼。再者,普遍情況下,可稱呼著自己的字回話。男性用的謙稱還有「仆」、「愚」、「鄙人」、「下走」等歷代通用詞,女性用謙稱除了一般的「婢」、「妾」之外,具有唐代特色的是自稱為「兒」,而且不必對著父母,對一般尊長平輩客人也這麼自稱。另外,「奴(阿奴)」,唐代男女上下尊卑都能用。而「某」一詞,算是謙稱里語氣較為不卑不亢的那種,全社會上下通用。即便是官員之間,無論官卑大小,但凡除卻與皇帝對話時候,與他人對話,皆亦用之自稱,縱使與平民百姓對話,亦同樣。
對於皇帝,不是所有場合都自稱為「朕」、「寡人」、「孤」等,在一些不那麼嚴肅的非正式場合里,很多自稱「我」、「吾」甚至「奴」的記載。
面對下屬子侄時,無論男女,自稱為「我」、「吾」就可以了。對兒女可以自稱為「阿耶」、「阿娘」,祖父母對孫輩可以自稱「阿翁」、「阿婆」(孫輩也這麼叫祖父母)。
5、關於「夫人」一詞。
唐代,似乎只有國公、郡公妻子才可稱「夫人」。「夫人」、「相公」一詞在唐代一般都不是可以隨便稱呼的,同「夫人」一樣,「相公」之稱亦有限制,且只有宰相才可被稱為「相公」。再補充一個,女子稱呼公婆是叫「阿翁」、「阿家」。也有叫婆婆大家的。不過叫婆婆時念「姑」。大家稱呼皇帝時念jia。
6、關於「哥哥」一詞。
「哥哥」這稱呼,在唐代既指父親,又指兄長,如唐玄宗還曾經在公開場合稱他長兄寧王為「大哥」「寧哥」。據說這稱呼是從草原民族傳過來的,在唐代還沒有定型。唐代對兄長的安全稱呼是「阿兄」「(排行)+兄」。
據說李世民給李治寫過一封信就是以「哥哥」作為署名的。
7、關於路人的稱呼
有年紀的老人(男),稱之「丈人」或「老丈」;老女人,則稱之「阿婆」;青壯年男子,稱之「郎君」;青壯年女子,稱之「娘子」;少年男女,稱之「小郎君」、「小娘子」。
8、叫比自己地位或輩分低的人,比如子侄,一般直接叫他的大名、小名、字,當面說話時用「你」「汝」「爾」。叫自家奴婢,也是叫名字,罵人的時候可以罵「狗奴」「賤婢」等,但是唐代時沒有叫「奴才」的。家裡的奴婢也不會自稱為「奴才」,這個詞在唐代雖然已經出現,但還不是一個稱呼語。奴婢的自稱有「賤奴」「婢子」等。
9、關於「公子」「小姐」一詞
唐代時「公子」這個稱呼一般是指「出身高貴的年輕男子」,不太口語化,在雙方面對面的稱呼中不多見。李世民曾說過「朕少時為公子」,唐代最原始的史料還對他家大哥有過「公子建成」的叫法,但是這些都比較象一種「頭銜」,而不是那種在大街上一拍人家肩膀「這位公子……」的當面稱呼語。
關於「小姐」一稱:唐時代,稱呼主母「娘子」,小姐「小娘子」,尚未衍生出「小姐」一詞。之前的「小姐」稱呼乃是賤稱」,為大家閨秀所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中最常用的便是「郎君」,「娘子」之類的稱呼。而唐朝最具特色的自稱便是「兒」,希望親們在看到這個自稱的時候,不要懷疑某君是否打錯字了。
最後,祝親們看文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