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隋末唐初東突厥與中原勢力的關係3
三、東突厥分化操縱中原勢力的幾種方式(w)o7X%S5a/K『h(}
&K3I$Q)n6G*L%{/G!s
東突厥分化操縱中原勢力有幾種方式,一為政治冊封,一為軍事援助,一為送子為質。
一,政治冊封。突厥對來附的割據勢力多進行冊封,以確定雙方的政治隸屬關係。如始畢可汗冊劉武周為定楊可汗,遣以狼頭纛;冊梁師都為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遺以狼頭纛;以子和為平楊天子,子和固辭不敢當,改署屋利設;張長遜與莫賀咄設結為兄弟,突厥號長遜為割利特勤;處羅可汗立楊政道為隋王;封苑君璋為大行台;突厥與李仲文通謀,許立仲文為南面可汗,處河北之地,事泄未成;又有劉季真,北連突厥,自稱突利可汗。#`/KP8U!P8d:a『w(Y2W$y
突厥冊封這些割據勢力可以分為冊與封二種。冊指冊立突厥系統的官爵,封指封立中原系統的官爵。可汗、特勤、設屬突厥系統官爵,可汗是突厥最高統治者稱謂,特勤是可汗子侄稱謂,設是突厥掌兵權的重要官稱。天子、王、行台則是中原系統的官爵,天子是最高主宰,王的地位僅次於天子,行台為中央派出機構首腦。而狼頭纛是突厥屬部的象徵。就上列情況看,第一階段,突厥始畢可汗對來附的割據勢力,主要冊授突厥系統的官爵,如冊劉武周為定楊可汗,梁師都為大度毗伽可汗,李子和為屋利設,張長遜為割利特勤,並授劉武周、梁師都象徵突厥屬部的狼頭纛。劉季真此時也自稱為突利可汗。始畢也封中原官號,如封梁師都為解事天子(郭子和為平楊天子,未受),但數量較少。第二階段,突厥處羅可汗主要封授中原系統的官爵,如封楊政道為隋王,封苑君璋為大行台。雖也許諾李仲文為南面可汗,但未成。第三階段,頡利可汗基本未行冊封。這三個階段的冊封狀況與突厥三個階段的政策策略特點基本吻合。第一階段,始畢可汗主要想建立以突厥為宗主的霸權地位,因此多將割據勢力納入突厥官爵的系統,以此作為臣屬突厥的標誌。第二階段,處羅可汗主要想通過建立傀儡政權,控制中原北方勢力,因此多封中原官號。李仲文是個特例。仲文是唐將,無割據的根據地,突厥策動其反唐,於是允封南面可汗。第三階段,割據勢力已漸次消亡,突厥成為唐朝的主要對手,因此頡利可汗未能冊封。這三個階段冊封的特點雖然有所不同,但總體上與突厥分化操縱中原的目標是一致的。
(i5l+B7r6g/n$q9|『X
值得注意的是,突厥所封中原官號中,梁師都受的是雙重稱號: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梁師都地處關內道北部,是與突厥關係最密切、存在時間最長、對中原統一阻礙最大的割據勢力。梁師都在隋末唐初混亂中的破壞作用之大,與突厥對他的冊封之重成正比,從中可以看出突厥冊封中原割據勢力的意圖和作用。突厥對楊政道既未冊為可汗,又未封為天子,而是封為隋王,也值得注意,此與政道在突厥策略中的作用和地位大有關係。突厥希望以隋朝後裔為號召,聚集中原北方的割據勢力,因此不授政道突厥官號;但是,政道只是突厥手中的傀儡,因此突厥不以天子稱之,而降格為隋王。突厥對政道的處置反映了突厥扶植隋朝後裔的真正用心。#J:x3m$F『@*^;C9R1?
;{:\V.y1H3q;u*?
二,軍事援助。突厥對來附的割據勢力幾乎都給予了軍事援助,可以說,軍事援助是突厥分化操縱中原勢力的主要手段。大業十三年(617)二月,馬邑郡劉武周起兵反隋后,隋雁門郡官軍合兵討武周,突厥聞訊救援,與武周共敗隋軍,使武周未被「扼殺」於搖籃之中。武德二年(619)二月,武周欲南向爭天下,突厥授武周五百騎,武周藉此破榆次、介州、太原、晉州、澮州,勢力迅速膨脹起來。武周死後,其部下苑君璋也依靠突厥援助,盡殺降唐的部屬,並與突厥合寇太原北境。武德二年,突厥派數千騎助梁師都南下掠延安郡,擴張勢力。武德四年(621),唐進擊師都,頡利可汗以勁兵萬騎援救之。貞觀二年(628),天下大定,師都割據勢力僅存,唐軍直逼師都朔方東城,頡利可汗又遣兵救援,師都得以苟延殘喘。武德四年(621)七月,劉黑闥起兵,遣使北連突厥,頡利可汗遣俟斤宋耶那率胡騎從之。黑闥借突厥之力,半歲悉復建德故地。武德五年(622),唐平定山東,黑闥等人亡奔突厥,六月,借兵於突厥,又寇山東,旬日悉復故地。武德五年,高開道重稱燕王,引突厥南下寇掠恆、定、幽、易等州,擴展勢力。唐朝在與群雄爭奪天下的初期,也得力於突厥的援助。起兵之初,始畢可汗遣千騎助李淵奪取長安。武德元年,突厥發兵會秦王軍,助唐消滅薛舉西秦政權。武德三年,突厥處羅可汗「遣其弟步利設率二千騎與官軍會」,助唐奪回太原,最終滅亡劉武周。突厥的軍事援助,促使唐朝發展壯大起來。這些都是突厥軍事援助中原勢力的實例。
5{6u:O2M!M#o0}!P
突厥對中原北方軍閥勢力的軍事援助,不僅體現在出兵援助方面,而且體現在武力後盾方面。比如竇建德稱帝,北依突厥以壯兵勢;武德四年(622),苑君璋勢蹙欲降唐,又恃「突厥方強,為我唇齒」而不降;武德五年(622),高開道勢蹙欲降唐,又恃突厥勢眾為援而不降;武德五年,唐平山東,劉黑闥亡奔突厥,以此為基地東山再起;羅藝、王君廓叛唐,欲以突厥為棲身之地;李仲文以為有龍附身,將圖天下,與突厥合謀反叛,等等,都體現了突厥以武力支持為後盾,分裂中原,阻礙統一的作用。
7K『c.l;T2s
三,送子為質。郭子和大業末自稱永樂王,有眾二千餘騎,因勢單力弱,北附突厥始畢可汗,送子為質,以求自固。見於史書記載送子突厥為質的似僅此一例,但有此一例也能說明突厥曾經以這種手段控制中原的割據勢力。國學論壇0p2g6Z%q9M6J#t+t(x0N%j
國學論壇/h&];@『h,Y2X;X-H6@
突厥分化操縱中原勢力的政策措施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就是經濟利益為重。唐高祖曾評價突厥:「見利即前,知難便走。……勝止求財,敗無慚色。」[21]可以視為當時人對突厥這一特性的認識。突厥重經濟利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r%L9i8m*^『y7b:O7Z
1,以支持中原反隋勢力,換取子女玉帛。北方群雄皆以兩種方式結援突厥:政治上臣屬於突厥,經濟上賄賂突厥。大業十三年李淵起兵,遣劉文靜使於突厥,文靜許諾事成之後,「人眾土地入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始畢可汗遂「遣將康鞘利領騎二千隨文靜而至,又獻馬千匹」。[22]劉武周破樓煩郡,「獲隋宮人以賂突厥」,始畢可汗則以兵相助。薛舉欲取長安,「厚賂突厥,餌其戎馬」,於是突厥莫賀咄設答應以兵相隨。竇建德送蕭皇后及宮人於突厥,「多齎金帛,重賂突厥,市馬而求援」。[23]這些都是突厥得經濟賄賂,支持反隋勢力的實例。
2,以經濟利益的得否,決定戰端的開啟或進退。武德元年,唐遣高靜致幣於始畢可汗,未至而始畢死,詔留金幣,突厥大怒,欲發動戰爭,南渡入寇,後來張長遜以幣作為賻贈之禮,突厥才引還,消弭了戰爭。武德五年八月,突厥兵分三路南下侵唐,唐派鄭元壽充使議和,元壽對頡利可汗說:「漢與突厥,風俗各異,漢得突厥,既不能臣,突厥得漢,復何所用?且抄掠資財,皆入將士,在於可汗,一無所得。不如早收兵馬,遣使和好,國家必有重齎,幣帛皆入可汗,免為劬勞,坐受利益。」[24]物質誘惑打動了突厥,頡利終於撤兵返塞。武德九年,突厥再一次大舉進攻,進逼長安,唐太宗認為「突厥之眾雖多而不整,君臣之志唯賄是求」,李靖獻策「請傾府庫賂以求和」,[25]又一次以金帛換取了和平。『Z$@5C+S1T,K0p8{5s
8qI4Z)R%V1i0b0M
3,以賄賂的厚薄,決定支持的對象。突厥與十幾個中原北方政權都有政治隸屬關係,這十幾個政權的利益互相矛盾,有時甚至尖銳對立,在他們都向突厥求援的情況下,突厥究竟支持何方,既不取決於雙方關係的近密程度,也不取決於允諾的先後,而是取決於提供經濟利益的厚薄,突厥甚至不惜失去信義,撕毀以前的協議,改變支持的對象。武德元年西秦與唐朝的長安之爭,就是典型的例子。薛舉采郝瑗之謀,厚賂突厥,餌其戎馬,以期合從并力,進逼京師。突厥答應以兵相助。但是,已據長安的唐朝,為了保護既得利益,亦遣使突厥,不僅賄以大量金帛,而且許諾割讓五原及榆林二郡,唐朝所提供的利益遠遠超過西秦,因此,突厥不惜中途變卦,轉而支持唐朝,致使西秦功敗垂成,最終被滅。武德三年劉武周與唐朝的太原之爭同樣如此。武周以隋宮人賄賂突厥,突厥以五百騎授武周,使攻太原。武周在突厥的幫助下,攻下太原及整個河東,但是,就在武周準備乘勝前進,直搗長安時,唐朝開始反攻,突厥也一改初衷,幫助唐軍奪回太原,致使武周功虧一匱,最後覆亡。突厥為什麼轉變態度,史書沒有交代,學者們認為應是突厥轉變政策,支持隋朝後裔的結果。我們認為,這應是原因之一,但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應是唐朝與突厥的交易。[26]史書記載,戰後突厥與唐朝瓜分戰果,唐收復太原及河東大部分地區,突厥獲得太原城眾多美婦人,又留倫特勤及數百人「助唐鎮守」太原,並留兵戍守石嶺(在太原以北)以北。可見唐朝與突厥又有一次交易。這種交易除了上述內容外,還應有更多的經濟內容。新舊《唐書-突厥傳》記載,唐高祖對突厥「前後賞賜,不可勝紀」,「賜與不可勝計」,突厥「多須求。帝方經略天下,故屈禮,多所舍貸,贈賚不貲,然而不厭無厓之求也」,等等,可知唐賄賂突厥次數多且數量大,史書並未完全記載下來。綜合所有情況可以推知,劉武周與薛舉一樣,也是唐朝對突厥的賄賂,斷送了他們與突厥的聯盟。4M7I1R+}*j}9j/J
『o『W)v~1w4N
4,分裂操縱中原勢力,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突厥社會生產結構單一,決定了其經濟脆弱和不完整,平時情況下,突厥需要中原農業經濟的補充,天災地害時,更需要中原農業經濟的救濟,中原分裂戰亂時,正是突厥攫取中原物資的最好時機,這就是突厥為什麼要維持天下分裂局面的原因,也是為什麼突厥在中原分裂時能夠強大的原因(突厥兩度強大:周齊時代、隋末唐初,都是中原的分裂時期)。
2t6]$W2m3[!o『H2g
東突厥分化操縱中原勢力,是隋末唐初最突出的歷史現象,但並不是此時才出現的新現象。事實上,正如中原農業民族慣於使用這種手法對付游牧民族一樣,突厥也早已使用這種手段對付中原農業民族。林恩顯先生說,「在北亞游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長期生存競爭歷史中,雙方均善於利用對方國內的矛盾、衝突,加以離間分化,在中原謂之『以夷制夷』;在北亞稱為『以漢制漢』,此乃敵對雙方競爭中最經濟的手段,可謂不出一兵一卒而瓦解敵國於千里之外」。[27]所說甚是。東突厥分化操縱中原勢力的邊政措施,一是沿襲了突厥的傳統,二是借鑒了隋朝的經驗。
北周、北齊時代,是突厥第一個強盛時期,據《周書-突厥傳》記載,「自俟斤以來,其國富強,有凌轢中夏志」。「(周)與齊人交爭,戎車歲動,故每連結之(突厥),以為外援。」周、齊兩政權互相敵視,皆連結突厥,而突厥與北周和親,關係更近,俟斤兩度「請舉國東伐(齊)」。俟斤死,其弟他缽可汗立,仍與北周和親,周「歲給繒絮錦彩十萬段」。但是,建德六年(577)北周滅亡北齊,突厥改變了態度,竭力幫助北齊復國:「齊定州刺史、范陽王高紹義自馬邑戰敗,北奔突厥,他缽立紹義為齊帝,召集所部,云為之復讎。」以後,「宣政元年(578)四月,他缽遂入寇幽州,殺略居民」,「是冬,他缽復寇邊,圍酒泉,大掠而去」,等等。突厥先支持北周達北齊,后扶植北齊餘孽打北周,都是為了維持中原的分裂狀態,從而維護突厥自身的利益。他缽曾驕傲地說:「但使我在南兩個兒(周、齊)孝順,何憂無物邪。」典型地反映出中原分裂,突厥得利的現象。隋朝取代北周之後,突厥仍使用這套做法,支持北齊餘孽高寶寧向隋進攻,只是突厥及其支持的分裂勢力已不是隋朝的對手,分裂之夢徹底打破。所以說,突厥分化操縱中原勢力,是有歷史傳統的。;v2v+W8H3g!n1h
國學論壇%W#R*{(E(c,L
隋末內亂,給突厥提供了又一次使用這種手段的機會,而這一次,突厥分化操縱中原的政策和手段,無論從對象還是範圍或力度來說,都已大大超過周齊時代。這一時期突厥分化操縱的對象已不是互相對立的兩個政權,而是十幾個互相爭鬥大小不一的政權。這一時期情況複雜得多,突厥運用分化操縱的手段也嫻熟得多。突厥政策措施的進步,是借鑒了隋朝經驗的結果。\(l#M!_6{+K#g+h!^『?
隋朝前期分化離間突厥的政策非常成功,突厥因此分裂為東、西二部,並在三十多年中內戰不已,隋朝因此成為強大的帝國,並通過控制東突厥,有效地控制了東北亞諸少數民族。[28]但是,隋朝後期這一套做法卻行之無效了,裴矩以東突厥部眾強盛,獻策以宗女嫁始畢之弟叱吉設,拜其為南面可汗以分始畢之勢,但未成功,叱吉設不敢受,始畢聞而大怨。裴矩誘殺始畢寵臣史蜀胡悉,也被始畢識破,最終導致大業十一年東突厥與隋朝決裂,始畢可汗率幾十萬騎兵圍隋煬帝於雁門郡城,后因援兵趕到,加上可汗妻隋義成公主遣使告「北邊有急」,始畢可汗才解圍而去。時人後者皆怪裴矩技不如長孫晟,同樣的策略和做法,結果卻截然相反。殊不知,這實際上是突厥在認知上有了進步,識破了隋朝的伎倆,並從反面說明突厥何以能從容應對隋末唐初複雜的形勢,說明突厥吸收了隋朝的經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隋朝對付突厥的策略,對付中原民族本身。
國學論壇-V%m『_5?:^%n0~+V(D7e
隋末唐初突厥主持分化操縱中原的可汗共有三個:始畢、處羅與頡利,這三個可汗都是啟畢可汗之子,他們都曾生活在隋朝,都曾親眼目睹隋朝的政策措施,而且親身經歷或抵制隋朝後期的離強合弱等政策。始畢可汗是突厥制定分化操縱中原邊政措施的奠基者,他對隋朝的政策體會最深。他所制定的政治冊封、質子制度等分化操縱中原的措施,都是周齊時代突厥所未運用的。周齊時代,突厥只是與中原政權和親,用軍事援助干預中原的政治。而政治冊封等手段卻是隋朝運用的。如隋朝扶植了幾代突厥可汗:沙缽略、莫何、都藍、始畢,政治冊封了多個突厥可汗:莫何可汗、都藍可汗、啟民可汗、始畢可汗、曷薩那可汗及可汗的子弟(沙缽略子窟含真為柱國,安國公,都藍可汗弟褥但特勤為柱國、康國公)。始畢可汗冊封中原勢力,可以說是直接效法隋朝邊政的產物。而處羅可汗扶植隋王楊政道,建立后隋傀儡政權,封苑君璋為大行台,可以說更是隋朝政策的直接翻版。隋朝扶植孤立危殆的啟民可汗,使之成為隋朝控制東突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工具;處羅可汗一步一趨,扶植失去家園的楊政道,亦欲使之成為突厥控制中原諸割據勢力的道具。只是效果不顯而已。突厥還效法隋朝施行離間計。隋長孫晟離間東、西突厥及沙缽略與阿波可汗,效果甚佳。唐并州總管劉世讓曉習邊事,謂唐高祖,突厥之所以能南下寇掠,是因為有馬邑為中間補給站,唐以崞城為根據地,蹂馬邑禾稼,敗其生業,則可阻止突厥南下。高祖以世讓戍崞城。突厥恨世讓斷其生路,遣其臣曹般拖對高祖說,世讓與可汗通謀,欲為亂。武德六年(623)十月,高祖殺世讓。[29]突厥仿隋施行離間計,效果亦佳,消除了一個勁敵。所以說,突厥分化操縱中原的邊政措施,是借鑒了隋朝的經驗。突厥邊政措施較前進步,還有兩個因素:一是胡人在突厥發揮作用;二是華人在突厥效力。裴矩曾對隋煬帝說,「突厥本淳易可離間,但由其內多有群胡,盡皆桀黠,教導之耳。史蜀胡悉尤多奸計,幸於始畢,請誘殺之。」[30]這說明了幾個問題:一是,突厥中胡人很多;二是,胡人盡皆桀黠,教導突厥;三是,胡人頗受可汗信任;四是,當時「史蜀胡悉尤多奸計」。唐初這個情況依然存在,只是具體人員有所變化。如上舉武德六年(623)離間劉世讓者,就是突厥之臣曹般拖,曹與史,皆昭武九姓胡。又《舊唐書-突厥傳上》載,「頡利每委任諸胡,疏遠族類,胡人貪冒,性多翻覆」。說明胡人一直受到突厥可汗的信任,胡人利用世代經商、見多識廣、桀黠翻覆的特性,為突厥可汗出謀劃策,改變了突厥簡單淳樸的行事風格。(j8J+m/c6em2W
7A/A(`+\(H『I(E`;m3@
隋末唐初大量華人逃入突厥,也為突厥帶來了新的思維。李淵太原起兵之初,致始畢可汗信,封題為「啟」(下對上致敬語),有司建議:「突厥不識文字,惟重貨財,願加厚遺,改啟為書。」李淵答:「何不達之深也。自頃離亂,亡命甚多,走胡奔越,書生不少。中國之禮,並在諸夷。」[31]即表明當時華人在突厥者眾多,並且將中國禮儀、思想帶到突厥。《資治通鑒》卷192載:「初,突厥性淳厚,政令質略。頡利可汗得華人趙德言,委用之。德言專其威福,多變更舊俗,政令煩苛。」也反映了華人在突厥發揮影響的情況。胡人、華人大量湧入突厥,對突厥邊政措施的制定和實施發揮了作用。
突厥分化操縱中原勢力的策略手段也有許多與中原農業民族不同的地方。其不同主要在於目的不同。中原農業民族運用分化離間等手段,目的是保護境內的安寧,不受周鄰的侵擾,建立穩定的天下秩序;突厥的目的則是獲取生存的物資,壯大自身的力量。突厥所居漠北草原之北為廣大的西伯利亞森林地帶,這是突厥的避難之所和安全的保障,突厥很難在軍事上被中原政權徹底消滅,但是,生存物資的匱乏,卻時時困擾突厥,甚至可能葬送他們,因此,對中原物資的渴求,是突厥使用手段干預中原的主要目的。由於二者的目的不同,導致手段也有所不同。中原農業民族慣用「遠交近攻」法,突厥慣用「近交遠攻」術(中原投靠突厥的勢力大多都與突厥相近)。「遠交近攻」貴在兩面夾攻,牽制、隔離對方,使之無援而降,不為邊患;「近交遠攻」妙在就近易合,合作方便,軍事上援助快,經濟上獲取易。[32]!M&Y,u*A『?&r,v2d:g7@9J0K
另外,突厥作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與後世的少數民族也有所不同,突厥分化操縱中原,主要是為了經濟利益,領土要求不是很強,而後世的少數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不僅有經濟要求,而且有領土**,中原農業民族與他們的鬥爭更加複雜和艱巨化。但是,歷史也正是在這種巨痛中前進。bbs.guoxue.com,k,A].L/d2e/P%S$D
bbs.guoxue.com6J;i『y&K.n&o6]
*****************************************************-l-@8w『e3L7c)e『{(U
參考文獻:
國學論壇6q.{(G/`/o『S
[1]吳玉貴認為,「所謂『割讓』,不過是唐朝向突厥許諾結束這兩個地區名義上的南北兩屬狀態」。見《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60頁。國學論壇!mY#T%w『[*p%z1w
[2]《新唐書》卷215《突厥傳上》。0P.[1f;^!C,N0B%S*z$p9l
9@5`9?&Y3w8|*{4e.A&S6r
[3]《冊府元龜》卷990〈外臣部備御三〉。
[4]均見《舊唐書》卷57《劉文靜傳附張長遜》。$q(K『a1{7V5p#r5R3O
國學論壇9?:C:ve%_$z:M/L5q4\
[5]見《舊唐書》卷55《李軌傳》。3R0j;x/j/N(v
1A$k1t%r『]『M,_
[6]《舊唐書》卷194《突厥傳上》。9O%s)N-p!l6V
[7]均見《舊唐書》卷55《劉武周附苑君璋傳》
:}1[!F*u!~
[8]同上。;~+m*^『h『Y9F
[9]《舊唐書-羅藝傳》卷56載。
0n.a!G*Z%T:c
[10]《資治通鑒》卷192,唐紀八太宗貞觀元年,6038頁。『x;`D5g『z-y
3{)\6G5?)v『e*~(P
[11]《資治通鑒》卷188,唐紀四高祖武德三年條,5884、5885頁。;p7vj2q1~/`,e&U
[12]《資治通鑒》卷189,唐紀五高租武德四年條,5907頁,《新唐書》卷215《突厥傳上》略同。
[13]《資治通鑒》卷188,唐紀四高祖武德三年條?,5904頁。《冊府元龜》卷658奉使部舉劾,7882頁。
[14]見《大唐創業起居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14、30頁。《唐會要》卷93《北突厥》。《新唐書》卷215〈突厥傳上〉。
[15]《資治通鑒》卷188,唐紀四高祖武德三年條,5896頁。$O『U;i『N,EA『b
國學論壇5l4k3V8s;r『{3O:O+O
[16]劉武周曾以宋金剛為西南道大行台(見《資治通鑒》卷187,5857頁),是馬邑郡割據勢力有行台制度。但當時武周尚在,相對金剛來說,武周應代表「中央政府」。(s(@5|(n:`._
[17]吳玉貴《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61--166頁。bbs.guoxue.com.J『g1N『N-e:u%Y2o
[18]《新唐書》卷215《突厥傳上》。《資治通鑒》卷188,唐紀四高祖武德三年條,5896頁載同。國學論壇(v6W8u%i.[
國學論壇C:x『O6v0v『t
[19]《唐會要》卷94記此事在武德三年五月,《資治通鑒》卷189唐紀五高租武德四年條記在武德四年三月。
bbs.guoxue.com#~(z(_9G(b2\
[20]《舊唐書》卷56《梁師都傳》。7d.Y7U『c2yp:m3E-t/f
:S0t1o(d+}!n2E)t/_
[21]《大唐創業起居注》卷1,2頁。國學論壇(K2e8O1|1G:S7e&f
!l)L5W『Y3R/q*h
[22]《舊唐書》卷57《劉文靜傳》。
[23]《大唐創業起居注》卷3,53頁。
[24]《舊唐書》卷62《鄭善果附元壽傳》。
,m-|,D7B6J3E4a0C1J;r
[25]《資治通鑒》卷191,唐紀七高祖武德九年,6019—6020頁。李靖所言,見《通鑒》考異引劉餗《小說》。
[26]見吳玉貴《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161-166頁。《舊唐書-劉武周傳》載:「初,武周引兵南侵,苑君璋說曰:『唐主舉一州之兵,定三輔之地,郡縣影附,所向風靡,此固天命,豈曰人謀。且并州已南,地形險阻,若懸軍深入,恐后無所繼,不如連和突厥,結援唐朝,南面稱孤,足為上策。』武周不聽,遣君璋守朔州,遂侵汾、晉。及敗,泣謂君璋曰:『恨不用君言,乃至於此!』」吳文據此認為,《舊唐書》「認為劉武周的失敗,與他沒有能實行「連和突厥,結援唐朝」的策略有關」。但實際上《舊唐書》說劉武周之所以敗,是因為沒有聽苑君璋之勸,懸軍深入,與唐爭鋒所致;若聽君璋之勸,堅守馬邑,與南北方向的唐朝、突厥和睦相處,成為一方霸主(南面稱孤)則不會覆亡。另外,如果說突厥因劉武周是反隋勢力,轉變政策后就懲處他,事實上有說不通的地方,因為基本上所有割據勢力都是反隋起家的,唐朝也是,而突厥恰恰轉而助唐收復太原,並無證據證明唐朝向突厥表示接受隋朝後裔。而且武周並不是弒煬帝推翻隋朝的原凶,很難說必須處置他。如果說突厥轉變政策后,武周不服從,開罪於突厥,也有說不通的地方,因為武周棄太原而逃后,選擇的是奔突厥,說明他們之間並沒有公開發生糾紛。我們認為,真正的原因應該是唐朝對突厥的收買賄賂。這是唐朝初期一貫的做法,太原是唐朝的老根據地,而且是唐一統天下的必爭之地,唐朝為收復此地可以施展一切手段,而賄賂對於突厥來說是最有效的手段,唐朝也確實為此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
[27]林恩顯《突厥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270頁。『S?『o+T&V5E『K({
3^-f$u&Q-\4k1H3x#z:|
[28]詳見拙作《東突厥歸附隋朝》,《西域研究》擬用。
[29]《資治通鑒》卷190,唐紀六高祖武德六年條。
/y!c/p7p,M2c%w
[30]《隋書》卷67《裴矩傳》。1x&g『T0N『V.V4m
[31]《大唐創業起居注》卷1,第9頁。
[32]參見林恩顯《突厥研究》,第288—290頁。