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平兩浙(六)
新取兩浙就率軍民戰勝了大洪水,李允聲望更是如日中天,軍中招募勇士新得薜阿檀、李厚等人,其勇武不在黑齒武之下,不過現在李允帳下人才濟濟,少將只能當旅長了。
此外四方來投奔的詩人、名士、貴族等等是摩肩接踵,既然財力有餘,何惜五斗米呢,讓杜甫那樣的大詩人餓死自己的兒子,「愧哉為人父,無食致餓死!」那能說是太平盛世么?好象有位壇主說過:來的人能幫忙那很好,不能幫忙能幫腔也不錯,不能幫腔幫閑也行!於是丹王仁德之名播於四海。誰說名聲不能當飯吃?丹王既然仁德,那和丹王作對就不仁德,不仁之名對於藩鎮只當秋風過馬耳,但對丹王治下的仕族卻是不能承受之重,這對「攤丁入畝」的推行大大有利,當然也有幾家大仕族傲慢地拒絕了李允給他們安排的命運,李允毫不猶豫地給他們安上個「私通董逆」的罪名,合族屠滅,沒人敢放一個屁,連他們的姻親都躲之唯恐不及!這是亂世,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懂不懂?!手裡有報紙,掌握輿論權,你們他媽的喊冤都沒處喊去。
秋天的稅收比預計的還要好,雖然受到兩浙大部分地區受到水災影響,但及時補種的秋苗卻獲得了大豐收——這是因為十一稅叫百姓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人人都拼了命在地里幹活,豐收后的糧食有九成放在自己家裡啊!但是副使於化龍久歷民事,對此執疑,認為是李允一廂情願,調查之下——糧食減產四成多,十一稅實際上成了五一稅,但是這也比董昌統治時低了太多,所以當官的按豐年收糧而百姓們毫無怨言。百姓都是好百姓啊!
李允在《大唐義報》上聲明:有些官員匿災不報,匿災不報,使百姓老弱者填溝壑,少壯者求一逞,此與謀反何異!受災地區免除今年皇糧,重災區發放救濟,已收錢糧全部退還百姓,此次所以不加追究,因為官員們為本王斂財,罪不在官員,罪在本王,本王欲伸大義於天下,乃不能取信於自己的官員,何談取信於民!下不為例,以後如再有匿災不報者,按謀反論!本王當修德慎行,以附民望!——說得多好啊,但還是在「美麗的辦公桌」上完成的!
採取了這些措施后,李允又降低了災區鹽、鐵的稅額,越州窯出產的越瓷如冰似玉,天下第一,李允投資白銀五十萬兩,開窯近百,僱工過萬,大大發展了當地經濟。冬天來臨時,兩浙百姓第一次家中有了餘糧,身上有了棉衣。李允利用農閑組織百姓大修水利,按土石方支付錢糧,雖然支出了十萬多兩銀子,五十多萬斛糧食,但是百姓手裡有了個活錢,鹽(百姓無錢,常淡食數月!)和農具銷量大增,這就搞活了經濟,而且有了水利系統,來年的年景可以預期了。
眾將不得不承認,後來的事實證明李允拒不出兵是完全正確的——十月,傳來張浚全軍覆滅的消息,這一仗敗得那叫一個慘哪,副使被殺,諸道不戰逃,只有韓建勉強打了一下,結果白白賠光了老本。本次戰役,朝廷居然想倚仗朱全忠和黃河以北三鎮的力量,不想鎮州、魏州想用李克用當屏障,都不出兵,連李克用的世敵朱全忠也三心二意,勉強聯合了徐州、鄆州的軍隊,吆喝了幾聲,一仗未接就跑散了。還算李克用的攻城主將(李存孝)不為己甚,說道:俘虜宰相沒什麼好處,天子的禁軍也不應殺害。退兵五十里,放了張浚一馬,他這才逃回。
沒過一月,更詳細的信息傳來,原來早在四月出征,大太監楊復恭在長樂坡為張浚餞行,張浚居然公然對楊表示消滅賊寇(李克用)回來后要大有作為!楊復恭當然知道這「大有所為」就是要對付自己,所以就把大軍的一舉一動都告訴了李克用!——這位張大帥簡直就是個傻子!至於副帥孫揆就更離奇了,秋八月,他率領兩千人去守潞州,半路上給李克用新收的一個養子,不過十七八歲的一個少年領了三百人就給活捉了!被捉之後李克用想讓他當河東節度副使,這位老兄說:「我是天子的大臣,你算老幾,叫我給你當小弟!」李克用惱怒,命人鋸死他,不能鋸入,這老兄說:「一群笨蛋,鋸人得用木板夾起來(連著木板一塊鋸),你們哪裡知道!」於是人家用板子夾起來鋸,把他鋸死了。——這位孫副帥簡直就是個瘋子!好嘛,我這位皇兄弄一傻子當正帥,又弄一瘋子當副帥,你要能打贏才怪了!但是信中說那個十七八歲的少年名叫李存孝(李克用的乾兒子極多,都叫李存什麼),李存孝這名字可熟悉啊,史書上說他「天下勇武有其半」!而且他後來是被李克用處死的,有機會弄到我手下來就好了!急命人召戴笠來見,命令他:立刻想法派人混到李存孝身邊,他們父子早晚會成仇敵,到時相機策反。載笠一句話也沒問,領了命令就下去安排了。
李允召開軍政會議,親自做了總結:「藩鎮雖然各懷鬼胎,但在反對朝廷重新崛起上是一條心的!」不點名批評了某些將領熱情衝動,軍事主義至上,不懂政治,不懂經濟,要不是本王堅持,這次咱們也得吃大虧!不但尉遲勿猛等武將,連杜賢也滿臉通紅,因為他對李允的做法也腹誹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